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中學「校園十五景」(組圖17幅)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2-16 04: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7 06:33 編輯

  序:  這麼多年了,經歷的很多的事,也見過了各種各樣的人,但是有一樣情懷,一直激勵著我,感動著我。那就是我的母校------江蘇省蘇州中學帶給我的對極積人生追求的堅定信念。無論我生處何時何地,母校里同學的才華橫溢,母校里充滿的求學進取的風氣,將一直伴隨著我對人生、對夢想的追求走下去。

   蘇州中學校歌

  悠悠道山情,依依芳草心。
  碧霞春雨水,古柏長青青。
  師訓綿延有遺篇,先憂後樂千古吟。
  書院興教世紀業,春暉暖我心。
  紅樓書聲朗朗,我們奮發創新。
  繼往開來前進前進,高歌一曲誠思勇信。

  
  1.范仲淹塑像

  北宋名相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公元1035年,他主政蘇州時,有一位陰陽家在勘察南園后對他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購下此地建立私宅,後世代代會出高官。而范仲淹卻說:我家佔有此地,哪如在此辦一所學校,讓蘇州人才輩出呢?於是,購下此地,並上報朝廷批准,將蘇州府學定址於此,從此延續千年,令蘇州人文薈萃,佔盡天下人才優勢。
  


  為了緬懷這位創辦府學的先輩,由校友捐資塑像以資紀念。這座范仲淹全身立像,是取堅實、質樸的整塊花崗岩精心雕琢而成,栩栩如生、風範天下。2005年10月6日上午,在蘇州中學「府學千年,新學百年」雙慶盛典時,由蘇州中學著名校友錢偉長親手揭幕落成。塑像照牆背後鐫刻范仲淹《岳陽樓記》全文,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為後世歷代學子所仰慕。
  
  2.科學樓
  


  科學樓始建於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其時,學校已更名為江蘇省立蘇州中學。此樓后經不斷翻建成現狀,由東西向南北兩長落和東頭南北向一短落連接而成,形成一幢「匡」字形結構的兩層教學樓,是二、三十年代學校的主要教學場所,大部分教室、實驗室都在這裡,也是學校目前現存最早的標誌性建築。這個時期,蘇中師資隊伍堪稱人才濟濟,雄冠教壇。有國學大師錢穆、語言學家呂叔湘、美術大師顏文梁、音樂家陸修棠等。名師出高徒,歷屆學生中湧現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 美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吳建雄,「生物力學之父」 馮元楨,  科學家錢偉長、教育家葉聖陶 段力佩.匡亞明、黨史專家胡繩、台灣大學前校長虞兆中等著名人物,以及多名兩院院士,也是蘇州中學解放前的鼎盛時期。
  
  3.東、西紅樓與草坪
  


  東、西紅樓是蘇州中學50年代初期以來的主要教學場所。1954年,教育部撥專款在全國首批重點中學里建造校舍。蘇州中學建有兩幢,座北面南,東紅樓、西紅樓縱向並列,每幢上下兩層,每層有教室五間,共有20間。每間教室都鋪木地板,南北牆玻璃窗戶占牆面50%,在當時是最好的教學設施。現在不斷加以改造和增添現代化教學設備,繼續發揮功用,已經成為蘇中的標誌建築之一。象著名校友、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永康;財政部長金人慶;中央委員袁偉民以及幾十名兩院院士、一大批科技文化名人、專家都是從這些教室里走出來的。因此,長久以來,在廣大學生和家長心目中,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在蘇中讀書,就一定要在紅樓里上課,否則,就得不到蘇中的傳統之氣。但現在學校發展了,學生多了,20間教室不夠了,怎麼辦?經過反覆研究,學校決定,每屆高三,一定安排在紅樓里上課,以此作為繼承傳統和激勵後人的措施。
  


