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帝的錯覺 第六章 道德的起源 2

[複製鏈接]

20

主題

49

帖子

5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nmaomi 發表於 2009-1-21 0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封信的情緒和語調是相當典型的。此人相信,進化論的內在是虛無主義的,它告訴人們,我們由盲目的機遇進化而來(我第無數次地重申,自然選擇是絕非隨機過程),以及人死之後萬事成空。作為如此一個所謂的消極性產生的後果,所有邪惡隨之而來。大概,他並不真正認為寡居是進化論的直接後果,但是他的信,在這裡已經達到了我曾在基督徒的信件中一再看到的狂熱狠毒。我將一本書(拆解彩虹,Unweaving the Rainbow)題獻給終極意義,獻給科學的詩意,並目標明確地,用長篇大論反駁對於虛無負面的控訴,所以我將言止於此。這一章是關於邪惡及其反面--善良的;關於道德:它從何而來,我們為何信奉它,以及我們是否需要宗教作為信奉它的途徑。

我們的道德感是否來源於達爾文的進化?

好些書, 包括 Robert Hinde 的 《Why Good is Good》(為什麼善就是善),Michael Shermer的《The Science of Good and Evil》(善與惡的科學),Robert Buckman 的《Can We Be Good Without God? 》(沒有神,我們是否能行善?),和Marc Hauser 的《Moral Minds》(道德思維), 探討了善與惡來源於人類進化的過去。這一節,我著重於我自己的一些觀點。

表面上看,基於自然選擇的達爾文觀點不適合解釋善行,或道德感,體面,認同感,和同情。自然選擇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釋諸如飢餓,恐懼,和性慾等直接關乎我們的生存和基因的延續。但是,如何解釋油然爆發的痛楚,當我們看到孤兒在哭泣,寡婦掙扎在絕望的孤獨中,或一隻受傷的動物在悲嗥。是什麼給了我們這麼強烈的衝動,將禮物,或錢,或衣物匿名送給世界另一端,從未謀面,更不可能有回報的海嘯受害者手中呢?我們當中好的撒馬利亞人是從哪裡來的呢?難道不是善行和自私的基因不相符嗎?這是相符的。因為其中有一個對這個理論廣為流傳的誤解----一個另人沮喪(以及在事後認為可以預知的)誤解。事後才知,可以在事前預防它的發生。我們很有必要強調基因這個詞,自私的基因有別於自私的有機體,或自私的物種。容我補述。

由達爾文主義的邏輯推導出,在生命的不同層次結構中,生存下來並通過了自然選擇的個體趨向於自私。這些個體的生存是以在同一層次中的競爭者為代價的。準確地說, 這一點是「自私」的上下文。問題是, 在什麼層面上?自私的基因, 特彆強調參與自然選擇(自私)的單位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不是自私的有機體, 更不是自私的種群,自私的物種,或自私的生態系統,而是自私的基因。基因,傳遞著信息,生存了許多代或反之。有別於基因(也可說是meme*),種群或物種,因為它們不能完全地複製自己,不能在自我複製的機制里互相競爭,他們不適合作為自然選擇的單位。在這種意義下,基因被挑選出來,作為自私的單位。當然,在達爾文學說中,自私的特殊含義是自我複製和競爭。

* 譯者註:meme是道金斯創造的新詞,意為文化的傳播,與基因的遺傳相對照。

基因確保它們相對於其它基因「自私」地生存,最明顯的方法是通過自私的有機體。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有機體的生存有助於它所攜帶的基因的生存。但是不同的情況有利於不同的策略。在一定條件下,基因通過生物的利他行為來確保自己「自私」地生存,這些情況並不少見,目前廣為人知。一般地,分為兩大類。第一種:基因使生物個體幫助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從而在統計意義上增加自身複製的機會。這個基因在基因庫中頻繁出現,導致了幫助親戚的行為成為普遍。一個很明顯的,當然不是唯一的例子,就是慈愛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蜜蜂,胡蜂,螞蟻,白蟻,進化成社會組織,從而年長的孩子能夠照顧幼小的孩子,它們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一些脊椎動物例如裸體鼴鼠,南非貓鼬,橡樹啄木鳥,在比較鬆散的程度上,也有類似的組織。我已故的同事W. D. Hamilton 指出,一般來說,動物趨向於關心,保護它們的近親,與其分享資源,幫其發出危險信號,或諸如此類的事情, 因為這些近親在統計意義上,最大可能的分享了同樣的基因。

