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字進入了簡化字時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5-29 14: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演講人:蘇培成 發布時間: 2009-05-28 12:07 光明日報



光明講壇
  2009年第10期 總第70期 雙周四出版
  主持人:計亞男 殷燕召
  電話010)67078803、8541
  傳真:67078118
  電子郵件:010yananji@gmail.com
  010yyz@sina.com
  演講時間:2月28日 演講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


 蘇培成 1935年出生,天津市人,196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專門化本科畢業。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辭書學會顧問、中國文字學會學術委員。著作有:《語言文字應用探索》、《現代漢字學綱要》、《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關注社會語文生活》、《新華多功能字典》(與曹先擢先生共同主編)、《現代漢語辨析字典》、《標點符號實用手冊》等數種。另外發表學術論文三四十篇。

  ■ 漢字的性質: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字形包含有字義的信息,便於傳遞豐富的漢文化。可是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給學習和使用帶來不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而不同的文字在記錄語言的方式上又有不同,這是特定的某種文字的個性。漢字的特性是什麼,這是我們研究漢字的各種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的。如果這個問題認識不正確,就很難對各種漢字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建議。
  朱德熙先生說:「從漢字跟漢語的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這個觀點是很正確的。「語素」是英語morpheme的翻譯,指的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在多數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里的一個語素,因此漢字是語素文字。例如漢字「衣」記錄的是漢語語素「衣」。每個漢字有形,它記錄的語素有音和義,三者結合起來,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種語言的語素數量很多,作為語素文字的漢字,數量也就必然很多。成千上萬的漢字,字與字之間在形體上要有足夠的區別,這樣才便於使用。為了保持這種區別,漢字本身的構造必然複雜,除了形旁和聲旁外,還有記號。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很不相同的地方。

  作為語素文字的漢字,既有優點又有缺點。「衣」「醫」「揖」雖然音同但是意義不同,是不同的語素。漢字可以把同音而不同意義的語素,區別得十分清楚,便於學習和使用。又因為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字形包含有字義的信息,便於傳遞豐富的漢文化。

  可是另一方面,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給學習和使用帶來不便,又是我們要設法加以解決的。我們最熟悉的拼音文字是英文,它使用的是國際通用的26個羅馬字母,也叫拉丁字母。每個字母記錄的是英語的音素,嚴格地說是英語的音位,所以我們說英文是音素文字,或者是音位文字。一種語言的音位數量有限,只有幾十個,所以音素文字的字母數量不過幾十個。羅馬字母原則上說都是表音的,不像漢字那樣有形旁、聲旁和記號。英文字母只有形和音,沒有義,不像漢字那樣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音素文字字母數量少,便於學習,便於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這是優點,可是字母只表音,不表義,不便於區分不同的語素,這又是它的缺點。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漢字和英文字母各有優點又各有缺點。我們使用的是漢字,要充分發揮漢字的優點,要設法克服漢字的缺點,使漢字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傳承中華文化服務。

  ■ 漢字的研究 現在從殷商甲骨文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直到西漢前期,每個時期都有了當時留下的文字材料,為漢字的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平津館叢書本)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個別漢字的產生,到發展為成熟的文字,要經過上千年的漫長時期。如果從最早的漢字產生時算起,人們說漢字有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也是對的。

  漢民族對漢字的分析研究開始得很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漢字研究的萌芽。《左傳宣公十二年》說:「夫文,止戈為武。」《宣公十五年》說:「故文,反正為乏。」《禮記·哀公問》和《論語·顏淵》都說:「政者正也。」這是大家都熟知的例子。

