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話】共和國第一支「海軍」揭秘

[複製鏈接]

7

主題

137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becker 發表於 2010-6-25 0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話】共和國第一支「海軍」揭秘

    60年前的4月下旬,在長江邊一個叫白馬廟的古建築里,曾在鹽城一帶作戰多年的張愛萍將軍奉命組建華東軍區海軍(東海艦隊前身)。

  此際,將軍並非傳說中的「空頭司令,無兵無馬」,除了起義過來的一些官兵軍艦,還有已在東部沿海打下赫赫威名的成千上萬個「海上蛟龍」。

  早在9年前,新四軍在東進鹽城之初,在周遭遍布日、偽、頑、匪的險惡情勢下,那些日後名震江淮的指揮員們,就已深謀遠慮,眼光落在東部沿海的千里波濤中,著手創建我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海防部隊,為我人民海軍的誕生和壯大奠定了戰略基礎。

  60年後穀雨時節,和煦的春風吹拂鹽城大地,記者踏上那片英雄之地,追尋先輩們蓽路藍縷草創人民海軍的的點點滴滴。

   

    滄海桑田,「海軍搖籃」變成灘涂

  4月20日下午4時許,東出東台弶港小街沒多遠,眼前便是無邊無際的廣袤灘涂,裸露的鹽鹼地上,頑強地生長著一蓬又一蓬的鹽蒿。海風帶著濃重的腥味從灘涂上刮過,吹過一座又一座現代化的風電塔,碩大的風葉迎風轉動,嗚嗚之聲數里之外可聞,令人久久為之震撼。

  這裡是世界上最好的風電場之一,正在建設一座規模宏大的「海上三峽」。而在60年前,這裡卻是濁浪奔涌,漁民們在此出海、接港,而新四軍的海防部隊,也依託這一帶的天然漁港抗敵救國。

  60多年滄海桑田,這裡已漸漸淤漲成陸地,而大海不斷遠去,早已看不到漁舟帆影。

  最近一兩年來,這裡屢屢留下海軍軍史專家的足跡。他們深入走訪當年的老戰士、老船工,試圖發掘人民海軍的先驅——新四軍蘇中海防團的光榮歷史。一些遠離世人視野幾十年的人和事,傳奇般地重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鹹菜瓢」承載巨大光榮

  在離弶港鎮小街很近的向陽(弶南)居委會092號,有兩間白牆灰瓦的簡樸民居,戶主就是新四軍蘇中海防團老船工崔廣明。這位78歲的老木匠,與本鎮的退休人士陸加友、郵遞員丁碧賦等人志同道合,近年來堅持義務挖掘、整理、研究海防團史料,有所成就。

  「我家世居弶港,三代木匠。」崔廣明老人面容清癯,聲音洪亮,一說起60多年前往事,頓時精神百倍,「別看我現在靠種一畝幾分地生活,基本不用操持木工夥計,但我14歲就跟隨父親為海防團造船、修船,這種種手藝都存在我頭腦中。」

  此刻,老人的身後,擺放著兩艘形制獨特木質大海船的模型,分別標著「蘇中海防團2號」、「蘇中海防團3號」,每艘船上的4片紅色大帆可自然升降,碩大的船舵能隨意轉動。「幾天前,海軍博物館薛龍奎館長來弶港調查海防團的軍史,我把同樣一艘船模(俗稱「鹹菜瓢」,一種稱呼,無特別含義)送給他,放在博物館展覽。」崔廣明告訴記者,當時,薛館長回贈一艘我軍先進的「青島號」導彈驅逐艦模型,並對他說,後人一定不能忘記,人民海軍就是從「鹹菜瓢」這樣的木船起家的,它承載著巨大的光榮。

  近幾年來,這位老船工已向多個地方和軍隊博物館贈送海防團船模,而蘇中海防團的戰史也已爛熟地胸,個中「陶勇三收孫二虎」的傳奇在當地更是家喻戶曉。說起這段真實的歷史,弶港人總是十分自豪。

  

  紀念館里收藏著一段秘史

  4月21日傍晚近6時,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已經閉館,軍史研究專家陳宗彪將記者帶到一個單辟的展窗前,裡面陳列著新四軍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艘木質艦船模型向乎與「鹹菜瓢」一模一樣,櫥窗里還掛著一隻牛皮做的望遠鏡盒。這是新四軍海防團創建者這一,時任副團長吳福海20年前捐贈的。

