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迷霧下的中國國際形象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6-25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建國60年來,中國與西方大國之間由單純的意識形態對抗,發展為日趨複雜的國際博弈。在國際輿論領域,中國仍在學習摸索,有時甚至茫然無措、有心無力。在某些涉華議題上,中國常常自說自話、甚至越描越黑。中國的國際形象究竟如何?國家形象應該如何塑造?耳順之年的共和國應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儘早突破傳統桎梏的束縛。

一、改善還是轉差?

2009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觸動了無數中國人的神經。該調查顯示,39%的受訪者對中國持積極評價,同比下降 6%;40%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印象,同比增加7%。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評價首次超過正面評價。

之後不久,中國官方人士宣布,2008年中國的國際形象有較大提升。同時,國內有調查顯示,北京奧運會後中國的國際形象確有改善。某國際組織關於中國國際形象的民調錶明,2008年中國國際形象得到了良好塑造,國際民眾普遍認為中國是一個友好、開放、善意的國家。

那麼,2008年中國的國際形象究竟是改善了還是轉差了?我只能說,對公眾而言,這是個無解之謎。無論調查者怎樣強調其調查的科學性,任何民調結果都不會絕對可靠,都只能是參考數據。事實上,很多因素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民意調查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調查者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與立場都會程度不同地影響調查結果。所以,要評估一項調查的權威性,首先需要分析調查者的可信度。對於親政府組織和反政府組織主持、資助的調查,世人必須高度警惕,不可輕信。某些民意調查的資助者總試圖躲在幕後,檯面上的調查者只是幕後老闆操縱輿論的道具而已。

美國學者布魯斯拉西特和哈維斯塔爾指出,由組織或個人建立的信息網事實上不過是信息過濾網,它們常常選擇傳遞對他們有利的信息,而不是可能與局勢有關的所有信息。 傳播學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接觸、理解、記憶與自己既有觀點相吻合的信息,傾向於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解讀信息、建構「事實」。對於BBC的調查,國內親政府人士力圖朝著維護中國政府權威的方向解讀,而那些「反」政府者則藉此批評中國政府。同樣的現象,立場不同,觀點往往會不同。

2005年4月6日,香港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將提請中國全國人大就香港《基本法》第53條有關新任行政長官的任期做出解釋。次日,香港各大媒體紛紛對此發表評論。當天,BBC中文網和香港鳳凰網分別就香港媒體的評論發表了綜述報道。奇怪的是,BBC和鳳凰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4月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網轉發了BBC的綜述文章(而不是鳳凰網的觀點)。

當然,筆者並非鼓吹不可知論。我所強調的是,任何調查結論都是特定條件下、滿足特定需要的「真相」。人們往往相信那些符合自己認知和利益的調查結果,而質疑、否定那些與自己立場、利益不相吻合的信息。進一步說,任何調查結果都是社會構建的產品,都會受調查者「生命世界」的制約,折射出調查者的認知、立場和願望。

二、引導輿論有效嗎?

據報道,中國將實施國家公關戰略、擴大國際影響力。但目前國內仍有一些人堅持認為,中國的努力是毫無必要的。其主要根據如下:

國際公關是徒勞無益的。有人說,雖然美國政府在國際公關方面不遺餘力,美國的國際形象卻每況愈下。有人因此得出結論:在利益衝突面前,國際公關無能為力。在筆者看來,這種觀察已被表面現象誤導。美國的國際形象趨惡,並非是因其國際公關不力,而是其推行單邊政策的結果。如果沒有國際公關為其「美容」,美國的國際形象會更糟。

2007年10月31日,布希政府中負責公共外交的副國務卿凱倫休斯辭職。有分析說,凱倫請辭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改善美國的國際形象。筆者注意到,奧巴馬政府直到2009年5月才任命負責公共外交的副國務卿。但筆者相信,美國事實上已經受益於其國際公關作業。

隨著中國的戰略利益在全球延伸,世界利益格局必將不斷調整。隨著利益衝突加劇,中國的國際形象必將受到進一步挑戰。因此,中國「硬實力」的增長亟需 「軟實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民意調查結果不能作為衡量中國國際公關效能的依據。只要有助於國家戰略的實現,我們的國際公關就是有效的。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某些國人對「叢林法則」深信不疑。他們堅信,中國現在只需集中精力謀發展,全力增強國家「硬實力」。他們強調,「落後就要挨打」 是歷史鐵律。所以說,那些鼓吹「軟實力」的人都是紙上談兵,是浪費國家戰略資源。他們對國內「軟實力」的倡導者口誅筆伐。