  現在我們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是「六書說」,這是漢代學者創立的,它對漢字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功績。作為六書名稱的「象形、會意、形聲、假借」等術語,直到今天大家都仍在使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用六書理論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構造,闡明了字形和字義的關係,成為漢字學的經典著作。但是漢代在文字學的發展史上畢竟屬於早起階段,那時的學者看到的古漢字資料十分有限,對漢字構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待於後人的糾正與擴充。以《說文》研究為中心形成了傳統的漢字學,在中國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1899年發現了甲骨文。在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先後進行了十五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和其他文物。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古文字學,是漢字學研究的分支學科。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現了戰國的楚簡;70年代以後,又發現了大量的秦至漢初的簡帛。現在從殷商甲骨文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直到西漢前期,每個時期都有了當時留下的文字材料,為漢字的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學者們根據這些資料,結合《說文》等傳世文獻,對三千年來漢字的演變規律,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既印證了《說文解字》里許多講法是正確的,同時也糾正了《說文解字》里一些不正確或不準確的東西。

  現在,隨著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漢字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廣泛的注意,以現代漢字為研究對象的現代漢字學應運而生,成為漢字研究的另一個分支學科。現代漢字學主要研究現代漢字的屬性和應用,簡化字問題就是現代漢字學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通過上面的簡單敘述,可以說明我們的漢字研究,以傳統漢字學為核心,另外還有古文字學和現代漢字學。現在我們對漢字演變規律的認識,比過去深刻得多了,這就為做好漢字的簡化和整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 漢字發展中的新舊交替:漢字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古文字中「車」的字形

  漢字自產生以來,始終在發展變化著,它的發展速度有時較為迅速,有時較為緩慢。大量事實證明,漢字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可以從字體和字形兩個方面來說明。

  從字體說,在古文字階段,漢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斷降低。在從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里,大多數的字喪失了象形的意味,圓轉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成為用筆畫組成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所以在由前一個時期演變為後一個時期的時候,要有或長或短的新舊形式並用期。新舊形式的並用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此消彼長,最後完成了新舊的交替。啟功先生說:「每一個時代中,字體至少有三大部分,即當時通行的正體字;以前各時代的各種古體字;新興的新體字或說俗體字。以人為喻,即是有祖孫三輩,而每一輩中又有兄弟姊妹。例如秦時有祖輩的大篆,有子輩的小篆,有孫輩的隸書。而其他五體,各有所近,又是各輩的兄弟姊妹。前一時代的正體,到后一時代常成為古體;前一時代的新體,到后一時代常成為正體或說通行體。」

  從字形說,早在甲骨文時期,許多字就有繁體與簡體的分別。例如「車」字,在《甲骨文編》里就有20多種寫法,有繁有簡,繁簡相差很大。繁體的車有車輪、車箱、車轅、車軸、車軛等,而簡體的車就只有車輪和車箱。

  漢字演變為楷書之後,字體的演變處於穩定狀態,而字形卻在不斷簡化。據統計,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佔到30%。例如,簡體的「漢」字來自漢代的草書,在東漢《章帝千字文斷簡》里就有這個字。簡體的「書」字,在漢代的居延簡和敦煌簡里也已經廣泛使用。但是在古代,這些簡體字被認作是俗字,只能在民間流傳,用來記賬、寫唱本,不登大雅之堂,而繁體字被認為是正字,在經典和文書等重要的場合只准用正字,不準用俗字。進入20世紀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大變化,語文生活也發生了大變化,出現了聲勢浩大的簡體字運動,要求承認簡體字的正字地位,用來代替繁體字,實現繁體與簡體的交替,漢字開始進入了簡化字時代。

  ■ 簡化字易學便用,有利於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

  這個過程我想先從民國時期的簡體字運動談起。


一九五五年十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致開幕詞

  在20世紀,最早提出要採用簡體字的是教育家陸費逵。1909年,他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的論文,明確主張把俗體字用於普通教育。到了五四時期,漢字簡化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把漢字簡化運動推向高潮的是錢玄同。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主張把過去只通行於平民社會的簡體字正式應用於教育上、文藝上,以及一切學術上、政治上。提案獲得通過,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成立漢字省體委員會。這表明簡體字已由專家的提倡進入到政府機構研究的階段。

  1935年春季,上海文化界人士陳望道聯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組織了「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第一批手頭字300個。手頭字就是簡體字。2月間由文化界200人和《太白》、《世界知識》、《譯文》等15個雜誌聯名發表《推行手頭字緣起》。參與發起的雜誌社把手頭字鑄成鉛字用來印刷。

