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神論網友請看:無神論鼻祖達爾文之疑惑(上)

[複製鏈接]

6

主題

118

帖子

4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roverb 發表於 2009-6-26 1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9-6-26 23:57 編輯

無神論鼻祖達爾文之疑惑(上)
吳家望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十九世紀以來對人類歷史影響最深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也是世界無數論風潮的動力。經過150年的「進化」,達爾文的學說在科學上已經面目全非,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舞台上倒是根深蒂固。用今天超越科學範疇的「達爾文主義」來衡量達爾文本人,他都算不得是達爾文主義者了。二十世紀著名新達爾文主義動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說:「所謂達爾文主義乃是達爾文啟用於生物進化研究之歸納法與演繹法之綜合(blend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達爾文著眼於確定進化之事實(establish the facts)以及進化運作之機構(mechanism of operation)。」(Appleman,325)。從科學和社會哲學兩個角度,我們分四次來討論達爾文的科學成就和歷史地位。首三次,我們研究達爾文對現代科學的貢獻,以及他本人對所謂「達爾文主義」的疑惑。今天,我們著眼於進化之事實,探討達爾文對化石資料的疑惑。下兩次,我們著眼於進化之運作機構,討論他對動物最精確之器官的疑惑。第四次,我們探討達爾文對世界政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達爾文和化石資料

達爾文在他歸納「自然選擇」理論時遇到一大困難。達爾文認為,物種從機遇變化,通過自然選擇,優生進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經得起考驗,那麼,不同年代的地層就應該埋著不同種類的化石,從單細胞動物到菌藻、從無體腔動物到假體腔動物、到真體腔動物,從節肢動物到魚類、到飛禽、到走獸,清清楚楚。所以,化石資料應該明顯地展示這些階段,成為達爾文理論最好的證據。可
惜的是,地質化石資料極為稀罕,不但不能支持他的學說,反而添加種種疑惑。達爾文只能強調化石資料之缺陷,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挖掘的化石資料。在他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一書中,他是這樣描寫的:我不能滿意地回答為甚麼在寒武紀之前的地層中找不到化石儲存的這個問題⋯⋯要解釋這種化石缺乏的原因更是非常困難的⋯⋯物種在演變(modification)過程中必須經過多次久長的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stages)。但是,這種以年月為單位的演變過程,和那漫長的無變化階段相比,顯得十分短⋯⋯你如果否認這種地質資料有缺陷的觀點,你就有權全
盤地否決我的理論。(He who rejects this view of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cord, will rightly reject the whole theory.)你一定會失望地發問,那連接類似物種之間的、相繼的、無數的轉換環節在哪兒?(Darwin, 1872, 439-440,478)。為甚麼不是每組化石都能清楚地展示生物形態式的漸變( g r a d a t i o n ) 和變異(mutation)的證據?我們看不到如此證據 ── 這便是許多能夠反對我的理論的異議中最明顯和有力的一項。(Darwin, 1859, 463)達爾文早年是科班出身的地質學家,他對化石資料評價應該是十分到家的。他說: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以及那些致命的異議(objections)的唯一前提是:這些地質資料的缺陷(far more imperfect)比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所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都承認地質資料之缺陷, 但是,為了滿足我們理論的需要,我們都不願意承認這種缺陷的嚴重程度。」(Darwin, 1859,464-465)這裡,達爾文的邏輯十分微妙。達爾文必須強調地質資料之嚴重缺陷 ──「超過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所想像的」,因為,地質資料如果不是那麼糟糕,達爾文的理論漏洞太多,即刻被推翻,沒戲可唱了。如果地質資料確實是糟糕,那麼說不定在遙遠的將來,這些「失蹤」的化石環節(missing links)有一日會出現。他雖然心中無主,手裡卻抓住一線希望。

