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綿竹市土門鎮羅榮新村重建記實——杜仲樹下的江南水鄉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9-5-13 1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09-5-13 20:00 編輯

  土門鎮羅榮新村——

  杜仲樹下的江南水鄉

  5月7日,江蘇省常熟市對口援建的土門鎮羅榮村19、20組農房集中居住點籠罩在朦朧的煙雨中。一條清澈的小溪淌過小區,兩株青翠的杜仲樹倒映在溪水中,三五村民抱著孩子走過小橋,輕言淺笑間,幾分濃濃的江南水鄉風情撲面而來。

  小橋流水旁,4排粉牆、黛瓦、坡屋頂的川西民居很扯眼。這裡不是江南,而是綿竹市第一個農房重建集中居住示範點。一年前,104戶、303個村民在災難中失去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吳家院子」。如今,一個更加美觀宜居、特色鮮明的羅榮新村在廢墟上站立了起來。

  規劃設計九易其稿

  一戶村民在門前綠地里栽種花草,另一戶村民領著工人看戶型談論裝修細節。當常熟援建指揮組副總指揮長戈健走進居住點時,村民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笑眯眯地跟他打招呼。去年8月26日集中點啟動以來,戈健已成為羅榮村的常客。

  兩個月時間裡,居住點區域規劃與房型設計九易其稿,目的是要與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相結合,與土門鎮經濟水平、村民生活方式、民風民俗相結合,與羅榮村地形地貌和川西民居風格相結合。反覆溝通和修改中,村民們關心的房屋朝向、布局、間隔等問題都得到解決。如今,整個居住小區由南北朝向的四排平房構成,面積44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不等,大部分村民已經搬進了新家。

  45歲的19組村民廖昌雲與兩棵杜仲樹毗鄰而居,與樹同齡。為了保住兩棵杜仲樹,常熟援建指揮組將村上過去那條又臟又窄的1米寬防洪灌溉溝拓成3米寬的清澈河溝,河心環繞兩棵杜仲樹築起小島,再以本地鵝卵石建起小橋,兩岸綠樹環繞。

  「小橋採用本地鵝卵石而非木頭或鋼結構建造,目的是讓村民們今後管理起來更簡單,維護成本更低廉。」高工顧軍明告訴記者,外觀統一設計建設為川西民居是因地制宜,高落腳可以防潮,坡頂大屋面利於排水,粉牆黛瓦則能充分採光。

  建房合作委員會督戰

  去年10月正式動工,年前裝修完成,廖昌雲成為第一個搬進集中居住點的村民。記者敲門進入他家后,不禁愣住了。120平方米的4室兩廳里,壁掛式電視、歐式沙發、博古架一應俱全,一人高的綠色植物隨處可見。「前庭後院,一點都不比江蘇農村差。」戈健說。

  「原來的吳家院子窄得很,但凡結婚嫁女,別說開車了,連個雞公車都推不進去。你看現在,光主道就有五米,好寬好漂亮!」廖昌雲笑得嘴都合不攏,「我們的房子每平方米造價只要606元,多虧村上建立的農戶互助建房合作委員會」。

  土門鎮副鎮長黃代松介紹,兩組村民直接選出10人,成立了由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農戶互助建房合作委員會,廖昌雲是其中的一員。其職責是監督建材質量,統一施工監理,確保村民的每一分錢花到實處和明處。

  新家處處都是風景

  遠遠地,有人推著垃圾車過來了。原來,常熟援建方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解決部分困難戶的建房資金。於是每個組選出一位村民,定期清掃路面,撿拾垃圾。援建方還出錢為每戶村民建起沼氣池,在居住點修了生活污水處理池,環境一點也不比城裡的小區差。

  「現在的房子環境好多了!」55歲的吳成華說。吳家的房子有122平方米,加上豬圈、糧食儲存室、車輛停放點等附房,夠寬敞了。牆上掛的巨幅十字綉是一個大大的「福」字,姐姐吳成芳花了兩個月時間,把全家人對新生活的希望一針一針織了進去。

  吳家姐弟帶著記者看這看那,彷彿新家處處都是風景。「好日子還在後頭呢。」吳成華笑得很舒心。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