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萬元不夠養老」折射出社會性焦慮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9 1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4月08日 07:40來源:大河網周歡
  日前,北師大金融研究中心一教授在《英才》雜誌發表文章,稱一線大城市的居民,2027年退休的話,預備1000萬元養老恐怕也不夠。「1000萬元養老還不夠」的言論被多家網站轉載后,引起網友熱議。(4月7日《廣州日報》)
  一個人活著,除孩提時代之外,大抵都在奮鬥奔波,為學業、為事業、為家庭、為後代,慘淡經營、辛勤勞累大半輩子,人到晚年,本應該好好安享餘生。然而面對房價、物價、醫療等現實問題,「養老」二字已然成為普羅大眾心中莫名的隱痛。
  且不管「千萬元不夠養老」的推測言論是否將成為十幾年後要上演的事實,它能夠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至少折射出了公眾對於養老問題的社會性焦慮。在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發展水平尚未實現接軌的前提下,一個普通百姓如何養老幾乎牽絆著整個家庭,而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養老問題無疑也牽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
  古語有云,「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但若真的「千萬元都不足養老」,即便自身一生的積蓄再加上兒輩所掙之錢,能存足一千萬者亦恐寥寥。在此語境之下,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是,在虛高的房價面前,在上漲的物價面前,在「看病難、看病貴」面前,我們都是處於劣勢地位的弱者,不管普通公眾還是有錢之士都概莫能外。而本身就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如果說比起「家庭養老」來之所以「政府養老」更受人們的歡迎和期待,在於它可以為公眾年老之後提供一種可以更為確定的預期,那麼當城鄉二元格局下養老問題懸而未決甚至可能引發社會陣痛時,只會成為老年人群體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老人的夢魘。畢竟,在高額的養老費用的逼仄之下,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超脫於物質羈絆之外,徜徉於精神世界獨享安眠。
  「多少錢夠一個人退休后安度餘生?誰又來養活2027年之後退休的龐大人群?我沒有答案。」發表「千萬元不夠養老」言論的北師大教授在養老問題上感覺迷惘,普通公眾又何嘗不困惑呢。百姓養老是民生問題是一塊「短板」,要將之補平,不僅僅需要每個家庭做出應有的努力,譬如,贍養老人,使之安享天倫;更要社會管理者在政策上發力,通過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多種方式,健全社會保障的網路體系,加速從「養兒防老」到「養政府防老」轉變的腳步。
  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體現的是管理者以及社會大眾祈盼解決養老問題的願景。只不過,要讓老年人群體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依然顯得任重而道遠。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沙發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9 14:01 | 只看該作者
人生要分兩步走,先努力活到老,再想辦法養老
  2010-04-08雲南信息報作者:阿烏
  養老的話題突然熱了起來,先是有安徽一位85歲的老人,兒子死後無人照料,活活餓死了。村民指責村幹部沒有救助,村幹部回答說:誰讓他沒有兒子?村幹部的說法明顯政治不正確,因為計劃生育工作最大的阻力就是「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最重要的口號就是「生男生女都一樣」。
  話說回來,有兒子也未必有用,據說某經濟學家(性別,男)最近表示生兒不如生女,論據是今年過年的時候,他打電話問大兒子在哪裡,答曰在丈母娘家;打電話問二兒子在哪裡,答曰在丈母娘家,然後兒子們反問他在哪裡時,他很尷尬,因為他也在丈母娘家。計生工作者應該牢記這個故事,對於開展工作很有幫助。
  不管有沒有兒子,大家都會面臨養老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鍾偉教授一篇談養老的文章引髮網友熱議,因為他說按退休了還活25年算,有1000萬元也未必夠養老。過去我們只知道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死不起,一個墓地五萬幾。現在看來還要加個「老不起,二十多年拖死你」了。當然,網路時代,很多網友看完標題就開始跟帖,說什麼的都有,估計真正看完了文章看懂了鍾偉教授想說什麼的也沒幾個,其實教授的意思是說幣值不穩定,你年輕時存了錢,老了未必有多大用處,鼓勵大家多投資,讓資產升值——開發商和眾上市公司聽了恐怕又要笑了。
  按我說,1000萬確實是不夠,按樓市的發展趨勢,到時候買個好一點的墓地都買不到,還養什麼老?這不是開玩笑的,畢竟,老了就面臨死的問題,這兩天就有傳言說上海公墓已經用了超過70%,幾年後人們將面臨死無葬身之地的危機,以至於有網友發揮克拉瑪依精神,深明大義地表態:讓領導先走……
  不過,不管有沒有錢、有多少錢,人都是要先老后死的,不幸未老先夭的畢竟是少數。安徽那位餓死的老人,他活了85歲,按部長級以下領導幹部60歲退休計算,他也養了25年的老了,他能有多少錢呢?可見夠不夠,關鍵看是什麼人,看日子怎麼過。領導幹部當然不用我們來操心養老和葬身的問題,一切有組織呢。至於廣大群眾,照顧好自己,就是為社會做貢獻,替政府分憂。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靠家庭養老,沒有依靠政府的習慣,現在慢慢有了社會保障制度了,但由於經常有領導幹部挪用養老金的案例出來,大家也不敢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政府身上,這恐怕才是群眾熱衷於算計存多少錢才夠養老的原因。1000萬,絕大多數人肯定是存不到了,除非政府配合,在貨幣幣值上做做文章,但那也是自欺欺人,所有鈔票後面都加幾個零,購買力也還是一樣。
  其實,對於多數人來說,現在談養老的問題有點過於奢侈了,畢竟,當前最大的風險是能否順利活到老的問題。一出生,就有三聚氰胺奶粉等著,然後是問題疫苗,大一點上學了,是豆腐渣教學樓,僥倖挺過來了,農村的要小心黑煤窯,城裡的須防著七十碼。至於日常相伴的毒大米、毒蔬菜、地溝油、假藥、天災人禍意外事故什麼的就不說了,以至於有人感慨「做人有風險,投胎須謹慎」。人生要分兩步走,先努力活到老,再想辦法養老,走一步算一步,這才是正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