失蹤環節毫無影跡

達爾文後100多年以來,考古學和古生物學成果纍纍,卻沒有發現多少達爾文所期望的失蹤的化石環節。相反,重要的化石發現推翻了達爾文的學說,直到傳統的達爾文主義脫胎換骨,為現代的新
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所取代。1958年,哈佛大學著名古生物學家羅默(A. S. Romer)在達爾文學說百年紀念專輯上總結達爾文的論點時說,反對進化論信仰的異議有六點:1.支持進化論的化石資料之失蹤環節(missing links,transitional forms)未曾發現;2.地質時期之短暫(too brief)不足於進化演變之完成;3.現有化石資料沒有顯示有條理的種類模式(phyletic pattern);4.地層結構未曾顯現生物形態之逐漸變化(gradual progression);5.整群物種突然出現(sudden appearance);6.整系列的、多樣主要動物種類無先例地突然出現於最低之寒武紀化石地層(sudden appearance in the lowest known fossiliferous strata, Romer, 368-369. See also Darwin, 1872, Chapter 10)。因為這六項都是關聯的,我們著重討論第一
和第六點。達爾文不惜筆墨地強調化石資料之失蹤中間環節對於他主張的進化論的關鍵意義:「地質研究尚未提供一點微不足道的資料來破曉物種之間的區別 ── 沒有用無數的、細微的、中間的變種將它們連接起來;這種缺乏可說是所有的、反對我的論點的異議中最明顯的和致命的一點。」不但如此,達爾文十分悲觀地預告:「除非未來的地質學家能發現無數的中間層次,這種境況不會改變。但是,我認為他們能夠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Darwin, 1859, 299)。不出達爾文所料,一百幾十年來,考古學家未曾發現過物種的中間環節。既然如此,我們的話題也就斷了,只能聽一部插曲了。達爾文所說的無數的中間環節包括半蟲半鳥之類的過渡化石形態(midway transitional fossil)。說也奇怪,1861年,考古學家就在德國發現150億年前的似鳥似蟲的化石,被稱為Archaeopteryx(希臘文archaios── 古老 加pteryx ── 翅膀或羽毛,中文名叫「始祖鳥」)。體重不到1磅,這「始祖鳥」有恐龍的結構,卻長得像一頭鳥。當時,一些生物學家感到興奮,認為它是爬蟲與鳥類之間的轉變環節(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達爾文的門徒們,包括最好鬥,號稱「達爾文之警犬」的動物學家湯姆赫胥黎(Thomas Huxley),大多
數都鼓吹恐龍乃是鳥類先祖的說法(Gould, 1980,268-269)。惟有達爾文本人憂慮不安,只是稱它為一種「帶蜥蜴尾巴的怪鳥」(that strange bird with a long lizard-like tail)。他說:「在最新的發現中,沒有比這個(怪鳥)更有力的顯示我們對地球上的原始居住者之無知。」(Darwin, 1866, 367)。達爾文心裡非常清楚,一個似是而非的過渡化石遠不能解開他心中「無數中間環節」的疙瘩。因為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過渡化石,多少年來,達爾文主義者也只能繼續用「始祖鳥」大做物種進化的文章。到頭來,達爾文主義古生物學家顧德(Stephen Jay Gould)認真研究化石學家和鳥類學家多年來的研究之後,承認「始祖鳥」乃是道地的爬蟲:它的骨骼結構限定它無法起飛;它的羽毛有兩種功能,一是保暖,二是捕食。顧德說,蝙蝠能飛都
不是鳥類,「始祖鳥」不會飛,更不能算是鳥類了 (Gould, 1980, 275-277)。現代知名鳥類學家范度夏(Alan Feduccia)說,「始祖鳥」屬於鳥類的說法不堪一擊,關鍵在於細節(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仔細對照「始祖鳥」和鳥的骨架,幾乎在所有解剖上的類似之處都格格不入(a round peg has to fit a square hole),消失無蹤(fall to the wayside)。他說,
繼達爾文150多年後,鳥類之起源仍然是個謎。(Fedducia,405)。

