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常即苦是什麼意思

[複製鏈接]

11

主題

338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回眸一笑 發表於 2010-6-11 0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根佛教是分不開的。中國有句老話叫「知足常樂」不知道是不是來自佛教的思想。我經常想到的一句是「無常即苦」。沒有讀過佛經,不知道它的出處。全句好像是」色無常,無常即苦「。曾經看過一些文章說這色指的是身體。我不太同意這個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說明了,色和空是對立統一的,說以」色「應該指的是塵世中的一切,而空講求的是心靈上的東西,指的是在塵世間的靈修。
我對」無常即苦「這句話的理解是:人在塵世中是動蕩不休的,這種動蕩導致人心的不定;而心不定則亂,心亂則苦。所以說無常即苦,只有心定了才能解除苦楚。

拋磚引玉,希望這裡學佛的大師們對」無常即苦「給個好的解釋,謝謝。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1 03: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6-11 03:04 編輯

世間上無常的事實在無法用數字去計算,是有生滅的,隨便舉個例,春夏秋冬就是
無常,而「苦」是五蘊之中的「受蘊」也是「八苦」之中其中一苦「五陰熾盛苦」
人們自然把他的聯繫上來

在理性上有」三苦「,在事相上有「八苦」它們都是一剎那一剎那地生滅變化,所
以也說它是無常的,互相不可脫離


所謂三苦者,是對於三受而言。一切眾生,在六道中,所受的境界,不出三類:即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悉皆是苦。苦受如飢痛,寒暑,貧病等,心身受
苦時則生苦,是為苦。樂受如富貴壽考,花好月圓等,樂境變壞時則生苦,是為
壞苦。不苦不樂受,雖然無苦,然而外則四相遷流 (8),內則諸想不斷,是為行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

八苦者:一、生苦。在胎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是為生苦。二、老苦。眼昏耳聾,氣虛體弱,是為死苦。三、病苦。四大不調 (9),面黃肌瘦,是為病苦。四、死苦。疾痛喪生,水火殞命,是為死苦。五、愛別離苦。骨肉分離,魂牽夢縈,是為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惡眷敗家,仇人見面,是為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是為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舍報 (10) 之後,復須受生,是為五陰熾盛苦。上七苦是果苦,后一苦是因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chico 發表於 2010-6-11 03:53 | 只看該作者

說說我的看法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6-11 04:01 編輯

"色無常,無常即苦"
色,    在佛法里一般是指,有形有質的東西。眼耳鼻捨身能夠接觸到的東西。所謂物質世界。
無常, 是變化,更易。這種變易有突變和漸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
苦,    是不合自己心意的感受,有精神上的也有身體上的,或者是兩者同時具有。

無常本身無所謂苦樂。只有當這種變易不合自己心意時,才會感覺到苦。感到苦的主要原因,是人沒有接受「無常「這個自然規律。
在我們這個世界里,無論精神還是物質,沒有一樣是不變的。沒有一樣不是分分秒秒,永不回頭地變遷著。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可人總希望健康長壽,還有的想「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實際上人們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企求,是苦的根本原因。

無常,沒有什麼不好。我們靠著無常慢慢長大,學習積累謀生的本領。身體的傷病也是因無常漸漸治癒。還是因著無常我們可以從失敗走向成功,改變自己的命運。

認識、接受無常有積極的人生意義。我們知道應該珍惜每一分鐘,不讓它空過。因為此生永遠不會再擁有它了。知道相聚一秒少一秒,會更加善待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4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11 11:24 | 只看該作者
世事無常,有我為常。以有常對無常,處處捏不定,是苦的來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38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5
 樓主| 回眸一笑 發表於 2010-6-11 12: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回眸一笑 於 2010-6-11 12:25 編輯

謝謝Chico 和Djogchen。 我的理解跟Chico的很相近。對於Djogchen的,要花點時間去消化。
請教Djogchen, 欲界和色界的分別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1 12:58 | 只看該作者
色無常的『色』是指色身。五蘊和六塵都有『色』,但它們不是一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chico 發表於 2010-6-12 00:15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卷第一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6-12 00:36 編輯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2 07: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回眸一笑

