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台軍事關係變化 挑戰會否增強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2-18 18: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評社  2010-02-18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發表專文《新形勢下的美台軍事關係變化及其前景》。強調:「祗要導致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重大變化的大趨勢不出現逆轉,正在發生的美台軍事關係對大陸的敵對性和進攻的減弱,就不會重新增強。」但「強化美台軍事關係,無論擴大對台軍售,還是加強美台軍事安全合作,都是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採取的措施固然可能減少某些具體損害,但卻必然削弱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而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卻因為這些受到管控的具體損害的不斷積累,而最終被明顯削弱,從而對中美關係、對美國的利益都形成重大危害。」文章內容如下:
   
    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變化
   
    美台軍事關係歷來是美台關係最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插手、干涉台灣問題,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集中表現。所以,美台軍事關係一直是中美關係、兩岸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之一,曾在中美建交后多次導致中美關係嚴重下滑,並對兩岸關係形成衝擊。
   
    爭取美國對兩岸關係發揮影響,是馬政府必然的選擇。
   
    冷戰結束后的近二十年,是中美建交以來,美台軍事關係發展、提升最重大、最明顯的時期。在這二十年中,不僅美國對台軍售數額巨大、武器裝備性能先進,1992年美國向台灣出售150架F-16A/B型飛機,以及2001年美國批准向台灣出售65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是兩個最突出、影響最大的事例;而且美台安全合作層次不斷提升、關係不斷密切,台灣事實上已逐漸被納入美國冷戰後亞太地區軍事安全體系之中,以至於美台都有權威人士聲稱,台灣實際上已成為美國的准軍事盟國。
   
    美台軍事關係發展提升的事實表明,美國在其冷戰後對華政策的基礎上,以維護冷戰後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為旗號,通過加強美台軍事關係,利用台灣和台灣問題防範、遏制中國的戰略企圖,與堅持「台獨」立場的李登輝、陳水扁當局,通過加強美台軍事關係,以在美國保護下推進「台獨」的戰略企圖,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即美國保護、支持台灣,共同與大陸對抗。這實際是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中占重要地位的防範、遏制中國,即與中國對抗的側面,與李登輝、陳水扁當局堅持與大陸對抗政策的結合。所以,這二十年的美台軍事關係,不僅必然針對大陸,而且具有對大陸突出的敵對性和進攻性。例如,陳水扁鼓吹的「決戰境外」戰略,就是受到美台軍事關係發展鼓勵形成的。同時,這一基礎還決定了,這一時期美台軍事關係的內涵是,美國擴大對台軍售與強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共同發展,而且后一方面的發展甚至日益具有更突出的地位。
   
    奧巴馬執政初期,其政府主要成員都曾刻意迴避台灣問題。但從2009年夏天開始,包括常務副國務卿的一些高級官員、軍方高層人士、學者和智庫,紛紛表示所謂的「對台灣安全的關切」,甚至提出要中國對台海和平「做出戰略再保證」,而且官方和媒體都鼓吹應推進對台軍售。同時,馬英九當局對於對美軍購,也表現出明顯的積極態度,並一再有所行動,不僅編列了充足的軍購預算,而且多次催促美方予以回應。最近與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約10億美元合同,以購買愛國者-3導彈系統等,就是一個重要行動。因此,美台軍事關係再度成為熱點問題。
   
    但是,在中美關係、兩岸關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改變,在美國保護、支持台灣,共同對抗大陸已不是美台軍事關係基礎的同時,正在形成新的美台軍事關係基礎。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已有重大變化,其防範、遏制中國的側面雖繼續存在,但明顯居次要地位。這在美國對台政策中則表現為,利用台灣和台灣問題做為防範、遏制中國戰略措施的意圖雖始終存在,但開始隱性化。2009年夏天以來的事實顯示,保持美國對台灣的影響,爭取甚至擴大美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正在成為美國處理台灣問題的主要意圖。這一意圖在深層次上,仍然是以台灣和台灣問題防範、遏制中國,但與保護支持台灣與大陸對抗的意圖比較,卻發生了重大改變。
   
    2009年夏天以來,美國相關人士既一再表示歡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可能將美國「排除在外」,而「損害美國利益」,公開表示疑慮和不滿,並從而引發一系列促進美台軍事關係的言行,就是美國這一意圖的集中表現。必須看到,強化美台軍事關係,正是美國加強對台灣和兩岸關係影響的最重要、最有效方式。停止與大陸對抗、促進兩岸關係改善,是馬英九當局的既定政策;而堅持所謂的「中華民國是獨立主權國家」,也是馬英九當局的既定立場。同時,親美是馬英九當局的基本理念,馬本人就明確宣稱,「美國是台灣最大支柱」。顯然,爭取美國對兩岸關係發揮影響,是馬英九當局必然的政策選擇,而加強美台軍事關係,則是實現這一選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2009年夏天以來,馬英九明確宣稱,「繼續推動而且加強」美台「安全軍事方面的合作」;台灣的一些學者、軍方人士還多次表示,希望美國「參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十分清楚地反映了馬英九當局上述意圖。美台相關意圖共同構成了,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即爭取並儘可能加強美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強化美台軍事關係,與中美關係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很不合拍。
   
