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陀的「開悟」不再是人類極少數人的幸運(轉貼)

[複製鏈接]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0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5-12日美國《時代》雜誌選出2008年最具影響力100位世界人物(胡錦濤主席也在其中),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醫學院女神經解剖學家、哈佛醫學院畢業博士Dr. Jill Bolte Taylor被選入名單。在她37歲時,因其顱內血管破裂導致的一次罕見的左半大腦中風經歷和8年的恢復過程,由此親身獲得深刻的關於生命意義、治療康復與人類能普遍「開悟」的洞見,對當今的醫學界和人文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經歷由自己寫進了最近出版的書「My stroke of insight」(該書在奧普拉網站上有節選,關於那個精彩而奇特的「開悟」經歷詳細描述)今年2月泰勒博士在世界著名的TED會議作了一場激勵人心弦的 18分鐘演講,該演講錄像目前正在世界廣為流傳(可下載http://www.ted.com/talks/view/id/229)。5月,她應邀在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的「心靈系列」節目接受採訪。(採訪的4集錄像可下載http: //www2.oprah.com/spiritself/oss/ss_oss_main.jhtml )在我看完TED和奧普拉節目這兩個錄像后,一路的感慨是:wow, amazing,inspiriting!禁不住要儘快與大家分享!
   1996年的一個夢中醒來的清晨,泰勒博士顱內血管破裂,最初她並不知道,只是感到左眼後部疼痛,結果她的左半大腦在四個小時內逐步shut down-被關閉,喪失了語言辨識和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對過往的大部分記憶和自我身份認同意識消失,即,自我意識消失,而在同時,她的右半球大腦仍在正常工作,結果,因而親身體驗到一種極度奇特的「all knowing(全知全覺)」、與宇宙融為一體、自己與周遭一切物體不再有邊界區分、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內心深度寧靜平和、見到宇宙與自身身體細胞能量生動和諧運作的驚奇經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進入到了涅槃Nirvana!Wow, this is cool!」。
  這個「涅槃」狀態至少連續持續了五周(這點估計可以和佛陀媲美了),而且在她經過8年的逐步恢復左半球大腦功能的時期后,她說她「已經毫不憐惜地拋掉了過往那個生活了 37年的瑣碎、焦躁而自私的自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自我身份,以一種全新的觀念而回到我們這個「正常的」世界,同時,只要她現在想進入那個「涅槃」,隨時隨地她都可以「with an effort of thought (以一念之功夫)」而進去(這讓我想起,這其實就是佛教和印度教中提到的修行者在達到真正的開悟后,不再「退行回去」的狀態)。在與奧普拉的對話節目中,她一再真誠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進入「涅槃」體驗的能力,只要你願意,只要你警覺觀察並對自己的情緒或思維作出選擇,通過轉移你的專註力,你就能容易地、隨時隨地地進入你的右半球大腦作主的狀態,而讓左半球的功能運作僅作為被你使用的工具,永不再被它控制,因為,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你並不是你的思想!。她說,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體驗到、看到世界和宇宙的這個奇妙的一面,是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鼓勵和教育大都是側重使用左腦半球的能力,還由於通過左腦半球的能力而取得的在社會上的成就而受到獎勵-比如,語言、文字、邏輯、推理、判斷、計算、數字、分辨力等,但是,按泰勒博士的話說,「but the right hemisphere gives us the big picture-但是大腦右半球給我們的才是關於世界的大圖像」。
  泰勒博士自己感慨地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研究大腦的專業人士,能夠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從當事人內部(from inside out)來研究自己的大腦,這是非常罕見而幸運的一件事,假如這一切重新再來,再讓她回到1996年她顱內血管破裂的那個上午,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她仍然會去選擇這個經歷!泰勒博士的這個珍貴體驗,讓我再一次想起並確認克里希那穆提曾不斷對人類說的話語:能不能停止你的思想?封存你的記憶,嘗試著大腦寧靜不要帶任何語言去體驗觀察事物,對事物沒有分別和邊界感,消除自我中心感覺,這樣,你才會發現那個無邊無際的永恆和愛……以及老克關於教育和時間是個假象的談話,等等。
  另外,在與奧普拉對話的過程中,奧普拉本人不斷提到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和《A New Earth》的作者)的體驗和許多說法的對比,值得我們注意,而不是簡單的以「假開悟者」來否定Tolle的經歷。
  由於研究積極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的興趣,本人一直在尋找有關「開悟者」的大腦活動(生理學)和心理特性的資料。人死後是否有可以脫離肉體的靈魂或者 「輪迴」等等如何,這裡暫且不談,泰勒博士在與奧普拉的對話中說,她自己並沒有宗教信仰,但在這次經歷后,她堅信在死亡后,人是進入peace-寧靜平和的境界的,她說,因為此時大腦全面關閉了,更不會有像左腦的那種干擾了。但是,從心理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至少,人在活著的時候,人的任何一種思維和情緒的活動都應該有其對應的物質基礎和物質表達,這點在198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心理生理學家Roger Wolcott Sperry的工作中已經研究得很清楚,即:左半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制、五感(視、聽、嗅、觸、味覺)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可以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