  在簡體字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1935年8月,國民黨主政的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包括簡體字324字。

  由當時的教育部長王世傑簽發的部令中說:「我國文字,向苦繁難。數千年來,由圖形文字,遞改篆隸草書,以迄今之正體字,率皆由繁複而簡單,由詰詘而徑直,由奇詭而平易,演變之跡,歷歷可稽。惟所謂正體字者,雖較簡於原來之古文篆隸,而認識書寫,仍甚艱難。前人有見及此,於公私文書文字,往往改用簡體,在章表經典,及通問書札中,簡體字亦數見不鮮。明儒黃氏宗羲,對於應用簡體字,主張尤力,有『可省工夫一半』之語。而社會一般民眾,於正體字書籍,雖多不能閱讀,但於用簡筆字刊行之小說,謄寫之賬單,輒能一目了然。可知簡體文字,無論在文人學士,在一般民眾間,均有深固之基礎,廣大之用途,已為顯明之事實。」

  教育部在部令中還談到選用簡體字的標準,共三條:一是依述而不作之原則;二是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三是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這三條原則都是很正確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的發布,受到了廣大民眾和進步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歡迎,但同時遭到了保守勢力的阻撓。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軍閥何健電請中央政府收回成命,太原存文會電請教育部勿強制推行簡體字,香港存文會也電請中央機關取消原有的通令;而考試院長戴季陶的反對尤為強烈,他找到蔣介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要求蔣下令取消推行簡體字。在反對勢力的阻止下,國民政府在1936年2月宣布簡體字「暫緩推行」,使得這次的漢字簡化不幸夭折。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是想說明新中國的漢字簡化工作是繼承了民國政府開始的工作。現在有人說,新中國推行簡化字是要割斷和傳統文化的聯繫,看了上面引述的民國政府教育部的部令,這種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我再談談新中國建立后的漢字簡化工作。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要發展教育、發展文化,決定大力推行簡化漢字,把民國政府未能完成的主張付諸實施。1956年1月31日,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收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后,分四批推行。《漢字簡化方案》里的簡化字有兩種類型,就是個體簡化和類推簡化。「寶」簡化為「寶」是個體簡化。「糸」簡化為「糹」,根據偏旁類推簡化的原則,「綿、紗、綢、緞」要簡化為「綿、紗、綢、緞」,是類推簡化。如果只有個體簡化,沒有類推簡化,得到簡化的字數較少,不敷應用,所以《漢字簡化方案》里除個體簡化還有類推簡化。

  196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文改會編印《簡化字總表》,擴大了可以用來類推簡化的偏旁,並利用這些偏旁進行偏旁類推簡化,共收簡化字2236個。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對個別簡化字作了調整,調整後有簡化字2235個。這可以認為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推行的全部簡化字。《簡化字總表》還規定:「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

  簡化字推行后取得的效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

  一是《簡化字總表》(1986年)有簡化漢字2235個,筆畫總數是23025畫,平均每字10.3畫。被代替的2261個繁體字,筆畫總數是36236畫,平均每字16畫。繁簡相比,平均每字減少5.7畫。如果寫2000個簡化字,合計可以少寫10000畫。按平均每字10畫計,等於少寫1000字。二是減少了通用漢字的字數。漢字簡化時採用同音代替(如以「斗」代替「鬥」)和合併簡化(如「獲」「穫」合併簡化為「獲」)的辦法,共減少了102個繁體字。三是提高了閱讀的清晰度。簡化字「亂、灶、龜、郁」遠比繁體的「亂、?、龜、鬱」清晰。在紙上閱讀是如此,在電腦顯示器上閱讀同樣是如此。著名教育家吳玉章說:「簡化漢字的推行,無論在兒童教育、掃除文盲和一般人的書寫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

  還有一點應該強調一下:在簡化字推行后,在全國印刷的和書寫的文件上一律通用簡化字,也就是「以簡代繁」。被簡化了的繁體字並沒有廢除,只是縮小了使用範圍,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的需要時照舊可以使用繁體字。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5-29 14: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9-5-29 14:38 編輯

