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曾首擬粟裕赴朝作戰 林彪彭德懷替補

[複製鏈接]

27

主題

36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登笑貧 發表於 2009-11-23 1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有關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指揮員人選問題上,一般認為是毛澤東首選林彪。軍史學者張雄文卻認為,志願軍赴朝前,先是調動各路野戰軍兵團組成東北邊防軍,毛澤東準備選粟裕為司令員,但因粟裕頭傷發作,不得不再選林彪。林彪也因養病未能赴任,最後毛澤東說:「還是請彭老總出馬。」是什麼原因使毛澤東首選粟裕?
    曾普遍認為林彪是入朝部隊第一人選
    粟裕和林彪,一為南線愛將,一為北線愛將,兩人毛澤東都曾破例親自出門迎接過,卻為何首選粟裕?
    從理論上講,林彪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有一些客觀的有利之處,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軍史普遍認為林彪才是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第一人選的原因:
    一、林彪指揮的四野是全國兵員數量最大的野戰軍,一旦中國軍隊出國作戰,四野派出的兵員必將多於其他野戰軍;東北邊防軍所屬第一批部隊第13兵團以及第42軍為原四野部隊。由林彪指揮,在人事上比粟裕有優勢。尤其是在戰爭之初,東北邊防軍第二個兵團三野第9兵團還沒有出國的情況下,這種優勢更為明顯。
    二、朝鮮北部所在緯度以及氣候、地形、民情風俗與東北大體相似,而林彪曾經指揮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征戰三年。粟裕則長期征戰在華東、中原,這些地區與朝鮮各方面的自然條件差別較大。因而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朝鮮戰場。
    三、蕭勁光是新上任的海軍司令員,正忙於組建海軍機關及建設一支急需的海上國防力量,讓他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離開海軍司令部出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最主要的原因是軍委在考慮為粟裕配備最恰當的副手。如果林彪掛帥去朝鮮,那麼軍委也就沒有必要讓蕭勁光離開海軍了。
    但是毛澤東首先選擇粟裕,除考慮上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考慮到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軍事表現更為獨特一些。
    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遠勝林彪
    林彪於1946年11月指揮新開嶺戰役,取得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相當於關內的旅)的重大勝利,殲滅第25師6200餘人,而此前兩個月,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已進行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53000餘人,約相當於9個25師。1個月後,粟裕則指揮宿北戰役一戰全殲國民黨軍3個旅,相當於3個25師。
    1947年1月,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36萬人)12個師,進行「一下江南」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5000人,同一時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約27.5萬人)約8個師進行魯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餘人。毛澤東於1947年1月11日致電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個月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電報稱:「平均每月殲敵1個師(相當於關內的旅),一年殲敵12個師以上,就可使自己轉入有利地位。」
    而約5個月前,毛澤東已經在要求僅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人馬的粟裕一個月內殲滅敵人二三個旅了。他於1946年8月15日致電粟裕等:「如你們能在今後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局勢助益極大。」而且,粟裕的這個任務早在七戰七捷中即超額完成了。
    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5月至7月發起夏季攻勢,歷時50天,殲滅國民黨正規軍4個師,連同非正規軍共約8萬餘人。而三個月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20日至23日,歷時僅三天,即在萊蕪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主力5.6萬餘人。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又用三天時間進行孟良崮戰役,殲滅蔣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3.26萬人。此兩役合計時間為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8.8萬餘人。
    解放戰爭第一年,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7.5萬人,而華東戰區殲滅國民黨軍高達43.4萬人。
    粟裕發起豫東戰役,改變了中原戰局
    1948年春,由於東北野戰軍副政委羅榮桓組建二線兵團,將新兵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達到100多萬人,其中野戰軍70多萬人,而東北國民黨軍為50萬人,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解放軍在兵員數量上已佔絕對優勢。3月上旬,林彪指揮部隊將長春10萬國民黨軍圍困起來,守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士氣低落。
    4月中旬,林彪在哈爾濱主持東北局會議,討論今後作戰問題。並於4月18日將結果報告毛澤東等,認為「對作戰的根本意見」是打長春,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採取攻城打援手段,進行長春戰役,先掃清長春外圍之敵,「進行攻城作業和各種攻城準備」,「極力吸引瀋陽敵人北上增援。如敵增援,則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戰中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殲滅敵人;如敵不增援,則我軍即對長春發動全面總攻,計劃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但東北野戰軍於5月外圍戰失利后,林彪認為,長春守軍的戰鬥力和防禦攻勢,都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奪取條件還不成熟。最可行的是「對長春採取較長的圍城打援然後攻城的辦法。時間準備兩個月到四個月……」。毛澤東於6月7日複電基本同意林彪的方案,並要求「精心組織這次戰役」。
    但到9月12日,長春被圍困了半年後依然沒有攻下來。出現了東北野戰軍70餘萬大軍被10萬國民黨軍牽制於長春地區,同守軍對峙的僵局。蔣介石用一座孤城「鉗制共軍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圖竟得以實現。