  4.紫陽文化街和紫陽樓遺址
  


   紫陽文化街是從東、西紅樓中間甬道發端,向南延伸二十多米長的一條林蔭道,兩旁花圃小築,琳琅滿目。現在作為學校管理方與學生的互動平台,在這裡開展各種展示、交流活動,繼承優良傳統,發揚人文精神,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著力打造新時代接班人的最佳培養環境。至於為什麼要叫做紫陽文化街,道理是這樣的:就在這條街的北面盡頭,原有一座小洋樓,名叫「紫陽樓」,是由時任校長的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發動蘇州中學同學會資助與校方合建的,並於1933年4月3日舉行落成典禮。胡煥庸先生在《紫陽樓記》里說:「本校原系文正范公及安定先生講學之所,清季稱紫陽書院。(此樓)以紫陽為名,蓋示水源木本,繼往開來之意也。」紫陽樓樓上10間是教員宿舍,樓下正中大廳是會議室,左邊兩小間是食堂和浴室,右邊一大間也是教員宿舍。幾十年間有許多著名人物都曾經在此住過,現在在校的許多教師也在紫陽樓住過,直至2003年因建造新大樓而拆除,學校計劃移址重建,為記住這幢樓和在樓里住過的人,所以把這條林蔭道命名為「紫陽文化街」。
  
  5.實驗樓與錢偉長

  蘇州中學教學實驗樓建於1990年。這座呈「回」字形的實驗樓東、北三層,西、南二層,建築面積3105平方米。中間庭院里建有水池、疊石,還種上了花木。踏進迴廊:波映嶙峋,賞心悅目;粉彩多姿,芬芳氤氳。站在樓上迴廊中俯視,小小庭院景觀恰似一把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實驗樓上下共有30多間實驗室,分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室,還有電化室、科技活動室。是學生運用學到的書本知識通過實踐來增長才幹的地方,也是學生小發明、小創造的園地,展示室里陳列著在全國比賽獲獎的學生科技創新成果。
  


  為了讓實驗室實至名歸,更好地體現科學精神,學校特地邀請了著名科學家、社會活動家、科學院院士錢偉長題寫樓名。錢老是蘇州中學31屆校友,他1928年考入蘇中,在蘇中求學三年,他的刻苦努力是出了名的。畢業時,他以優異成績同時被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央大學、廈門大學、唐山交通大學錄取,他選擇了清華中文系。不料,「九一八」事變爆發,錢老認為,只有科學才能救國,於是,決心克服萬難改讀物理。1943年錢老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從事噴射推進技術研究,取得卓越成果。抗戰勝利后,他拒絕了美國方面的多次邀請,以探親為由,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和幾本必要的書籍回國了。錢老近幾年多次回母校,十分關心母校的發展。諄諄叮囑我們:一定要重視素質教育,培養有用人才。
  
  6.春雨池與池心亭;
  


  春雨池在西紅樓和西草坪之南、道山之北,相傳是五代吳越王錢氏築南園,掘土壘山而成。後人在這池上建了一座亭子,取教師循循善教,如春雨滋潤萬物之義,起名「春雨亭」。池因亭名,也稱作為「春雨池」。到了明朝嘉靖年間,亭子因年久失修,傾毀了。後來由當時的府學教授鄭午峰倡導重建,恰逢久旱甘霖,就借《孟子》書中「有如時雨化之者」句意,改稱「時雨亭」。四百多年來,春雨池與池上的亭子,又經歷了多次的清淤和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春雨池中的池心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建的,六脊金黃琉璃尖頂,殷紅亭柱和護欄,古樸典雅。如果身處亭中,環視四周,池水漾漾,柳絮參差,山光水色渾然一體,何等美艷!故是校園中最美的景色之一。
  
  7.道山、五代柏與道山亭;
  


  道山是一座土山,相傳也就是吳越王錢氏掘池壘土堆成的山。道山並不十分高,東西長南北狹,三條磚砌的山路隱嵌在兩旁狹長的斜坡上。山上花草滿坡而又多樹,有梅、桃、楓、梧桐等,其中以柏為最多。春夏時節,萬木向榮、奇花競秀;秋冬肅殺,松柏蔥鬱、蒼翠欲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株蒼老遒勁的古柏樹,歷來被稱作「五代柏」,歷經千年風霜,雖樹身已成枯木,樹巔卻靑綠滿枝,勃勃生機。他就象一位滄桑老人,見證著承載了「府學千年、新學百年」歷史的蘇州中學在新世紀中開拓進取、跨越發展的未來。山頂上原來是一座亭子,不大,一丈見方,仿廟宇式建築。亭內后牆上嵌有明代大學者周敦頤的石刻遺像,像的上方有「風光霽月」的狹長橫碑,綜觀此亭,古色古香、幽雅逸致,發人思古之遐想。近年來,亭子改建為音樂教室,悅耳的琴聲時不時驚動樹草叢中的鳥蟲,一起奏鳴起來,真是一曲昂然向上的春天之歌。
  
