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M型化社會殺人事件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5-17 1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時間2010年5月17日 轉載)
     工商時報【林殿唯】
    日前,陝西漢中市發生了幼兒園血案,令人驚訝的是,行兇的是一名富裕的農村商人,手持切肉刀砍死了7名兒童、1名教師及教師的母親,然後自殺身亡。

中國在50天內再次發生了幼兒被襲擊、砍殺的事件,人們因政府無力保護孩子安全而積聚的怒火,越燃越旺,透過媒體的報導與目擊者的描述,中南海也震驚,血淋淋的現場固然讓人不忍卒睹,但真正讓人難以正視的,還有著背後深層的隱憂。
   
    連 續幾起校園兇殺案散布在中國6個不同的省份,但絕非巧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強調,要特別注意造成這些兇殺案的深層次原因,包含 社會矛盾、基層糾紛等問題,顯示這些案件背後的原因並非表面般的單純,也暴露出中國在傲視全球的經濟表現背後,多有著不欲人知的另一面。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社會上現存的怨氣過重,反映出中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和底層民眾,他們的權利並沒有受到保障,就逐漸轉化為一種報復社會的心態,並且選擇更弱者(小學生)來作為報復的對象。
   
    上個月在江蘇泰興幼兒園持刀行兇的嫌犯在被逮捕后,即不諱言的表示,行兇的目的就是要向社會報復。
   
    中國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表示,校園兇殺案的發生,往往都是矛盾沒有及時化解,由民事糾紛轉到刑事案件。雖然政府高層都承認社會矛盾的存在,卻沒有指出矛盾從何而來,因為這不但牽扯到複雜的社會問題,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副作用之一。
   
    而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2009年全球不景氣中GDP年增率8.9%的中國奇迹時,這些校園兇殺案也同時向全世界發出一個警訊:在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社會M型化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有錢有權的族群與低收入族群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認為,目前中國的收入差距正呈現全範圍、多層次的擴大趨勢,城鄉收入的差距達到3.3倍,而國際上一般則是2倍。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的收入差距約為18倍,與社會平均工資更相差到128倍。
   
    北京師大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表示,目前中國國內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去年中國不動產價格瘋狂上漲的現象,也讓不少民眾抱怨連連,不但地王與豪宅價格屢創新高,連墓地的價格也跟著飆漲。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市郊墓地價格成長的速度,甚至比市中心房價成長的速度還快,使得許多民眾抱怨「死不起」。
   
    而具有官方背景的新華社日前也在一篇報導中指出,中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在中國國內高達0.47,遠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顯示分配不均的現象相當嚴重。
   
    當社會上分配不均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時,不少「民怨」就在此時逐漸醞釀成形,而當這些民怨決定不再保持沉默時,小學幼童則成為最無辜的犧牲品。
   
    事實上,維持社會穩定一直是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后經濟政策的最高指導方針,但連續多起校園兇殺案件卻顯示出,近來經濟發展的路徑似乎已成為造成社會動蕩的原因。而中國在面對經濟發展與13億人口的社會正義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早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沙發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5-17 11:29 | 只看該作者
社會和諧需要更多「心理疏導」
(北京時間2010年5月17日 轉載)
   
    來源:人民日報
      
    只要社會各個方面都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溫暖和希望,就會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發的風險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聯合召開緊急視頻會議,對進一步加強學校、幼兒園安全保衛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並特別提出要加強對性格偏執人員的心理疏導。
   
    就在此前不久,江蘇警方靠心理疏導成功遏制一起校園惡性事件。被同學調侃、群毆的程某準備磨刀復仇,民警得知后配合社會力量,通過談心、交朋友、讓打人者向程某道歉等方式,最終將其從危機情緒中解救出來。
   
    心理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任何社會都是客觀存在的。對於處在轉型期的中國,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化和競爭壓力的加大,一些人難免會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衝擊,併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糾葛和衝突。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導,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通過傷害他人、侵害弱勢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機的種子。
   