    爭取並儘可能加強美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成為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正在並將持續引發美台軍事關係的重要變化。雖然新形勢下的美台軍事關係必然繼續針對大陸,因為這是美台軍事關係不會改變的基本性質,但其對大陸的敵對性和進攻性都已減弱。從根本上說,這是中美關係中對抗的側面明顯居次要地位,以及兩岸的對抗明顯緩解的必然結果,而美台軍事關係基礎發生重要政變,則是直接的原因。因為與大陸對抗不再成為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這一關係對大陸的敵對性、進攻性必然減弱。
   
    長期以來,對大陸的敵對性、進攻性,一直是美台軍事關係的主要特點,它們的減弱直接導致了美台軍事關係的混亂。當前,美國一些相關的重要智庫,對新形勢下的美台軍事關係的重點和方向的判斷,已經出現明顯分歧。例如,藍德公司建議台灣繼續大幅度增加對美軍購,認為到2020年共需增購1萬億元新台幣武器裝備;新美國安全中心則認為台灣不需擴大軍購,而應在美國協助下,強化台灣對大陸的「非對稱作戰能力」。此外,美台之間也出現分歧,不僅涉及台對美軍購的品種、節奏,而且也涉及美台軍事關係的重點和方向,上述美國相關智庫之間的分歧,必然反映到美台之間。美台軍事關係基礎的變化,將直接導致美台軍事關係內涵的改變。已有跡象顯示,美國對台軍售將更加突出,從而成為美台軍事關係的主體,而美台軍事安全合作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將退居明顯次要地位。
   
    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變化剛開始。美台軍事關係基礎的改變比較明顯,其未來趨勢也容易把握;而美台軍事關係內涵的變化還不夠明顯,其未來變化也較複雜。但是,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已經發生重要變化,並將繼續變化是確定無疑的。這應是人們關注、把握的重點。
   
    影響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及其變化的主要因素
   
    美台軍事關係及其變化,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新形勢下,這些因素正在並將繼續發生變化,直接導致了美台軍事關係的重要變化。
   
    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是對整個美台關係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因而必然是對美台軍事關係及其變化,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針對大陸是美台軍事關係最基本的性質,只要美台軍事關係存在就不會改變。這是美中關係中與大陸對抗的側面,以及兩岸之間始終存在的對抗共同決定的。但必須看到,美中關係兩個側面重要程度的消長變化,以及兩岸之間對抗的緩解,也必然導致美台軍事關係的變化。主要是,美台軍事關係在始終針對大陸的前提下,其對大陸的敵對性和進攻性都將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新形勢下的美台軍事關係發生的,正是這樣的變化。由於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當前發生的,都是重大的趨勢性變化,所以,美台軍事關係發生的變化也是趨勢性的重要變化。可以肯定,只要導致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重大變化的大趨勢不出現逆轉,正在發生的美台軍事關係對大陸的敵對性和進攻的減弱,就不會重新增強。
   
    美、台各自內部政局,以及各自執政者的政治需要,是對美台軍事關係有重要影響的因素,而且實際上往往是強化這一關係的重要因素。美國的親台反華勢力、軍工利益集團,以及某些軍方人士,歷來是推進美台軍事關係,首先是美國對台軍售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影響對於2009年夏天以來,美國對台軍售問題明顯突出有重要作用。未來時期,如果奧巴馬執政遭遇重大挫敗和困難,這些勢力勢將進一步加大推進美台軍事關係,特別是對台軍售力度,而奧巴馬也完全可能予以迎合,從而形成美國對台軍售更為突出的美台軍事關係。馬英九當局具有明顯親美傾向,強化對美軍購是其基本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馬英九執政地位不斷趨弱,或者重大選舉面臨嚴峻局面,則很有可能在對美軍購方面採取更重大步驟,既爭取美國支持,又顯示所謂的「維護中華民國獨立主權國家地位」的決心,以爭取島內所謂民意的支持。
   
