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02-06
光明網-光明觀察
作者:易富賢
一、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不是2.1,而是2.3以上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相對
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目前發達國家需要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如果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數)高於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會增加;如果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會減少。因此,世代更替水平對於人口政策制定至關重要。
1970年代末,宋健計算出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為2.14[1]。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報撰文說:「我們絕不應該保持前兩年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2.3個孩子的生育水平。為使我國人口將來不再有大幅度增長,應該在今後30到40年的時期內大力提倡每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2]。1980年,新華社公布了宋健、田雪原等人「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梁中堂語)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人口控制論」方法研究出來的「百年人口預測報告」:如果按中國當時的生育水平延續下去,2000年中國人口要超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 [3]。
可見宋健對中國人口的預測是基於中國世代更替水平為2.14。他認為中國1979年左右生育率為2.3,超過世代更替水平2.14,中國人口會在2000年增加到14億,2050年增加到40億,因此需要用獨生子女政策降低生育率。
二十多年來,國家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人云亦云,一直用發達國家的世代更替水平2.1作為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
其實宋健的2.14的世代更替水平是錯誤的。世代更替水平是一個變數,而不是常量,與社會發展水平高度相關,古代平均每個婦女生育6個孩子也才能勉強維持人口世代更替。世代更替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嬰兒死亡率、兒童死亡率、育齡期死亡率、性別比等)。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世代更替水平普遍在 2.5-3.3,而不是2.1 [4]。中國1980年是發展中國家,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
根據聯合國統計署的資料,法國、德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2005年的嬰兒死亡率分別為4‰、4‰、6‰、5‰、5‰、5‰、3‰ [5];2006年這些地區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5‰、5‰、8‰、6‰、6‰、6‰、4‰ [6]。這些地區的出生性別比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世代更替。
而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中國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2年的嬰兒死亡率分別為85‰、49‰、38‰、32‰、30‰ [7];中國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49‰、46‰、40‰、37‰ [8]。同樣,中國的兒童死亡率、青少年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也都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因此,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應該遠比發達國家要高。
根據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中國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9]。那麼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就不是2.1,而應該在2.2左右(1980年應該更高)。
聯合國認定的出生性別比正常值域標準是男孩:女孩=102~107:100。而中國的出生性別比也遠比發達國家要高。1982年人口普查顯示出生性別比為108了;1990年人口普查顯示0-4歲出生性別比為111;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0-4歲出生性別比為120;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0-4歲出生性別比為123。考慮到中國的畸形性別比以及育齡前和育齡期死亡率,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應該在2.3以上,而不是2.1。筆者就這一問題請教過北京大學人口統計學家郭志剛教授,他說:「你對更替水平的推論完全符合邏輯,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應該高於2.1」。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翟振武教授也認為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應該在「2.31或者更高的水平」[10]。
1980年左右中國的生育率其實是非常接近世代更替水平,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會自發快速下降,當時就不應該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而且應該在 1990年左右開始提防生育率下降,以防止人口減少。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根本不會如宋健所說的「2000年中國人口要超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
筆者不知道宋健1970年代末憑什麼「計算」出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為2.14的。同樣,宋健和田雪原還預測「在實行中(21世紀初的20-30年)不用擔心高齡化問題 」[11],「老化現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後才會出現。」[12] 事實上中國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比預期早30年;梁中堂認為宋健等人的預測在對一些計算結果的解釋上瞞天過海。
既然現在生育率已經降低1.2左右,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為什麼人口仍然在增長?
