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達爾文化石 超級炒作

[複製鏈接]

14

主題

43

帖子

2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nok 發表於 2009-5-28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Inok 於 2009-5-28 04:36 編輯

達爾文化石 超級炒作Darwin fossil hyper-hype
若要查詢超級鏈接參考和圖片:
原文地址:http://creation.com/darwin-fossil-ida-hype
by 原作者Don Batten
Published: 23 May 2009(GMT+10)

Franzen et al., (Ref. 8)
Fossil of Darwinius masillae

The well-preserved fossil of Darwinius masillae,the subject of an orchestrated media campaign of hype. The length, with the tail, is about 90 cm (3 feet).

天花濫墜的多媒體撲天蓋地的報到這塊化石,幾乎不可相信。化石學家們,甚至請了紐約市長Michael Bloomberg來舉行Ida (化石的昵稱)公共展示就像對記者們展出一個有名藝術家的雕塑。

在發表科學期刊論文幾天後,他們宣布了一本書,一個特別的網站來特寫Atlantic Productions 的記錄片。Sir David Attenborough 為BBC寫了特別版。1

他們論文發表的在幾日內安排了所有廣播和發行。並且都是目標門外漢--大眾。

Attenborough 說, 「這個小東西將展示給我們,我們與其他動物的聯繫。這種聯繫一直以來認為沒有找到,現在已經找到了。 .」2 但是,請注意他的用詞. 門外漢們, 包括多數寫報告者, 聽到 「他們 他們發現了人類與猿的聯繫」,但是 Attenborough 在說一個可能的靈長類與其他動物間的聯繫 這種狡猾偷換概念的方法似乎是故意的,而且不僅是被Attenborough使用. 在所有宣傳上,反覆的在 「聯繫」上強調, 加強了這種欺騙. 這種欺騙把戲就像在爭論中說進化就是改變,改變發生在有機物中。 (例如 失去了 眼的洞穴魚), 因此進化 (分子到人類) 是事實—見文章 不要上當偷換概念(http://creation.com/article/6112).

並且,為了掩飾,在這期的「year of Darwin (達爾文之年)」他們把這個生物命名為無神論 』 英雄』, 達爾文: Darwinius masillae. (人可能會想達爾文將會說什麼》如果他能 (cf. 路加福音 16:26–31).) 如 理查德達爾文所說 達爾文讓他自己成為 「滿足理性要求的無神論者」. 這就是所有在達爾文上叫囂的理由--看起來對這個高度狂熱 「達爾文之年」.

宣稱 Darwinius(這個化石) 『會最終肯定查而死-達爾文 的進化論實際上 微妙的承認了,進化論根本沒有曾被證實。

我不認為我看到過比這個還要吹牛的對化石發現的聲明,我看到了幾次,包括一次由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 Philip Gingerich,他的聲明 Pakicetus在1983年. Gingerich 有幾個從巴基斯坦找到的殘缺的哺乳動物的頭骨,聲稱那是鯨魚的進化祖先。他找了一個藝術家來完成他的Pakicetus(巴基斯坦鯨魚)故事:圖畫看起來像腳變成魚鰭,一個尾巴意外發展,和這個想象的生物潛水捉魚。真可愛!Gingerich宣稱它是 「完美的過渡動物, 未找到的早期陸地生物和晚期鯨魚間聯繫。從化石學家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宣稱,誰敢懷疑進化論的真實性呢? 7年以後,其他化石學家發表論文說,其餘的巴基斯坦鯨魚化石和現在幾乎完整的化石表明 Gingerich的想象力沒邊了, 這動物不是所謂的聯繫,甚至根本不像鯨魚. 見: 根本不像鯨魚.

