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N大惡俗業餘攝影追求

[複製鏈接]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10-3-9 03:54 編輯

N大惡俗業餘攝影追求

——其實這個標題有點不準確;因為,這裡總結的「N大」里,有些指標還真是那些專業的、靠攝影吃飯的人們需要非常認真地關注的。但作為和我一樣的把攝影純粹當玩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每每端起相機就自我感覺成了攝影專業人士的那種狀態,真的已經臭大街了;而這種臭大街的狀態里,往往都離不開這「N大」。因此,特作一羅列的同時,給安上這麼一個名稱。
註: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排名不分先後。

一大俗:背景虛化

不知道啥時候開始,人們評價鏡頭的時候會說「焦外虛化漂亮」了;很多人於是一定要買一顆能夠「虛化背景」的大光圈鏡頭,好讓鏡頭裡的美女從背景里凸現出來、而背景恨不得都是有顏色的霧。
——你讓美女直接站在一塊毛玻璃跟前拍,不好么?
現在的論壇里,放眼望去儘是那種一個清晰的大腦袋或者半身、背景則飄飄乎乎影影憧憧的美女照;為了得到淺景深而長焦200mm嫌短、光圈2.8嫌小,恨不得鼻尖清楚了鼻孔都得糊掉似的。相反,前景背景都清晰、同時讓肖像人物與周圍環境共同組成一個和諧畫面的片子卻少而又少;「糖水片」凝聚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得意。
我當然不反對必要的背景虛化。但如果只是做到背景虛化了、肖像凸現了就滿足得不行,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拍出一張背景虛化的肖像,對於隨便一台單反配合一個大光圈或者長焦鏡頭來說都實在是太容易做到的事兒了;拿著這種片子跟小卡片機出來的比去、然後就特別得意、進而非常欣賞自己的「攝影水準」,只能說真是對攝影這事兒沒啥追求。
想起許多網站組織的各種模特外拍活動。無論去的什麼環境、當時什麼光線、周圍什麼布置,一概不論,拍起片來都只管把周圍一切都虛了去、反正只是要「凸現」那張漂亮的臉蛋或者那截妖嬈的身材。何苦來呢;倒不如有些活動組織者的做法,一切都在某酒店裡開個房就搞定,還一會兒鄉村一會兒酒吧一會兒798 的來回折騰幹嗎。

二大俗:銳

「銳!紅圈鏡頭真銳!我的片兒怎麼就那麼肉?」——聽著耳熟吧?
有多少人買回來一個鏡頭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對著隨便一個什麼地方摁上幾張然後倒到電腦上把照片放到100%仔細盯著每一個象素看它是不是夠「銳」?然後又有多少人把別人用另一個鏡頭拍出來的片子拿來、同樣是在屏幕上放到100%大小然後兩者作比較?
得說,鏡頭當然有銳度指標,銳度當然有差別。當然誰都希望自己拍出來的照片嗷嗷銳嗷嗷清晰。可是,咱們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攝影史上的傳世之作假如銳度都下降了20%,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你拍出來的照片若是銳度猛漲了一倍,so what?什麼時候開始的,怎麼大傢伙兒都那麼樂於當一個「職業器材裁判」了?我們買了器材,不是準備去攝影的么?