「始祖鳥」之趣聞

以色列物理學家兼神學家西羅德說,科學家為「始祖鳥」是鳥還是蟲爭論不休,他倒是不以為然。他說,既是鳥又是蟲的動物在科學史只出現過這麼一次,在舊約聖經也同樣出現過這麼一次,叫
作tinshemet(希伯來文字母:tav-nun-shin-memtav)。舊約利未記詳細記載上帝創造的多種動物,在十一章18節,tinshemet被列入鳥類(中文新譯本「白鷺」,英譯barn owl),在利未記十一章30節,一字不差,它又被列入爬蟲類(中譯「變色龍」,英譯chameleon, Shroeder, 96)。聖經的白紙黑字,你沒有必要和它爭論。「始祖鳥」不但引起論爭,還鬧出笑話。1996
年8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獲得了一塊在遼寧省西部的朝陽市境內發現的,長有很短羽毛的小「恐龍」化石。這小恐龍具有恐龍和鳥類的特點,乃是中國的「始祖鳥」。中國北部好幾省都發現此類化石,其中一種的術名居然是confuciousornis(孔子鳥);不知孔老夫子有何想法(Fuduccia,37)。季強為這小恐龍取名為「中華龍鳥」,認為它是介於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過渡型動物。頓時,媒界報導,這一則新聞「震驚了全世界」,「中華龍鳥已經由朝陽飛向全世界!」1996年底,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創刊110周
年慶祝大會上,手持封面印有名叫「尾羽鳥」的遼寧「始祖鳥」圖片的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稱讚中華龍鳥乃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不錯,遼寧「始祖鳥」可以和德國的「始祖鳥」平起平坐。但是,聲譽赫赫的《國家地理》雜誌卻鬧出前所未有的大笑話,事後無地自容。今日的美國知識界,甘心為捍衛達爾文主義赴湯蹈火的人多如鳥毛。有一位聽說阿利桑拿州(Arizona)的化石市場上有一塊從遼寧盜運出來的「尾羽鳥」化石,就以8萬美元重金為猶大州(Utah)的一個博物館買了下來,並謹慎地為它保險160萬。《國家地理》雜誌的一位達爾文主義編輯喜出望外,發表專題封面文章,介紹這個「恐龍進化之失蹤環節」(missing links in dinosaur evolution)。作為一個非學術刊物,《國家地理》雜誌趁興為這原始鳥取了一個學術名稱,叫做 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 (「遼寧始祖鳥」),氣得美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鳥族館主任奧爾森(Storrs Olson)大喊:「這是動物學家們最糟糕的噩夢。」(the worst nightmare of many zoologists, Dalton, 2000A, B;Sloan, 1999)。當中國科學家發現國寶被盜,向猶大州的博物館索還時,事情就鬧大了。《國家地理》雜誌的噩夢也接踵而來。奧爾森邀請5位專家到國家自然博物館鑒
定這塊化石,不到5分鐘,他們宣布這化石是偽造的。事後,X光掃描檢查發現該化石乃是以半塊鳥化石和半塊蟲化石拼接而成。狼狽不堪,《國家地理》雜誌出錢邀請中國專家從北京帶了一塊真品來華盛頓對照,終於真相大白。可惜,完璧歸趙已經不可能了。不久,該雜誌編輯艾倫(Bill Allen)公開表示,他為此事「極度憤怒」,承認此事毀壞了該雜誌的信譽。《國家地理》雜誌除了發表文章解釋此事以外,也公開聲明,表示遺憾(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捨不得,要在聲明書最後沒頭沒腦地加上一句:「不論(遼寧)始祖鳥如何,多數古生物學家早已認可,鳥類來自恐龍。」(Regardless of Archaeoraptor, most paleontologists have been convinced for some time that birds emerged from dinosaurs)。有這樣好的捍衛者,達爾文可以瞑目了。