  令記者驚訝的是,裡面居然有兩套海防團戰士的海軍服!棉布質地,青灰色,夾克樣,嵌著紅布嵌條,與後來的正規海軍服裝大有相似之處。

  鹽城海域廣闊,卻一直有海無防。1939年3月,一支日軍乘20多艘汽艇,在海軍第四艦隊掩護下,從位於陳家港蟒牛村的灌河口登陸,侵入江北腹地。千裏海疆任日寇自由來去,成為國人的奇恥大辱。至今,這裡仍立有一塊「國恥碑」。

  1941年春,一支與舊軍隊迥然不同的中國軍隊來到鹽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不久,便著手組建海上部隊。其時,新四軍立足未穩,陸上處境險惡,而海上雖然波濤洶湧,時有海匪出沒,但從大山中走來的新四軍將領看出了這裡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粟裕畫傳》(中央文獻出版社)上有這樣的記載:

  1941年3月,一師師長粟裕決定組建海上部隊,把與敵人的爭奪擴展到海上。他親率師部機關人員乘船出海,調查研究氣象和潮汐變化規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戰經驗。他從軍區抽調了3個連的官兵,向漁民租借了船隻,搭起了海防團的架子。他親自點將,任命身經百戰的四分區司令員陶勇兼海防團團長,一師後勤部部長羅湘濤兼政委,吳福海任副團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粟裕對海防團的幾個負責人說:「這是我們創建的第一支土海軍,你們來干,一定要干好!」

  他為海防團制定了三大任務:一是打通蘇中到浙東和山東的南北交通;二是發動組織漁民和鹽民,建立武裝,鞏固海防;三是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後勤各單位和一個山炮連。粟裕特批海防團常年吃大米,併發給每個戰士一套禦寒棉衣、棉背心,待遇極為優厚。他讓人用日軍汽車內胎做成「救生圈」送給海防團,又將潮汐規律編成口訣,便於戰士記憶。

  海防團的基地就在師部三倉東面的弶港。這一帶除了偽保安大隊外,還有當地豪俠孫二虎一股半匪半民的隊伍。

  

  「海上猛虎」服膺新四軍

  木匠崔廣明見到傳說中的「海上猛虎」孫二虎時,後者已經投身陶勇麾下,成為新四軍海防二團團長。他請木匠世家出身的崔廣明到海防團修理戰船,將這個年輕人引上一條終身難忘的道路。

  孫二虎,又稱孫仲明、孫二富,出生於海邊一個漁民家庭。父親孫一俊出海打漁因翻船身亡。他從小隨母討飯,7歲時跟船下海,學會了釣蟶、捕魚蝦,18歲時在船上當了二老大,因此,漁民們喊他「孫二副」。後來,他成了有名的船老大,人們就稱他「孫二富」。孫二富精通海性,熟悉沙頭、港汊,尤其對一些活沙淺灘了如指掌,無人敢惹,人稱「海霸子」、「海上猛虎」。他也想為家鄉做點好事,凡是插上他的旗幟,漁船出海保管無事。

  崔廣明懂事時,孫二虎已經名頭響亮。「他槍法准,能打帆繩。繩斷帆落,你的船在大海上就只能聽人擺布了。」同樣出身貧苦的陶勇識英雄、惜英雄,決定將他引入正途。一次,孫二虎在陸上吃了保安隊的虧,被新四軍設計捉住,陶勇與他推心置腹。孫二虎醍醐灌頂,回去後送來「學生帖子」,甘願拜陶勇為師。

  其後一波三折,孫二虎也曾險入歧途,與已投入偽軍的同鄉有接觸,一度廁身其間,但被陶勇激發出的愛國之心終未泯滅。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孫二虎見日軍公然毆打碼頭工人,氣憤之下,拔搶將其擊斃,帶著上百人槍和船隻,鐵心跟著新四軍。並於1944年光榮入黨。這支部隊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海防主力部隊,且越戰越強,發展到48條船、1000多人。

  從此,江蘇東部沿海盡在我軍控制之下,打通了上海、浙東、江南、鹽阜、山東的海上交通線。「孫二虎率部驅日寇、打海匪,在海上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鬥,多次繳獲日軍運輸船、擊退日軍潛艇,擊沉敵船,殲滅日軍官兵,威震黃海。」

  讓歷史告訴未來

  隨著海上力量的發展壯大,新四軍適時整合力量。1943年底、1944年初擴編為新四軍蘇中軍區海防縱隊,陶勇兼任司令員,一轄三個海防團。孫二虎為副參謀長兼海防二團團長,吳福海為一團團長。