三界這個名詞不論是佛教道教時常被應用,尤其是常有法師道士規勸修行大眾要跳出
三界,因為天堂有分三界,跳脫三界就可跳出六道輪迴,三界的內涵是什麼?在楞
嚴經卷八有詳細的描述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不能割捨妻妾的恩愛,但也不
犯邪淫,故於心中生明白世間處世之心,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與日月為鄰,
如此一類稱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自己的妻子,淫愛已較微
薄,但對修行起居並不拘泥,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間之
頂,如此一類稱忉利天。
  3. 欲界-須焰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淫愛有需求時則行淫愛,
但結束后則不會想念回憶,處在人世間動時少靜時多,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
此天於虛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類稱須
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大多時以靜修身,若有需要時才予
以回應世間事,不會違反這樣的常規,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與下界如人
間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無接觸,乃至面對劫壞(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災害也不會殃及,
如此一類稱兜率陀天。
  5. 欲界-樂變化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欲心,完全是依據對
方的應對來行事,當面對死亡的時候,其感覺如同嚼臘,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
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類稱樂變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人世間的心,對於在
世間行事能夠瞭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夠超越世間化現無極的境界,如此一類稱他
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這六種天境,雖能脫出形體但心中尚有執著,所以稱為欲界。
  7. 色界-梵眾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修心的人,不修禪定無法獲得智慧,但若能堅固自己的
心念不做淫慾的情事,不論處於靜時或動時,都沒有任何的心念,各種情愛欲染都
無從生起,就不會留在欲界,,此類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侶梵眾,如此一
類稱梵眾天。
  8. 色界-梵輔天
  承上段,如果慾望的習氣已經去除,離開慾望的心已經浮現,在各種佛教的規
律儀式,能夠喜愛並樂於去順從,則該修行人能夠行僧侶的德行,如此一類稱梵輔
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覺得身心都通融圓明,威儀俱全,都能明了各種戒律並能遵守,
則該修行人能夠統領僧侶梵眾,成為大梵王,如此一類稱大梵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
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各種苦惱及五蘊不會從心中起,這種境界可稱為初禪。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訴阿難,其次在梵天中,統理梵人能夠圓滿梵行(身為僧侶的德行),心
中寂然不動自然生出光明,如此一類稱少光天。
  11. 色界-無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後能夠光光相照,照耀無盡的十方世界,到處都是如硫
璃所成,如此一類稱無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夠吸收護持此圓滿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體,化現清靜而應用不盡,
如此一類稱光音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憂慮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
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已經了解並降伏初漏(五蘊之始),這種境界可稱
為二禪。
  13. 色界--少凈天
  佛告訴阿難,再進一步,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已具有圓滿光明,
並了解其中的精妙,並能夠去施行,通曉寂靜無爭之樂,如此一類稱少凈天。
  14. 色界--無量凈天
  承上段,再者,寂靜空無現前,引發無有邊際的身心輕快安隱,成就寂靜無爭
之樂,如此一類稱無量凈天。
  15. 色界--遍凈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於十方世界圓明潔凈,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勝境現前,歸
於寂凈安樂,如此一類稱遍凈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具備有浩大的隨意順心,故能身心安隱得
無量樂,雖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樂的心中,已經歡喜俱全,這種境界稱為三
禪。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訴阿難,再者,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各種苦厄不會壓迫身心,
苦因已盡,但樂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壞。此時苦樂兩種心境頓時捨棄,各種煩
惱趨滅,純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類稱福生天。
  17. 色界--福愛天
  承上段,如果捨得之心圓融,了解何謂清靜無為,自然無法遮擋福性,在未來
可得妙意隨順,如此一類稱福愛天。
  18. 色界--廣果天
  佛告訴阿難,從此天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路,若於初發心時,有無量凈光,福德
圓滿光明,乃因修行證得而住此,如此一類稱廣果天。
  19. 色界--無想天
  承上段,若於初發心時,乃是對於苦樂厭離,精進的研究如何捨棄心念,從不
間斷,並能做到捨棄一切道法,身與心具滅,心思凝定,經過五百劫。該人既然以
生滅為修行之因,故不能發現明了生與滅的本質,所以會有初半劫滅後半劫生的狀
況,如此一類稱無想天。
  佛告訴阿難,此四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世間各種苦樂所不能侵犯,雖不是真
正無為究竟不變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純熟,故稱為四禪。
  佛告訴阿難,在此當中還有五種不還天,在下界時九種習氣皆能除盡,無苦也
無樂,由於沒有舍戀,故心無挂念,能安心立命於一處。
  20. 色界-無煩天
  佛告訴阿難,由於苦樂兩滅故無爭鬥之心,如此一類稱無煩天。
  21. 色界-無熱天
  能夠了解苦樂天機,勤於研究,如此一類稱無熱天。
  22. 色界-善見天
  對於十方世界能夠圓滿的了解清楚的看見,不會被什麼塵垢所遮擾,如此一類
稱善見天。
  23. 色界--善現天
  對於苦樂有精闢的見解,沒有阻礙,如此一類稱善現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夠究竟脫離之前所述,了解物質的本性,有如進入無邊的境界,如此一類稱
色究竟天。
  佛告訴阿難,此五種不還天,前面所說的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
四位天王,具有獨特的見聞,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世間,在曠野深山,講道的場
地,都有阿羅漢在住持,但世間的凡人卻不能看見般。
  佛告訴阿難,以上這十八天獨行而無所窒礙,沒有形體的牽累,到此為止的境
界稱為色界。
  其次,佛告訴阿難,再過來更有上層,於色界的邊際中,再分有兩條路線,若
能捨棄心念,發現大智慧開悟,便能脫離塵界,成為阿羅漢,進入菩薩的境界,如
此一類稱為回心大阿羅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2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Dhammapala