  8.碧霞池與陸文夫;
  


  碧霞池與春雨池一樣,也是掘土壘山而形成的,面積與春雨池相仿,只是略呈方形。初名「浴德池」,明朝嘉靖年間,當時的著名學者錢德洪來到蘇州擔任蘇州府學教授,為了紀念他的恩師、明代大學者王陽明,將「浴德池」改名「碧霞池」,因為王陽明講學的地方有一個「碧霞池」。池成以來,有多少學子在池旁散步、談心、交流學業。著名作家陸文夫曾經在他的回憶錄《求學蘇高中》里寫道:碧霞池邊長滿了紅蓼與蘆葦。同學們都喜歡在蘆葦叢中做個窩,躺在那裡複習(功課)。陸文夫是蘇州中學1948屆校友,畢業后赴蘇北參加革命。195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擔任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他的作品《獻身》、《小販世家》、《圍牆》、《美食家》等享譽文壇。他的文筆雋逸清秀、含蓄幽深、淳樸自然,展現了濃郁的姑蘇地方色彩。回頭再看現時的碧霞池,四圍石欄、小橋流水;背倚道山、南傍書館;亭樹倒映、漪瀾不驚;何時魚躍龍門,便即風生水起。
  
  9.圖書館與呂叔湘
  


  


  圖書館是仿蘇州古典園林式的建築,粉牆黛瓦,大部二層局部三層,中間庭院上蓋透明雨棚,建築面積2530平方米。建於1996年,是市政府為重點建設蘇州中學教育設施而撥人民教育基金專款建造的。
  館內設有學生圖書庫、200餘座席的學生閱覽室、教師書庫、教師閱覽室、資料室等,還有300餘座位的報告廳,以及設施先進的學生網吧。館名特地邀請了著名語言學大師、曾經擔任過蘇州中學教員兼圖書館主任的呂叔湘先生題寫。呂叔湘先生在蘇州中學整整執教七年,曾與同事合作編寫出版了《高中英文選》,成為各校一時之選,影響極大。他晚年憶及此段經歷,動情地說:在蘇州中學的這幾年,是生活中最愉快的時光。他又特意為蘇州中學圖書館題詞:「立定腳跟處世,放開眼孔讀書」。強調要想讀好書,必先做好人。他的這個觀點,包含著深邃的寓意,對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06年1月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視察我校時,對呂老的題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10.香樟大道;
  


  香樟大道是從圖書館出門向南、途經體育館和泮池的一條六十多米長的林蔭大道。兩旁生長著六十四棵香樟樹,香樟樹也是蘇州市的市樹。這六十四棵香樟樹中最大的樹徑有四十多厘米,樹齡將近百年。平時香樟大道濃蔭蔽日、沉香馥郁;人循道中,如行仙境。莘莘學子,來來往往,皆能放鬆身心,拋卻煩惱;更能超凡脫俗、聚精會神。學業與品德日臻完善,成才自不待言。
  
  11.體育館與袁偉民
  


  體育館在香樟大道南端西側,建於1999年,同樣是蘇州市政府為了加強重點中學的校園建設而撥人民教育基金專款建造的。建築面積2075平方米。館體東西向,門廳朝東,內部是一片高標準的籃球場,南北兩邊是有十階座位的看台,西牆上方裝置了電子顯示大屏幕。體育館不僅供學生上體育課之用,還提供給市裡、街道、本系統及兄弟學校開展各種活動和競賽使用。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前國家奧委會主席袁偉民為體育館題寫了館名。袁偉民是蘇州中學58屆校友。他在蘇中學習時,不僅學習認真、功課優秀;而且還是一名頗有特長的體育運動積極分子,因此被選拔到江蘇省體育運動隊,從此走上了拼搏奮發、為國爭光的體育競技道路。他帶領中國女排,力挫群雄、大揚國威,勇奪「五連冠」,為使中國成為世界體育強國和北京爭辦2008奧運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深愛母校,難忘師恩,所以他多次返校探望老師,並對後輩寄予了極大的希望。
  