三大俗:全幅

嗚嚷嗚嚷的聲音在說著,「全幅是硬道理」,「非全幅只是過渡產品」、「全幅才是真正的未來」。這都不用我怎麼證明了,不管蜂鳥無忌這種「專業」網站、還是新浪搜狐這些「業餘」網站都這麼說。可事實是什麼樣呢?
1.現在非全幅DSLR的銷量、保有量都已經遠遠比全幅的要多得多,並且現在仍然是每售出一台全幅相機、同時就售出N十台非全幅相機的形勢;
2.絕大多數攝影入門者的第一台單反都會選擇非全幅,未來非全幅將必然佔據絕對多數的擁有用戶;
3.各廠家(以尼康、佳能為首)都在致力於研發專門應用於非全幅相機的鏡頭並且逐年都有專用鏡頭上市;……
就上面這幾條原因,咱們用腳趾頭想想:憑什麼說非全幅「只是過渡產品」?——相反,我倒是覺得,那些焦段只在全幅上合用的反而可能成為過渡產品,除非它只專為全幅設計、並且已經設定了不高的銷量期望值。
好。那麼咱們再琢磨琢磨:咱們為什麼要全幅?
1.焦段更合適?不必了,已經有的鏡頭都已經差不多能涵蓋;即使有的不那麼如意,各廠家現在也都正拚命趕工給非全幅開發設計呢,那將是他們賺錢的未來。
2.畫質更好?拉倒吧。您還停留在「拍照片的最主要目的是在電腦屏幕上放到100%大看著仍然清晰無比」的「境界」里?您還沒想明白你為什麼要拍照?更何況畫質這東西怎麼討論呢,假設5DII>50D>450D的公式成立,請問:
(5DII-50D)÷50D×100%=?
3.「出片」需求?……不是我怎麼矯情哦,至少我個人認為,在無忌和蜂鳥里泡著的網友們、真正有「作品」被用於期刊雜誌報紙海報宣傳單頁等等有印刷需求的「一對多」用途的,恐怕不到1%。更何況,多少300D都出過足以印跨版的漂亮照片;何況,最近一張iPhone拍攝的「飛機墜落河面」被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不就是在網上發一個「邊長不得超過1000象素/文件不得大於200K」么。
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兒了。一個多月之前我剛剛出掉了兩位數的機器、換成了一台三位數的機器(我是佳能用戶),出掉了金屬鏡桶的變焦鏡頭、換成了全塑料的18-55IS;並且認真聲明這決不是因為本人經濟能力遭遇困難(事實上很新的東西當二手賣很賠的)或者對攝影的愛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簡單,在畫質完全夠我用的基礎上,我需要輕巧。
當然我做得有點過分。甚至,我把最初買的那個龐大的「專業」的攝影包從此閑置,買回來一個怎麼看都不象「攝影包」的小挎包。
為什麼會覺得金屬機身就好、塑料機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機是用來砸釘子、敲核桃,還是用來打壞蛋?或者就是隨時準備著要把相機從二樓扔下去再撿回來?不知道為什麼咱們總是那麼容易有那種「傳統」觀念,不是沉甸甸的東西就不覺得「料足」、「貨真價實」,越重就代表越好哦?
當然話還得說回來。金屬的確經事兒,比如摔打、比如熱脹冷縮係數、比如防電磁輻射、比如耐久。但我們買的是相機,不是榔頭。即使三位數的機器、乃至卡片機(家用DC),只要不摔不打,也都沒聽說過因為使用塑料外殼而導致照片質量下降(事實上三位數的「入門」單反在關鍵部位零部件也同樣是金屬材料)。現在的工程塑料已經足夠好。
同志們,金屬機身當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著更經事兒的(塑料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30年,金屬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200年,呵呵)。但是,本著夠用的出發點、更本著攝影是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屬感」實在是意義不大的。兩位數的機器比三位數的機器強的地方,我認為就屬這「金屬機身」來得沒啥意義。
當然,追求「金屬機身」的後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體力有限得很,呵呵。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沙發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0:49 | 只看該作者
五大俗:專業

一個大家都常說的「專業」字,到了攝影器材這塊地兒,能活活累死人。這裡不再討論數據了,所有物理指標網上到處都有、結論也到處都有;這裡只說心理過程。
——先是品牌之爭。
佳能當然專業啊;CMOS有自己的設計研發能力,有更大的卡口,有DigicN的處理器,有IS技術,一項超聲波馬達驅動鏡頭的專利曾經搞得天下沒對手,有一堆紅圈鏡頭,……你看體育比賽周圍那一堆白炮,……
尼康當然專業啊;總是有焦段「甚合吾意」的平民價格良好素質的鏡頭,圖像就是比佳能更銳、JPG就可以直接出片,現在高ISO的水平已經超過佳能了,全幅也崗崗的了,……你看攝影記者們都挎著尼康,……
Olympus老牌勁旅,Pantax多年積澱;Sony有蔡司撐腰;Panasonic電子領軍……更不用說還有萊卡、蔡司……
然後就是型號之爭。從「專業人士都用全幅」開始,到「專業人士只用定焦」,乃至「專業人士用的是大畫幅」……從一開始掛上單反被公園裡的大媽大爺說了一句「瞧人家的專業相機」就心裡美滋滋,到必須由其他攝友們也認同自己的設備很「專業」才稍感得意,越花越多的銀子換回來越來越「高端」的滿足感;設備的一項重大作用就在於,它掛在我的胸前,能夠被別人看見、認出來,並因此對我很景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啊?
每個人都有一種「品牌榮譽感」,那就是:我用的東西或者我推薦的方案,一定比我沒選擇的別的那些來得更好更專業。這話的畫外音其實是:我的選擇一定是明智的;如果你的選擇跟我不一樣,那麼你就不如我明智;不管你說多少理由,反正我最英明,哪怕我一時間可能說不過你,哼。同時,自己如此英明地選擇了這種設備,顯然也證明了我的水平很高很專業,要不要我指教你一下讓你一生受用無窮啊?
是這樣嗎?恐怕還不止。我何止最英明啊,更關鍵的是,我最有專業「品味」。品味,明白么;——你用尼康?不就是圖那照片那傻銳傻銳的勁兒?我用佳能,專業的東西才最能表現細節,懂沒?——你用佳能啊?佳能拍出來那片兒都灰了巴雞的,哪象我這尼康出來的片兒那才叫做色彩!
這樣哦?不,還不止!我何止最有品味啊,我還最——我才是「成功人士」(有「品味」的人不會說「我最有錢」,呵呵),所以才有資格享受這份「專業」,乃至就這些「專業」我還不那麼看得上眼。你背一樂富圖?咱這國家地理的,用著也沒覺得好;你那40D吧?我就這5DII,先湊合使著唄;你17-85吧?我24-70,感覺還是一般般哦……咳,日本機器我一般不用,相機還是德國的稍微更專業點兒吧……
唉。從來不曾聽說過農民們因為用不同鐵匠打的鋤頭而分派別的,卻有攝影愛好者們結結實實地分成了C家、N家……大陣營,並且互相較勁不亦樂乎。
咱們怎麼就那麼著急要證明「我就比你更……」呢?
咱們要搞得那麼「專業」了來幹什麼呢?
——器材的事兒暫寫到這兒吧,想起來會繼續。接著寫兩個關於拍攝的事兒。

