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台灣之光到台灣之恥:富士康事件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0-6-18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06-18)

蔡逸儒

大家應該不以言廢人、不以言舉人,心中只有是非,不問顏色。……大到台灣、小到自我,企業及個人存在的價值未必需要透過外界的肯定或否定來加以證實。如果今後大家少看到一些台灣之光、台灣之恥這類的誇大、不當用語,或許可以視為一個進步的現象。台灣仍須加油。

凡是對台灣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台灣媒體常常報道所謂的台灣之光,只要有人在國際上有點表現,不管是打了一場好球、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贏得了一場比賽,得到某種獎項,贏得了一些肯定,大家動輒誇大的冠以台灣之光,好不光榮。全台上下與有榮焉。

  從正面來看,這是人情之常,適度的自我肯定,隱惡揚善,增加大家的自信、自豪與認同,不是壞事。但若從另一角度出發,不知會不會有人覺得台灣之光似乎也太廉價、太多了一些,會不會是因為孤立日久,反映出台灣民眾的國際視野不足,自信不夠,自卑轉為自大,才會一再的以管窺天,自以為是?

學者聯名指郭台銘為台灣之恥

  再反過來看,前一陣子,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大陸工廠富士康出了一些問題,引起大陸官方、國際媒體及許多台資企業的注意。6月13日,百多位台灣學者聯名,有人嚴厲指責郭台銘是台灣之恥,用語之重實在罕見。富士康事件不是不能討論,但以如此嚴厲的言語,幾近人身攻擊的評論,本案沒有變成司法案件實屬萬幸。

  或許富士康確實是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郭董事後來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從加薪到改善工作環境,從增加心理輔導到加強員工篩選,也未必能夠扭轉外界誤解,徹底解決問題,但主觀的認定富士康就是血汗工廠,郭董就是徹頭徹尾的剝削階級,成了人人喊打的台灣之恥,恐怕也有商榷之處。

媒體和政治人物愛發驚人之語

  台灣媒體和政治人物向來重咸重辣,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看來這種歪風已成台灣特色,而且已經污染到了學界。讀書人常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更是習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管它境內境外,但大家總要用同一標準來臧否時政,論斷是非,凡事總得有些客觀的標準,不能順昌逆亡,胡扯一通。

如所周知,在政治光譜上有所謂的自由派、保守派、溫和派及激進派,也有左派、右派之別,這些都屬於個人的政治價值、信仰和立場問題,大家各有堅持,關切重點不同,很難說誰對誰錯,但既然身為知識分子,而且還以學者自居,好歹也要盡量追求公平合理、就事論事,不能對人、對事,採取雙重標準、多重標準。

不能秉持公正客觀的「學者」

  其中,筆者最難容忍的是,台灣某些所謂的自由派學者成天把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掛在嘴上,但對特定的政黨、特定的政治人物卻是多所包容,曲以維護,對國民黨的金權政治一向痛批直斥,不假顏色,但對陳水扁的貪污劣行,對民進黨的炒作族群政治卻能視而不見,默不吭聲。這算哪門子的學者?

  相對於自由派的學者,所謂的親藍媒體或學者,好歹還要愛護自己社會公器角色和得來不易的學術聲望,對於藍軍不合理的言行、政策同樣照批不誤,最多只能在輕重之間有所取捨,但絕絕對對不敢把錯的講成對的,硬坳胡扯,或視而不見。藍綠之間的不同不是程度上的出入,而是本質上的差異。

  某些自由派學者選擇性的偽善行為和人身攻擊讓人倒盡胃口,除了極少數一貫關心弱勢群體的學者之外,筆者未見台灣學者社群對某些僱主強迫印尼勞工吃豬肉、奴役越南、泰國勞工,對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的外籍勞工或中國大陸配偶遭到制度性的歧視心態和作法發言批評。這難道不是厚此薄彼?

郭台銘若為維護名譽起訴並不為過

  郭董給人的感覺或許專斷強勢,過於嚴苛,半軍事化管理對於企業經營有利有弊,或許也有改善的空間,如有剝削事實當然不能容忍,但把他直接罵成台灣之恥不知是否過於上綱上線?筆者贊成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過去的作法,以法律維護自己的名譽,畢竟沒人能選擇性的欺負別人,然後還自以為是,覺得高人一等。

  到過台灣的人都知道,和其他華人社會比較起來,台灣民眾相對更為善良、溫暖、開朗、易於相處、願意助人、容易相信別人,但大家也別忽略了台灣人的善良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選擇性、階級性的,許多人對西方人是一套標準,但對來自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越南的外籍勞工或配偶卻又是一套標準。

  其實,愛鄉、愛土其來有自,適度的區別我群、他群,隱惡揚善、合理凸顯自己的成就並非不能理解,但大家還是應該理性的來看待問題,如實的報道、陳述事實,既不刻意誇大美化自己的成就,也不蓄意迴避有待改善的缺點。一個沒有自信的國家和社會才會動輒強調自己的優異,才會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

  大家應該不以言廢人、不以言舉人,心中只有是非,不問顏色。待人以寬,責人當思之能受,論事可嚴,目的在於促其改善,而非故意加以羞辱。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尤其古有明訓。大到台灣、小到自我,企業及個人存在的價值未必需要透過外界的肯定或否定來加以證實。

  如果今後大家少看到一些台灣之光、台灣之恥這類的誇大、不當用語,或許可以視為一個進步的現象。台灣仍須加油。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聯合早報網)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21: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