五蘊和六塵都有『色』,這個講法是小乘的「無表色」的理論,認為它是有礙性

  指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
非止惡的功能,恆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
又為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
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於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義。

大乘唯論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於心法。此無表色有善
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
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卷一曰:
「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2 12: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6-12 12:16 編輯

『無表色』是部派佛教的理論。原始佛教的修行不離人本經驗,『色無常』是『觀色無常』的簡稱,其與四念處是相呼應的。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2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Dhammapala


   四念處是觀心無常,而並非觀色無常,不知你如何解釋呢?Palla 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2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3 0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四念處是觀心無常,而並非觀色無常,不知你如何解釋呢?Palla 兄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2 21:58

雜阿含第一經開宗明義就說『當觀色無常』,一般所謂的『觀身不淨』並非了義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6-13 17:31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四念處 = mindfulness of body (觀身色無常), mindfulness of vedana/feeling (觀受無常), mindfulness of Dhamma (觀法無常), Mindfulness of citta (觀心無常).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0-6-13 23:23 | 只看該作者

【南傳中部】第10經 念處經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6-13 23:25 編輯

第十 念處經
  北傳中阿九八、念處經(大正藏一、五八二頁。)巴利 長部二二、大念處經(南傳七、但其十八--二一本經缺,其他全合。)本經為得一乘之究竟解脫涅盤而說四念處者。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往庫盧國康摩薩單摩之聚落。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言:「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於此,為有情之凈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獲得、涅盤之作證,此有一法,即四念處也。四者何耶?曰:比丘!於此,於身隨觀身,熱心而注意,甚深持念,於世間除去貪憂。於受隨觀受,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於世間除去貪憂。於心隨觀心,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於世間除去貪憂。於法隨觀法,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於世間除去貪憂。[如是謂四念處]。
   諸比丘!如何是比丘於身隨觀身耶?諸比丘!於此,比丘或行於閑林、或行於樹下、或行於空閑處,結跏趺坐,以身正直,當前丘念。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或長出息,知「予長出息;」或長入息,知「予長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入息。諸比丘!恰如精巧之轆驢工或轆驢工之弟子,或長旋轉而知「予長旋轉,」或短旋轉而知「予短旋轉,」如是,比丘或長出息而知「予長出息,」……乃至……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於內身而隨觀身,於外身而隨觀身,於內外身而隨觀身。於身而隨觀某法、於身而隨觀滅法、於身而隨觀某滅之法。彼現「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即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則於身隨觀身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chico 發表於 2010-6-13 23:30 | 只看該作者

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6-14 00:11 編輯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凈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如是觀覺心法如法念處。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卧則知卧。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寐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昂。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捉旋。自在打鍛。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摶。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見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山泉。清凈不濁。充滿流溢。四方水來。無緣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湧出。流溢於外。漬山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於水底。彼根莖華葉悉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凈心意解遍滿成就游。於此身中。以清凈心無處不遍。猶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從頭至足。於其身體無處不覆。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凈心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觀相。善憶所念。猶如有人。坐觀卧人。卧觀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凈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猶如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凈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食半。骨璅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粖。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身如身者。是謂觀身如身念處

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痴無痴.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心如心者。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調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舍覺支知有舍覺支如真。內實無舍覺支知無舍覺支如真。若未生舍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念處經第二竟(三千一百三十七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4 0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Dhammapala

我相信我和"pala兄所談的分別之處是「色無常」與「觀色無常」前者是物質現象,
而後者是心識現象,而你的解釋是原始佛教是著重於實踐部分,對不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4 0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我相信我和"pala兄所談的分別之處是「色無常」與「觀色無常」前者是物質現象,
而後 ...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4 03:53

原始佛教的修學體系很嚴整,法義與實修都是相呼應的,因此『色無常』應該從四念處之念身的角度來理解。在英譯的相應部裡,五蘊的『色』作 corporeality ,六塵的『色』作 visible objects ,清楚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15 03: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6-15 04:01 編輯

回復 17# Dhammapala

從修行上去理解,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真故,是因為」他「觀一切
都是」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60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19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7 12:3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傳統文化根佛教是分不開的。中國有句老話叫「知足常樂」不知道是不是來自佛教的思想。我經常想到的一 ...
回眸一笑 發表於 2010-6-11 00:38


俺來無知地猜一下:
以常為樂,則無常是苦。
可以這樣理解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匿名  發表於 2010-7-4 01:24
19樓有意思.  凡夫貪圖"常". 但人事無常, 宇宙無常. 於是,苦從中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2 16: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