六大俗:向著風塵氣「性感」

年輕的女孩子誰都希望能有漂亮的照片留下來作紀念;扛著相機的攝影師們誰都希望有多多機會給漂亮年輕的女孩子拍照片。和諧啊,兩邊都很開心,不是么。記得當初剛開始有漂亮女孩專門找到我讓給拍照片的時候,我是非常樂意並且非常得意的;這種情形下還真是「創作熱情」導致拍攝的效率彷彿都高起來了:真頗能產出一些自己看著蠻得意的照片的樣子。
時代進步得飛快。現在,「性感影師給自己拍「性感」的照片,也已經是家常便飯。攝影師、尤其是男性攝影師,自然樂得把美女模特往「性感」的方向去引;而每每在雜誌上網站上看著各式各樣花樣翻新的「性感」造型,也成功地讓頗有一部分女孩子深深覺得「性感」是要讓人知道的、一定要「性感」一回。
這些都沒錯。都挺好。都不俗。可是,為什麼大家都朝著「風塵氣息」去性感了?
看過了太多太多的年輕女孩子拍的各種「個人寫真」或曰「藝術照片」,裡邊或多或少都會有、甚至大部分都會是,那種乍一看就跟某西方發達國家的某紅燈高掛的場所的招貼廣告一樣的照片——衣服必然穿得很少、脂粉必然抹得很多,臀必然努力翹、腰必然使勁擰,玉手必然撫身體、眼神必然勾鏡頭,……領子必然是低的、裙子必然是短的,更有襯衣還得解開大半截乃至褲衩還得往下再褪褪。而畫面中的擺設則要麼沙發要麼地毯要麼浴缸乃至索性床頭。這就 「性感」了么?
真的是,性感=Ready to bed?
當然還是有「清純」的肖像。可是也多是那種「扮」出來的清純,無論從化妝還是從裝束或者是後期都儘力去把照片做到粉嘟嘟白嫩嫩的。怎麼就那麼少見那些端莊的、從容的、認真的、嚴肅的、淳樸的、清新的、溫馨的、善良的、古樸的、穩重的……呢?
——為什麼就不能把鏡頭對面的那個女孩子拍成她自己?
——為什麼就不能在鏡頭對著自己的時候,還做自己?為什麼就要學著什麼角色的樣子去扮個什麼?為什麼就偏偏要學著去扮出那種風塵氣?
本色,真的就沒有辦法美么?