很明顯,很多化石學家期待這種超級的大眾期待的行為來支持講進化論的故事,因為他們最近選 Gingerich 為美國化石協會主席(the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Pal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Gingerich 把Ida比作在考古學上羅塞塔石的發現 (這石頭最終使埃及古文得以破譯)! 他的同夥也願意在論文中大肆宣傳。在電視節目-與新聞人物見面(meet-the-press)中, 論文的共同作者 Jørn Hurum 博士說, 「確定人類起源』 非常非常困難 , 但這是所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根據 科學新聞(ScienceNews), Hurum 說, 「這是第一個聯繫全人類的化石 …一個真的聯繫世界遺傳的化石。 」2 並且, 「它是 科學意義上的聖杯這個化石很可能被畫在未來100年的所有教科書上。」3

Hurum 在斯堪的納維亞頻繁在電視廣播上亮相來推銷他的進化和化石論,贏得了名聲。 4 在與研究者的新聞討論會上,一個期刊作家問到所有這些大肆宣傳一個猜想所認為的科學發現是否適當時, Hurum 對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說「所有的流行樂隊也這麼做,我們因該在科學界也這麼做。」

Hurum 也把這個發現比作發現了「考古學上的諾亞方舟」。 5同時,同作者 Jens Franzen 吹它為 「世界第八大奇迹」3 天那!
所聲明的

一篇文章 在紐約時報New York Daily News 總結他們的聲明為以下幾點:

   1. 「… 一直以來未找到的人與猿的聯繫
   2. 「… 叫Ida的像狐猴的化石表明它有像人一樣反向的拇指和指甲而不是爪子。
   3. 「… 後腳提供了進化導致靈長直立行走的證據 —一個證明查而死達爾文進化論的突破

評論:

   1. 公平的說,化石學家並沒有說是人與猿的聯繫,但可以理解記者解讀為他們這麼說了。 6 他們所聲明的是Ida可能提供一些線索來連接人類和猜想的進化祖先-靈長類或不是。Jens Franzen 博士說,在紐約的慶祝「發布」的新聞討論會上 「我們不是在說我們的曾曾曾祖母,但可能是曾曾曾祖姑」 注意 Franzen 承認這個物種 不是人類的祖先, 所以 Ida 不是人與猿的聯繫,甚至不是通常意義上假設的靈長類祖先。
   2. 狐猴也有反向的大拇指 (hallux)和指甲 而不是爪子, 但沒有人認為它與人類祖先有關係。 進一步,像其他靈長類擔不是人類,他們在腳上有這些,利於抓樹枝,但使他們直立行走很困難。
   3. 注意這裡小心的用詞。作者們想象了一些特徵,它們可能與千萬的進化年後有關。但我找不到任何發表的論文描述這個猜想的實質性。 7 並且注意這個 「可能最終證實 查而死達爾文的進化論」。 這實際上微妙的承認,進化論沒有被證實,與其他很多大肆宣傳的化石被聲稱為進化論的「證據」形成對比( (人類進化的故事一直是非常善變的故事 —見 人類學與人猿 問與答 Anthropology and apemen Q&A).

他們找到了什麼?

這篇科學論文8 沒有包含暗示我們從媒體聽到的任何突破性陳述。論文描述了一個完美保存的類似狐猴的化石(95%完好),對靈長類化石這麼完美是罕見的。

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沒有找到這塊化石; Jørn Hurum 博士說服了Oslo大學從私人收藏者購買了主要部分 (花了一百萬!). 這就是說化石的埋葬學(精確的地點和環境)不得而知, 雖然好像從德國的 Messel Pit 而來, 哪裡已經被研究的很透徹了. 在1983年收藏,收藏者把它分為兩份分別出售。 . 它的一小半發現在Wyoming, USA,私人博物館中,並已被 Jens Janzen 在1990年研究過了(本論文的同作者 )。他發現它有一些被修改以使它看起來最完整。研究者把兩部分合起來來研究。他們用x光照片來區分真化石部分和修改部分。

對這樣一個完整的化石的具體描述佔了論文的很大篇幅, 化石有一個基本的體特徵和指頭指甲,非常像狐猴,但是缺少兩個狐猴特有的特徵:指頭上一個洗漱池形爪和梳形牙齒 兩個都用於清洗行為,所以它不是 「簡單的狐猴」。

論文根本沒有下向媒體表述的突破性結論 唯一相關的章節包含一個表格,論述到這個生物與靈長的一個子類Haplorrhihi(包括跗猴,猴子,猿和人)更相似,相比較另一個子類Strepsirrhini (包括狐猴,懶猴等)。但是,作者們把這個化石Darwinius歸類為Strepsirrhini,並說他們不能主張其他分類法。 奇怪了!可能他們這樣說是要通過仲裁人,因為一個把種群從一個子類(包括這個化石)規到另一個子類的提案將會非常有爭議,也會很難證實合理性。當媒體大加吹噓時,論文被延遲發表就難看了。然而,聲明Ida是不是與人類進化故事的起源依賴於作者們在他們的論文中所所明確否認的。