  ■ 半個多世紀以來,簡化字的應用範圍逐步擴大

  我先談談中國大陸使用簡化字的情況。


東漢許慎像

  1958年1月10日,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里說:「方案公布后,兩年來,簡字已經在報紙、刊物、課本和一般書籍上普遍採用,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稱便,特別是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河南一位老師向小學生介紹簡字,說『豐收』的『豐』字今後可以簡寫成三橫一豎的『豐』字,孩子們高興得鼓掌歡呼。天津一個工人說,『盡、邊、辦』這三字學了半年了,總記不住,這回簡化成『盡、邊、辦』,一下就記住了。李鳳蓮同志有個弟弟,在家鄉種地,寫信給李鳳蓮同志訴苦,說農民普遍感到漢字難學。農民常用的一些字,像『農民』的『農』,『穀子』的『穀』,『麵粉』的『麵』,『麥子』的『麥』,還有『雜糧』這兩個字,這一類字都不好寫。李鳳蓮同志給他弟弟寄了一本簡化漢字的書去,他弟弟高興極了,回信說『這些新字好學得多』,還埋怨他姐姐為什麼不早些給他寄去。簡體字是要比繁體字好學好寫,因此包括工人、農民、小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廣大群眾熱烈歡迎簡字,這是很自然的事。」「我們應該從六億人口出發來考慮文字改革的問題,而不是從個人的習慣和一時的方便來看這個問題。」「我們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首先應該把漢字簡化這項工作肯定下來。」

  解放初期,我國的文盲佔全國人口的80%。用繁體字掃盲十分困難,學來學去,認識的還是那幾個筆畫少的字。農民說:「政府年年辦冬學,我們年年從頭學。」這種現象直到推行簡化字后才有了改變。1964年,我國在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32%。漢字簡化對掃除文盲起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2004年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得到的數據,全國有95.25%的人平時主要寫簡化字,只有0.92%的人平時主要寫繁體字,3.84%的人兩種字都寫。在15—44歲的人當中,有97%以上的人只寫簡化字。上面的數據,說明簡化字已經成為漢字的主體,漢字已經進入了簡化字時代。

  在中國大陸,簡化字不但用來出版印刷現代白話文,而且也用來出版印刷文言文。中學語文課本每冊都有一定比例的文言文。自推行簡化字以來,這些文言文一直使用簡化字。五十多年來,中學生就是通過學習簡化字印刷的文言文課文,來學習文言知識,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用簡化字來印刷文言古籍有了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簡化字標點橫排本的《十三經註疏》,市場銷售狀況良好。簡化字標點橫排本《十三經註疏》的讀者大體說有兩類人:一類是只熟悉簡化字的讀者,他們要讀古代經典,就只能找簡化字本來讀;另一類是熟悉繁體字的讀者,他們也願意讀簡化字本的古籍,因為簡化字本要比繁體字本清晰。現在看來用簡化字印刷文言文的這種趨勢今後還會發展。

  在中國大陸,簡化字的推行至今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漢字繁簡體的應用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簡化字在各階層的民眾中已經逐漸紮下了根,成為國內外漢字應用的主體,繁體字退出了社會一般使用的領域。周有光先生說:「一種文化工具,只要易學便用,適合時代需要,它本身就會自動傳播,不脛而走。」這深刻地揭示了半個多世紀來簡化字的應用不斷擴大的原因。

  那麼,簡化字在港澳台地區的使用情況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明初14世紀刻本《新編對相四言》,用來方便初學者識讀漢字

  祖國大陸用簡化字,港澳台用繁體字。這是歷史形成的狀況。大陸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繁體字隨著港澳台的書刊和其他商品一下子涌了進來。沿海的一些城市,一時間繁體字鋪天蓋地,代替了簡化字。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簡化字不但「收復」了失地,而且大舉「進軍」港澳台地區,顯示了簡化字的優越性。