  抗戰勝利后,成立華中軍區海防總隊,曾經在崔廣明家住過的吳福海同志升任司令員,孫二虎任參謀長。

  從1941年到1948年底,海防團、海防縱隊、海防總隊參加了數十次海上戰鬥,並以運輸民用物資作掩護,源源不斷地為蘇中根據地運輸藥品、炸藥、汽油、槍支彈藥、無縫鋼管等重要的軍需物品。

  解放初期,親身經歷華東海軍創建的抗日名將孫二虎,仍然擔負蘇北海防部隊領導。1953年離職到泰州休養,1956年1月病故,長眠在泰州烈士陵園。

  當地很多民工競相到海防團、渡江部隊,在槍林彈雨中為國效力,如許德才、席安才、王鶴林、梅廣宏、吳善才、周仁高兄弟、沈八秀、仲續華等,仲續華還在渡江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至今都是當地人的驕傲。

  崔廣明一直沉浸光榮記憶里,。他不顧年高,將準備做棺材的上好木材獻出來,做成一艘又一艘海防團戰船,並因陋就簡,開辦家庭博物館,教育後來人。






  「鹹菜瓢」承載巨大光榮

  在離弶港鎮小街很近的向陽(弶南)居委會092號,有兩間白牆灰瓦的簡樸民居,戶主就是新四軍蘇中海防團老船工崔廣明。這位78歲的老木匠,與本鎮的退休人士陸加友、郵遞員丁碧賦等人志同道合,近年來堅持義務挖掘、整理、研究海防團史料,有所成就。

  「我家世居弶港,三代木匠。」崔廣明老人面容清癯,聲音洪亮,一說起60多年前往事,頓時精神百倍,「別看我現在靠種一畝幾分地生活,基本不用操持木工夥計,但我14歲就跟隨父親為海防團造船、修船,這種種手藝都存在我頭腦中。」

  此刻,老人的身後,擺放著兩艘形制獨特木質大海船的模型,分別標著「蘇中海防團2號」、「蘇中海防團3號」,每艘船上的4片紅色大帆可自然升降,碩大的船舵能隨意轉動。「幾天前,海軍博物館薛龍奎館長來弶港調查海防團的軍史,我把同樣一艘船模(俗稱「鹹菜瓢」,一種稱呼,無特別含義)送給他,放在博物館展覽。」崔廣明告訴記者,當時,薛館長回贈一艘我軍先進的「青島號」導彈驅逐艦模型,並對他說,後人一定不能忘記,人民海軍就是從「鹹菜瓢」這樣的木船起家的,它承載著巨大的光榮。

  近幾年來,這位老船工已向多個地方和軍隊博物館贈送海防團船模,而蘇中海防團的戰史也已爛熟地胸,個中「陶勇三收孫二虎」的傳奇在當地更是家喻戶曉。說起這段真實的歷史,弶港人總是十分自豪。






  

  紀念館里收藏著一段秘史

  4月21日傍晚近6時,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已經閉館,軍史研究專家陳宗彪將記者帶到一個單辟的展窗前,裡面陳列著新四軍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艘木質艦船模型向乎與「鹹菜瓢」一模一樣,櫥窗里還掛著一隻牛皮做的望遠鏡盒。這是新四軍海防團創建者這一,時任副團長吳福海20年前捐贈的。

  令記者驚訝的是,裡面居然有兩套海防團戰士的海軍服!棉布質地,青灰色,夾克樣,嵌著紅布嵌條,與後來的正規海軍服裝大有相似之處。

  鹽城海域廣闊,卻一直有海無防。1939年3月,一支日軍乘20多艘汽艇,在海軍第四艦隊掩護下,從位於陳家港蟒牛村的灌河口登陸,侵入江北腹地。千裏海疆任日寇自由來去,成為國人的奇恥大辱。至今,這裡仍立有一塊「國恥碑」。

  1941年春,一支與舊軍隊迥然不同的中國軍隊來到鹽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不久,便著手組建海上部隊。其時,新四軍立足未穩,陸上處境險惡,而海上雖然波濤洶湧,時有海匪出沒,但從大山中走來的新四軍將領看出了這裡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粟裕畫傳》(中央文獻出版社)上有這樣的記載:

  1941年3月,一師師長粟裕決定組建海上部隊,把與敵人的爭奪擴展到海上。他親率師部機關人員乘船出海,調查研究氣象和潮汐變化規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戰經驗。他從軍區抽調了3個連的官兵,向漁民租借了船隻,搭起了海防團的架子。他親自點將,任命身經百戰的四分區司令員陶勇兼海防團團長,一師後勤部部長羅湘濤兼政委,吳福海任副團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粟裕對海防團的幾個負責人說:「這是我們創建的第一支土海軍,你們來干,一定要干好!」