人口增長取決於幾個因素:1、年齡結構;2、出生率;3、死亡率;4、遷移。1950年前人均預期壽命極短,1950年還只有35歲左右,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加緩慢。但是1950年之後,由於醫療、經濟的發展,嬰兒死亡率、兒童死亡率不斷下降,預期壽命不斷延長,這是為什麼在中國婦女生育率在不斷下降的同時,人口反而比前幾十年增加更顯著的原因。就像一段水管,進水(出生)出水(死亡)一致,水管內的水量(人口總量)沒有變化;現在將水管延長(壽命延長),即便進水還所有減少,由於水在水管內流經的時間延長(延遲出水時間),暫時出水仍然會減少,水管內的水量仍然會增加。現在壽命增加明顯減緩,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目前中國平均預期壽命73歲)。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年齡結構中適齡生育人口基數大(當初6.0的生育率的結果),就算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增加人口也比死亡人口(孩子的爺爺輩)多。考慮上述兩個因素,因此生育率即使只有1,出生率暫時仍然比死亡率要高。但只要出生率低於世代更替水平,增長就失去動力,人口增長就只是暫時的慣性增長,趨向停止並轉為負增長。現在計劃生育已經推行三十多年,生育率在1991年之後就已經低於 1.8了,壽命延長已經減緩,因此出生率很快就會等於或者小於死亡率。現在的增長已經是「強弩之末」。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比如日本,1970年代中期就已經低於2.1個的世代更替水平,但日本人口2005年才開始負增長;歐洲很多國家多年以來生育率也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但人口仍然緩慢增長。也就是 1950年之後由於壽命的延長,人口在不斷「蓄洪」;但是等到1950年代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老年,將出現長達幾十年的人口「泄洪」期,每年將死亡兩千多萬人口(是現在的兩三倍),幾十年之內每年人口負增長上千萬。因此,現在的低慣性增長是急劇減少的先兆。
二、「1.8是最佳生育率」的結論是沒有道理的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為中國的最佳生育率為1.8。其實當時確定這個數據並不具有科學嚴謹性,而是出於部門利益考慮。
所有的客觀調查的數據都顯示,中國的生育率在1991年之後低於1.8,1990年代中期降低
到1.3左右,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只有1.22了[13]。依照國家計生委法規司長於學軍的話:「如果是1.2,中國就不用搞計劃生育,就不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了。」[14]
也就是說,如果承認生育率確實低於1.8,那麼意味著應該停止計劃生育並撤銷計生委。這顯然不符合計生委的利益。因此十多年來,國家計生委一直否定超低生育率的現實,而一次次將生育率「修正」成1.8。
2004年國家相關官員詢問人口學家生育率多高為合適,絕大多數入會專家都回答說1.7或1.8為宜。北京大學郭志剛教授回憶說,他當時回答說1.9或2.0較好,又加了一句「略低於更替水平就行」。
當時這些入會的人口學家其實分為兩種:
1、國家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是否定實際的低生育率,認為實際生育率就是1.8,而且生育率還面臨著反彈的風險,然後說最佳生育率也是1.8,那麼就意味著要維持現行政策不動搖,甚至是長期不變。
2、以郭志剛等人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是承認生育率確實是很低,他們提出將生育率提高到1.9或2.0(即便1.8),這就意味著人口政策需要調整,並且很緊迫。
郭志剛教授後面也承認,他當時提出的「略低於更替水平」其實是太保守,當時是希望減少對立,使更多的人能接受。他對筆者說:「我們都多年從事人口與計劃生育研究,頭腦里的框框比你多得多,認識變化是一個很難的過程。我在2000年前基本上也是堅持控制數量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也變了。」
郭志剛教授說:「人口學者的主要任務是將現實情況和各種選擇方案人口後果對政府和公眾作出清楚的說明。關於政府是否接受,不是評判是非的標準。我們注重的是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在這一點上,梁中堂教授堪稱楷模,他1979年開始研究人口問題,一開始就質疑宋健的獨生子女政策,並說服中央有關部門同意在山西翼城試點他的二孩方案,他也是人口學界中最先提出要停止計劃生育的學者。這幾十年來梁中堂教授一直扮演一種人口學的獨行俠的角色。正是因為有梁中堂、郭志剛以及其他很多人口學家的辛勞耕耘,才在中國人口學如此貧瘠的土地上開闢出一片綠洲。
人口學界「頭腦里的框框」很多,有多種原因:
1、中國人口學科一開始就建立在馬爾薩斯和馬寅初人口理論基礎上的,是專門為計劃生育服務的。他們要麼不能突破幾十年老思維的束縛,要麼不敢承認過去的「成就」是錯誤的(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只有在不斷否定中才能獲得真理,search + search = research)。
2、計劃生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載入憲法的,對人口政策長期要求「不爭論」。
3、人口學界依賴國家計生委獲得科研課題。計生委還通過組織直接控制人口學界(人口學會名譽會長、會長都是原計生委主任)。通俗地說,人口學界是「握薪藏膽」。
4、在1990年代生育率下降后(尤其是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2之後)人口學界出現一些異議,要求調整人口政策。為了壓制這股聲音,國家計生委於2001年又推動出台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計劃生育系統宣傳品管理辦法》。
5、人口學者角色錯位,總是以決策層的角度看問題,以政治家自居,總是考慮到「政策連續性」、「給政府台階下」,而不是注重事實判斷。
因此,中國人口學界或多或少有「學術爬蚤心理」。即便開明派學者的觀點,經過自己和上級的層層中和,到中央決策層那裡也已經是面目全非了,中央領導根本感覺不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
很顯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的領導最終採納了第一種觀點,中央據此於2006年12月17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認為實際生育率為1.8,最佳生育率也是1.8,提出計劃生育「四個堅持不動搖」。據筆者所知,三百多位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成員中很多並不認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的結論,他們對這些打著他們旗號的結論非常氣憤。一些基層計生委幹部也對筆者說,他們對這些結論非常失望。
關於「最佳生育率」,韓國也有慘重的教訓。韓國1962年開始提倡二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育率急劇下降,1980年代後期不到 1.6,1990年代初期也只徘徊在1.65左右。韓國人1990年代引發了一場很大的辯論,結果開明派佔上風。韓國政府於1996年批准了「新人口政策 」,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
但是韓國的人口學科也是以馬爾薩斯理論為基礎建立的,即便開明派人口學家們頭腦中「條條框框」也很多。而韓國勞動力仍然充足(1960年代每個婦女平均生6個孩子,1970年代還生3.6個孩子),決策層沒有感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韓國的「新人口政策」認為最佳生育率為1.6,而韓國1995、 1996年實際生育率恰好是1.65、1.58。意味著韓國只需要「穩定低生育率」就行。並且韓國的「新人口政策」的有些具體方法其實是抑制生育而不是鼓勵生育,比如開展「關愛女孩運動」,鼓勵婦女參與生產勞動(從而放棄生育),而不是鼓勵婦女生兒育女。因此,儘管政策的導向改變了,但由於政策是「夾生飯 」,生育率繼續下降到2000年的1.47和2002年的1.17。面對這種嚴峻形勢,韓國人口學界和政府仍然不知道癥結所在,韓國在2004年出台了以 「為使總和生育率在2010年提高到1.6」為目標的六個方面的措施。結果生育率不升反降,2005年降低到只有1.08,2006年也只有1.11。韓國漢城大學社會學教授殷基洙說:「除非能把人口問題處理好,否則,韓國社會將會在20至30年內崩潰。」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韓國的世代更替水平在2.1左右,但是卻滑稽地將目標生育率放在1.6,扭扭捏捏,出台的各項措施都是圍繞「1.6的生育率」,沒有借人口政策調整有效逆轉生育文化,也沒有真正在分配製度上下功夫,生育率不下降才怪,怎麼可能提升?
同樣,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在2.3以上,最佳生育率怎麼又是1.8了?1.8的生育率是非常危險的!韓國為1962年的「提倡二胎」吃盡了苦頭,後悔不已;而現在中國一些人口學家提出的「二孩晚育軟著陸」方案還趕不上韓國1962年的方案。
中國強制性計劃生育已經30多年了,其對生育文化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停止計劃生育根本無法防止人口銳減,今後鼓勵生育的任務非常艱巨。應該高調停止計劃生育,鼓勵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而不是將目標生育率放在1.8(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的這個結論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非常荒謬的),轟轟烈烈,給大眾一擊驚醒,逆轉生育文化。而不要將韓國等地的教訓當經驗,不能太強調政策連續性(會誤大事的)!