  台灣《聯合報》2006年3月24日報道《繁簡之爭,國力就是實力》。文章說:「使用繁體字的3000萬人口要對抗使用簡體字的13億人口,確實有困難。」「繁體字原本通行世界各國,但很多國家都已見風轉舵。例如紐西蘭近年即將高中會考的中文試卷,由過去提供繁體和簡體兩種中文字,改為只提供簡體字;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育廳早先制訂的中文課程綱要,已希望教師先教簡體字,適當時機再教繁體字。同樣是使用繁體字的香港,近年接受簡體字的速度更快,不僅各大企業網站同步架設簡體版,販售簡體字的書店是愈開愈大、愈開愈多。各國華人社區,隨著大陸移民人數漸多,簡體字的招牌也愈來愈多。這樣的趨勢足以說明,簡體字空間愈來愈大。」

  澳門《新華澳報》2008年1月16日發表了題為《簡體字風行台灣》的文章。文章說:「在台灣,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常常被認為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毀滅還是保存中華文化的大是大非問題,不僅簡體字不能用,連文字橫排都是禁忌。正因如此,某些台灣學者把方塊字看作是老祖宗給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必須好好守護。當他們看到大陸的簡化字『兒』、『廠』、『廣』等破壞了方正字形的美感時,便越發覺得『簡化中國文字是一種罪過』。」「但是隨著政治的解禁、社會的變遷,以及兩岸的交融,這種偏激的看法越來越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因為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認識簡體字,並且從簡體字裡面獲得越來越多的資訊、知識和機會。隨著對簡體字了解的增多,很多台灣民眾發現,大陸用簡化字確實簡潔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像『塵』、『滅』這類簡化字造得很高明,甚至連反對使用簡體字的人也不自覺地模仿起來。」

  而在海外,簡化字的推行適應了全球華人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海外漢語教學最早使用繁體字和注音符號,後來有些學校開始使用簡化字和漢語拼音。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的使用越來越多。在美國,漢語學校和大學的漢語課絕大多數使用簡化字。紐約市政府發布的中文公告,過去用繁體字,現在一律用簡化字。2005年5月22日的《紐約時報》刊登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標題首次使用簡化字。在加拿大,原來教廣東話、台山話和繁體字的學校,也開設了普通話課、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班。台灣《聯合報》2008年3月5日報道說:「美國近十年來興起學中文的熱潮,華盛頓特區不少公立中小學都已把中文增列為外語選修課程之一,教學上大致雖維持繁體和簡體中文並用,但簡體字逐漸成為中文教學主流,已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趨勢。」

  在當代,簡化字已經成為漢字中的主體,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1985年7月1日創刊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以海外讀者為對象的,開始時用的是繁體字,1992年7月1日改為簡化字。該報在1992年6月17日發表的《敬告讀者》一文里說:「海外版自創刊以來,一直使用繁體字。考慮到簡化漢字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在使用繁體字的同時,開闢了『名人名言』繁簡對照,『中國古詩文選讀』繁簡對照欄目,以使海外華人、華僑逐步了解和熟悉簡化字,為使用簡化字做好過渡工作。經過七年努力,使用簡化字的條件基本成熟,同時越來越看到簡化字已成為世界絕大多數華人所接受的事實,因此,本報編輯部決定自下月起使用簡化字。」

  ■ 對反對漢字簡化的意見的評析:中國社會需要革新,語文生活同樣需要革新。楷書繁體字並不是漢字的最早形態,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只知曉繁體字是不夠的。

  漢字簡化是語文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漢字歷史悠久,深入到人民生活的許多方面,漢字簡化也會引起種種爭論。但是,自古至今漢字發展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是漢字發展的方向。圍繞簡化漢字爭論的主要問題有如下幾個:

  一是推行簡化字會妨礙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嗎?