    對此,一方面個人需要學會科學調節,更重要的,社會和國家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應該看到,目前我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和了解還很不夠,認識程度還停留在醫院的心理門診以及一些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后的心理干預。人們有了心理問題主要是靠家人、鄰居、朋友幫助排解,發展成明顯精神疾患后才會被送往醫院。
   
    此外,我國現階段的心理干預所重點關注的,多是有自殺傾向、受過災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較少關注表面健康而實際上存在心理不適應的人群。改變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思維模式,不只是關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而是要綜合考慮社會、心理、環境因素,建立常態化的心理干預機制,改善這部分人群的生存狀態,把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因素化解於萌芽。
   
    國際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相關組織機構,由專業人員到社區、農村、家庭,通過心理風險因素評估,對心理、精神上有隱患的人群進行排查並分級管理,進行個性心理干預,從而化解各種潛在的社會危機。一般來說,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心理諮詢、心理援助。除了發揮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維護還有幾個重要關口: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單位、社區等社會組織的教育。只要社會各個方面都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溫暖和希望,就會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發的風險。
   
    心理健康是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這方面,專業機構與社區、學校、家庭、個人等各方一起努力,加速建立心理干預機制,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服務模式,迫在眉睫。而加快此方面的立法,推動精神衛生法儘快出台,確保精神健康維護的相關投入,也應儘早提上議事日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3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5-17 11:29 | 只看該作者
BBC:校園血案頻發 中南海出現兩種聲音
(北京時間2010年5月17日 轉載)
    中國最近發生多起校園兇殺案件,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總理溫家寶在13日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除了要治安措施,還要解決造成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
    溫家寶還說,要處理一些社會矛盾,化解糾紛。要加強基層的調解作用。
    但是5月14日,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指出,近期發生的幾起案件,作案人自己漠視生命,也輕視他人的生命,甚至剝奪他人生命,而且剝奪的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無辜兒童的生命。這種犯罪必須受到全社會的譴責。
    武和平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膽敢採取這種手段,我們將依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和人警察察使用警械和槍支的規定,堅決執法,毫不客氣。因為對於這種喪心病狂的犯罪者的寬容,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就是對億萬人民的不負責任。」
    針對中共當局出現的兩種不同反應,BBC中國事務編輯陳時榮分析說,溫家寶的表態和公安部的說法基調相同,那就是說校園兇殺案引起了中共公安部和高層的重視,這是牽連著千萬個家庭的事情。但是雙方的說法是有一定出入的。   

    陳時榮指出,溫總理強調的是解決社會深層的問題,沒有強調要堅決打擊,堅決阻止。而公安部強調的是要用高壓手段,讓人不敢再有此舉動。雙方的意見方向是有所不同的。

邊緣化說法
    在溫家寶和公安部的講話之後,北大一名教授張頤武在新華社發表評論說,社會問題不能成為極端分子開脫的理由。他指出,嚴格來說,這些校園安全事件還是刑事案件,不易過度引伸為社會問題。這種說法,也顯示了與溫家寶意見的明顯不同。
    BBC中國事務編輯陳時榮說,從字面來說,張頤武教授的說法並沒有錯,但是綜合溫家寶的說法、公安部的說法,外加張頤武的意見,這就顯示了國內媒體和國外媒體要強調的內容不一樣。
    另外陳時榮還指出,溫家寶通過鳳凰衛視發表這個意見具有一定的意義。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溫總理應通過新華社或者中央電視台等發表意見。這是不是有其它的考量,外界不得而知。
    目前在北京的媒體評論人凌滄州發表觀點指出,溫家寶談襲童案的聲音是出口轉內銷,表明了兩點,一是溫家寶在中國高層有邊緣化跡象;二是溫家寶繼續博取民心來尋求鞏固地位。
    陳時榮指出,溫家寶是否被邊緣化只是一個揣測。但是他努力樹立親民形象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希望來考慮社會深層的問題。然而以溫家寶為代表的這種思路是否能夠佔據主流或者支配地位則是大家需要考慮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4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5-18 02:18 | 只看該作者
公安部與溫總的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分別突出了標與本。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辦法。問題實質在於應該看到問題,不再一味渾渾噩噩、盛世高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1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