美國學者認為,國家能力包括任何一種足以用來影響其他行為主體行為的物質力量、才能或品質,比如說影響另一國的認識能力,包括對自己的認識,認為自己能夠做什麼、願意做什麼。戰略專家們特彆強調通過影響目標國家對形勢的認識、判斷來獲得更大的政策利益。

為此,影響目標國家的公共認知、公共輿論就成了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美國學者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公眾輿論的變化導致了外交政策的變化;政策的變動方向與輿論的變動方向是一致的。此外,政府更願意按照公眾輿論好惡的方向變動,而不是公眾傾向沿著政府政策的方向變動。」

在國家實力一定的前提下,只有綜合使用各種手段才能實現國家影響力的最大化。為此,美國政府從1999年起就設立了負責公共外交的副國務卿。 2007年,美國人提出了超越「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巧實力」概念。美國政府對國際公關的重視折射出其對國際公關效果的肯定。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批評說:「美國最大的壟斷,乃是它壟斷了一切理由。」這從反面證實了美國對外傳播的巨大成功。

三、怎樣提升國際形象?

據報道,中國政府將斥巨資推動官方媒體境外擴張。但筆者認為,如果中國政府的管治理念和媒體政策不能與時俱進,資助官方傳媒不僅無助於中國形象的改善,還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應汲取香港親中媒體的教訓。

國內和諧發展是根本。中國的國際形象是國內發展狀況的鏡像。因此,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協調發展,是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根本。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不斷地自我校正,以確保各階層的共同利益,贏得最廣泛的民意支持。

更新管治理念是前提。在中國,新聞媒體是政府的管治工具;在西方,新聞媒體是政府的管治夥伴。新聞媒體的首要職責是監督環境,包括監督政府機器的運行。有中國外交官公開表示,希望新聞媒體能為促進中外關係的健康發展做貢獻。事實上,新聞媒體不是外交部。媒體的職責是「如實」報道相關信息,而不是維護外交關係。

筆者曾將媒介策略分為「被動」、「主動」和「超主動」三類。「被動」的媒介策略只是消極應對輿論壓力和媒介質詢,「主動」的媒介策略則積極滿足媒介的需要,而「超主動」的媒介策略則是試圖引導媒介需求並巧妙滿足它。依筆者的分析,中國的媒介策略尚界於「被動」和「主動」之間。

國際公關專業化是正途。發達國家的國際公關作業不僅有先進理論的指導,而且是由專業人士操刀進行。從對目標市場的調查、傳播策略的制定,到傳播效果的評估,都是在傳播學的指導下運作的,精細化、精緻化水平較高。中國的國際公關專業化程度不高,「摸著石頭過河」的傳統觀念害人不淺。

信息從最初發布到廣泛傳播、引起反響,再到澄清解釋,有一個反覆循環的過程。為此,美國堂納德W雷諾玆新聞研究院孫志剛(Kenneth Fleming)博士建議,中國在對外傳播中應引入雙向交流的理念,注重對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傳播過程中雖然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但專業化運作能夠把非預期效果降到最低。

傳播主體多元化是方向。除了國家、國際組織和「超國家機構」外,准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日益凸現,公共外交、輿論外交的功能不容忽視。中國留法學生李洹總結說,「國家對外傳播是根本,民間是主力,海外華人華僑及留學生是先鋒,西方正直的學者是同盟」。

提升媒體公信力是關鍵。在信息時代,新聞媒體是最主要的信息源,但這並不意味著公眾會不加分辨地接受媒體信息。事實上,人們會接受或拒絕傳媒提供的信息。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傳媒的公信力,也就是公眾對媒體可信任程度的判斷。中國傳媒的最大內傷是公信力太低。

中國必須擴大新聞媒體的運行空間,讓媒體從宣傳回歸新聞。新聞媒體必須在第一時間發布報道,並停止使用說教式語言。「正確的輿論導向」不適於對外傳播。西方社會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了面向大眾的反宣傳啟蒙運動。在這樣的國際語境下,中國官方媒體堅持宣傳立場無異於自取其辱。

加強戰略指引是保障。中國應制訂長期和中期的國際公關戰略規劃,以此指導短期公關作業。國際社會中關於中國的「知識庫」(即公共知識),是認識中國的過濾器和導航儀。與其相吻合的新信息較容易被接受,反之則被質疑、拒絕。策略性地向國際社會輸入高質量的知識性信息,是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形象的不二法門。

在戰略布局上,中國才剛剛起步。興建「孔子學院」、培育親中媒體能否收到預期效果,目前尚待觀察。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教授指出,在過去20年裡,「中國了解世界要比世界了解中國多得多」。他認為,中國學研究遠沒有實現全球化。

27

主題

2925

帖子

78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3
沙發
無敵小子 發表於 2009-6-25 0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