動物大爆發之樂章

哈佛大學化古生物學專家顧德說:化石資料帶給達爾文的悲傷多過喜樂。沒有任何事情比寒武紀(Cambrian Period, 大約5.4億年至4.9億年前)(生物)大爆發更惹他苦惱;那時,幾乎所有的、複雜的、有機體的設計出乎意外地同時出現。這大爆發沒有發生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卻是在地球形成後六分之五的後期。他的反對者將這一霎那解釋為上帝創造的時刻,因為,在達爾文寫作《物種起源》一書時,連一個寒武紀之前的化石都未曾出現。(Gould,1980,238-239)顧德的意思是,地球在45 億年前形成,過了將近40億年,到了5.4億年前(寒武紀前),還沒有任何動物出現。突然間,在寒武紀初期,幾乎所有的、設計複雜的動物都同時像爆發似地出現,難怪神學家會說,這是上帝設計和創造的事件。最近幾十年來,化石考古學的進展從根本上質疑進化論。化石學的資料證明,在寒武紀前,將近40億年中,單細胞動物都沒有進化成複細胞動物。一到寒武紀,突然所有和今日相似的水生動物都同時出現了。水生動物又有一億多年沒有演變,突然飛蟲和爬蟲都同時出現了。爬蟲又爬了一億多年沒有進化,到了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2.5億年前),突然飛禽走獸都同時出現。這大量的化石資料所證明的,基本上和聖經《創世記》所記載的符合。二十世紀初, 美國國家史密遜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館長瓦爾考特(Charles Walcott)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化石考古學家。有一年,他帶著馬隊到位於加拿大洛磯山海拔8,000呎的波基斯關去挖化石。5億多年前,地球的東西兩塊大陸地盤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洛磯山脈。波基斯關地區在洛磯山脈形成之前是萬物叢生的熱帶沼澤窪地。兩大陸撞擊造成流動的淤泥,埋葬了一切水陸生物。多年後淤泥沉積變成化石。因為那淤泥非常細膩,不但動物的細小骨頭的形狀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連動物的內臟也都能從化石中看得清楚。當瓦爾考特博士挖到這豐富的化石庫時,他大
吃一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現代地球上所有動物的基本體形,從單細胞動物到有眼、有鰓、有肢體、有內臟、會爬會游水的動物,他都能在這個約5億年前的化石堆裡找到相似的標本。他收集的6萬個化石標本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在寒武紀前,地球上只有最簡單的菌藻類生物,它們實在不可能在短短0.1億年中進化成為會爬會游水的動物!這些生物都是爆發性地突然出現的。可惜當年達爾文主義風行,幾乎每個科學家都不得已要相信進化論。瓦爾考特雖是個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的大科學家的地位使他沒有勇氣宣告他的成就,向進化論挑戰。這些出土的珍貴的化石標本,又被「埋」入博物館的倉庫,60來年後才被一個研究生發現。(Schroeder,34-39)。顧德是研究瓦爾考特化石的權威,他總結說:「現代多細胞動物在五億多年前,第一次毫無拖延、無競爭地顯現於化石記錄中。這『寒武紀大爆發』在幾百年內,也就是地質年代之一瞬間,成了幾乎全部的、主要的、現代動物群來臨的標誌和直接的證據。」(Gould, 1989, 23-24)。在波基斯化石標本被「埋」在華盛頓博物館的年代中,古生物學家包括顧德在內,也被蒙在鼓裡。1958年,哈佛大學著名古生物學家羅默說:「從寒武紀開始,每個時期,我們都有充足的代表性動物化石。但是,在寒武紀層底下的、廣闊的深厚的沈積層中,我們找不到我們所預期的寒武紀動物的祖先。這些古老的床位幾乎是生命證據的不毛之地,大體上符合寒武紀前夕的特殊創造的觀念(the idea of a special creation)。」(筆者註:「特殊創造」並非科學術語,而是解釋聖經《創世記》所用的神學術語)。羅默似乎十分遺憾地說,「達爾文曾說過:『有關為甚麼我們沒有找到大量的、最早期的、寒武紀之前儲藏之化石的問題,我們沒有滿意的答案。』今天,我們還是沒有滿意的答案⋯⋯我們還沒有解答這個最後、最重要的古生物學之謎。」(Romer, 375;Darwin, 1872, 439)今天,羅默的話讀來幽默,因為羅默所嚮往和預期的答案,在他有生之年安全地被埋在華盛頓的博物館裡。當代無神論先鋒,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非常現實地說:「這些化石沒有任何進化歷史可談, 好像是才剛被埋下的⋯⋯ 地質資料中的鴻溝確實是現實,是真正的缺陷(true imperfection)。化石學的不同學派都承認:唯一可選擇的解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雖然他們不同意)乃是上帝之創造。」(Dawkins, 229)動物大爆發之前奏曲。1981年,中國西北大學古生物學家舒德干帶隊在雲南澄江縣城東部帽天山發現大量三葉蟲等類寒武紀頁岩化石。84年7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學家侯先光的團隊在澄江繼續發現有系統的、比波基斯化石群更古老、更複雜、更多樣性的澄江早寒武紀動物化石群。澄江化石群年代被鑒定為5.22億年前,比波基斯頁岩化石群(5.05億年前)要早1,700萬年(Zhang, etc.2001)。當中國專家的研究成果傳播到西方,轟動一時。《紐約時報》宣稱這是二十世紀最為驚人的發現,「展示生命從原始單細胞有機體到複雜的多細胞現代動物群之前身的轉變比科學家想像的要突然、迅速和普遍得多。它們不但是此類化石中最古老的,更不平常的是,它們的軟體部件、骸骨及外殼都保存得罕見的完美。」瑞士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貝格斯瓊(Jan Bergstrom)研究澄江化石之後,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文,認為澄江化石和波基斯化石大有相似之處,證明寒武紀動物新生命形
態迅速地多樣化和擴散(diversific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new life form)。他說:「與其說是進化,不如說是革命。」(a revolution perhaps more than evolution, New York Times, 4-23-1991, 4-28-1991)。此後,中國科學家在澄江不斷發現新的化石區,國際專家也爭先恐後到雲南學習。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英國著名地質學家奧德里奇(Richard Aldridge)在考察時指出,澄江動物化石群為揭示生物進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証據,可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它的發現意義可以和DNA結構的發現相提並論。到2006年6月,科學家已鑒定185種物種(species),其中近半數為節肢動物(arthropods)。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專家諾爾(Andrew Knoll)說:「我們從波基斯化石看到,寒武紀的生物已經極度多樣化,到寒武紀中期,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幾乎可能發生的都已經發生。現在看來,新的生命形態乃是在寒武紀的最初幾百萬年中發明的(invented)。在地質年代中,幾百萬年不過是一眨眼而已。」(New York Times, 4-23-1991)。 諾爾的意思是,以前,我們形容波基斯化石為生物大爆發,現在我們知道,澄江化石才真正代表那一眨眼間發生的生物大爆發。澄江化石群年代比波基斯化石群要早1,000多萬年,也將生物大爆發所需的年限縮短了1,000多萬年!諾爾用「發明」(invent)一詞來形容生命之爆發,那發明者是誰呢?《紐約時報》稱澄江生命大爆發為Early Riot of Creation──「早期創造之爆發」;那創造者又是誰呢?