三、中國的政策生育率根本不是1.5,實際生育率低於政策生育率是可信的
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將客觀調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依據是中國的政策生育率為1.5,加上超生和漏報,因此生育率為1.8是可信的。
那我們看看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到底是
多少,實際生育率是否會比政策生育率高。
人口學家廣泛引用的1.47政策生育率是北京大學郭志剛教授與國家計生委規劃統計司司長張二力等人合作完成的研究結果。曾經在計生委開過一個小會將此分析結果向計生委領導報告過,被要求保密。後來獲批准同意對外發表在2003年《人口研究》第5期[15]。
根據他們的原始資料,全國允許生1孩的佔35.4%,允許生1.5孩(頭胎是女孩的可以生二胎)佔53.6%,允許生2孩的站9.7%,允許生3孩的佔1.3%。郭志剛教授是假設出生性別比為107。
那麼依照他們的原始數據,1000個婦女,有354個只允許生1孩;536個婦女生1.5孩,以性別比107計算,第一胎生277個男孩和 259個女孩,生女孩的259個婦女每人可以再生1個;97個婦女生2孩,共194個孩子;13個婦女生3孩,共39個孩子。1000個生育婦女(其中 631個婦女只允許生育1孩子)合計可以生1382個孩子,平均每個婦女可生育1.38個孩子。可見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
郭志剛教授等人是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乘以1.06之後變成1.465的。筆者認為這個1.06偏高,雖然有些特殊情況可以多生,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本來是可以多生的,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執行政策很嚴,沒有宣傳這方面的優惠政策,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很多本來符合「理論政策」的,但是都礙於「現實的政策」而沒有生)。另外筆者認為即便一孩政策可以有6%的例外,但是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就不可能有6%的例外了。比如一孩政策下,6%的例外可以多生一個孩子,但是二孩、三孩政策下,這6%的例外就不是再生二孩、三孩了,而很有可能只再生一孩了,因此將二孩、三孩也乘以1.06偏高。
筆者就這個問題請教過郭志剛教授,郭教授說:「你對我們計算政策生育率的1.06調整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我們實際上給政府留了更多餘地,也是為使我們調整政策的依據處於更保險一側。當時我做這些時,本來只是想說明自1990年以來,總和生育率不是像計生委說的那樣是多年穩定在1.8上,而是在向政策水平接近。政策當然是總和生育率降低的一個原因,奇怪的是一些政府官員和學者,一邊認為超生嚴重、政策形同虛設,一邊同時力保維持現行政策,一邊還能大談計劃生育成績。」
可見,郭志剛教授1.465的政策生育率其實是為了給政府留下更多餘地。但是國家計生委卻在這個「餘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餘地」,對外宣稱中國的政策生育率是1.5,並否定中國是一胎化的現實(國家計生委法規司司長於學軍說:「我國已有30%-40%的人口是可以生二孩的。怎麼能說是一孩政策呢?」) [14]。並據此認為他們1.8的生育率是可信的。
計生委如此,主流人口學界也如此。比如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人口研究》雜誌常務副主編陳衛說:「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原始數據計算出的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22,大大低於政策生育水平。這種結果顯然不合乎邏輯。因為按照中國現行生育政策,如果全國沒有一例計劃外生育,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應該為1.47」[16]。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翟振武也說:「按照中國現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國老百姓沒有一例計劃外生育,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應該為1.46,在廣大農村仍然存在大量計劃外生育的現實下,怎麼可能低於1.46呢?」[17]。
但是他們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不生育人群。近二十多年來,中國的不孕率發病率上升了10倍,單身、丁克、晚育比例也在急劇增加。用當前國際上的不孕率標準口徑對2001年計劃生育調查數據的分析表明,中國原發性不孕率高達17% [18]。而中國國家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現在全國生育意願低下,平均只有1.73,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分別只為1.78個和1.60個。未婚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只為1.46個[19]。意味著不願意生孩子或者只願意生一個孩子的比例很高。以最保守的15%不生育人口比例計算,那麼每1000個婦女只能生育1175個,如果響應政策的話,中國平均每個婦女只生1.17個孩子(現實政策生育率),這不是一胎化又是什麼?如果以20%不生育人口比例計算,那麼現實政策生育率只有1.1。
越南都允許生2孩,加上一些特殊情況,政策生育率是高於2的,但是近年實際生育率只有1.9左右,低於政策生育率。韓國、台灣的政策生育率是「無限」,但實際生育率不到1.1。
山西翼城、甘肅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農村地區從1980年代開始實行「二胎方案」,這八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政策生育率為2.0,但是實際生育率只有1.4-1.6,遠遠低於政策生育率。新疆建設兵團、湖北長陽、五峰現在也實行「二胎方案」,但是建設兵團的總和生育率在整個 「十五」時期都穩定在1.0左右,湖北長陽、五峰現在實際生育率只有0.9,遠遠低於政策生育率。因此實際生育率低於政策生育率是非常可信的,僅僅放開二胎是不夠的。