  右半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斯佩里認為右腦具有圖像化機能,如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如第六感、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如心算、數學;超高速大量記憶,如速讀、記憶力。右腦像萬能博士,善於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許多高級思維功能取決於右腦。把右腦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才能表現出人類無窮的創造才能。所以右腦又可以稱作「本能腦」、「潛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右腦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Sperry)為全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右腦先生」、「世界右腦開發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對人類大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100萬倍。然而現實生活中95%的人,僅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腦。科學家們指出,終其一生,大多數人只運用了大腦的3%—4%,其餘的97%都蘊藏在右腦的潛意識之中,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吃驚和遺憾的事實!人的大腦蘊藏著極大的潛能,這種潛能至今還「沉睡」著,所以深入挖掘左右兩半球的智能區非常重要,而大腦潛能的開發重在右腦的開發。左腦是人的「本生腦」,記載著人出生以來的知識,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時的信息;右腦則是人的「祖先腦」,儲存從古至今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遺傳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沒有經歷的事情,一接觸就能熟練掌握就是這個道理。右腦是潛能激發區,右腦會突然在人類的精神生活的深層展現出跡象;右腦是創造力爆發區,右腦不但有神奇的記憶能力又有高速信息處理能力,右腦發達的人會突然爆發出一種幻想、一項創新、一項發明等等。右腦是低耗高效工作區,右腦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計算複雜的數學題,高速記憶、高質量記憶,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人的大量情緒行為也被右腦所控制。
  右腦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右腦的優勢,並不是以右腦思維代替左腦思維,而是更好地將左右腦結合起來,進行人類左右腦的第二次協同,充分調動起人腦的潛能。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兩半球存在著機能上的分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左半球是處理語言信息的「優勢半球」,它還能完成那些複雜、連續、有分析的活動,以及熟練地進行數學計算。右半球雖然是「非優勢的」,但是它掌管空間知覺的能力,對非語言性的視覺圖像的感知和分析比左半球佔優勢。有研究表明,音樂和藝術能力以及情緒反應等與右半球有更大的關係。對於正常人來說,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協調發展的,既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統一的控制系統。若沒有左腦功能的開發,右腦功能也不可能完全開發,反之亦然,無論是左腦開發,還是右腦開發,最終目的是促進左右腦的均衡和協調發展,從整體上開發大腦。
  所以,我們在佛經、禪宗書上和關於瑜伽士的記載里讀到的那些「開悟、頓悟」的體驗描述,那些諄諄告誡要我們超越語言、超越邏輯去「直指人心而見真性」的教導,現在我終於有了 「頓悟」:原來這就是左右大腦功能分工的關係,修行「開悟」的努力方向,就是去有意識地開發右半球大腦的功能,把左腦主導讓位給右腦主導!換句話說,我之前(見本人博文「以幻治幻,以思想對治思想」)欲先從邏輯上來理解「無我」的內在合理性,然後再求得獲取直覺上的直接「看到」真相,也就是先借用邏輯和現有的各種知識,然後拋掉邏輯與思考去親身證悟,這條路是對的。可以說,我在思想邏輯上已經「悟了」,現在就期待我的右腦半球醒過來了,而且希望少一些「保任」的努力,最後到達「不退行」的狀態,嘿嘿……
  另外,從泰勒博士的例子中,我確認並解開了自己一直在懷疑的一個問號,即,佛家和印度教修行者傳統奉行的「看破紅塵」、擯棄世俗快樂、「苦行」的長期和終極必要性真的成立嗎?當然,一段時間的屏蔽外部世界的干擾,以便積聚維持專註力所需的能量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人類的靈性覺醒是以「看破紅塵」作為基本條件,那麼,一旦大家都往內心覺醒的道路上行進時,這個世界就要「百業俱休」了,這完全不符合人類進化的規律,否則,也就沒有去「開悟」的必要了!有幸啊,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因為有最新的科學、信息技術、心理學、生命科學知識來幫大家更清楚地了解「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同時在心靈探索的道路上就有了更明確的前進方向。
  最後,雖然本文標題寫成「克里希那穆提或佛陀的「開悟」不再是人類極少數人的幸運」,但我們仍以最崇高的敬仰之心深深感激耶穌、老子、達摩、佛陀、克里希那穆提、聖拉馬納等這些人類的在自身探索道路和徹底解脫生死煩惱大問題上的先驅和英雄們,正是他們最初給人類展示了我們發展的可能性和明確了人類自己到底在宇宙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沙發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01:11 | 只看該作者
因楓樹兄的邀請,在此貼出這個有關西方科學家探討開悟和涅磐的老帖子。如果這個帖子對基督教信仰產生衝擊。請版主們儘快刪除!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3
sousuo 發表於 2010-6-2 01:32 | 只看該作者
不應該有什麼衝擊吧。