另一個主要的利己行為是互惠(你替我搔背,我也替你搔背),很好地吻合了達爾文原理。這種理論首次由Robert Trivers 引入到進化生物學中,在數學領域中稱為博弈論。它並不基於擁有相同的基因。實際上,種群之間的差異越大,互惠可能越顯著,經常被稱為共棲。這個原則同樣是人類貿易的基礎。獵人需要茅,鐵匠需要肉。這種不對稱導致交易成功。蜜蜂需要花蜜,花朵需要傳粉。花朵不會飛,但它們支付花蜜給蜜蜂,僱用它們的翅膀。一種被稱作花蜜導航鳥,能夠發現蜂巢,卻闖不進去。蜜獾能闖進蜂巢,卻沒有找尋蜂巢的翅膀。於是,花蜜導航鳥用一種專門用於領航的,誘惑性的舞蹈帶領獾(有時是人)。雙方都從這場交易獲利。一塊大石頭下有一壇金子,但發現的人搬不動石頭。於是,他不得不找人幫忙, 與他們分這壇金子,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他什麼都得不到。生物圈中充滿了無數這樣互利的關係:野牛和牛椋鳥,紅管花和蜂鳥,鯰魚和獺魚,奶牛和它們腹中的微生物。互利能進行地很好,因為存在不對稱的需求和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物種差異越大,這種機制工作地越好:因為供求的不對稱也越大。

人類社會中,個人債務和錢幣的出現允許延遲交易。交易雙方不必立即兌現。他們可以欠債,或把債轉嫁給別人。據我所知,除人以外,其他動物沒有類似錢幣的東西。但是個體的記憶起著非正式的同樣作用。吸血蝙蝠能夠了解到本群落中那些蝙蝠可靠,能夠還債,即反芻血來回報,那些狡詐賴債。自然選擇偏愛特定的基因,它們的載體根據不對稱的供求,在富裕時施捨,睏乏時索求。自然選擇也有利於那些恪守義務,記得怨恨*,和強制履行互惠義務,懲罰那些只索取不回報的。

* 譯者註:即吃虧後會記住並學乖

既然總有欺騙,博弈論解決互惠這個難題的穩定方案中必然包括懲戒機制。數學理論上有兩大類穩定解。一種是「總是作惡」,這個解之所以穩定,因為如果別人都這麼做,一個好人總是好得不能更好」。還有一種穩定的策略,即「開始懷著疑問行善,然後獎勵好的行為,懲戒惡的行為。」(「穩定」, 指的是當某一情況的發生超過一定的數目時,沒有其他的方法比目前的更好。)博弈論給這種策略(或同一類的策略)起了很多名字, 包括以牙還牙(Tit-for-Tat), 報復者和報答者。在特定條件下,進化的穩定性指的是,如果人口中互惠者占多數,沒有一個惡棍,或一個聖人能做得更好。當然, 一些較複雜的以牙還牙(Tit-for-Tat)模型更好地作用於有些特例。

我已經指出親緣和互惠是達爾文世界中解釋互利現象的兩座基石。在這兩塊基石上還有其他的建築。擁有語言的人類社會,充斥著流言蜚語,名聲便顯得至關重要了。一個人可能有慷慨仁慈的名聲,另一個人卻有著不可靠,欺詐,反覆無常的名聲,而第三個人的名聲可能是對可信賴的人非常仁慈,對欺詐者毫不手軟。一個關於互利的較粗糙的理論期望動物們的行為是對不同特點的夥伴的一種無意識的反應。人類社會中,閑言碎語展示著語言在傳播著一個人的聲譽方面的強大威力。從某人在某一酒吧中的慘痛教訓,你可以不必重蹈覆轍。葡萄藤下,你聽說某甲是一個吝嗇鬼,或者,為了更有諷刺意味,你聽說某乙最愛八卦。名譽非常重要。生物學家認識到達爾文主義的生存價值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好的互惠者,而且要有這樣的名聲。Matt Ridley 的《美德的起源》, 清晰地闡述了達爾文領域的道德,特別是名譽*。

*作者註:名譽不局限於人類。最近,人們發現它也適用於一類典型的動物互利,這就是小的清理魚和它的大魚客戶之間的共生關係。一個天才的實驗中,潛在的客戶觀察一條瀨魚,Labroides dimidiatus,是一個勤勉清理工,而它的競爭者,Labroides,則是玩忽職守。這位潛在客戶基本上選擇前者。參考R. Bshary 和 A. S. Grutter, 'Image scoring and cooperation in a cleaner fish mutualism', 自然 441, 2006 6 月 22 日, 975-8.

