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布醫療改革方案 推動人權行動計劃——中國政府的善良願望與嚴峻的社會現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9-4-30 2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4-25 13:15:12  作者:杜平  

        
  最近,中國政府相繼宣布了兩項重大決定:一是攸關幾億人口的醫療改革方案;二是關乎公民基本權利的「人權行動計劃」。與主辦奧運會和飛船上天相比,這兩大國計民生的課題明顯更具現實意義。可是,官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似乎不夠充分,因此基層民眾是否完全知情值得懷疑。

  為了說明上述兩大舉措的重要性,筆者不妨介紹一下大致內容。

  ■社會保障 維護人權

  首先是醫療制度的改革方案。4月7日,中國衛生部宣布,中央政府將在今後三年之內撥款8500億元人民幣,以便在2011年底之前建立覆蓋全國的醫療服務體系,使90%以上的人口都能享受醫療保險。其中,中央政府將支持建設2000所縣級醫院、2萬9000所鄉鎮醫院,使每個縣至少有一個標準的縣級醫院,使全國70萬個鄉村每個村都有醫務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其二是保護基本人權的行動計劃。4月1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就今明兩年的人權保護問題,發表了有史以來第一份「人權行動計劃」。該計劃承諾,在今後兩年之內,中國城鄉地區將逐步按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增加弱勢群體代表的比例;嚴禁刑訊逼供和非法收集證據;嚴禁非法拘禁、錯誤羈押和超期羈押;嚴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為民眾開闢更多申冤和上告的渠道;保障記者的採訪權、批評權、評論權和發表權。
  「人權行動計劃」的上述內容,實際上都包含在憲法和過去發表的人權白皮書之內。但與過去不同的一點是,中國政府此次明文規定了落實這些計劃的時間表,也就是在今明兩年拿出成績。這也就意味著,從現在開始,中國政府已把自己置於人民和外界的監督之下。

  ■政府承諾 重在兌現

  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宏觀上有「五年計劃綱要」,而今年更有「保八」的增長目標。以中國執政黨的行事風格,只要有決心去做,最後總能接近、達到乃至超過既定目標。因此,中國今明兩年的人權狀況如何,究竟是原地踏步、變得更差還是有所改善,關鍵還是要看政府是否有意願和決心去做。假若執政黨就像重視「保八」那樣重視「人權行動計劃」,像推動經濟增長那樣推動社會公正,中國的人權狀況應該會有好轉的希望。
  從人權的廣義概念來看,中國把醫療服務作為政府承擔的公共事務,以投入大筆資金的方式,把13億人口都納入到基本醫療保險的安全網之內,這麼大規模的公共醫療服務絕對是舉世無雙。而從保護人權的角度看,這無疑也是最基本和不可缺少的保障。
  不僅如此,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的今天,中國的醫療體制正在明顯地朝社會主義特色返潮。例如從今年開始,全中國將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定期為65歲以上老人做健康檢查,為3歲以下嬰幼兒做生長發育檢查,為孕產婦做產前檢查和產後訪視,為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疾病、愛之病、結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不用說在其它發展中國家,即便是一些發達國家的民眾,也都會感到羨慕。

  ■訪民遭遇 侵權證據

  但是,中國政府為改善人權所做的此類努力,往往都不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相反,官員對部分「上訪」民眾的粗暴態度,個別民間維權人士莫名其妙地被公安拘留,發表不同觀點的作者遭到政府的批評或打壓,少數編輯記者偶爾脫離常規就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對付,如此等等,這些個案都很容易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甚至被視為中國政府「侵犯人權」的證據。
  沒有錯,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中國政府帶領十多億人口,大幅度改善了物質和精神生活,部分地區的生活水平甚至不遜於發達國家,這一事實也許會使「侵犯人權」的指責聽起來很可笑。而在面對這類指責時,中國政府往往也就是用這些事實來進行自我辯護的。
  可是,中國社會是否有侵權現象?執法機關是否有無視公民權利的行為?當然有,上面列舉的那類個案都是證據。中國政府過去都會反駁說那些都只是個案,但殊不知,所有媒體都喜歡關注個案和特殊事件。越是個案,越是具體,越是特殊,媒體的興趣就越大,對中國政府名譽所構成的殺傷力自然也就越大。

  ■國際關注 中國形象

  在此問題上,我們也許不能排除西方媒體有政治偏見,但更全面地說,它與新聞媒體的特性更加有關。對西方乃至所有媒體而言,13億人的平靜生活是一個共性,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模糊體。共性、抽象、模糊,就意味著沒有新聞價值。但是,若有幾個人在天安門廣場被抓,或者某個民間維權人士在川震災區被警方扣留,那無疑都有新聞價值,原因就在於特殊性。這就是為什麼一個異議分子的言論,就可輕易抵銷中國政府所做的積極努力的原因。
  如同所有國家一樣,中國的人權狀況無疑具有正反兩面,其真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的權利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絕非像西方人權組織所渲染的那樣糟糕和可怕。可是,在外部世界看來,為什麼中國人權狀況的負面形象要大於正面?
  這裡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者之一,就是中國經常會發生一些處理不當、令人感覺不好的個案。這些個案一個接一個地在西方媒體上出現之後,就會在人們的記憶中連成一串,最後便形成了固定和單一的印象。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對西方媒體感到不滿是無濟於事的,因為它無法改變這些媒體的態度和方式。唯一能夠改變它們的,就是不要輕易地授人以柄,盡最大努力去減少這些不好的個案。而減少這些個案,不正是「人權行動計劃」的目標嗎?

  (本文原題為「中國人權狀況的正反面」)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