後記

波基斯岩化石群發現後,沒人能好好解釋動物大爆發之起源。有些聰明人評論說,是上帝故意在波基斯關埋了這些化石。當代無神論科學家道金斯不信上帝,他只能說,也許是人故意埋了這些毫無
進化歷史的化石。瓦爾考特發現波基斯化石,又把它們「埋」在博物館裡,因為這些化石似乎牴觸了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澄江化石群發現後,問題又來了:是不是上帝故意將這些化石埋在「無上帝」的中國?一位中國古生物學家被邀請到美國講授澄江化石群,看到達爾文主義者在美國知識界的統治地位,感嘆地說:「在中國,我們可以批評達爾文,不可以批評政府;在美國,你們可以批評政府,卻不可以批評達爾文!」(Johnson, 1999)。達爾文對地質資料之缺乏感到失望,但他從未掩飾過他對他本人的進化理論的疑惑。近150年的科學成就不但沒有排除,反而加深了達爾文曾經面對的疑惑。今天,達爾文主義是無神論思想的中流砥柱,達爾文不散之疑惑豈不成了無神論者的絆腳石?

參考資料:
Philip Appleman(1970), Editor, Darwin,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 New York: Norton.
Rex Dalton (2000A), "Feathers fly over Chinese fossil bird's legality and authenticity," Nature , 17 February 2000, 689-690.
_________(2000B), "Fake bird fossil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illegal trading," Nature , 13 April, 2000, 696.
Charles Darwin(1859),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First Edition, Harvard Press, 1964.
Sixth Edition (1872),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3. Fourth Edition(1866) is avialable at darwin-online.org.uk.
Richard Dawkins (1986), The Blind Watchmaker, New York: Norton.
Alan Feduccia (1999),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irds (Second Edition), Yale Univ. Press.
Stephen Jay Gould (1980), The Panda』s Thumb, More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 New York: Norton.
__________ (1989), 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 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 , New York: Norton.
Phillip Johnson (1999), "The Church of Darw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August 16, 1999.
A. S. Romer (1958), "Darwin and the Fossil Record," in Darwin,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 366-375.
Gerald Schroeder (1997), The Science of God,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 New York:
Free Press.
Christopher Sloan (November 1999), "Feathers for T. rex?" National Geographic , 98–107.
Xingliang Zhang (張興亮), Degan Shu(舒德干), Yong Li & Jian Han (2001), "New sites of Chengjiang fossils:
crucial windows on the Cambrian explos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Vol. 158, 211-218.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曾獲得數學及神學等學位)

22

主題

69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受到警告 沙發
蒔萜 發表於 2009-6-26 15:04 | 只看該作者
你不是為傳播謊言而生的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3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6-26 21:27 | 只看該作者
又是失蹤的化石這種陳芝麻爛穀子,我都替你臉紅。你自己搜一下missing link,看看都誰還在嚷嚷這些link missing了?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4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6-26 21:28 | 只看該作者
2# 蒔萜

懷疑是國內的華基(金鑫水平的)或者是剛剛給騙進來的。這裡的基督徒和海外的,已經很少還說達爾文也疑惑了。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5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0 | 只看該作者
達爾文進化論是否該「退休」

達爾文進化論是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它首次向世人勾畫出生命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圖式,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並給「神創論」以有力的痛擊。然而,在進入21世紀之後,反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呼聲此起彼伏。



  本月底,美國堪薩斯州教育委員會將就中學生還要不要學習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進行投票表決。難道達爾文的進化論真的已經過時了?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資深編審孫關龍先生。

  孫關龍告訴記者,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人類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和科學技術發展史上能起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論沒有幾個。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自然選擇理論的傳播,奠定了生命科學發展的基礎,亦使人們的世界觀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在今天顯然還是有用的。然而,任何偉大學者及其顯赫的理論都受到歷史的局限,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也是這樣。

  自然界的生物除了漸變,有沒有突變?