七大俗:美女模特拍攝活動

跟前面的「五大俗」頗有點關係。現在各種各樣的攝影活動越來越火爆了,絕大多數都是有人請了美女模特然後組織大家去「外拍」(找個有點風景的地方)或者「內拍」(找個影棚或者酒店開個房間)。不信,大家點開蜂鳥論壇的「活動區」,一看就知。而產出的「作品」,則幾乎清一色是模特擺出各種「專業」的「風情萬種」的Pose,和眾多攝影愛好者們一起,努力營造著一種風塵氣息的「性感」。
這個話題,我把前幾天就是在蜂鳥的活動區版里給一位攝友的回帖內容貼在這裡。這是一位ID叫做「斯諾克」的攝友,他的帖子叫做《我對活動區的一點建議:不要只拍模特》,內容如下:
「不可否認,人像攝影很吸引人,但作為一個攝影門戶網站的活動區,也應該多組織一些其他類型的攝影,比如風光,這次京城大雪,京郊好多地方都很值得拍攝,很多時候一個人懶不愛去,要是有人能組織一下,那該多好,大家說呢?」
我給出的回復內容如下:
「不好!!!
我為什麼要參加外拍活動(還得交錢呢)?
1.為了拍出好照片?
No,人多了,拍出好照片的機會反而少。相比你獨立行動來說,你的空間肯定更受限制。
2.為了有更多交流機會?
No,要交流啥?如果交流的是攝影作品,論壇、網路多發達了啊。別的交流還真很少有這麼貴的。
3.為了搭伴玩兒?
No,大家多半互相不認識,誰就那麼肯定能玩到一起去。
4.為了有拍攝題材?
嗯,有點靠譜了。拍著拍著就發現沒啥好拍的,但不拍又對不起手裡一堆家什;有人製造了一個題材出來,好歹是個拍攝動機。但,只是有點靠譜,還基本上不靠譜:什麼題材才能大家都感興趣呢?
5.為了可以拍美女?
Oh Yeh!對啦。這才是皆大歡喜的「題材」呀。就算是老婆或者女朋友再漂亮,時間長了也審美疲勞呢。何況隔三差五就可以換一個款式的對象、個個都專業級地風情萬種婀娜多姿,多美呀。老婆有意見?咱可是搞藝術;而且,稍帶著連「出片」「交流」好象都包進來了。爽啊。
6.為了可以拍很「那個」的美女……
啊,不能再多說了。反正價錢肯定就更貴啦。
以上是從「活動參加者」的角度作的一個簡單分析。由此可見,眼下這種性質的外拍活動必然還將以美女擺Pose大家拍糖水為主流、並前途一片光明。其他外拍活動?恐怕很難達到這效果;一幫子志同道合的攝影者有志於某個創作性話題而共同參與的活動除外。」
——個人覺得,斯諾克兄的確道出了很多攝友的心聲;但是做「美女經紀」容易,幾個電話、租個場地就搞定;做真正的活動組織、尤其是牽涉到多人異地則辛苦得多;更重要的理由是前者可以不用營業執照、多認識點兒人就可以跑單幫掙錢,後者則近乎是旅遊公司的買賣、掙錢比較麻煩;再有就是前者算是「資源經濟」,畢竟不是誰都能手裡握著一堆美女模特的,而後者無論什麼景點也好話題也好,你自己想去還不開個車就去了,憑什麼要求人家交錢呢?

