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覆蓋的分裂: 美國審美標準下的亞洲男性

[複製鏈接]

432

主題

956

帖子

606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游雲異客 發表於 2009-4-3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英文原文:Asian Men Under the American Beauty Standard
譯/Idylle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有悖於我們的直覺:但漂亮的外表對男性性感程度和吸引力的提升,遠遠高於女性!在1994年,進化生物學家Randy Thornhill和心理學家Steven Gangestad所做過一個研究顯示:和尋常人相比,好看的男生不僅僅早幾年體驗「性福生活」 ,而且讓他的性伴侶達到高潮的次數可能也比一般人要翻上一番!儘管有這麼多「獎賞」,可「辣男」卻更可能欺騙他們的配偶,而這種情況卻很少發生在女性身上。

為什麼帥男有如此多的好戲呢?根據一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答案是:對稱性——這一美麗的中心元素,是你終生健康的「金指標」。那些對稱特徵相對較少的男性會遭受更多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失眠,鼻塞以及更多的情緒波折,像是生氣,嫉妒和脫癮綜合症等等。

那些使男性更具有吸引力的特徵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他們適合交配生產健康的後代。比如說寬闊的下巴——這一男性特徵,通常都能讓女人們心醉神迷。原來寬闊的下巴有大量額外的像睾丸激素這樣的雄性激素,而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又關係到免疫系統。因此,一個方下巴的男性向你發出這樣的訊號:他更能抵抗疾病——這多重要啊,生存就靠這個呢!
人們發現其他的各種陽剛特徵通常也很有吸引力(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這些特徵包括:直直的高鼻樑,結實的下巴,--的眉毛,突出的顴骨和豐滿的嘴唇。按照通常美國人的觀點,白人是體現陽剛之氣的典範,而亞洲男性則屬於雜牌兒軍。可是如同第一部分所述,無論哪個民族,面部的比例勻稱是一個普遍認可的典範。如果拿白人和亞洲人的面部特徵兩相對比,他們之間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差異(具體見下表)並不支持這樣一個的觀點——白人壟斷著那些「理想男性」的體質特徵。

對亞洲男性趨於情感主義

對於白人男性特徵的偏愛是一種社會普遍觀點的產物,這其中包括經濟,文化和政治各個因素。直到最近,所有這三個因素才開始偏愛於白人男性的特徵。人們通常認為白人男性更富有,更有教養,更體貼,而亞洲男性則往往窮困潦倒,舉止粗俗,還很自私。其實人們對亞洲男性社會普遍認識的是基於無知,而不是親身經歷或是對經濟,文化和政治事實的了解,而且這一誤解的程度同亞洲女性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人們通常認為亞洲男性卑鄙,口蜜腹劍,而這一認識完全是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所產生的戰時癔病和沙文主義思潮;然而,對亞洲女性美的認識則往往被召之即來的異國情色這些幻想所影響;那些對亞洲男性美的認識習慣上也遭到了玷污,認為它是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主義而接近歇斯底里。

顛覆理想男性

那麼,這種強烈的情感主義如何轉化為對亞洲人面部特徵的認識呢?美國社會習慣上會把置於亞洲男性面部特徵的價值觀顛倒過來。例如,儘管美國人在評定白人男性美的時候會認為「結實的下巴」是極具吸引力的一個特徵,可如果一個亞洲男性長成這個樣子,他們卻認為這有點讓人害怕,或者甚至兇惡並且令人反感。再舉一個例子,小眼睛或者甚至眯縫眼,特別是同時還長著突出的顴骨——如果是白人,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硬朗,性感的特徵。「萬寶路牛仔」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太陽下眯縫著的眼睛同時四周散發出硬朗的氣質。可這要換了亞洲男性,很多美國人更有可能認為這是一個聲名狼藉,靠不住的異鄉客的標誌。

社會覆蓋的分裂

因此,對亞洲男性的社會覆蓋急劇地分裂為兩派:一部分人透過背扭曲的媒體鏡頭去看,另一部分則是通過社會和職業領域的接觸去認知。

1994年,加州大學(UCLA)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這個分裂。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於加州大學(UCLA)社區(社區中亞洲學生和教授高度集中)。試驗者先讓受試者觀看一些圖片,上面有亞洲男性和白人男性,然後讓他們對這些人的特質進行評價,例如「有力的」,「有愛心的」以及「值得信賴的」。一大部分的受試者對亞洲男性在上述三個方面的評價都高於白人男性,這一結果,同建立在美國對亞洲男性的俗舊觀點之上的普遍認知截然相反。
種族的習慣性角色

美國人對跨越種族界限的男性美感的認識存在一個更大的扭曲,那就是他們傾向於用扭曲了的標準反應種族的習慣性角色。對於亞洲男性,美國社會給他們扮演的這樣的一個習慣性角色定下這麼一個標準:圓圓的娃娃臉,堅毅的眼神,圓潤的鼻子和下巴。在普遍認同的男性美感標準來看,這些顯然是女性特徵,但是並非亞洲的美國人卻傾向於把他們看成是一個亞洲男性的理想容貌。原因是他們把這個男的置於亞洲男性在美國社會中的習慣性角色之中,換句話說,是一個不讓人覺得可怕,像牧師一樣或者溫和的形象。