就是呀,把左腦的功能暫時關閉的結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2

主題

1212

帖子

46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0
4
hey211 發表於 2010-6-2 01:57 | 只看該作者
這個開悟和佛教的開悟是一回事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5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 02:1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一說兄的轉貼,我並沒有感到這篇文章對基督信仰產生衝擊。我感到這篇文章很有趣,它從醫學的觀點解釋了佛教開悟的可能性或者說是一個佛教開悟經驗的可能解釋。雖然Taylor博士使用了涅磐這個詞,但是顯然她所經歷的決不是佛教里講的涅磐。

近來科學界的確對人類的大腦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基本上只能停留在一些現象上,對這些現象後面更深層的原因好像是無能為力的。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6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09:39 | 只看該作者
我和一些同學都看了奧普拉採訪泰勒博士的訪談錄像,後來曾經在老師的指導下對Taylor博士的經驗進行過討論。我們這些同學中就有哈佛醫學院的腦神經科學家,他從兩種角色(科學家和修行人)講出了他的看法。我們的結論是她的這個經驗還不是涅磐而是大概是初禪。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7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09:43 | 只看該作者
開悟可以「傳染」 ---如果你與開悟的人經常在一起,你也容易開悟。見過幾個之後就知道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是非常鮮明的,並不是臆想中的玄秘。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0-6-2 1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一說實相

會不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終有一天可以解決「涅磐」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9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20:44 | 只看該作者
我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會提供越來越多的科學解釋和手段來部分地證實詮譯宗教經驗。但是楓樹兄說的好,科學因為離不開實證所以也就永遠注重與現象,難以揭發出根本原因。科學不能替代心靈。我不相信人類可以用科學的手段來達到涅磐。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0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 20:49 | 只看該作者
科學不能替代心靈。這句話說得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1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20:56 | 只看該作者
於我來說,什麼叫做白白的恩典?白白的恩典就是大家都看到的客觀世界和人事。沒有拿到這個恩典的人只是視而無睹,最可惜的是那些恩典已經來到面前卻固執地一手推開的人--由於宿世的慧根偶爾有機會已經看到了靈光一現,卻被左腦的世俗成見判定「這不可能」「這一定是」,與智慧擦肩而過!也就是古人說的「下士聞道大笑之」。我們至少要做一個中士。那就是謙虛好問好思考,謀定而動。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6-2 22:37
回復 7# 一說實相

I dun think that is even the first Jhana (dhyana) which is the first stage of fine-material attainment of Samadhi.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Jhana are
1.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於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續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歡似相。
4.樂(sukha)——體驗似相的那一份樂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續地專註似相。

The experience of this neuroscientist cannot be any experience of samadhi which has no thought forming due to one-pointedness of mind (the mind is unmoving and has only one object). The best guess of her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can be of some sort of altered consciousness caused by left brain injury or lack of supply of oxygen to certain cognition-related mind which result in some sort of peaceful illusions like those reported in NDEs(near-death experiences).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13
·八戒· 發表於 2010-6-2 23:08 | 只看該作者
科學不能替代心靈。這句話說得好。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 20:49

科學當然不可能代替心靈,但卻可以解釋人的心靈的某些反應確實是可以從某個「硬體」上得到控制的。比如精神分裂症後人能產生某些幻覺,而這可以通過藥物來控制。很多過去很神秘的宗教體驗現在科學的確可以用藥物或者物理方法來實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14
·八戒· 發表於 2010-6-2 23:15 | 只看該作者
於我來說,什麼叫做白白的恩典?白白的恩典就是大家都看到的客觀世界和人事。沒有拿到這個恩典的人只是視而 ...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 20:56