  孫關龍說,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以及與自然選擇相關的生存競爭和漸變論。英國地質學家賴伊爾的均變論對達爾文的影響太深了。所以,達爾文一再宣稱:「自然界沒有飛躍」。他的觀點是漸進的理論,即生物個體在長時間的演化中,經過自然選擇,其微小的變異積累為顯著的變異,於是形成新的物種或新的亞種。

  但事實上,30多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上爆發性發展的現象屢見不鮮,自然界和生物界的飛躍也是一個接一個。例如,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的我國雲南的澄江動物群既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老的帶殼後生動物群,亦是世界上公認的爆發性躍進的進化動物群。

  其實,類似澄江動物群代表的「寒武大爆發」那樣的躍進性進化現象,在生命演化史上還有許多,如「埃迪亞卡拉大爆發」、「三疊大爆發」、「早第三紀大爆發」等。

  鑒於大量事實,美國科學家埃爾德蕾奇和古爾德於1972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進化理論———「間斷平衡論」。該理論指出,生物的進化不像達爾文所強調的那種連續漸進的進化過程、線性進化模式和緩慢變異積累的新種形成作用,而是漸進與躍進交替的進化過程、間斷平衡的進化模式,以及基因突變或地理隔離的成種作用。

  該理論較合理地解釋了生命演化史上的很多記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指出了生物界的進化不但有漸進,而且有躍進。達爾文的「自然界無飛躍」觀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站不住的。

  自然界除了生存競爭,有沒有協同發展?

  「生存競爭」的理論是達爾文進化論自然選擇學說的前提和基礎。達爾文認為,動、植物界存在著十分劇烈的生存競爭。在這種競爭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物種有利的變異將被保存下來,不利的變異則被淘汰,逐漸積累的有利變異結果形成了新種。

  孫關龍認為,「生存競爭」理論是達爾文對生命科學的又一個重大貢獻。但是,生態學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在自然界,任何物種或個體、任何一個種群和群落都處於一定的生態系統之中,既不存在脫離於生態系統的孤立物種和個體、種群和群落,也不存在脫離於生物物種和個體、種群和群落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個體、物種、種群、群落的內部,以及它們之間,它們與環境的關係,不但有競爭,又有協同發展。達爾文只看到了生物的競爭,沒有認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協同進化。

  我們知道,昆蟲在尋花采蜜的時候,也為植物完成了授粉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現象,動植物的一方彷彿完全是為了適應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剛好適合蘭花的唇瓣,一些花筒的長度和形狀恰巧與采蜜蜂鳥的喙相吻合。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6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1 | 只看該作者
「自然選擇」是不是自然界的唯一法則?

  孫關龍告訴記者,達爾文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來進行選擇的。但「自然選擇」並不是唯一法則,近數十年的研究發現,進化是多渠道的,不但有自然選擇,而且也有中性選擇。中性學說是在1968年由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首先提出,也叫分子進化中性學說。1969年,美國學者J.L.金和T.H.朱克斯用大量分子生物學實驗和資料肯定了這一學說。該學說認為,生物在分子水平的大多數突變是中性的或近似中性的,它們既沒有好壞利害之別,又沒有適應和不適應之分,因此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



  生物除了常規滅亡,是否還有集群性絕滅?

  生物經歷了萌生、發展、壯大等過程之後,其最後的歸宿則是滅亡。這是任何一種生物都逃脫不了的命運。達爾文只承認漸滅,不承認突滅。他在《物種起源》中說:「確信通常的世代演替沒有一次中斷過,沒有任何激變曾使整個世界變成荒蕪」,還認為承認突滅「是已經走進了神秘的領域,不再屬於科學的領域」。

  孫關龍說,其實,自然界不單存在著達爾文所主張的漸滅,還存在著達爾文所不承認的突滅。即在較短時間內的生物整體性地滅亡,例如恐龍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整體地突然滅亡,也就是集群性絕滅。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歷史上,生物整體性的突然滅亡(簡稱突滅)時有發生。自距今5.7億年的寒武紀初以來,有人統計明顯的生物突滅事件有15次。其中「奧陶大絕滅」、「泥盆大絕滅」、「二疊大絕滅」、「白堊大絕滅」4次事件是大家所公認的。例如,在「二疊大絕滅」事件中,僅海洋動物當時即絕滅了200多個科,海洋無脊椎動物當時約有700個屬絕滅。

  媒體應當

  捍衛自然進化論

  寒武紀大爆發是達爾文生前最困惑的一個科學問題,因為在這一時期,即在距今5.3億到5.4億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現了與該時期不相吻合的各種各樣的、豐富的動物門類,所以他在《物種起源》的後記中說無法解釋這一事實。《物種起源》的發表距今已經有110年的歷史。我們今天應當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寒武紀大爆發對生命歷史的演化到底有什麼意義?6月24日,記者在北京有幸見到了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均遠。

  「自然進化的理論,它沒有錯,應當捍衛。」

  記者:當前國際、國內理論界關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主要表現為三種:一種認為達爾文的基本觀點仍然是正確的;第二種觀點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不能解釋「生命大爆炸」,但進化論的原則是對的,需要修改、補充,將其完善;第三種觀點認為達爾文的基本觀點是錯誤的,應該否定。你是傾向於哪一種?