  12.泮池;
  


  泮池在香樟大道南端東側,是一塊三畝方塘,池上建有一座南北向拱式三孔靑石平橋。從前橋面兩側有欄,可供憑眺,橋下種植菱芡芙蕖,古人詩云「泮水清且淺,惟產蒲與蓮。曉日潛魚起,晴紋散清漣。」是當時府學一景。所謂「泮池」,來歷是這樣的:古代諸侯國的學校稱「泮宮」,唐宋以來,一般州縣都有學,因此泮宮比比皆是。泮宮前的池塘就叫做「泮池」。不過泮池上一般沒有橋,只有蘇州府學的泮池上有橋,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蘇州府學的「特殊」和「突出」,也給蘇州中學悠久的歷史底蘊作了一個最好的註解。駐足池畔,凝視良久,彷彿古風微波,清音縈繞,頓感時空如失,恰似直面先賢前聖,心力倍增,不需揚鞭自奮蹄。
  
  13.乾隆御碑牆;
  


  乾隆御碑牆在香樟大道北端東側,共有五塊石碑。這些石碑是府學原有的眾多石碑中留存下來的少數幾塊。為保護這些歷史文物,後來才把它們移到一起,砌成碑牆的。其中紫陽書院碑記兩塊,紫陽書院放生碑一塊,紫陽書院重修碑記一塊。清康熙五十二年江蘇巡撫張伯行在府學尊經閣后創辦紫陽書院,專門培養更高一級人才,因此近兩百年中屢次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垂注,康熙帝親筆題匾「學道還淳」,乾隆帝親筆題匾「白鹿遺規」,同治帝親筆題匾「通經致用」。不僅如此,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來到蘇州,六次都到紫陽書院,題詞作詩,以示嘉勉。第五塊碑就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到蘇州時,親筆為紫陽書院題的詩文。乾隆題詩中有「講學興賢俊」,「躬行敦至訓」,「人己審所為,改過要不吝。去華以就實,素位惟守分」等內容,這是他為了培養自己的封建統治接班人對書院教育提出的要求。但是,我們撇開這一點,從今天我們的培養目標要求來看,自身素養的提高和完善,強調操守、學會做人,同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4.礎園、胡瑗塑像與尊經閣遺址;
  


  礎園位於科學樓南,道山之東,呈方形,四邊開敞。雖不足十畝,但園內小徑蜿蜒,花木錯落,蔭翳蔽上,芳草席地。是師生讀書、晨練、散步、游息的絕佳去處。園中立有一尊蘇州府學首任掌教胡瑗的半身塑像。胡瑗人稱「安定先生」,是宋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他執教蘇州府學時,注重經義及時務,府學設經義、治事二齋,經義研究基本理論,治事研究實際本領。他主張「明體達用」,深得范仲淹讚賞,成為宋代著名的「蘇湖教法」的主要倡導者。礎園內還有多塊巨大敦實的礎石,這些礎石是蘇州府學建築之一的尊經閣的遺物。尊經閣始建於北宋,初稱六經閣,元朝改稱尊經閣,是一座兩層重檐式建築,作為府學藏書之用。此閣歷經數百年戰亂風雨而毀於文革后的1979年春天,至今令人嗟訝不已。上世紀末,清理遺址,改辟綠地,存菁去蕪,因勢造形,建成這樣一個園地,這些礎石留在原處,以作遺址佐證。並取「夯實基礎,感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之意,遂名為「礎園」。
  
  15.文廟:
  