挪威的經濟學家Thorstein Veblen 和以色列生物學家Amotz Zahavi,用不同的方法給出極好的數據。無私奉獻可能是一種權威和能力的誇耀。人類學家知道Potlatch效應,來源於太平洋西北部部落以暴殄天物的盛宴來約定其酋長的地位。極端情況下,彼此間競爭性的娛樂直到有一方成為赤貧為止,勝者也所剩無幾。Veblen 有關「炫耀性消費」的概念,啟迪了今天社會現象的觀察者。Zahavi的貢獻,從進化論的角度提出了Potlatch的觀點。很多年沒有得到生物學家們的重視,直到被理論家Alan Grafen獨具匠心的數學模型所證實。Zahavi 研究一種群居的阿拉伯棕色小鳥,它們互相合作孵蛋。像許多其他小鳥,它們發出警報,捐獻出食物。標準的達爾文理論的觀察家起初會認為這些行為是基於親緣和互惠的基礎上的。小鳥餵了同伴,它期待回報嗎?或者這個同伴有著非常近的血緣關係嗎?Zahavi的解釋根本出乎意料。強勢的小鳥給下屬餵食來鞏固它的權勢。如果用人類語言來描述,Zahavi樂意翻譯為,這隻占統治地位的小鳥在說:「看看我比你高貴多了,我可以給你提供食物。」 或者說:「看看我是如此的高貴,不怕老鷹的襲擊,站在高高的枝頭,你們在地上覓食時替你們站崗放哨。」 Zahavi和同事們的觀察到小鳥們主動競爭危險的崗哨。當一個地位低的小鳥給一個地位高的小鳥餵食時,這麼明顯的慷慨竟會導致暴力拒絕。Zahavi 觀點的精要是能力的誇耀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有一個真才實料的小鳥才能做到。炫耀式的慷慨,有公德心的冒險,諸如此類的宣揚自己的優越感和能力,雖然代價沉重,卻可以導致各種成功,例如得到異性的青睞。

現在我們有了四個很好的原因從達爾文的角度解釋利他主義,慷慨和道德。首先,是血緣關係的特例。其次,是互惠:回報恩惠,和施恩於那些可能得回報者。接著,第三,一個有著仁慈和慷慨的名聲可以帶來很多實惠。第四點,如果Zahavi是對的話,炫耀式的慷慨是宣揚自己貨真價實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多的好處。

人類的史前階段,生活的環境相當有利於形成以上的四種善行。我們生活在村落里,或更早時候像狒狒一樣,結群遊盪,部分地與其他村落或種群隔絕。村落的大部分成員都是親戚,血緣關係勝過任何一個其他部落—大量的機會形成利他主義。而且,不管是不是親戚,你一生中要多次碰到同一個人。這是發展互惠利他主義的理想條件。同樣也是建立無私名聲和誇耀能力的理想條件。上述四種中的任何一種方式都會導致早期人類趨向於保存利他的基因。很容易理解始祖們善待自己人,但對部落以外的人則施以顏色,甚至仇外。但是為什麼,我們當中的大多數生活在大城市, 不再與親戚們朝夕相處,我們遇見的人可能沒有機會再次相遇,問什麼我們依舊彼此善待,即使有時被認為和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們?

值得指出的是,不要弄錯了自然選擇的適用範圍。它並不有助於形成你能夠有條理地意識到怎樣做對你的基因有利。這種意識直到二十世紀才顯明出來,即使今天也只有少數的科學家能夠全面地了解。自然選擇偏愛的是那些首要的規則,它們在實踐中大大地增強了制定這些規則的基因的傳遞幾率。有時,這個首要規則也會發生意外而失效。在鳥類的大腦中,有這樣一個規則「照顧鳥巢中咯咯叫的小東西,將食物放入他們紅色的大嘴中」,非常有較地傳遞了建立這種規則的基因,因為,在一個成年鳥類的巢穴中,咯咯叫的,張大嘴巴的,一般都是這個鳥的後代。然而,如果別人的雛鳥進入巢內,杜鵑就是故意這麼做的,這個規則就失效了。那些好的撒馬利亞有沒有可能是自然衝動,發生意外而失效,正如蘆葦鳥含辛茹苦地撫養小杜鵑時,它的育兒本能讓它「失效」?另一個更加接近的例子是有人迫切的要領養一個孩子。我要趕緊補充,「失效」僅僅是在達爾文理論的意義下的說法,沒有任何不恭的含義。

[ 本帖最後由 davidlee 於 2009-1-25 08:08 編輯 ]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沙發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9-1-21 01:21 | 只看該作者
道德是這個罈子里某位同學的專利,他可能表面上不跟你急,心裡已經罵了你無數遍了。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主題

1701

帖子

64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8
3
傻蛋吞椰酥 發表於 2009-1-21 02:42 | 只看該作者
小懶貓自己翻譯的嗎? 這功勞可就大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49

帖子

5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7
4
 樓主| lanmaomi 發表於 2009-1-21 09:31 | 只看該作者
這是我翻譯的。 還有更多等著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主題

1701

帖子

64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8
5
傻蛋吞椰酥 發表於 2009-1-21 1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樓 lanmaomi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8: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