  陳均遠:達爾文的進化論有片面性。它強調外因,認為只有依靠外部的環境,靠自然來選擇。其實,內因的變化也是必然存在的。同樣的環境下,為什麼有的生物發生了進化,而有的則幾乎沒有,內因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另外,進化的動力,達爾文只認為是生存競爭,但我們現在看有諸多動力。某些時候,某一類群,它導致變化的動力也不一樣。

  達爾文最偉大的地方是他首先提出了自然進化的理論,這沒有錯,它始終是主流。我認為你們媒體應當捍衛自然進化論。進化論對人的靈魂很重要。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7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2 | 只看該作者
「適者生存是存在的,機會也存在,必然也存在。」

  記者:我們知道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觀點是「適者生存」,而瑞士籍華人許靖華院士(外籍院士)在他的《大滅絕》一書提出了「幸者生存」的觀點,他認為決定生物生死存亡的是機遇,而不是優越性。對這個觀點你是怎麼看?



  陳均遠:適者生存是存在的,機會也存在,必然也存在。我覺得都不能片面。情況往往是這樣,生存的優勢特徵,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有可能變成弱勢。我們現在的人類,對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多,就像恐龍時代的恐龍一樣,如果真的極端環境來了,第一個進入絕滅的就可能是人類。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達爾文解釋不了。」

  記者:達爾文去世之後,出現了哪些對他的理論不利的證據?

  陳均遠:寒武紀化石的發現就是對他很不利的證據之一。過去達爾文時代寒武紀沒有找到化石。現在找到了。而且比寒武紀更早(前寒武紀)的地層中的化石也找到了。

  記者:為什麼反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人都要提到寒武紀大爆發?

  陳均遠:它很突然!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它只是很短的一個瞬間,就是這麼一個瞬間,現代生物所有「門」一級的早期雛形奇迹般地在地球上出現了。

  達爾文認為,生命的進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我們知道,這種大爆炸式的發生真的存在,那麼他的理論就有問題了。

  「生命的進化比較複雜,不能用簡單化的過程去認識它。」

  記者:生命的進化是一種線性的嗎?有沒有中斷,是不是大爆發之後又是大滅絕,一切推倒了又重新開始?

  陳均遠:生命的進化有些是線形的,有些是大爆發之後又有大滅絕。有很多過程,比較複雜,不能單一的看。也不能用簡單化的過程去認識它。但是有一點必須肯定,這些過程都是一種自然過程。

  記者:寒武紀大爆發之前與之後的生物究竟有沒有聯繫?

  陳均遠:寒武紀大爆發之前與之後的生物當然是有聯繫的。我們在甕安發現數以萬計的動物胚胎化石,它們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4000萬年———5.8億年前動物就已分化。可以說它們是寒武紀大爆發的一支序曲。

  「達爾文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小學生。」

  記者:寒武紀大爆發和達爾文的哪些觀點是相關聯,或者說是衝突的?

  陳均遠:達爾文唯一的麻煩是沒有看到突變的問題。達爾文是片面的,他只強調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解決不了突變問題。現在一個基因就可以把果蠅的眼睛去掉;另一個基因去掉,老鼠的頭就沒有了。達爾文的時代不可能看到這些,所以,他不承認突變機制。

  我們現在贊成自然進化,但不贊成把自然選擇當作進化的唯一機制。其實,突變也是一種自然進化現象,突變之後還有延續。

  自然界物種的突變很多,有分子方面的,還有其它方面的。比如,絕滅就是一種突變。恐龍的滅絕導致了別的物種有了發展的機遇。達爾文由於時代原因,他知道的東西和現在相比其實很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也不是什麼大人物,他就是一個小學生。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要求他。

  「進化有偶然,也有必然。」

  記者:進化是偶然性的,還是必然性的?

  陳均遠:進化有偶然,也有必然。必然是因為它受物理、化學自然規律的調控。偶然往往是事物的初始狀態。比如一個乒乓球從桌子上掉下來,由於有風力等因素,我們就很難預測它會掉在什麼地點。兩個乒乓球碰在一起,我們就更難判斷它們的走向,這是一個複雜系統,有多種因素參與其中。但是,乒乓球一旦彈了起來,我們就看到了它的規律。生物進化也是這樣,有偶然,也有必然。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8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3 | 只看該作者
「如果重來一遍,人類不會出現。」

  記者:進化的方向只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有沒有從複雜到簡單、從高級到低級這種現象的發生?