進一步,根本沒有任何其他化石聯繫這種化石或他的親屬化石到人類,甚至不能聯繫到任何已經聲明的人類進化始祖。這裡有一個長達4千萬年進化年的間隙。

圖: Bogdan Bocianowski. 見 文獻. 8.
Artist's reconstruction of Darwinius masillae

重建達爾文化石可能的樣子。由化石學家們委任作畫,它不支持媒體的大肆渲染他的於人類進化的相關性;但於現今活著的生物相似。

看著這個化石和藝術家的重建圖,它的外表給我很深的印象。 如果你在野見到這個生物,你會想到「狐猴」 或類似的。對進化論分子,因該是個問題:他們所說的4700萬年老的東西看起來這麼像現在的靈長類狐猴。
進化論分子懷疑這個大肆宣傳

有趣的是,一些進化論分子在批評這個過度宣傳的化石。 Ann Gibbons, 在ScienceNow的一段註釋中說9 給一些批評家留一些空氣把:

    「『它是絕對的完整, 非常好的標本, 但是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多少我們不曾知道的東西。』 北卡咯林納Durham 的Duke大學化石人類學家 Elwyn Simons 說。

    「『這是第一個聯繫到全人類的化石T』 Hurum 在新聞討論會上說。

    「很多化石學家沒有被說服。他們指出 Hurum 和 Gingerich的分析在靈長類和高級靈長類之間比較了30個新化石的特徵,然而標準做法是比較200到300個特徵,並包括埃及的類人猿和更新的亞洲的古猿,但論文都沒有分析。 『根本沒有系統動植物歷史學(phylogenetic)分析 來支持他們的觀點。數據是統計學上不具代表性的(cherry-picked),』 另一位Duke大學化石學家 Richard Kay說。 Callum Ross,芝加哥大學化石學家同意: 『他們主張標本應被分類為高級靈長類在現代分類學方法中得不到支持。』」

[加註: Brian Switek, 科學作家, 在 The Times online 26 May(http://creation.com/redirect.php?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comment/columnists/guest_contributors/article6360606.ece) 批評了Ida的過份宣揚。接著其他大肆宣傳的發現猛獁和海洋爬蟲動物,他寫到 「 冷凍的猛獁和巨大的海洋爬蟲動物的確令人著迷,但是他們不能像一個可能的人類祖先一樣感動進化論/神創論之間文化戰爭的心。只就是為什麼我希望更加小心的來宣傳Ida. ... 將Ida比作聖杯或諾亞方舟僅僅會使問題複雜化。 神創論者會無疑的爭論這些隱喻表明進化是一個有他們自己的依信的宗教。 w 」 這個表明來自進化論者對過度宣傳的關注不一定從對真實性考慮出發,而是從意識到這會導致文化戰爭 , 其實就是一場反對聖經中神的戰爭
保存在岩石板中?

化石是嵌在岩石板中的。Messel(德國的城鎮)岩石板出土了很多其他有意思的保存完好的化石。岩石板猜想是在火山活動中在湖床形成的。湖床, 「充滿水, 看起來不知怎麼的, 積累了氣體並個體性的,時期性的,周期性的毒害了動物, [參考]結果是一個物種豐富的保留群:包括昆蟲,魚,兩棲動物,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見參考】 [refs].」8 [my emphasis] 需要很大的想象力來想什麼氣體可以殺死如此多種生物又在多個時期周期性的重演? ScienceNews 報道,

    「科學家相形,她在引用Messel湖水時,被二氧化碳所包圍:由於火山活動形成了湖並還在活動,平靜的湖水常常被氣體暗流覆蓋 由於她的斷臂的阻礙,Ida無意識的滑入湖種,沉入底部,並被獨特的條件保留了4700萬年。 」2

除了一個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完整化石,這什麼都不是。

這裡混淆了陸地化石和水生物。難道二氧化碳不殺死魚嗎?二氧化碳使水脫氧而殺死魚需要非常長的時間。而且魚會浮起,而不是所結論的埋葬,保留和成為化石。

而且,生物是如何對於每一個用地質學的深度-時間解釋進化論的方式被緩慢積累的沉積保留到如此一個細節的呢?甚至Ida的身體的軟組織,和她最後的食物(水果和葉子)也被保留了。

Wikipedia commons

A fossil microbat from the Messel oil shale

一個從油岩層來的蝙蝠化石,與今日的小蝙蝠很類似。 (microbats).