八大俗:不在乎體會,只在乎「拍到了」

北京有幾個著名的「藝術家村落」,如宋庄、酒廠,越來越熱鬧的798和越來越冷清的環鐵。因為一些緣故,我經常會到這些地方去。去得多了,見過了越來越多的各種「藝術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夠給自己多增加一點兒藝術修養;反倒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就是見過的很與眾不同的不合常理的東西多了,於是漸漸覺得,在「藝術」這個話題下、「怪事」多見大概是正常的,也就漸漸地見慣不怪。
然而很多看上去不大象是藝術家的N多攝影愛好者倒是讓我覺得奇怪了:他們總是往這兒扎堆幹嗎呢?
當然大多數人去的原因是「欣賞藝術」或者至少「感受藝術氛圍」,我相信。但幾乎我每次都能遭遇到很多這樣的挎著紅圈圈的弟兄,在每一個畫廊里穿梭而過,在某一幅作品前站穩、屏住呼吸、調好相機設置、「咔嚓」、低頭看一眼相機顯示屏、轉身離開,這一大套動作顯得極為訓練有素、前後不超過5秒鐘!隨後立即走向另外一個作品,重新開始這套流程,感覺就是一個詞兒:「專業」!
他們看都不看作品的標題、作者的名字、繪畫的技法、繪製的材料。他們毫不理會展廳門口陳列的介紹牌或者資料。搞得就像是專門來搜集資料、採集信息或者從事「藝術間諜」工作的(有這個行當嗎);——但,會有這麼多的人干這個工作?那是怎樣的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呢?
不由想起自己的一些旅遊經歷中時常遭遇的類似的一幕幕。印象最深的是05年在柬埔寨的暹粒。即便是事前仔仔細細翻了若干書籍、算是預習了有關印度教佛教和柬埔寨簡要的歷史,但到得當地,還是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一樣,被吳哥遺迹深深地震撼。當然也拍了不少照片,但自己心目中絕對重要的是,我要在一張7天票的時間裡、盡量多地去了解這個古老的文明遺迹,盡量仔細地探詢那個獨特文化變遷的過程,盡量深刻地去體會和感受那個不一樣的、備經滄桑的民族與國度。
但很多人似乎不是這個目的。至少很多國人真的不是這個目的。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那裡的遊客們就屬咱中國的遊客的攝影設備是最好的;找同胞很簡單,胸前掛了數碼單反、配了紅圈頭的,幾乎就可以肯定是中國人。那時我的350D已經引起很多老外的羨慕,卻遭到很多咱們國人遊客的鄙視,呵呵。紅圈們在吳哥寺穿梭、在塔布蘢跳躍、在巴戎寺攀爬,動作敏捷、身輕如燕;爬到某處,站住、端相機、喀嚓,然後繼續穿梭跳躍攀爬繼續動作敏捷身輕如燕。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會在浮雕前駐足、會仔細聽導遊的講解,甚至帶了書本來一一驗證的。但疾走狂拍的人真不少。我想他們真的是「真的攝影愛好者」;他們愛好的只是攝影。吳哥窟也罷、什麼別的也罷,在他們眼裡都是「拍攝對象」,拍過了就得了、就完成任務了吧。只是那一瞬間心裡泛起了一份狐疑:如果你對這石頭的城都無所了解,你的攝影「作品」怎麼能夠講述出它的故事?如果你自己都不曾為之感動,那你的「作品」又如何能帶給他人以感動?你拍來是幹嗎用的呢?
一個黃昏我攀到巴肯山頂的時候,發現已經有數以百計的鏡頭把那塊巴掌大的小地兒給擠得密不透風。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各旅行團的行程里都會有這麼一項安排,是「巴肯山看日落」。終於我沒能感覺到如血殘陽靜謐地滲入古老石牆的那份蒼涼,只聽得耳邊如機槍般綿密不斷地響起的快門聲。
我不知道現在那些把作品陳列在藝術區的展廳里的藝術家們,是不是也甘於讓自己的作品就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拍攝道具。

九大俗:標題黨

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一些照片,安了這樣的一些標題:
一個淡抹脂粉的年輕漂亮的、一看就是「專業模特」性質的女人,身形裊娜地地靠著一堵牆或者一根柱,眼神空洞獃滯地看著畫面外的某一方;照片標題:《孤獨的守候》;
又或是一個濃妝艷抹衣衫不整眼神迷離櫻唇微啟的年輕漂亮的女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地在一個看著象是卧室的房間里的系列,標題《青春的發動》;
一個池塘里密布的荷葉上方挑出一支荷花,標題必然《出淤泥而不染》;又或是一枝桃花掩映於紅牆碧瓦,題必《依舊笑春風》;……
還有更高手的。不僅有標題,而且還有詩詞;乃至還有題跋落款甚至一個大紅章在後邊,再加上一個邊框效果,儼然一幅「拍寶」(呵呵,古人叫這東西說「墨寶」,現在這東西是拍出來的,只好叫做「拍寶)了。乖乖龍的董,唐伯虎加無敵兔,不得了啊。
是不是沒有這個標題,人家就楞是看不出這裡邊竟然蘊藏著那麼深的「詩情畫意」?
是不是因為,叫做《孤獨的守候》就來得比《發楞的女人》更有趣,《青春的發動》就比直接叫做《發春》來得更含蓄?
認真說,我一點都不反對給自己的照片寫個標題。但是,我認為好的照片自己有故事,其「中心思想」不妨讓觀眾自己去體會。除非新聞紀實類照片,必須交代背景、事件或者人物的;而所謂「藝術」類攝影,箇中滋味、你還生怕觀眾咋摸錯了還是咋地?
如果梵谷的《向日葵》標題改成《燦爛綻放》、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標題改成《力與美》、羅丹的《思想者》標題改成《深刻的哲理》,是不是就更具有藝術價值和魅力?