  今年2月2日新浪網發表了署名老愚的博文,題目是《季羨林老人談國學》。博文轉述了季羨林先生的意見,要點是:「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季先生著重談到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后』與『以後』的『后』弄成一個字所帶來的遺憾」等。我們認為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下圖)和西周毛公鼎(上圖)

  傳世的古書用的是繁體字,從這點說「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是有道理的,可是還必須明白,認識了繁體字並不等於就會讀古書。其實,現代人讀古書遇到的困難,不在於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難在古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要能讀懂古書不但要認識漢字,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漢語,而弄懂古代漢語絕非三五日就能學會的。老子《道德經》一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幾個字除了「萬」字以外,都沒有繁簡體的分別,可是認識了這幾個字還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孟子·公孫丑下》里有一句是「孟子去齊」,有人覺得這很容易,不就是孟子去到齊國嗎?其實他講錯了,正確的意思孟子離開了齊國。「去」這個字古今的意思不同。語言文字是發展變化的,只知今而不知古,自然無法直接與古人溝通。繼承傳統文化歷來有兩種方式,就是直接繼承和間接繼承。絕大多數的人是通過間接繼承的方式來學習傳統文化的。都來搞直接繼承既沒有必要,又沒有可能。簡化字比繁體字效率高,好學好用,可是按照季先生的想法,為了能讀古書,要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可是認識繁體字的人並不等於就能讀古書。政府如果採納了季先生的意見,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結果是不但丟了簡化字,而且古書照樣讀不懂,這不是兩頭落空嗎?

  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是不斷發展的。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的,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的事情多得很。祖先點油燈,我們點電燈;祖先坐馬車,我們坐汽車坐飛機;祖先用毛筆抄書,我們用電腦打字、激光照排……中國社會需要革新,語文生活同樣需要革新。一百年前,中國語文生活十分落後。那時漢字繁難,文盲眾多,民智未開,說的是方言,寫的是文言,這種落後的語文生活阻礙了中國的進步。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和整理,把16畫的繁體「龍」簡化為只有5畫的簡體「龍」,為中國進入信息網路時代準備了語文條件。

  簡化漢字就是為了追求效率,現代社會就是要講求效率。季先生說「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這句話實際上是承認簡化字有高效率,不過他認為即使有高效率也不贊成簡化字。

  用「皇后」的「后」代替「以後」的「后」,不是新中國推行漢字簡化時才發生的事情,而是古已有之的。四書之一的《大學》的傳世繁體字本,開頭就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五個「后」都是「以後」的「后」,而用的是皇后的「后」。

  二是小學生要學繁體字嗎?

  近兩年,有些人建議「小學設繁體字教育」,理由是「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而漢字的簡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交際工具。中國文化的歷史要比漢字的歷史久遠得很,楷書繁體字並不是漢字的最早形態,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把繁體字看作中國文化的根,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如果要知曉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只知曉繁體字是不夠的,而要進行漢字學和中國文化學的專門研究。小學生中只有極少數人長大以後會去從事文史哲考古等需要使用繁體字的工作。至於哪些人將來會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在小學階段是無法預知的。讓小學生在學習規範漢字以外去學習繁體字,是把極少數人將來的需要擴大到全體小學生,必然會加大小學生學習的負擔,加大社會的負擔。對於那極少數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人,確定專業方向以後再去學繁體字也不遲。

  三是有必要「復興繁體字」嗎?

  前不久,林治波先生髮表了一篇《復興繁體字,中國新使命》的文章。文章以韓國學者張喜久的觀點為理論根據,提出要復興繁體字。張喜久說:漢字簡化把「表意文字完全同化為表音文字」,失去了「東方文化的精髓」。這種說法沒有根據。漢字簡化只是把字形上的冗餘信息減少了一些,表意文字依舊是表意文字,怎麼會變成表音文字了呢?他所說的「東方文化的精髓」不知道指的是什麼。如果指的是象形,象形是古典文字的特徵,文字進入成熟階段后早已放棄了象形。如果指的是表意,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具有表意性,並沒有失去。張喜久說:漢字簡化「沒有與使用漢字的其他漢字文化圈國家進行商討」,「得不到各國的理解和支持」。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文字政策,是它主權範圍里的事情,與有關國家可以進行交流,但不必取得其他國家的同意。簡化漢字是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大事,是發展現代科技和現代教育的必需,難道還要等別國同意才能做嗎?再說,現代的日本漢字和韓國漢字,有一些也進行了簡化,如日本把「澤」簡化為「氵尺」,把「團」里的「專」簡化為「寸」,可見漢字簡化具有共同的趨勢。周有光先生說:「『刪繁就簡』是人類一切文字的共同發展趨向。使用漢字的東南亞國家,近100年以來,都逐步減少通用字數、簡化漢字筆畫,這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文化前進運動。」
  
