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化濕疏肝運脾治甲肝

[複製鏈接]

1290

主題

1504

帖子

102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絢麗多彩 發表於 2010-1-25 1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區多見於6個月齡后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易感性逐漸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較少見。本病在臨床上分為急性黃疸型、急性無黃疸型、淤膽型與重症型四個類型,病程為2-4個月。

  1、化濕運脾法

  慢性肝炎患者常因濕困脾土而致運化失職,出現脘腹悶脹不適、食后脹甚、食欲不振、肢體睏倦、神疲無力、大便溏泄、舌苔白膩或垢膩、脈濡等,日久則機體日趨衰弱。

  徐老認為,此時當務之急應想方設法啟脾進食,使消化吸收功能儘早得以恢復。但治病必求其本,脾濕不化,便無從達此目的,故宜先投用化濕運脾法。臨床運用之時,尚須注意清溫之分,濕兼熱者當用清化,濕兼寒者宜投溫化,至於有虛實夾雜之象者,又當酌情兼顧。

  主方選茵陳平胃散、四苓散等。常用藥物:茵陳、藿香、蒼朮、厚朴、陳皮、半夏、豬茯苓、澤瀉、苡仁、車前子等。若濕熱重,苔見黃厚膩者,加黃連、蔻仁;苔見灰厚膩者,則黃連與草果仁同用;兼有濕濁,厭油納差者,加佩蘭、冬瓜子、炒楂曲、生麥芽;濕阻氣滯,腹脹甚者,加大腹皮、檳榔、木香等;脾虛明顯,知飢食少,納后不運,苔薄白者,加党參、乾薑、炙草,蒼朮換白朮;脾陽虛而病久不已,舌質淡,可加附子、乾薑等溫運化濕之劑。

  2、疏肝運脾法

  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有云:「肝氣自郁於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徐老認為,慢性肝炎患者,往往由於疾病纏身,久治不愈而有情緒低落、心情抑鬱、肝區或兩脅下隱痛作脹、口苦等肝失條達,肝鬱氣滯的表現。肝鬱失疏,則易乘侮脾土,故臨床除有肝鬱之證外,又可伴脘腹痞滿、納谷不香、四肢乏力、大便易溏等脾失健運的表現。

  此時治療,徐老強調應重在疏肝,肝氣得舒,則脾運可復,且疏肝之法是中醫藥最具優勢特色的療法。然脾運受制經久,每可兼有濕邪,因此,運脾化濕之品也常須參用,更有病久而入絡者,則又當兼通血絡。  主方有逍遙散、四逆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方。常用藥物:柴胡、白芍、枳殼、鬱金、香附、延胡索、党參、白朮、茯苓、炙草等。若便溏苔膩者,加蒼朮、厚朴、炒楂曲;腹脹納差者,加木香、砂仁;肝區疼痛明顯者,加路路通、橘絡、當歸、紅花、絲瓜絡、王不留行等通絡止痛之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