關於攝影的N大忽悠  

之前的《N大惡俗業餘攝影追求》三篇,說了幾句實話,招來飛磚如雨,得罪人不少,呵呵。不過,感覺還是有很多朋友「於我心有戚戚」,感謝。
俺和大家一樣,玩個東西玩得久了,偶爾就會有點自己的感受想說說。現在這個世道已經進步不少,互聯網讓俺們也好歹有個地方能說上幾句。然而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讓許多人觀點一致。任何一個人扔出任何一個觀點,在任何其他人的心理上會反映出無窮多??;只要是這觀點能讓大家多少想一想、甚至促進大家多研究多探討,我個人認為那就算得貢獻。當然不免會有那種「只要是別人說的話我就要認為他不對」、乃至「只要你和我想得不一樣我就鄙視你而且還要罵死你」的;人類么,真是有一個百分比的數目天生就是戰士,不與別人放對就憋得慌,這種選手我們也只好給他們點兒時間、讓他們成長,對不。
其實,世界因為觀點不一致、所以可愛。
回頭說各種發布的「觀點」。引人思索的觀點,對或者錯是一回事,真或者假則是另一回事。只要說的是實話、是真實感受,俺認為都有價值。但是的確有一些「觀點」,發布的動機很奇怪、傳播的線路很蹊蹺、最終對人的引導很虛假,就有些可惡了。可是世界上的事兒還就這麼怪:越是「詭異」的事兒,大家才越愛傳;「正兒八經」的東西,因為忒沒個性,反倒在說的時候不顯得自己很特別,所以沒多少人愛說;於是,常常有些「奇談怪論」很快就流傳開來,當被傳到N萬人都知道了的時候,居然就彷彿成了真理。
攝影這個話題之下,這種事兒還真不少。得說,有的人真的很能忽悠。
俺就想試試看,「正兒八經」地把自己認為屬於忽悠的那些所謂觀點跟大家說說。還跟以前一樣,說到哪兒算哪兒。

N大忽悠之一:買你買得起的最好的

尤其對於入門選手,這句話簡直要命。
入門選手之所以稱為入門選手,原因就是:
1.沒怎麼拍過照片;
2.對各種器材屬性不熟悉;
3.不知道自己想拍啥子;
4.對自己的「攝影」未來懷著各種嚮往;
5.對即將擁有的器材充滿期待,想著都心神激蕩。
那,該買什麼樣的設備呢?老鳥們說了,買你買得起的最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買了一般的,你就遲早會想要升級;與其到時候再折騰,不如「一步到位」,省得到時候後悔。你買450D或者D90?那邊有50D和D300等著你;你50D了,難道看不見一邊閃閃發亮的5DII么?就說你掛了個5DII,再瞧瞧人家的1DsMarkIII去!就算你上來就1DsMarkIII了,你以為日本機器還能好到哪兒啊?……
如果真是照著這個觀點、大家去買機器,眼下的全球金融風暴也好經濟危機也好,僅靠佳能尼康索尼等幾家攝影器材企業就足以挽救嘍。老鳥們也真是,支使別人花錢真不心疼啊。不知道說這種話的老鳥們自己都使著什麼家什?真的都已經「頂級」了?恐怕多半也是自己一心嚮往著「頂級」卻還沒實現(恐怕多半也是不捨得去實現吧),於是十分大方地好心地懂行地、勸誡入門小弟們「努力花去吧」?
讓人鬱悶的是,這種說法還真有不少人真信。拿我自己說,因為拍照片多年,身邊朋友們差不多都知道,於是幾乎每個準備加入攝影愛好者陣營的朋友都會跑來諮詢;所有人都無疑會問「這個是不是沒有那個好」,至少一半人必然最終選擇了比我推薦的、我認為足夠他使用的型號的更高端一級或者兩級的器材。回來再跟我喜孜孜地炫耀時,還總是不免得意地說,我在××論壇里翻了N久,大家都說買就買好的!
——什麼叫做「好」呢?一者,世事無絕對;佳能兩位數的機器是比三位數的機器「好」、一位數的機器又比兩位數的機器「好」,可是越「好」的機器越大、越沉重,操作起來越複雜。85L像質真是好得沒話說,可是對焦慢死你;85/1.8那就很「差」了吧,可是它可以那麼輕便迅速地產出多少漂亮的作品?二者,你能把那些「好」發揮出來多少?你用得著多少?在你的電腦屏幕上、乃至在你偶爾心血來潮列印出來的幾張A4大小的照片上,你能看出什麼區別?你熱烈YY的、有朝一日把照片放大到9米×6米掛到某大廈蓋住一面牆的日子,什麼時候能到來呢?

N大忽悠之二:配齊!