    此一階段,關內各戰場上的野戰軍在處於兵力劣勢情況下,頻頻主動反擊國民黨軍。粟裕向軍委建議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大殲滅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率華東野戰軍10萬餘人於1948年6月至7月發起豫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10萬人,改變了中原戰局。林彪聞訊后,說:「取勝把握至多五成,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打了這麼大的勝仗,不簡單。」
    9月,粟裕又率華東野戰軍全軍32萬人發起濟南戰役,攻克國民黨重兵把守、堅固設防的山東省會濟南城,殲滅國民黨軍10.4萬人。濟南戰役以前,美國輿論界說,「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尚未達到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現在,他們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直至1948年10月19日,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長春守軍才被迫投誠。至此,孤城長春在重重包圍下堅守了7個月。
如按林彪的打法,就不會有遼瀋戰役
    最能讓毛澤東下決心首選粟裕的原因,還在於林粟二人分別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決戰中的表現。
    遼瀋戰役中,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以70餘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從戰役的設想到戰役的實施,毛澤東一開始即盯著錦州,以關住東北的陸上大門,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殲滅。而林彪對錦州這個戰局關鍵的認識是比較滯后的。
    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澤東即電示林彪攻佔錦州,電報說:「關於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一個月後,毛澤東又指示林彪確立兩個「決心」,即「確立攻佔錦(州)、榆(關)(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
    林彪則在攻打錦州還是攻打長春問題上多次猶豫,毛澤東於10月3日連發兩份措辭嚴厲的電報予以批評,其中17時電稱:「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八第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
    10月4日,毛澤東又致電林彪:「你們決定以4縱和11縱全部及熱河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方面之敵,以1、2、3、7、8、9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5、6、10、12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援錦之敵,以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之敵,這是完全正確的。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雖然在時間上應當一開始就如此做,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重新增加兩個縱隊到兩錦方面去,可能對於作戰要受一些影響(是否有影響及影響之大小,要看作戰結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錯誤算是糾正了。從這件事你們應取得兩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你們的指揮所應先於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這一點我們在很早就向你們指出了),由於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第二個教訓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
    此後,林彪才率軍於10月5日至15日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副政委陳雲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得南下,以後佔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得這麼大,這麼快。」
    粟裕使淮海戰役
    發展為南線戰略大決戰
    遼瀋戰役後期,毛澤東一再強調要求林彪控制營口,但林彪被杜聿明的「聲東擊西」之計所迷惑,使國民黨軍撤走了萬餘人,顯得美中不足,令毛澤東感到遺憾。
    10月20日,林彪曾命令獨立2師搶佔營口,10月22日,因廖耀湘兵團沒有向營口退卻,又傳來國民黨52軍已西進的不確實的消息,林彪認為獨2師已沒有去營口的必要,於是令其即速回至新立屯和半拉門之間,參加圍殲廖兵團的決戰。遼陽國民黨52軍即於24日乘虛佔領營口,控制了由海上南逃的通道。
    毛澤東再次發了脾氣。上次發火是為打錦州,關閉陸上大門。這次發火是為控制營口,關閉海上大門。10月25日,毛澤東嚴厲批評林彪:「你們事先完全不估計到敵人以營口為退路之一,在我們數電指出后,又根據五十二軍西進的不確切消息,忽視對營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軍部隊於二十四日佔領營口,是一個不小的失著。」
    毛澤東仍然擔心國民黨軍全部從海上逃走。「如果敵人結集一起從打虎山向東,正面無重兵堵擊,不能收夾擊之效,則敵有全部或大部跑到營口的可能。」毛澤東要求各獨立師迅速兼程南進,收復營口等地。在此情況下,林彪於11月2日令9縱與7、8縱各一部對營口發起攻擊,殲滅國民黨軍52軍一個師,該軍軍部率一個師乘船逃走。
    而淮海戰役,是殲滅國民黨軍最多的大決戰,共殲滅國民黨軍55.6萬人,實現了粟裕提出的「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的全局性戰略目的。其中粟裕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蔣軍44.3萬。而當時華東野戰軍總兵力不足36萬人,正好是東北野戰軍的一半。粟裕提出淮海戰役的建議后,在「小淮海」發展到戰略決戰「大淮海」的過程中,他又不斷提出了關鍵性建議,使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大決戰。在包圍杜聿明集團之前,粟裕在軍委根據情報命令其將重點放在東南方向的情況下,識破杜聿明「聲東擊西」之計,準確預測其將向西南方向逃跑,並最終將杜聿明集團殲滅。
    顯然,粟裕在敵強我弱的淮海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果敢、堅毅、智慧是極其優秀的。毛澤東極為渴望像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那樣,全殲美軍幾個整師,因此首先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讓其率軍與美軍作戰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意思的是,粟裕因病沒有成為志願軍司令員統率部隊出征朝鮮,後來卻成為下達志願軍撤軍朝鮮命令的簽署人。1958年3月10日,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根據毛澤東的部署下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批撤離朝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