早期美國電影中的亞洲男性

事情也不都是這個樣子。自1915年來的三十年間,出生於日本的Sessue Hayakawa成為好萊塢最成功的領袖之一,身後有一大批追隨者,可以與Charlie Chaplain, John Barrymore 和 Douglas Fairbanks相匹敵。1918年派拉蒙電影公司在拍攝《The Sheik(沙漠情酋)》的時候,首選Sessue Hayakawa領銜主演,第二選擇才是我們銀幕上看到的Rudolph Valentino。然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他很受歡迎,Sessue Hayakawa的事業卻因一場對日本男性新的,黑暗的社會覆蓋而受挫。繼影片《The Sheik(沙漠情酋)》之後,Hayakawa出演了很多閃亮的角色,其中有一些頗為性感,但這所有的角色中,沒有一個是浪漫的主人公。哪怕在他一年掙好幾百萬的時候,Sessue Hayakawa也總被限制在出演那些邪惡的反角。到19世紀三十年代中期,Sessue Hayakawa的好萊塢生涯成為有聲電影二戰前緊張局勢的犧牲品。

但是,即便是二戰和朝鮮戰爭對社會普遍觀點所帶來的影響,也沒有完全讓美國觀眾不去喜歡英俊的亞洲男主角,將他們拒之門外。19世紀60年代期間, James Shigeta那富有生氣的俊朗外表和有沙爍質感的男中音讓他成為幾個主要好萊塢電影的男主角,這其中包括《The Crimson Kimono》。在這部電影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擊敗了白人對手,並俘獲了白人女主角的芳心。甚至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Shigeta已步入中年,他所塑造的角色也呼喚著他的主人公形象。

越戰時期,由於移民政策的放寬,長期受到抑制的亞洲人口數量開始成倍地增長,甚至三倍,亞洲男性成為奚落和嘲笑的對象。即便是亞洲美男子這一概念也成為一種矛盾的修飾方式。對亞洲男性形象的攻擊,其激烈的程度反映出他們內心恐慌的程度:他們害怕亞洲男性--軍事,政治上,甚至更廣泛的在地緣政治的前線:因為日本,中國以及韓國繼續攀向世界經濟食物鏈。這種對亞洲男性的強烈抑制也向我們解釋了在李小龍去世的前後一段時間內(1975年去世)為什麼有同樣的緊張態勢。

重探亞洲男性

然而就在最近,這一情感的深度又一次拓深,原因是現在亞洲男性的形象已經改變,他們渴望與美洲大陸保持更好的關係,而人們也已經認識到,他們是在反恐戰爭中至關重要的同盟。美國的主流大眾已經變得越來越尊重亞洲男性特徵的美。Keanu Reeves,Russell Wong 和 Dean Cain都是亞歐混血作家,他們像人們展示:很多亞洲男性所具有的特徵對美國的觀眾是極具吸引力的。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的成功移居都說明在大西洋的彼岸,對純粹亞洲男性的普遍觀點並沒有把他們拒之門外,他們現在都有很多追隨者。

因此,曾經認為亞洲男性似乎是反美價值觀的體現的社會普遍觀點正變得越來越中立。美國人現在能夠更客觀的評價亞洲男性的特徵,而不再那麼感情用事了。一個帥氣的亞洲男性通更多地被認為是一個帥氣的男人,而不是地緣政治學說中的復仇者或者經濟對手的化身。這個潮流頗有裨益,因為它幫助大量的在美國本土出生或者已經適應美國文化的亞裔美人在商界,政界,學術界和媒體中獲得更受人尊敬的地位。終有一天,亞洲男性的特徵或許會得到正面的社會普遍認同,而那才真正反應了我們在美國社會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我相信那一天並不遙遠。

-------------

ASIAN AND WHITE FEATURES RATED
UNDER UNIVERSAL BEAUTY STANDARDS
MEN
Features Asian Discussion White
Jaws A big square jaw has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masculine strength. It is a feature that Americans have traditionally admired in men, as long as they weren't Asian. The historical perception of Asians as the alien enemy threatening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made it difficult for Americans to admire a strong Asian face that evoked that threat. A square jaw is found more commonly in northeastern Asians than in whites, though it is rarer among southeastern Asians.
Brow A protruding browline is suggestive of a dense and rugged skeletal structure conducive to success in the kinds of brutal physical combat that established survival and status in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 times. While caucasian men are more likely to possess the opposite trait — the bulbous forehead — they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have deeper set eyes that play up the browbone.
Nose While many men from northern and southwestern Asia have straight noses, the majority of Asian men tend to have lower nose bridges that don't allow for the kind of strong straight nose that projects masculine confidence. On the other h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caucasian men have noses that are too prominent.
Cheekbones Broad cheekbones project both a sense of sturdiness and an independence of spirit, qualities considered masculine. The vast majority of Asian faces possess high cheekbones while they are possessed by a minority of caucasian faces.
Lips Even in men full lips are seen as suggesting vitality and sensuality. Asian men tend to have fuller lips than white men. On the extremes, some Asian men have lips that are too thick and coarse while some white men have lips that are so thin as to look harsh and uncompromising.
Chin A strong chin projects assertiveness while a weak one suggests submissiveness. While weak chins are commonplace among both races, they occur at a somewhat higher rate among Asian men. On the other hand, Asian men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chins that are too jutting.

2

主題

78

帖子

8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3
沙發
禿尾巴 發表於 2009-4-9 05:50 | 只看該作者
有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