這可能是另一個諾亞方舟帶來的災難性的大埋葬的例子。 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常細緻的類似板岩的石頭可以形成的非常塊,與進化理論的悠久說法矛盾。見: 泥漿實驗改變長期持有的地質信條.(http://creation.com/article/5532)
統計學

在Messel發現了很多其他有趣的很好保留的化石。 一些最完整的可以明顯辨識,如蝙蝠,明顯就是蝙蝠—一個 Micro Bat,很可能有。 回聲定位功能. 魚發現有Bowfin,河鱸,雀鱔,鰻鱺。爬行動物包括鱷魚,美州鱷,烏龜,蛇。並且有幾種鳥和哺乳動物。想象4700萬年時間,這些動物與今天的相似度,倖存者說著統計學證據 —生物 「按自己的種類繁衍」, 而不是進化.
總結

悲哀,容易受騙的會被虛張聲勢人進一步說服進化論解釋了我們的起源,因而他們不需要一個創造者。但是這除了是一個完好的化石,他們花了好多錢才買到,什麼都不是。在達爾文之年,進化論者和特別地無神論者,都樂意為一切能將進化論推向公眾所值得的而運作。如果這是他們最好的招數,相信聖經的神創論者還用理會嗎?
推薦閱讀Further reading

    * Anthropology and Apemen Questions and Answers(http://creation.com/article/3048)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The Film: A major documentary film on Ida and her place in our history; http://www.revealingthelink.com/more-about-ida/the-film Return to text.
   2. Common Ancestor of Humans, Modern Primates? 「Extraordinary」 Fossil Is 47 Million Years Old, ScienceDaily, May 19, 2009;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5/090519104643.htm. Return to text.
   3. 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us_world/2009/05/19/2009-05-19_missing_link_found_fossil_of_47_millionyearold_primate_sheds_light_on_.html#ixzz0G934GaPW&B Return to text.
   4. Meet Jorn Hurum, The Man Who Found The Missing Link Or Ida, The 47 Million Year Old Fossil; http://www.softsailor.com/news/3220-meet-jorn-hurum-the-man-who-found-the-missing-link-or-ida-the-47-million-year-old-fossil.html, posted 20 May 2009. Return to text.
   5. Fossil frenzy, The Scientist.com, http://www.the-scientist.com/templates/trackable/display/blog.jsp?type=blog&o_url=blog/display/55725&id=55725, 21 May 2009. Return to text.
   6. Even The Scientist, which you might think would normally take care not to use ambiguous wording, referred to Darwinius masillae as 「our new 47 million-year-old primate ancestor」. http://www.the-scientist.com/daily/2009/05/21/ Return to text.
   7. In the journal paper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interfacing surface of the foot』s talus bone with the fibular (calf bone) as being steep. They claim this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border of primates that includes monkeys, apes and humans (not only humans). They also admit that there are non-primate mammals that have a similar steep angle. (pp. 17–18) Return to text.
   8. Franzen J.L., Gingerich P.D., Habersetzer J., Hurum J.H., von Koenigswald W., et al., Complete primate skeleton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Messel in Germany: Morphology and Paleobiology. PLoS ONE 4(5): e572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5723, 2009. Return to text.
   9. Gibbons, A., 「Revolutionary」 Fossil Fails to Dazzle Paleontologists, ScienceNOW Daily News, 19 May 2009;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9/519/1?etoc Return to text.


© 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in Australia/Canada/NZ/Singapore/South Africa/UK-Europe/USA
Home | Store specials | Answers | Past articles | Periodicals | Get involved |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Subscribe to Daily Article | Site Map | article/6743#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