關鍵是「恩典」太多,人根本無法判斷哪個是真的「恩典」,哪個是假的啦。 比如說,你如何知道佛的恩典是真的還是基督教的恩典是真的?如何能肯定伊斯蘭的阿拉是真假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5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3 00:30 | 只看該作者
關鍵是「恩典」太多,人根本無法判斷哪個是真的「恩典」,哪個是假的啦。 比如說,你如何知道佛的恩典 ...
·八戒· 發表於 2010-6-2 23:15



    我認為恩典是平等普遍的,沒有標籤更從來不穿宗教外衣。你得到了就終身受用。根本不會去懷疑是否真的。問題是能否得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6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3 0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Guest from 99.227.40.x

Thank you for the comments. I agree with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s of the first level Jhana. However, I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Gill's experience when watching her interview with O'para. I don't think any thought was being generated then in her mind but our interpretation of her story led us to that perception. Note she was telling her experience of several month in several minutes interview and had to compress feelings at different moments. I also don't agree that Samadhi has to be limited to one pointedness. Samadhi is the precise awarenesss of the pure and whole ultimate. Will appreciate your further comment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匿名  發表於 2010-6-3 07:20
13樓正解,這也不是初禪

道家入門是指體悟到天人合一,初禪的境界不會比道家的入門門檻低
18
匿名  發表於 2010-6-3 21:26
回復 17# 一說實相 [/banks for
Thanks for sharing your thoughts. In a strict sense, First Jhana or any stage of samadhi is referring to a stage of meditative absorption. During which one's 5 sense faculties (eye,ears,nose,tongue,skin sensitivity) are totally shut down, and there is singleness of the mind which is fully drawn, absorped and concentrated to single object, either it is a material (e.g., breath nimitta which can progressively lead to 4 material/rupa jhanas) or immaterial object ( infinite space, infiniate consciousness, nothingness, perception-non-perception). This concentrated mind has a power to suppress the mental hindrances (sensual desire, ill-will, sleepiness or sloth-torpor, restlessnes, doubt) and to refine or purify one's awareness.  Such refined awareness is very powerful, once emerging from the deeper levels of Jhana or Samadhi (immediately coming out from this meditative absorption stage), the meditator's mind is capable of penetrating the ultimate nature of all body and mind phenomena, from which the wisdom of penetrative insights into the ultimate truth are gained. Concentrated mind is also very pliable and can be trained to acquire supranormal psychic powers.

I went through two online videos about Jill's experiences, including the one she had interviews with Oprah. Apparently she was still able to perceive, listen, see, move and feel at the time of her stroke incidents. These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during a Jhana absorption as the five sense organs are temporarily shut off, leaving a purified mind fixed on a single entity.  There definitely are extraordinary insights she gained from such experiences, and the fact that her ego-sense was suspended which opened up a perceptive territory transcending subject-object identification means that she most likely experiences a state of non-dual knowing. A non-dual knowing as has been sold hot as equivalent to attaining Nirvana in new-agey or neo-advaita gurus is indeed a nirvanic counterfeit. Nirvana is gained through penetrative insights into the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 realities, that is a culmination and maturation of insight wisdom. It is a fruition of  exhaustion of three major mind poisons (greed, ill-will and ignorance) with a full clar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ed dependent-arising world and perceptive phenomena, and of the unconditioned nature of mind which occurs upon the uprooting of asava (mind outflows) and kilesas (mind hindrances and defilements).  Ok, hope this makes clear what I thought, but I also am aware of the "less-conventional" sense of Samadhi which can include a non-dual awareness as you described.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19
·八戒· 發表於 2010-6-3 22:42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恩典是平等普遍的,沒有標籤更從來不穿宗教外衣。你得到了就終身受用。根本不會去懷疑是否真的。問題是能否得到?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3 00:30

既然是「恩典」,那就是看運氣啦,求是求不來的。有人命中能遇到佛,那就是佛的恩典,能遇到默罕默德,就是阿拉的恩典,遇到耶穌,就是基督的恩典,...... 要是誰都遇不到,自己生活快樂,少了無窮煩惱,無需拜任何「神」,何嘗不是另一種恩典呢?

「恩典」是否得到,不在於別人的標準,而在於自己。基督徒總覺得別人沒得著恩典,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魚怎麼能知道蝦如何快樂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20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3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八戒·

同意你的看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