  蘇州文廟即府學,始建於北宋1035年,范仲淹首創將官學與祭祀孔子的廟堂合為一體的左廟右學新格局,。以"學有教法"和"廟學合一"之制樹立楷模,開各州縣辦學之先河,有"吳學之興始於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之說,此制後為各地效仿,所以是教育史上的一處值得紀念的地方。因此,文廟近千年來均為府學一體不可分之一半。竟然在1978年被從校園內劃出,並於1982年開始籌建為蘇州碑刻博物館,至今為文化系統所佔用。
  文廟現存面積1.78萬平方米,平面布局仍由東廟西學兩條軸線並列。東廟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主要建築皆坐北朝南。大成殿為文廟正殿,北宋時稱宣聖殿,經南宋紹興、元大德、明宣德年間重建改作,現存建築為成化十年所建,后雖經修葺並有所改動,但結構嚴謹,用料粗壯,風格古樸莊重,仍不失明代規制,且保存明代舊構尚多。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中學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始終搏擊在教育改革的潮頭浪尖,而且不斷取得驕人的業績;同樣,蘇中人念念不忘前輩范仲淹所開創的"廟學合一"之制,何時也能得以恢復,以告慰先人、激勵來者,這是當代蘇中人心中之一願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0-2-16 05: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0-2-16 05:39 編輯

謝謝樓主本文及錢偉長學長的:   院士錢偉長:感謝在蘇州中學求學的日子 .

這兩篇文帖使我重新回到了母校. 道山亭, 碧霞池. 科學樓, 紫陽樓一一浮現在我眼前, 不知那時作飯廳的大殿現在怎麼樣? 謝謝.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3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2-16 06: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7 06:21 編輯

真是一個學術氣氛濃厚. 環境優美的讀書好地方. 怪不得出了那麼多的人才.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4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2-16 08: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2-16 08:45 編輯

 
北宋名相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公元1035年,他主政蘇州時,有一位陰陽家在勘察南園后對他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購下此地建立私宅,後世代代會出高官。而范仲淹卻說:我家佔有此地,哪如在此辦一所學校,讓蘇州人才輩出呢?於是,購下此地,並上報朝廷批准,將蘇州府學定址於此,從此延續千年,令蘇州人文薈萃,佔盡天下人才優勢。


蘇州狀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州南浩街狀元亭內的姑蘇歷代狀元名錄碑,但名單不全蘇州狀元列表列出自中國隋代開始科舉考試以來至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蘇州地區(包括隋代以來至今的蘇州城區和下屬的縣級行政區[1])有記載的獲得文、武進士科第一名(俗稱「狀元」)的人物,共計文狀元54位、武狀元6位,合60位,數量之多遙居全國各城市首位蘇州也因此被稱為「狀元之鄉」或「狀元之城」,狀元甚至被稱為蘇州的土產、特產[2]。徐有貞曾在《蘇州儒學興修記》中寫道:「吾蘇也,郡甲天下之郡,學甲天下之學,人才甲天下之人才,偉哉!」
目錄 [隱藏]
1 唐代(文狀元12位,附明經第一1位)
2 宋代(文狀元5位、武狀元5位)
3 明代(文狀元8位、武狀元1位)
4 清代(文狀元28位)
5 註釋
6 參考資料
7 參見


[編輯] 唐代(文狀元12位,附明經第一1位)
姓名 生卒年 別稱 籍貫 當選狀元年份
西曆 中曆
楊憑 生卒年不詳 字虛受 虢州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靈寶人,寄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 774年 唐代宗大曆九年甲寅科狀元。
楊凝 ?—803年 字懋功 虢州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縣)人,寄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 778年 唐代宗大曆十三年戊午科狀元。
丁公著 生卒年不詳 字平子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789年 唐德宗貞元五年己巳科明經第一。[3]
沈傳師 生卒年不詳 字子言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805年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乙酉科狀元。
沈亞之 生卒年不詳 字下賢 湖州烏程縣(今浙江湖州)人,寄居蘇州吳縣松陵鎮(後梁時置吳江縣,今江蘇蘇州吳江松陵鎮) 815年 唐憲宗元和十年乙未科狀元。
陸器 生卒年不詳 字祖容 蘇州常熟縣河陽山(今江蘇蘇州張家港鳳凰鎮恬庄)人 840年 唐文宗開成五年庚申科狀元。[4]
歸仁紹 生卒年不詳  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科狀元。
歸仁澤 生卒年不詳  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874年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甲午科狀元。
陸扆 847年—905年 字祥文 ,本名允迪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說蘇州嘉興縣(今浙江嘉興)人,寄居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陝縣) 886年 唐僖宗光啟二年丙午科狀元。
歸黯 ?—892年  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原籍京兆府武功縣(今陝西咸陽市武功縣) 892年 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科狀元。
蘇檢 生卒年不詳 字聖用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894年 唐昭宗乾寧元年甲寅科狀元。
歸佾 生卒年不詳  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 901年 唐昭宗光化四年辛酉科狀元。
歸系 生卒年不詳  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905年 唐哀帝天祐二年乙丑科狀元。

