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蔣介石的一則日記和毛澤東的一首詩詞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9-1 1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蔣介石在1936年11月10日日記中自述:"從前只以豪傑自居,不願以聖賢自待,今日頗欲以聖賢自期,不復以豪傑自居矣。"

蔣寫下這句話時,除紅軍江西失敗後到達陝北的殘餘部隊之外,當時中國各地都已在名義上歸附中央,他自感統一中國的大業已經指日可待。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凡是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人,必然會成為開山之祖而載入史冊。雖然自1931年9.18事變后東北已經淪陷,日寇全面侵華的企圖已經洞若觀火,路人皆知。華北危急,平津危急,中華民族危急。抗日的呼聲響徹中華大地。而蔣某人竟然渾然不覺,還在做著"以聖賢自期,不復以豪傑自居"的美夢。

然而就在他寫下這句話一個月之後,1936年12月12日暴發了西安事變。

蔣介石出生於1887年10月31日,他寫下這句話時,剛剛過了五十歲的生日。這一年六月,他兵不血刃地瓦解了陳濟棠、李宗仁為北上抗日發動的兩廣事變,一時威望空前。因此他以為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正確的,並且得了巨大的成功。於是把對付兩廣事變的中央軍北調,以替換剿共不力的東北軍和西北軍。並親自飛往西安督陣,滿以為大功就要告成,因此躊躇滿志,做起了由豪傑變聖賢的黃粱美夢。

然而事實證明,蔣介石不僅不是聖賢,連豪傑也算不上,只能是一個梟雄而已。其目光短淺,用金錢收賣加武力征討之類的手段瓦解了兩廣事變,就以為一切都可以用金錢加武力搞掂。因此嚴令張學良向紅軍開戰,向請願抗日的學生開槍,逼得張學良發動兵諫。在這一點上,蔣介石還不如宋美齡。宋美齡到西安后,立即對蔣說,寧死於抗日,不死於對手。蔣這才有所醒悟,同意了組織抗日救國統一戰線的六項條件。而西安事變,不僅改變了蔣介石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蔣介石至死都認為,如果不是西安事變,他的理想早就實現了,中國大陸也不至於落入中共之手。而看不到西安事變的歷史必然性和自己的歷史罪責。說到底,他蔣某人所想的只是個人的飛黃騰達,夢想著個人從豪傑走向聖賢,而看不到歷史發觀的必然趨勢和人民大眾的力量。

毛澤東是不寫日記的,但是毛澤東會寫詩詞。就在蔣介石寫下這個日記同一年的1936年2月,毛澤東在東征途中,寫下了《沁園春 雪》這首千古絕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以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柳亞子先生評價這首詞說:"毛潤之《沁園春·雪》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余詞壇跋扈,不自諱其狂,技癢效顰,以視潤之,始遜一籌,殊自愧汗耳!"。柳亞子主要是從藝術成就方面而言。而詩詞界對這首詞在胸襟氣魄方面的博大和高遠,同樣好評如潮。柳亞子是跋扈於詞壇的首領,此言一出,各種無端非議和妄加評論,不過是班門弄斧耳。

問題是在1936年初當時的背景下,毛澤東哪來的如此胸襟和氣魄,哪來的如此豪情和壯志?因為當時的情勢,對蔣某人是一片大好,而對中共方面,無論是紅軍還毛澤東本人,都沒有多少樂觀可言。

對於紅軍來說,剛剛經歷了長征,於九死一生中得以逃脫,僅剩二萬多人馬。不能不說有僥倖的成份。雖然在直羅鎮打了一個勝仗,切掉了尾巴。但陝北地狹民窮,很難施展。而西征部隊全軍覆沒,東征的劉志丹部在與閻錫山交戰中失利,劉志丹犧牲,不得不退回陝北。但是蔣介石的三十萬中央軍已經掩殺而來。

對毛澤東個人來說,雖然遵義會議後有了他的用武之地,但是他不過是周恩來的協助者,並非像後來說的那樣確立了在黨內的領導地位。黨的總負責是張聞天。即使到了陝北,瓦窯堡會議也是張聞天主持的,在確定紅軍東征的決策上,毛澤東的主張很多人也不贊成,對腳跟還沒站穩又要離開根據地很不理解。更何況張國燾王明等人隨時可以發難。

所以當時形勢決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極為嚴峻。不僅不可能看到抗日戰爭的前途,連紅軍的生存都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對毛澤東本人來說,他在軍內的雖然有了一定的地位,然而在東征中也不過是一偏師的領導而已。在黨內,更不是他說了就能算數的。誰能保證革命就一定會在哪一天勝利?誰能保證一定能活到勝利的一天?他怎麼可能那時就有當帝王思想?就是有,也不可能表露出來吧?就是說出來,也是笑話吧?

這就是毛澤東與蔣介石根本不同的地方。毛澤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問題的,他看到的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如果說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經視萬戶候為糞土,那麼到了1936年他44歲時,已經把帝王都不在話下了。古人認為,帝王中的豪傑才是聖人。而毛澤東對此竟不屑一顧。而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也有了答案,他認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也就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歷史他們創造的。世界已經進入了無產階級創造歷史的時代,他們才是風流人物,而毛澤東是其中的一員,無論個人的命運如何,這個歷史的總趨勢是改變不了的。正因為有了這樣唯物史觀,才有了這樣的胸襟和氣魄,加上他特有的才氣和豪氣,才產生了這樣千古不朽的絕唱。

蔣介石的日記,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個人野心家的野心。而毛澤東的詩詞,卻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偉人的歷史視野和博大胸懷。順應歷史的朝流,站在大多數人民的一邊,才能成為歷史的英雄,無論是有名還是無名。毛澤東說,人民萬歲!所以人民才從內心喊出毛主席萬歲。蔣某人站對人民的對立面,卻要想當聖賢,結果是成了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不過蔣介石堅持一個中國,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這一點上他總算為自己保留了一點面子。而凡是站在人民對立面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都不會有好下場,遲早而已。2009-8-30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09-9-3 16:21
狗屁,一些小文人就會憑空臆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