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時期琺琅器皿(七寶燒)

十九世紀末日本七寶燒傳奇式的故事代表著傑出的技術成就和高超的藝術幻想(以中國景泰藍傳統技法加德國化學成就, 與汽車業和現代家用電器批量生產初期如出一轍, 照搬、改造、完善英美的發明創造).


瓷胎琺琅花瓶(藤條和卷鬚裝飾)
七寶燒
釉料塗於帶有金屬網隔的銅胎體上(景泰藍最費工的工序之一-即所謂的掐絲, 在北京工藝美術廠看過幾次), 這種工藝已經在中國應用幾個世紀, 但是在日本, 1840年以前傳統中國景泰蘭從來沒有大批量生產過. 至1860年這種琺琅製品具有了經典的日本特色-並列錦(下圖的碗為代表作). 1870末-1880年代琺琅生產流程經歷了系統的變遷(瓷胎工藝一過即逝). 由於德國化學家的幫助新的顏色被引入, 使畫面更加豐富多采, 意境深邃. 一些工匠開始用金、銀絲取代黃銅絲使製品更加賞心悅目. Namikawa Sosuke(浪川宗介?, 1847-1910)及同事對工藝做了重大改造, 發明了無絲景泰藍; 即在製作過程中抽出金屬絲而僅僅留下了調製的顏色. 這位藝人還以瓷器繪畫著稱, 1881年於國家展覽會上以'保持毛筆獨特的原始韻味'而被稱頌, 其他藝人則博採眾長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愛好. 以前在汽車雜誌上讀到過一篇文章, 一般國際通行車型定型生產的費用大概在10-40億美元(the engineer hours), 由於各國產業文化的差異, 投資重點不盡相同; 有的以安全優先, 尤以兩家車廠為最, 而最近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用車創下了世界之最, 有的文章戲稱'坦克'. 過去中國的經典車型為'保險吉斯'(斯大林送的) 和'保險紅旗'(防地雷、防彈). 有的以經久耐用及使用方便為賣點, 也有以時髦裝置為亮點的.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9-2-13 19:46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