[編輯] 宋代(文狀元5位、武狀元5位)
姓名 生卒年 別稱 籍貫 當選狀元年份
西曆 中曆
莫儔 1089年—1164年 字壽朋 蘇州(后升為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說湖州烏程縣(今浙江湖州)人 1112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狀元。
朱起宗 生卒年不詳  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172年 宋孝宗乾道八年壬辰科武狀元。
黃由 1150年—? 字子由 平江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181年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科狀元。
衛涇 1159年—1226年 字清叔 平江府崑山縣千燈鎮(今江蘇蘇州崑山千燈鎮)人 1184年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科狀元。
林㟽 生卒年不詳  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原籍福州福清縣(今福建福州福清)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武狀元。
厲仲祥 1159年—1212年 又名仲方,字約父 婺州東陽縣夏厲墅(今浙江金華東陽橫店夏厲墅)人,移居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 1190年 宋光宗紹熙元年庚戌科武狀元。
周虎 ?—1229年 字叔子 平江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原籍泗州臨淮縣(今江蘇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 1196年 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科武狀元。
劉必成 生卒年不詳 字與某 平江府崑山縣千燈鎮(今江蘇蘇州崑山千燈鎮)人,原籍福州長溪縣西北鄉(後設福安縣,今福建寧德福安) 1238年 宋理宗嘉熙二年戊戌科武狀元。
魏汝賢 生卒年不詳  平江府吳江縣黎里鎮(今江蘇蘇州吳江黎里鎮)人 1244年 宋理宗淳祐四年甲辰恩科狀元。[5]
阮登炳 生卒年不詳 字顯之 平江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265年 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科狀元。

[編輯] 明代(文狀元8位、武狀元1位)
姓名 生卒年 別稱 籍貫 當選狀元年份
西曆 中曆
施槃 1417年—1440年 字宗銘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439年 明英宗正統四年己未科狀元。
吳寬 1435年—1504年 字原博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472年 明憲宗成化八年壬辰科狀元。
毛澄 1460年—1523年 字憲清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 1493年 明孝宗弘治六年癸丑科狀元。
朱希周 1473年—1557年 字懋忠 原籍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今江蘇南通如皋),后遷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再遷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區) 1496年 明孝宗弘治九年丙辰科狀元。
顧鼎臣 1473年—1540年 原名仝,字九和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 1505年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乙丑科狀元。
沈坤 1507年—1560年 宇伯載 南直隸淮安府大河衛(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祖籍蘇州府崑山(今江蘇蘇州崑山) 1541年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狀元。
申時行 1535年—1614年 字汝默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562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狀元。
陳大猷 生卒年不詳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586年 明神宗萬曆十四年丙戌科武狀元。
文震孟 1574年—1636年 原名從鼎,字文起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622年 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科狀元。