焦段要配齊,儼然已經是「公論」了。廣角端,12mm差不多夠了哦;長焦不到300mm怎麼打鳥?中間自然還得嚴絲合縫,漏掉其中一截簡直讓人寢食難安;比如按佳能常用的幾款鏡頭來配置的話,一個17-55加上一個70-200,中間那56-69mm我找誰去啊?
功能要配齊,也是「公理」;標準鏡理所當然,人像鏡不可或缺;微距自然得有,弱光也不能耽擱。變焦頭方便,定焦頭素質好;各有各的用處,最好都備著。是吧哈?
附件當然也得配齊啦。UV片,保護鏡頭;濾鏡,製造效果;遮光罩,保證各種光線方向下的成像,還能讓別人看著覺得自己更專業。三腳架、雲台、快門線、遙控器。手柄那必須有,萬一今天下午我要拍6000張呢;何況這樣我的三位數機器看著多象是個1Ds?一個好包當然得要;還得有馬甲、有帽子。當然,N個電池也是必要的,有備無患啊。是吧哦?
——好啦,配齊啦,大功告成!跟花的那些錢都是撿來的一樣,反正買了個高興、踏實、爽。然後,用吧;得說咱們的國民畢竟富裕起來的時間不太長,還是基本認同「物盡其用」的道理的。於是,前些天的一次跟哥們幾個一起逛公園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非典型畫面:下午三點多燦爛的陽光下,其中的一個哥們扛著巨大的三腳架和雲台、在公園水邊支好,為了充分發揮三腳架和雲台的功能,把ISO設定為50、把光圈設到22、在鏡頭的UV片之前再擰上了偏光片外加灰鏡外加遮光罩,專門拽出快門線、只用它啟動快門,再加上來回地換了3個鏡頭,終於成功地拍出了N幅事後所有人都瞧著噁心的紫竹院風景。

N大忽悠之三:紅外透視

春暖花開,姑娘們身上的衣衫漸薄;引得許多人想入非非。也怪如今的姑娘們一個個都那麼愛現,總是把自己往漂亮了捯飭(DaoChi)往性感了使勁,這不是成心勾引么;橫豎手裡有了攝影器材了,還不抓緊時間,**一下?
果然,有需求就是商機啊。網上現在一搜一大把:用××濾鏡,透視功能……。事實上這些賣透鏡的商家已經存在了N多年,想來一直都有生意做、有錢賺,不然早就銷聲匿跡了。可是怎麼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連張什麼雨的什麼大膽藝術照片都一搜一大把的時候,紅外透視的照片搜過來搜過去還就只是那麼幾張,而且怎麼看都是PS出來的呢?
俺非常佩服那個N年前寫出第一篇「紅外相機透視」報道的某報記者。在他筆下,紅外攝影基本上等於「透過衣服看裸體」;一時間,索尼的具備紅外拍攝的幾個相機(707、717到後來的828)上街近乎人人喊打,甚至輿論還傳出車展上有人專門拿了此相機要透視車模等「故事」予以呼應。那陣子,這位記者心裡該得意成什麼樣兒啊。
然而,俺只好很無趣但是很誠實地告訴你,所謂紅外攝影的「透視」功能,純屬老頭練劈叉——扯蛋。捕捉紅外線得來的影像,的確和普通的影像很不一樣:樹木的葉子、草地等因為對紅外線反射強烈,會形成高光效果,而乾淨的天空、水面等則形成暗光效果,各種材質的效果與可見光的形成效果很不相同;紅外下的風景,表現得象是雪后,有一種詭異於常的夢幻如假的感覺;紅外下人的皮膚會顯出一種奇怪的光澤和質感。如此而已、而已、而已。透視衣服?絕大多數時候,紅外拍出來的那種「透」,都不如你直接用眼睛看到的「透」的程度來得更「透」。
當然,硬是要用紅外線拍出「透視」效果,理論上也不是不可行。以下情形有可能幫你實現(只好說有可能,因為自己沒實踐過,只是考慮到電磁波傳播的理論):讓拍攝對象處於強烈的紅外光下(比如正午的陽光或者強紅外燈照射)、穿上很單薄的化纖(必須化纖,棉的毛的就全完蛋;必須薄,稍厚也就沒戲了)的衣服(當然,這樣肉眼已經可以看得足夠「透」啦)、並且把衣服設法緊緊貼身繃緊。只有在這種情形下,你拍出的「紅外透視」照片,可能比本來就已經非常「透」的普通照片,能來得稍微更「透」一點兒。