在國家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界的一再「質疑」下,國家統計局其實也在修正他們的客觀調查的數據。比如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根據原始數據,生育率只在1.2左右,但是最終公布出來卻是1.33(國家計生委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仍然不滿意而沒有採納)。
郭志剛教授認為,只能用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這些客觀數據修正其他數據的,哪有有用其他主觀數據修正客觀調查數據的道理?計生委這麼多年來並未在提高調查質量、收集有關信息上下什麼功夫,原因在於他們未必真想證明極低生育率,相反他們對能作為較高生育率的證據的一些東西卻絕不會放過,不失時機地向上、向下「炒作」。
即便不採納任何中國官方數據,光憑著中國發展水平就可以推測即使沒有計劃生育中國的生育率也達不到1.8,加上政策執行力度就足以得出中國生育率在1.3以下的結論。根據中國發展水平、傳統生育文化被破壞程度、教育產業化程度、醫療負擔、自殺率(自殺率高的國家生育率低,中國自殺率是世界平均的 2倍多,並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男性自殺率遠遠高於女性,而中國是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而女性是生育的承擔者)、就業壓力、產業結構、婦女勞動參與率、婦女受教育程度、離婚率、不孕症發病率、農村育齡人口進城比例、中國目前的工資佔GDP的比例、城鄉(包括農民工)收入的差距等等,再對照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泰國、巴西、伊朗、越南地區當年和現在的情況,筆者認為中國即便沒有計劃生育,生育率不可能達到1.8,再結合中國政策執行力度尤其是對生育文化的破壞程度,筆者認為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生育率1.33是偏高的。就是說,很多人口學界和計生委的官員認為統計局的數據偏低,而筆者認為偏高(中國生育率在1.1的可能性比1.4還要大)。
註釋:
1.軟科學經典案例:「只生一個好」是怎麼提出來的.人民網2006年12月25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208374.html
2.宋健.從現代科學看人口問題. 光明日報. 1980年10月3日. 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 ... 90C48256B3200731414
3.天賦人責—宋健.北京電視台. 播出時間 3月7日. http://www.btv.org/btvweb/kejiao/2006-03/01/content_13921.htm
4.Espenshade TJ, Guzman JC, and Westoff CF. The surprising global variation in replacement fertility.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3,22:575-583.
5.嬰兒死亡率資料.聯合國統計署. http://data.un.org/Data.aspx?q=I ... B&f=srID%3a1230
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資料. 聯合國統計署. http://data.un.org/Data.aspx?q=U ... &f=inID%3aMBD11
7.中國曆年嬰兒死亡率. 聯合國. http://globalis.gvu.unu.edu/indi ... D=25&Country=CN
8.中國曆年5歲以下兒童兒死亡率. 聯合國. http://globalis.gvu.unu.edu/indi ... &IndicatorID=26
9.穆光宗. 構築以人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戰略. 學習時報. 2004年10月18日第四版.
10.生育水平與生育行為. 中國網. 2006-9-26.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 ... content_7195299.htm
11.獨生子女,真的不堪一擊嗎?搜狐女人視線. 2004-02-05. http://women.sohu.com/6/0204/17/blank219001707.shtml
12.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中共中央.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4/content_2547034.htm
13.郭志剛. 對中國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與討論.人口研究. 2004年3月號.
14.人口計生委於學軍談「穩定生育政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政府網。 2007-11-10. http://www.gov.cn/zxft/ft31/wzzxgd.htm
15.郭志剛,張二力, 顧寶昌,王豐.從政策生育率看中國生育政策的多樣性.人口研究,2003;5.
16.陳衛. 中國目前的生育率到底有多高.中國網.2007-01-19. http://www.china.com.cn/blog/blo ... content_7682910.htm
17.李虎軍. 低生育率問題與人口政策.南方周末. 2005-12-15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enkou/1063451.htm
18.高峻 ,高爾生; 中國育齡婦女不孕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衛生統計; 2005年01期; 27-29.
19.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2007年第2號)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8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