[編輯] 清代(文狀元28位)
姓名 生卒年 別稱 籍貫 當選狀元年份
西曆 中曆
孫承恩 1620年—1659年 原名曙,字扶桑 南直隸(清改江南省)蘇州府常熟縣河陽山(今江蘇蘇州張家港鳳凰鎮恬庄)人 1658年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戊戌科漢榜狀元。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字公肅 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原籍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 1659年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狀元。
繆彤 1627年—1697年 字歌起 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667年 清聖祖康熙六年丁未科狀元。
韓菼 1637年—1704年 字元少 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原籍鳳陽府鳳陽縣(今安徽滁州市鳳陽縣) 1673年 清聖祖康熙十二年癸丑科狀元。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 字勤止 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676年 清聖祖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狀元。
歸允肅 1642年—1689年 字孝儀 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1679年 清聖祖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狀元。
陸肯堂 1650年—1696年 字邃升,一字澹成 江南省(後分東部為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685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狀元。
汪繹 1671年—1706年 字玉輪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1700年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狀元。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字寶傳 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712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狀元。
王敬銘 1668年—1721年 字丹思 江蘇省蘇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6] 1713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狀元。[7]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 字端揆 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715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狀元。
汪應銓 生卒年不詳 字度齡,一字杜林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原籍安徽省徽州府休寧縣(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狀元。
彭啟豐 1701年—1784年 字翰文 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727年 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科狀元。
畢沅 1730年—1797年 字湘衡 江蘇省太倉州鎮洋縣(今江蘇蘇州太倉)人 1760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狀元。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 字澄敘 江蘇省蘇州府(后改屬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8] 1763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狀元。
張書勛 生卒年不詳 字在常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766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狀元。
陳初哲 1736年—1787年 字在初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江蘇蘇州)人 1769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狀元。
錢棨 1734年—1799年 原名起,字勛楣
一字振威 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1781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狀元。
石韞玉 1755年—1837年 字執如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年庚戌恩科狀元。[9]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字槐堂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793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狀元。
吳廷琛 1773年—1844年 字震南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江蘇蘇州)人 1801年 清仁宗嘉慶七年壬戌科狀元。
吳信中 生卒年不詳 字閱甫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808年 清仁宗嘉慶十三年戊辰科狀元。
吳鍾駿 1798年—1853年 字崧甫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832年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狀元。[10]
陸增祥 1815年—1882年 字魁仲 江蘇省太倉州(今江蘇蘇州太倉)人 1849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狀元。
翁同龢 1830年—1904年 字叔平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1856年 清文宗咸豐六年丙辰科狀元。
翁曾源 1843年—? 字仲淵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1863年 清穆宗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狀元。[11]
洪鈞 1839年—1893年 字陶士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868年 清穆宗同治七年戊辰科狀元。
陸潤庠 1841年—1915年 字鳳石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江蘇蘇州)人 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狀元。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5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2-16 09: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2-16 09:20 編輯
  北宋名相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公元1035年,他主政蘇州時,有一位陰陽家在勘察南園后對他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購下此地建立私宅,後世代代會出高官。而范仲淹卻說:我家佔有此地,哪如在此辦一所學校,讓蘇州人才輩出呢?於是,購下此地,並上報朝廷批准,將蘇州府學定址於此,從此延續千年,令蘇州人文薈萃,佔盡天下人才優勢。



狀元何以為蘇州「土產」:科舉也能產業化?

2010-1-26 10:33:00  臨汾新聞網
  名城姑蘇,土特產眾多,諸如碧螺春茶,東山枇杷,陽澄湖大閘蟹,盛澤絲綢,蘇綉,檀香扇等。而在近代,科舉文化塔尖的狀元,早被人戲稱為蘇州土產了。

  蘇州狀元之多,冠絕中土。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清代「鼎甲之盛,莫盛於蘇州一府,而狀元尤多於榜、探」。順治朝有狀元孫承恩、徐元文,康熙朝有狀元繆彤、韓菼、彭定求、歸允肅、陸肯堂、汪繹、王世琛、徐陶璋、汪應銓,雍正朝有狀元彭啟豐,乾隆朝有狀元張書勛、陳初哲、錢棨、石韞玉、潘世恩,嘉慶朝有狀元吳廷琛、吳信中,道光朝有狀元吳鍾駿。大清六朝,蘇州狀元竟有二十人。以區區一府之地,出了如此多的狀元,實為奇迹!有趣的是,所謂「三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有相當數量出自一門,這在當時各州府洵屬罕見。父子鼎甲,祖孫鼎甲,叔侄鼎甲,兄弟鼎甲,乃至兄弟祖孫鼎甲,亦累見不鮮。蘇州科舉的發達,功名的顯赫,真謂天下第一,乃其地緣文化的一大特色。

  那麼,狀元何以成為蘇州土產的呢?按余之拙見,至少有以下兩個因素──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時代,名門望族都把讀書做官、代代科名,視作家族可持續發展的正途。王士性在《廣志繹》中一語道出天機:「縉紳家非奕世科第,富貴難相長守。」處於相對安定的權力社會,官本位吃香;士、農、工、商四大階層,欲出人頭地、長保富貴,唯有參加科舉考試,走入仕途經濟,才是最簡捷、最有效的路子。世家大族子弟以科舉躋身通顯,很快進入國家權力圈子,從中獲得現實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雙重回報。讀書、做官、發財三位一體,中心一環就在「奕世科第」。科舉與政治、經濟利益的一體化,是刺激江南、蘇州讀書人發憤苦讀、一舉成名的最大驅動力。這裡的科舉拔萃、狀元眾多,也就勢所必至。