N大忽悠之四:50mm鏡頭=人眼

這個偉大結論是什麼人作出的已經無可考,反正大家都在這麼說、這麼信。俺還相信作出這個偉大結論的一定是某種意義上的「高手」;想來象俺這樣只知道舉起相機就拍的選手,哪還管什麼多少毫米鏡頭就跟自己的眼睛的視覺上一樣不一樣;雖說自己最常用的兩個鏡頭都跟這個50mm多少都有點關係(自己最常用的兩支,一個28mm/1.8、在乘以1.6係數后變成46mm、接近50;另一支就是50mm/1.4)。
可這偉大結論,對嗎?
偶然的一次接觸到這個偉大結論了,當即忍不住試驗:套上50mm鏡頭,往取景框里看去,並刻意睜開著左眼;失望了,左眼和右眼看見的大小完全不一樣。各位不妨自己也試驗一下,無論用的是全幅、還是非全幅,反正我包你看到的情形和我看到的一樣,決不能做到兩眼形成「立體感」。
那為什麼要發布這麼個偉大結論呢?為啥要找個理由刻意推崇這長不長短不短的50mm?——費了很大的勁兒我還是沒能想明白這裡邊的理由。只能很小人地瞎琢磨:
1.發布這麼個結論,顯得自己很專業;
2.據說N多年前的N多「大師」都只用50mm,推崇50mm即暗示自己是高手;
3.如果推崇來推崇去只是人人都知道賊好的那些24-70,多俗呀;……
再有就是即使知道了這個偉大結論,又如何?就意味著用50mm出來的照片看著就會格外舒服?就理論上必須買一個50mm,然後盡量多地用?
當然,50mm有50mm的價值。對於135系統而言,50mm焦距意味著46度的視角,正好處於一個中間值:退後兩步的稍開闊和前進兩步的稍細緻;所謂「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某次拍攝就只許帶一個定焦頭,50mm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拿這50mm和人的眼睛去作這種看似善意體貼的對比,實在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Blue Ivy 發表於 2010-3-9 03:50 | 只看該作者
呵呵, 無忌牛人很多, 那當然由他們嘴大去評咯, 而且很多人也是很有才的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73

帖子

6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8
4
戀愛中的水草 發表於 2010-3-9 10:10 | 只看該作者
嗷嗷銳嗷嗷清晰的N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97

主題

1859

帖子

118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1
5
霹靂舞者 發表於 2010-3-9 15:5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都是俗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281

帖子

262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21
6
瑋哥 發表於 2010-3-10 06:11 | 只看該作者
理論高手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7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3-10 10:04 | 只看該作者
支持!!!
幾大惡俗,我一項都沒有!

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8
J0hnny 發表於 2010-3-29 13:48 | 只看該作者
深刻地很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1

主題

4891

帖子

444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41
9
LUG 發表於 2010-3-29 20:03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我是拍照 找樂,兼散步,如溜狗(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8

主題

1858

帖子

953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3
10
夢開始的地方777 發表於 2010-3-29 22:49 | 只看該作者
老貼,對號入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17

主題

1萬

帖子

593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939
11
媽媽咪 發表於 2010-3-30 01:39 | 只看該作者
不必那麼多的忌諱,如果拍攝有益於健康那就拍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

主題

1501

帖子

216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我比熊貓更寂寞

Rank: 4

積分
2167
12
紐約知青 發表於 2011-1-20 01:37 | 只看該作者
看著看著汗就下來了,這簡直就是點著鼻子在罵我。這些毛病我一個不拉全都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2

帖子

21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13
榮耀歸於神 發表於 2012-10-23 11:03 | 只看該作者
最近迷上了老鏡頭,都很便宜,一二十就可以淘到很好東德蔡司這些好東西。怎麼說呢,我玩了一段時間了,我覺得手動鏡頭可以幫助我從比較浮躁的狀態下安靜下來回到拍攝的本質:

1. 手動鏡頭聚焦時沒有惱人的吱吱聲,可以更加安靜的拍攝;
2. 手動鏡頭(特別是大量的M42口) 老鏡頭通過轉接圈了以後,相機不能自動測光或者會測光不準,那麼它會讓你更加留意光圈和快門速度的關係,那麼你對攝影基礎知識的運用和理解會很快提升,有很多朋友相機買了幾年了都是在AUTO檔,我覺得簡直就是把機器糟蹋了,不如買個卡片算了。
3. 手動鏡頭通常都有全金屬的結構和相對較小的口徑,外出拍攝攜帶方便而且不擔心因為電子部分導致臨時掉鏈子。

這些都是我的一點個人愚見,咱們都是菜鳥,怎麼玩都行,自己高興就值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