  他為海防團制定了三大任務:一是打通蘇中到浙東和山東的南北交通;二是發動組織漁民和鹽民,建立武裝,鞏固海防;三是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後勤各單位和一個山炮連。粟裕特批海防團常年吃大米,併發給每個戰士一套禦寒棉衣、棉背心,待遇極為優厚。他讓人用日軍汽車內胎做成「救生圈」送給海防團,又將潮汐規律編成口訣,便於戰士記憶。

  海防團的基地就在師部三倉東面的弶港。這一帶除了偽保安大隊外,還有當地豪俠孫二虎一股半匪半民的隊伍。




  

  「海上猛虎」服膺新四軍

  木匠崔廣明見到傳說中的「海上猛虎」孫二虎時,後者已經投身陶勇麾下,成為新四軍海防二團團長。他請木匠世家出身的崔廣明到海防團修理戰船,將這個年輕人引上一條終身難忘的道路。

  孫二虎,又稱孫仲明、孫二富,出生於海邊一個漁民家庭。父親孫一俊出海打漁因翻船身亡。他從小隨母討飯,7歲時跟船下海,學會了釣蟶、捕魚蝦,18歲時在船上當了二老大,因此,漁民們喊他「孫二副」。後來,他成了有名的船老大,人們就稱他「孫二富」。孫二富精通海性,熟悉沙頭、港汊,尤其對一些活沙淺灘了如指掌,無人敢惹,人稱「海霸子」、「海上猛虎」。他也想為家鄉做點好事,凡是插上他的旗幟,漁船出海保管無事。

  崔廣明懂事時,孫二虎已經名頭響亮。「他槍法准,能打帆繩。繩斷帆落,你的船在大海上就只能聽人擺布了。」同樣出身貧苦的陶勇識英雄、惜英雄,決定將他引入正途。一次,孫二虎在陸上吃了保安隊的虧,被新四軍設計捉住,陶勇與他推心置腹。孫二虎醍醐灌頂,回去後送來「學生帖子」,甘願拜陶勇為師。

  其後一波三折,孫二虎也曾險入歧途,與已投入偽軍的同鄉有接觸,一度廁身其間,但被陶勇激發出的愛國之心終未泯滅。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孫二虎見日軍公然毆打碼頭工人,氣憤之下,拔搶將其擊斃,帶著上百人槍和船隻,鐵心跟著新四軍。並於1944年光榮入黨。這支部隊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海防主力部隊,且越戰越強,發展到48條船、1000多人。

  從此,江蘇東部沿海盡在我軍控制之下,打通了上海、浙東、江南、鹽阜、山東的海上交通線。「孫二虎率部驅日寇、打海匪,在海上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鬥,多次繳獲日軍運輸船、擊退日軍潛艇,擊沉敵船,殲滅日軍官兵,威震黃海。」

  讓歷史告訴未來

  隨著海上力量的發展壯大,新四軍適時整合力量。1943年底、1944年初擴編為新四軍蘇中軍區海防縱隊,陶勇兼任司令員,一轄三個海防團。孫二虎為副參謀長兼海防二團團長,吳福海為一團團長。

  抗戰勝利后,成立華中軍區海防總隊,曾經在崔廣明家住過的吳福海同志升任司令員,孫二虎任參謀長。

  從1941年到1948年底,海防團、海防縱隊、海防總隊參加了數十次海上戰鬥,並以運輸民用物資作掩護,源源不斷地為蘇中根據地運輸藥品、炸藥、汽油、槍支彈藥、無縫鋼管等重要的軍需物品。

  解放初期,親身經歷華東海軍創建的抗日名將孫二虎,仍然擔負蘇北海防部隊領導。1953年離職到泰州休養,1956年1月病故,長眠在泰州烈士陵園。

  當地很多民工競相到海防團、渡江部隊,在槍林彈雨中為國效力,如許德才、席安才、王鶴林、梅廣宏、吳善才、周仁高兄弟、沈八秀、仲續華等,仲續華還在渡江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至今都是當地人的驕傲。

  崔廣明一直沉浸光榮記憶里,。他不顧年高,將準備做棺材的上好木材獻出來,做成一艘又一艘海防團戰船,並因陋就簡,開辦家庭博物館,教育後來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