  狀元之為蘇州土產的另一因素,在於蘇州的地緣文化優勢。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自明、清以降形成了發達的文化,不但素有尚文化的傳統,文化積澱深厚,文學風氣濃郁,而且教育較為普及,讀書蔚成民風。清代官場有句俗話,「北人做官娶小,南人做官刻稿。」南北士風的差異,彰顯了文化傳統和背景的不同。蘇州的文化世家遍於域中,而這些文化世家往往也是科舉世家、官宦世家。陳康祺的《郎潛紀聞》對清代狀元及常熟科名作過統計,從順治三年到同治十三年共有狀元九十三人,其中以蘇州為主的江南一省即佔了四十五人,而常熟一縣即有六名狀元,翁同龢、翁曾源叔侄八年間兩奪大魁。

  由於江南進士量多質佳,邁入仕途后升遷迅速,居於權力要津,並逐步結成地緣關係網。清朝漢族大學士人數,江蘇以二十六人居各省之首,這二十六人中就有十七人屬於蘇州一地。狀元出身的高官常主持科舉考試,如乙卯科由癸丑狀元韓菼主考,丁巳科則以丙辰狀元彭定求主考。這些蘇州狀元出身的主考官,對江南和蘇州舉子帶來不少好處,提掖鄉黨後進自不在話下,「一時奔走聲氣者,遂先期輻輳於其門,場屋中多幸進者」。(《郎潛紀聞初筆?卷三》)如光緒己丑科閱卷大臣為李鴻藻、翁同龢,翁想點費念慈為狀元,與李商量,但李已得張孝謙卷,堅持不可易,可翁相爭不讓,結果以一科出兩狀元告終。擁有這種地緣人脈的蘇州,考生與考官間的良性互動,能不狀元作土產么!

  蘇州盛產狀元的奧妙自然非止上述兩端;但僅此兩端,即可促成蘇州的科舉產業化,狀元地域化。說狀元沒幾個有真學問,毛澤東的話有些道理,恐亦失之武斷;發軔於隋唐的科舉制度,到了清代日漸演變為應制八股,使讀書人埋頭古紙堆,鑽牛角尖。與科學、民主的世界潮流相比,科舉制明顯的落後了。不過,從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來說,我們對狀元這個蘇州土產,仍當作為一種地緣文化現象加以研究。(樂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6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2-16 12:07 | 只看該作者
「桃李門牆多俊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2-17 06:59 | 只看該作者
誰願進一步了解蘇州中學. 請參看下帖. 名校風采: 一個中學培養出的難以想象多的一流人才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46523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21

帖子

18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5
8
諤諤 發表於 2010-2-18 23:57 | 只看該作者
快了,急功好利的教育吃老本吃的差不多了,像這樣的也沒幾個了,快完蛋了。
江南二月穿新衣,春盡燕山雪尚飛。
應是子槼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9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2-20 12:16 | 只看該作者
快了,急功好利的教育吃老本吃的差不多了,像這樣的也沒幾個了,快完蛋了。
諤諤 發表於 2010-2-18 23:57


2007全國中學排行榜
百度百科,


本榜綜合各項數據包括 國際奧賽金牌(數學,物理,化學,信息,生物,英特爾國際工科大獎賽) 高考升學率 校園環境 師資力量 國際全國影響力  
1.華東師大二附中  
2.華中師大一附中  
3.長沙一中  
4.臨川一中  
5.蘇州中學 天津南開中學  
6.北京四中  
7.東北育才  
8.復旦附中  
9.人大附中  
10.湖南師大附中  
11.東北師大附中 哈三中  
12.黃岡中學  
13.重慶南開中學  
14.成都七中  
15.福建師大附中  
16.華南師大附中(廣東省奧校)  
17.鄂南高中  
18.青島二中  
19.陝西師大附中  
20.杭州二中


蘇州中學仍名列前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10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0-11-1 02: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0-11-1 05:34 編輯

我所有的課全是在科學館上的,道山是經常休息的地方。道山古樹樹蔭下更是複習功課的好地方。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9: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