    美台關係是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和前提,對美台軍事關係有著直接的重大影響。陳水扁執政後期,美台互信曾遭到嚴重損害,這直接衝擊了美台軍事關係,使之一度陷於停滯狀態。馬英九執政以來,美台互信得以恢復,這是2009年夏天以來,美國對台軍售重新活躍的原因之一。但是,就在由於陳水扁堅持推進「台獨」路線,而形成的美台戰略層次的矛盾基本緩解的同時,美台在具體層次的矛盾卻有增多、加劇之勢,所謂的「美牛」風波即是突出事例,這也是美台關係的重要內涵。在美台軍事關係中,美台矛盾也很突出,甚至美台均有人驚呼,已達到「相互猜忌」程度。例如,台軍方人士指責美國故意拖延對台軍售、不提供台灣需要的F-16C/D型飛機及其它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大幅度提高售價等等;美國軍方人士則指責台軍方「泄密」等等。美台軍事關係中的這些矛盾,反映了儘管美台互信到恢復,但即使在雙方都有重要需求的軍事關係中,美台的利益衝突仍然存在,而且超越了具體利益衝突的層次,實際上在戰略層次上也存在利益衝突,美台關於美對台出售武器裝備品種的矛盾,就與戰略層次利益衝突密切相關。顯然,這些矛盾對於美台軍事關係將有不可忽視的牽製作用。
   
    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前景和影響
   
    儘管美台軍事關係的基本性質、主要特點、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但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的基礎、內涵確實正在發生並將繼續發生變化。所以,新形勢下美台軍事關係,將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影響。
   
    美主台從是美台關係普遍的表現形式,而在美台軍事關係中表現尤為明顯。可以說,美台軍事關係的表現形式,實際上就是美國以什麼方式處理其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從1950年美國直接軍事干涉台灣問題開始,直到21世紀初的五十年中,美國處理美台軍事關係的方式是,只根據美國本身的需要和判斷,很少顧忌,甚至完全不顧忌中國的反應,而進行對台軍售和推進美台軍事安全合作。雖然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的幾年中,美國對台軍售曾對中國的反應有所顧忌,1982年中美簽署《八一七公報》就是這種狀況的表現,但實際上美國一直沒有遵守這一公報規定的原則。從冷戰結束到21世紀初的十幾年中,美國對台軍售、強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更加明顯地不顧中國的反應。

     但是2001年的「9.11事件」后,特別是進入小布希總統第二任期后,開始出現變化。美國處理美台軍事關係開始重視中國的反應,開始重視不因對台軍售和強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而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在出現變化的幾年中,曾一再出現程度不同的反覆,最嚴重的一次是,2008年11月小布希於離任前,最終批准了65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方案。但是,變化的趨勢沒有因出現反覆中斷,反而不斷增強。根本的原因在於,由於中國綜合國力持續、較快增強,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美國已經越來越不能、也不願冒損害中美關係的重大風險。強化美台軍事關係,歷來是嚴重損害中美關係的最敏感問題之一。美國已認識到必須對之謹慎處理,這在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的新形勢下尤為重要。實際上,就是美國必須對保持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中美合作,與保持對台灣和兩岸關係的影響、強化美台軍事關係之間進行協調,以謀求美國的最大利益。可以預料,這將是奧巴馬政府,甚至其後的美國政府,處理美台軍事關係的基本方式。美國最可能採取的做法將是,堅持對台軍售,因為這是保持美國對台灣影響、爭取對兩岸關係影響的需要,但對所售武器裝備的品種、性能有較嚴格限制,主要是不出售具有明顯進攻性的武器裝備,如F-16C/D型飛機、潛艇等,企圖以這種方式謀求美國相關的最大利益。實際上,這是小布希政府已開始採取的處理方式,但奧巴馬政府將可能做出更嚴格限制。此外,美國還可能採取決定和宣布對台軍售,避開中美關係的敏感時間點;美台協調,由台灣方面更主動、積極地提出軍購要求等等方式。
   
    儘管美國將採取上述方式,以減輕強化美台軍事關係對中美關係的損害,但美台軍事關係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特點決定了,這一關係只要存在就必然損害中美關係。必須重視的是,美國採取的這些處理方式,確實可能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使美國獲利,但在深層次上卻會給美國帶來很可能是戰略性的損害。主要是,強化美台軍事關係,無論擴大對台軍售,還是加強美台軍事安全合作,都是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採取的措施固然可能減少某些具體損害,但卻必然削弱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而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卻因為這些受到管控的具體損害的不斷積累,而最終被明顯削弱,從而對中美關係、對美國的利益都形成重大危害。同樣,強化美台軍事關係,也必然嚴重損害兩岸之間的互信,無論台灣當局以什麼藉口、名義,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顯然,強化美台軍事關係,與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很不和諧,而且很可能引發中美之間、兩岸之間的嚴重摩擦、衝突,所以必須受到相關各方充分重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9: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