  ■ 簡化字時代的文字生活

  漢字已經進入了簡化字時代,在這個時代,漢字生活的要點是:

  第一,要堅持使用包括簡化字在內的規範漢字,使漢字成為規範、易學、便用的文字。包括簡化字在內的規範漢字是漢字的主體。學校要教規範漢字,學生要學會規範漢字,社會要堅持使用規範漢字。對於社會的絕大多數的民眾來說,只要學會使用規範漢字,就能滿足文字生活的需要。只有專門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人士,如大學文史哲、考古專業及其他有關專業的學生,要學會繁體字。除此之外,不能強迫任何人學習和使用繁體字。個人願意學習繁體字不受限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還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第二,推行簡化字,並不是說要廢止繁體字。在中國繁體字使用了上千年,有大量的傳世文獻,這是一筆了不起的財富,不能輕言廢止。更何況港澳台地區現在還在使用繁體字。2000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而規範漢字中就包括了政府公布推行的簡化字。這部法律還規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⑴文物古迹;⑵姓氏中的異體字;⑶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⑷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⑸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⑹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第三,我們說「漢字進入了簡化字時代」,並不意味著今後要大量簡化漢字。漢字的形體應保持穩定,正在使用中的簡化字也要保持穩定。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至於要不要繼續簡化漢字?如果要簡,什麼時候簡?怎麼簡?都要考慮實際有沒有需要,並且經過認真地研究,徵求各方面的意見然後再做決定。

  第四,一百多年來的漢字簡化運動,始終伴隨著激烈的爭論。這是語文改革中必然要產生的現象。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要加強對漢字的科學研究和傳播,反對胡亂解說漢字,大力宣傳科學的漢字學。近些年來,胡亂解說漢字的歪風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值得關注。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3
kylelong 發表於 2009-5-29 2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4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5-31 10:20 | 只看該作者
漢字簡化是無可爭異的進步,鼓吹棄簡就繁的人是開歷史倒車的小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022

帖子

23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6
5
gaozhiyong 發表於 2009-6-1 01:32 | 只看該作者
繁體字會看就行。我沒學過,但出國后看繁體報紙,連過度都沒有就能看,一點不難。但要寫就不行。電腦上看繁體字,眼睛難受得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6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9-6-1 0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7
司馬遷 發表於 2009-6-1 06:25 | 只看該作者
頂樓主的文章。中國有遠見的政治家應向全世界大力推廣簡體字,人家接受了你的文字也會接受你的文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消滅繁體字。有願意玩繁體字的人,可以繼續玩。就象家家已經使用煤氣、電磁爐了,有人偏喜歡用燒煤球、柴禾的方式來做飯,這是他們的自由,應該予以尊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8
zjd713 發表於 2009-6-1 06:44 | 只看該作者
簡體為主繁體為輔,各應所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229

帖子

5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9
9
seanz 發表於 2009-6-1 12:49 | 只看該作者
簡化字是中國文化進化和傳播不可缺少的手段。從甲骨文到十九世紀的漢字,到今天的漢字僅僅是個過程。網路漢字輸入的出現還將進一步簡化漢字使之更和諧統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10
安良 發表於 2009-6-3 11:43 | 只看該作者
簡化漢字如果根源於繁體而減少筆劃,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其中有些字,真的搞得不太好,有沒有學者,專家可以提議修改一下。

后字:簡體字,「皇后」,「前後」分不清;都是后。
面字:「麵食」,「人面」,都是面,也是問題。
姓氏的蕭字,要他們改姓為肖,是否過份一點。

主要希望每字都不要拖泥帶水,互相混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11
安良 發表於 2009-6-3 11:48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塵土的塵省為「塵」,這是最佳的例子!希望跟這方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