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論:「快樂女聲」的意義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16 07: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耳東

  毫無疑問,這個夏天,「快樂女聲」又回來了,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就像2006年及之前一樣,全國數以萬計的觀眾又開始對著熒幕里一些小姑娘品頭論足,甚至爭得臉紅耳赤。曾軼可引發的爭議一點都不亞於當年的李宇春或楊二車娜姆,而「包小柏VS高曉松」之爭取代了「李宇春VS張靚穎」。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在這個夏天之後,曾軼可會像周筆暢一樣擁有自己的歌迷群體以及自己的唱片,並仍然繼續引發一系列的爭議。這比「快女」的結果更重要。對於電視人來說,「選秀」的過程或許更重要,因為過程決定了收視率,但是,如果一個選秀的獲勝者如果沒法在娛樂圈立足,那無疑將打擊參賽者的積極性,「選秀」節目也將失去賴以為生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上說,湖南衛視要為自己在昔日「超女」運作上取得的成功而欣慰,如果不是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尚雯婕等人的成功先例,估計不會有那麼多孩子對此趨之若鶩。

  但是,「音樂產業」從中獲得的好處其實更大。想想看,21世紀之後,李宇春之前,你還能記得哪位國產的年輕女歌手曾經席捲過全中國?在張靚穎之前,哪位內地女歌手曾經有機會在奧普拉的節目上為國爭光?因為「選秀」,懷揣著夢想的孩子們獲得了自我展示的機會,內地的音樂產業也多了幾分活力。

  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有「快女」(包括其前身「超女」)比賽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新一代青少年口味的多樣性。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是,這些年來,無論「超女」還是「快女」,比賽過程中演唱的英文歌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快女,越來越多的選手選英文歌來表達自我。

  國際化和多元化正是近年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趨勢。這其實也是內地唱片業搖搖欲墜的原因之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孩子們更多的從網上直接獲取自己喜歡的音樂,無論歌手來自歐美還是日韓,抑或是港台的獨立音樂陣營。

  李宇春演唱《Zombie》、潘辰演唱《You Are Beautiful》、潘虹樾演唱《So What》,這些都不是沒來由的,這幾首的原唱者其實早就在青少年裡廣為流傳了。比如上個世紀,我上中學的時候就很喜歡《Zombie》這首歌。還有那麼多抱著吉他唱歌的女孩,毫無疑問,從丁香曉曉到曾軼可,她們的背後都是「台灣獨立音樂女皇」陳綺貞的影子。

  這種現象並沒有獲得主流媒體的重視。在「互聯網一代」的口味大踏步追英趕美的同時,國內的主流媒體的反應仍然慢N拍,以至於歐美音樂和獨立音樂在國內稍微有那麼點風吹草動就能引起媒體大驚小怪的。而且,除了「選秀」,我們還很難從電視台上看到這些真正優秀的流行音樂,快女們不經意間成了青少年亞文化的傳播使者。

  所以我覺得有點悲哀。文化傳播渠道的單一不但會沖淡「快女\超女」帶來的積極影響,還可能讓這種影響反過來變成遏制文化創造力的兇手。如果都等著「快女」拯救音樂,那麼結果肯定不會怎麼好。你看「美國偶像」就很難統治當地的樂壇。因為,在美國,一個新人要出頭,不一定非要去選秀,自己組樂隊全國巡演成大明星的比比皆是,當地媒體也會給青少年亞文化挑戰主流的機會。

  我很高興看到「快樂女聲」這樣的節目,它給了大家很多樂趣和機會。可是,我又覺得,如果有一天,「如果沒有快女」失去討論的價值,而我們的文化產業依舊活力十足,那才真值得高興吧。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76

主題

7346

帖子

168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1681
沙發
amely7777 發表於 2009-9-16 16:05 | 只看該作者
是無聊,吃暴了撐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