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天才(或資優),是泛指所有擁有特殊才華的人。「可以用『天生我才必有用』來形容。」因此「天才」不一定是神童,也可以是中老年人,例如大器晚成的蘇洵(蘇軾之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便是一例。其實不少著名文藝人的傳世鉅作也是晚年才完成,例如達芬奇的名畫蒙羅麗莎、海明威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老人與海》等。由於年齡關係,這些「天才」的後天努力、專注投入等因素對成功相當重要,並與潛在的能力才華互為補足。
至於狹義的天才,是經過心理測量(psychometric testing)方法量化計算來鑑定的,例如智商(IQ)達130以上的就屬此類天才。這類天才其實只是「智優」而已,其他的多元才能不計算在內。
更嚴格的規限是天才必須屬於「少年早慧型」。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在學齡前期(約5至6歲前)已表現出特殊才華,方能稱為資優。因此,遺傳、優生學等的原因在這些名副其實的天才身上可能影響較重。
少年早慧的例子也能從歷史上找到,例如7歲已能作曲,12歲能寫成完整歌劇(實際年齡或有其他說法,總之都是兒時)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是個很貼切例子。在中國歷史上,漢末的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曹沖(曹操的幼子)等可能都是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