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碼時代 當傳統媒體「遭遇」網際網路

[複製鏈接]

2566

主題

9156

帖子

45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打狗棒 發表於 2009-10-11 0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翻頁變成輕輕點擊滑鼠,筆紙摩擦被敲鍵盤的馬蹄音取代。在數字化時代,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是相濡以沫,還是你死我活?全球媒體領導人齊聚北京,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華社報道,在9日至10日舉行的世界媒體峰會上,來自全球五大洲各大媒體的代表圍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競爭、依賴、共存、發展」的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台台長特別顧問傑弗里.格拉爾尼克看來,傳統媒體的前景並不樂觀。他說,電視新聞取代了報紙,隨後出現了網際網路,然後就是無線技術的進步。印刷業不可能與電視業競爭,公共廣播新聞也不可能與有線電視競爭,但最終,他們都難以與網際網路上的即時信息競爭。

  格拉爾尼克說,在1960年,1.8億美國人購買了5700萬份報紙,即每三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如今報紙銷量下降到4200萬份,而美國人口已經超過3億,這意味著美國報紙的消費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同時,電視的風光也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而變得暗淡起來。兩周前的數據顯示,美國三大公共廣播公司加在一起只有20%的收視率。而在1979年,一家廣播公司的收視率就能達到35%。

  彭博新聞社首席內容官諾曼.珀爾斯坦認為,在20年之內,大部分美國報紙會放棄印刷出版。

  法新社亞太區總裁魏徵鳴則明確表示:「網際網路不是敵人。」媒體不得不藉助於網際網路來發布信息。因為當今世界,尤其是新一代受眾很少通過電視或者別的什麼渠道獲取信息了,他們主要通過網路。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認為,社會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其優勢和不足,多種媒體並存與發展將是長期的現象。近幾年來,絕大多數傳統媒體都興起了創辦網站的熱潮。網路媒體整合傳統媒體的例子也不鮮見。

  今年10月1日,成千上萬的北京市民通過開播不久的高清電視零距離觀看閱兵和遊行,在各類交通工具上奔波的人們從公交移動電視、數字多媒體廣播中共享這一美好時刻。正在路上的行人通過手機電視、手機簡訊、戶外視頻一覽慶典風采,而加班的人們也毫不擔心,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網路視頻、IPTV回放的方式隨時重溫。

  王庚年說,新興媒體海量、快捷以及個性化、移動化、互動性、可選擇性強等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經過多年發展后,雖然已近飽和,但是在多年培養的大量受眾,有著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

  他強調,問題的關鍵是新媒體本身就是多媒體,發展新媒體的關鍵不是替代,不是割裂,而是融合,進而成為新型媒體。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將網際網路的日益流行歸功於受眾對其的信任。她說,在近兩年的大事件報道中,網際網路媒體越來越多地承擔了主流報道的任務,也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價值。此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使得網際網路媒體之間、用戶之間的交互更加緊密。

  陳菊紅舉例說,騰訊網曾在國慶前開始一項網民日誌的徵集活動,旨在形成一部回望60年的全民口述史。在短短一個月內,約207萬網民參與了這項活動,上傳了30餘萬篇日誌。

  古巴拉美社社長加西亞在強勢的網際網路面前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他說,網際網路的出現,迫使拉美社大幅度降低通訊成本並加強新聞產品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改變傳統的產品模式和記者們的職業文化以及同受眾的關係。

  加西亞表示,拉美社的用戶數量近年來得以成倍增加。加西亞將其主要原因歸結為新聞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改善,同時新聞產品行銷的戰略也是有效的。

  「我不擔心傳統媒體的消亡,同時我也更期待新媒體的興起。」王庚年說。

來源:中評社
蝸居時代角落,笑看天下大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