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放棄伽利略計劃,以北斗二號取而代之。歐洲傻眼了

[複製鏈接]

1344

主題

177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iji 發表於 2009-4-1 1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和靜鈞(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3月中旬,來自中國和歐洲航天部門的官員們行色匆匆,趕赴德國慕尼黑,就爭執了半年的導航衛星放射頻率「重疊」問題展開第二輪談判。雙方唇槍舌劍,激烈交鋒。歐方官員以頻率是從美國人手裡花「血本」獲得,而且歐洲人的「伽利略」系統早已按此頻率進行技術設計現已無法修改為由,力壓中國「北斗」二號系統「搬遷」到其他頻道上;中方則依據國際上通行的衛星發射頻率原則——「誰先用誰先得」的「所有權取得」,對自己的權益寸步不讓,對歐方的要求據理力爭。會談最終毫無進展,等待下一輪談判。

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一事上,中國和歐洲從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競爭,反映了中歐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利益衝突,而衝突背後,則揭示了歐洲一直以來對華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態。關於這場並不為國內人所熟知的爭執,其實由來已久,要釐清來龍去脈,還得從最開始的中歐合作簽約談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歐優勢互補  反對單極世界

2003年的歐洲,處處瀰漫著反美反戰情緒。美國執意執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歐洲人感受到了「單極世界」引起的潛在危險。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他的呼聲得到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堅決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決定把中國納入歐盟 2002年就已啟動的「伽利略」計劃中,中國成為第一個非歐盟的參與國。消息傳開,震驚美國。

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獨步天下,即便同時代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與之競爭,但「格洛納斯」年久失修,導航衛星殘缺不全,早已淡出國際市場,根本不具備與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歐盟發起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被認為是結束美國「獨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戰。按設計,「伽利略」將一共由30顆「中軌道」和「靜軌道」導航衛星覆蓋全球,其定位精度超過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確度等設計方面也優於GPS。為了打破 GPS的壟斷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務」系統擬使用的頻率故意選擇了與美國GPS相近的頻率,這樣的安排有可能沖淡GPS的頻道效果,令美國人坐立不安。
早在幾年前,中國在區域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上已有長足發展,2000年相繼發射了兩顆靜地軌道的導航實驗衛星,2003年4月又發射了第三顆「靜軌道」衛星,基本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區域導航和定位系統,這一系統被稱為「北斗」一號。

當時的「北斗」系統尚屬實驗開發階段,其技術參數落後於GPS,也落後於2002年歐盟決定啟動的「伽利略」系統,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北斗」一號只屬於區域性,其商用價值並不高。在這樣背景下,歐洲人主動「邀請」中方加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方欣然受之,雙方一拍即合。

歐洲把中國納入,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2003年底,在中方實際完成了區域導航系統「北斗」一號之後,中歐草簽合作協議。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 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的款項很快就打到歐方賬戶上。

中國與歐盟合作,既有戰略利益也有實際的好處。有人評論,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質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也相當於廢棄了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國家的歐美武器貿易條例(ITAR),為最終從法律層面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撕開了一個口子。由於衛星導航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大的角色,美國甚至揚言,美國如感覺受到威脅,則有權擊毀「伽利略」衛星。
2005年,「伽利略」首顆「中軌道」實驗衛星「GLOVE-A」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雖然這只是一顆實驗性衛星,並非是要最終布置的30顆導航衛星之一,但「GLOVE-A」的發射,標誌著歐盟「伽利略」計劃從設計向運轉方向轉變。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之前「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退隱,由來自右翼政黨的親美政治家默克爾擔任德國新總理,而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薩科齊於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親美政治人物紛紛上台,給歐盟致力於建立「多極世界」的願望變得暗淡,歐洲迅速向美國靠攏。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航天局與美國「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擬定的與美國GPS相近的發射頻率,以便投入使用后產生信號衝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這樣的技術重新修正,卻花掉了預算之外的一大筆錢。作為回報,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

恰恰在這個時候開始,歐盟為「伽利略」計劃的財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開始排擠中國。

眼看著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甚至待遇還低於沒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歐盟國家,如印度等國,令中國大為不滿。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所阻擋,中方除了掛得一個參與人的「好名聲」之外,其他一無所得,反而要擔負巨額資金投入,這樣的「結局」令中方十分不滿。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斗」系統上。2007年發射的第四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替換了退役的衛星,「北斗」系統開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系統,標誌著「北斗」系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

本來中國誠心與歐盟合作,一開始就定位「北斗」為區域導航系統,給「伽利略」計劃留下了毫無保留的施展空間。但是,事與願違,歐方「骨子裡」並沒有放棄輕視中國、壓制中國的心態,合作不到幾年,短暫的「蜜月期」一過,中歐雙方就合作開發問題常生衝突,中國抽身離去,留下為經費吵成一團的歐盟各國。
競爭期(2008年-2009年)「北斗」橫空出世  技壓「歐系」衛星

由於實質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受挫,中國決定「單幹」。2006年11月,中國對外宣布,將在今後幾年內發射導航衛星,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到2007年底,有關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系統計劃已經浮出水面。

此時,歐盟還在內耗中沒有脫開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此時距上次發射已經有差不多四年時間,這樣的進度,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號橫空出世,不僅使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與美國GPS一爭高下的願望大打折扣,也沖淡了「伽利略」未來的市場前景。「北斗」二號在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米級,令歐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計劃的推出,刺激了美國和俄羅斯加快技術更新,新一代 GPS和新一代「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等技術指標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漸喪失了技術相對領先的優勢。為轉變被動局面,歐洲人別無他法,只有增加財政投入,而此時歐洲航天局為了排擠中國,已經以法律形式規定所有開發資金均來源於歐盟公共資金,這就意味著,要想增大投入,還得在內部無休止地「吵 」下去。

歐洲人開始酸溜溜地說,中國「北斗」二號的技術「偷竊」自歐盟「伽利略」計劃,這樣的無聊之辭已經成為歐洲人自大自負又一例證。出於戰略的需要,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與歐盟「伽利略」計劃的合作,但這已經不能阻擋中國推出自主全球導航系統的步伐。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用於「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

頻道是稀有資源。佔得先機的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最好的使用頻率,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次優」頻率。

按照「誰先使用誰先得」的國際法原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然而,中國將在2009年發射三顆「北斗」二代衛星,正式啟用該頻率,而歐盟連預定的三顆實驗衛星都沒有射齊,註定要在這場「出乎意料」的競賽中敗下陣來,從而失去對頻率的所有權。

中歐圍繞「伽利略」開發的曲折過程生動地證明,中歐只有真誠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給雙方都帶來長遠利益。歐洲如不放棄自負自大的心態,繼續歧視和壓制中國,那麼,最後受損失的還是歐洲自己。
清貧仍能讓我自得其樂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沙發
栗 劍 發表於 2009-4-1 1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