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內外質疑進化論的學術論文

[複製鏈接]

6

主題

16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太空裸奔 發表於 2009-11-15 1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內

試論達爾文進化論與協同進化論
《生態科學》
1995年第2期
摘  要:進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過程,達爾文進化論是人類對生物界進化認識的巨大成就,但它不恰當地把生存鬥爭當作進化的主要動力和普遍的原則,當代基於生態多樣性的協同進化論認為生物進化包括相互受益的相互制約機制,優勝劣汰的生存鬥爭只是制機制中的一種機制,人類必須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圈的協同進化,同自然界和諧、協同發展。
網址:
http://www.cqvip.com/qk/97324x/1995002/1874112.html

進化論質疑
《大科技.科學之謎》
2006年第3期
摘  要:達爾文進化論「假說」認為,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共同祖先說」和「自然選擇說」構成達爾文進化論的兩大基石。一百多年來,這一「假說」一直被視為科學的理論。
http://www.cqvip.com/QK/80597X/2006003/21447922.html

達爾文進化論的五大缺陷
《科學中國人》
2001年第7期
http://www.cqvip.com/qk/90560x/2001007/5321519.html

「澄江動物群」與達爾文的進化論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5年第22卷第3期
摘  要:澄江動物群化石所揭示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對達爾文漸進連續的進化論提出了質疑。文章試圖依據古生物學的發現以及世紀之交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解釋寒武紀澄江動物群大爆發的成因和機制。
http://www.cqvip.com/qk/95176x/2005003/15986487.html

如果大家覺得國內學術期刊水平不夠,那麼可以看看下面的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國外


CNS(美國Cell(《細胞》)、英國Nature(《自然》)及美國Science(《科學》)),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及其他有分量的國外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近影響因子51.296,全世界排名第二,遠超CNS)。

1、協同VS競爭

生命不僅競爭,還要合作,這是《生態科學》上《試論達爾文進化論與協同進化論》的觀點。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某人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系列論文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後來他把這些論文集成了一本書,中文名叫《細胞的禮讚》(生物科學的《時間簡史》,網上到處都有,我就不提供下載了),這人就是著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劉易斯·托馬斯。

2、多祖先VS共同祖先

非漸變、多祖先是《科學技術與辯證法》上《「澄江動物群」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觀點。目前的進化論(綜合進化理論)的一個最主要的命題之一就是「共同祖先學說」,但某人在2002年6月份的PNAS上發表了一篇《On the evolution of cells》(見http://www.pnas.org/content/99/1 ... d-8a42-49de814d4ad5),提出1、生物之間的系統關係可能是環而不是樹;2、生物可能不是來源於同一個共同祖先,而是多個。

3、自然選擇連進化的核心機制都不是

見PNAS《The frailty of adaptive hypotheses for the origins of organismal complexity》(http://www.pnas.org/content/104/ ... e-8f84-393822846bc4),主要觀點是自然選擇未必是進化的核心機制,很大一部分的基因組學結構及其進化是由突變、重組和漂變等方面的中性(進化)機制引起的。

4、其他

達爾文進化論的後台是還原論,與之相對的是活力論,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引發的后基因組時代,還原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活力論則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細胞》在2000年第一期發表了展望21世紀生命科學的一系列綜述文章,其中一篇的題目便是:「分子活力論」(Molecular Vitalism)。

《細胞》在2005年有論文發表,說人腦的進化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由多個基因突變所形成的"大合唱"所致。這是基因突變說與傳統緩慢進化說之間的對立。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沙發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11-16 00:16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是不是在學術教育版再發一份?畢竟教堂不是課堂,牧師不是教授,那裡討論科學理論假說偽科學才是地方。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