  陳均遠:這兩種方向都有。比如說寄生蟲,它是退化的。它的眼睛幾乎沒有什麼用處,它不需要眼睛。由於它是喝流體的,牙齒它也不需要。



  記者:如果物種進化再重來一遍,人類還會出現嗎?

  陳均遠:如果重來一遍,人類不會出現。複雜生命的產生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在裡面。如果真的能再重來一遍,蚯蚓會出現,而人類不會出現。

  (本文未經過陳均遠本人審閱)

  ■專家簡介

  陳均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海口蟲的發現,為脊椎動物起源於寒武紀提供了證據;與李家維合作發現5.8億年前甕安磷酸鹽化海綿及其胚胎,打開了通向地球生命一個關鍵時期的窗口。

  ■專家簡介

  孫關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資深編審,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顧問,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http://bkb.ynet.com/article.jsp?oid=5715753&pageno=4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9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ellman 於 2009-6-26 22:50 編輯

打倒達爾文不難. 找到神捏泥人的證據就難了.
基督徒們不能忘懷宗教敗在達爾文的手裡,耿耿於懷.
重要的是研究神造人,找出證據,大家一定會拜耶穌的.
沒有證據,神造人的說法很難在科學上立足.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0
研究 發表於 2009-6-26 23:10 | 只看該作者
1# proverb


謝謝轉貼。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1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09-6-26 23:12 | 只看該作者
達爾文生於西方,從小讀書就得進教會控制的學校,怎麼可能是無神論者?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一種有神論,只不過不符合教會的教義而已,但這個教義是千年前的,信徒們在神的開啟下對自然界的新認識怎麼就成了「無神」啦?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12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6-26 23:48 | 只看該作者
9# hellman

證據就是聖經。凡是還尋求另外的證據的人,就是不信任聖經。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3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0:03 | 只看該作者
達爾文進化論是否該「退休」

達爾文進化論是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它首次向世人勾畫出生命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圖式,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並給「神創論」以有力的痛擊。 ...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0

現在進化論(或翻譯成演化論更合適),已經放棄了「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觀念了。從這點上看,hellman 引文的作者是門外漢。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14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7 02:06 | 只看該作者
現在進化論(或翻譯成演化論更合適),已經放棄了「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觀念了。從這點上看,hellman 引文的作者是門外漢。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0:03


陳均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海口蟲的發現,為脊椎動物起源於寒武紀提供了證據;與李家維合作發現5.8億年前甕安磷酸鹽化海綿及其胚胎,打開了通向地球生命一個關鍵時期的窗口。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5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2:39 | 只看該作者
陳均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海口蟲的發現,為脊椎動物起源於寒武紀提供了證據;與李家維合作發現5.8億年前甕安磷酸鹽化海綿及其胚胎,打開了通向 ...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7 02:06

該文的作者不是陳均遠,也未得到陳本人核實。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6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2:41 | 只看該作者
「如果重來一遍,人類不會出現。」

  記者:如果物種進化再重來一遍,人類還會出現嗎?

  陳均遠:如果重來一遍,人類不會出現。複雜生命的產生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在裡面。如果真的能再重來一遍,蚯蚓會出現,而人類不會出現。

  (本文未經過陳均遠本人審閱
...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6 22:33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17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6-27 02:44 | 只看該作者
現在進化論(或翻譯成演化論更合適),已經放棄了「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觀念了。從這點上看,hellman 引文的作者是門外漢。
研究 發表於 2009-6-26 11:03

研究說得不錯,但說作者是門外漢倒是有點武斷,因為連我這真正的門外漢都明白進化的過程並不是「低級到高級,簡單到複雜」這麼簡單。我估計有些話是記者或編輯增加的,文後還特意註明了「本文未經過陳均遠本人審閱」。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8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3:04 | 只看該作者
研究說得不錯,但說作者是門外漢倒是有點武斷,因為連我這真正的門外漢都明白進化的過程並不是「低級到高級,簡單到複雜」這麼簡單。我估計有些話是記者或編輯增加的,文後還特意註明了「本文未經過陳均遠本人審閱 ...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6-27 02:44

你說的對,hellman引文是由某某記者寫的訪記,但沒有得到專家認可。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9
研究 發表於 2009-6-27 03:08 | 只看該作者
然而,主樓所引文獻均來自正式出版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20
hellman 發表於 2009-6-27 03:40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他的一個獨特的研究成果. 相信還有各種各樣不同觀點.
總之科學研究就是不斷發現,不斷改進.研究雖然否定達爾文的某些觀點,絕不會得出
神造人的觀點.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