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陀法語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簡介
舍衛城·達彌卡法師(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於澳洲。早年在印度落髮為僧,後來到斯里蘭卡修行,並由於致力於推廣佛教而聞名該國。一九八五年,他來到新加坡,擔任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及數個佛教團體的宗教顧問。法師也曾在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講課,並為該署製作數部教育電視片。他的其他著作有:「問得好,答得正」、「佛法的瑰寶」、《Matrceta's Hymn to the Buddha》、《Encounte's with Buddhism》、《All About Buddhism》、《Middle Land Middle Way》。
************************************************************************************************************************************************
在佛陀入滅六個月後,人們開始把他所說與所做的牢記下來,有如一條金線穿過水晶珠子一般地由導師口授給弟子。這種口傳方式後來轉為文字記載。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的語文—巴利文編寫成三本巨著,稱為「 三藏」。第一本是《經藏》,記載了佛陀和他的一些證悟弟子的演說,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第二本是《律藏》,收錄了僧團戒律與行政程序。第三本是《論藏》,收集了各心理過程的詳細分析。
多少世紀以來,佛弟子為了對巴利文「三藏經」表示敬意,把它寫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幾頁夾在鑲有寶石的封面中,或把經典收藏在宏偉的圖書館內。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推重「三藏」,極力使自己的生活圍繞著『三藏」中所包含的法,在「三藏」中找尋指示與激勵,而「三藏」,永遠指向自由的涅槃,則使他們的意念平靜,心靈純凈。總之,熟悉佛陀的教誨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弟子的生活重點是禪定。在佛陀所教的最為重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中,有一個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即在「三藏」中選出一節經文,然後靜靜的冥想它的涵義。人若能抱著恭敬與願意接納的態度,每修習此禪定經文的涵義經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銘刻在心中。
閱讀或聆聽佛陀的教誨就有如與佛陀直接接觸。雖然這本書是專為那些修習冥想佛法之禪定者而編寫的,但是,凡是對佛陀的教誨有興趣的人都會覺得這本書很有用。書中包括有收錄在「三藏」中的演說摘錄,收錄在正統文獻中的演說摘錄。這些摘錄按一天一則編排,除了一些是新的翻譯,其餘大部分是根據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的英文譯文而重新整理的。佛教的神聖文獻中有甚多重複部分,這在佛法處於以口傳授的時期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數現代讀者則認為這會使人分心。這些重複部分在不會改變經文的原意的原則下,已被我刪除或集合在一起。

此書編寫完畢后,我的朋友:劉妙蓮居士和郭錦彪居士將它譯成中文,施性國居士和陳英德居士幫忙校對,以供華文讀者閱讀。願我們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也願所有讀者能從書中受益。

達彌卡法師

[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1-18 02:13 編輯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沙發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2:11 | 只看該作者
「設想大地被水覆蓋了,有一人將一副穿有一個洞的牛軛拋入水中。牛軛隨風四處漂流。再假設每一百年中,有一隻瞎了眼的海龜浮出水面,那麼,依你猜測,這隻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龜的頭部伸入軛上洞孔的機會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為人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徹底了悟的如來住世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佛法與如來的戒律能在世間教授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為人,如來又已到世間並教導佛法,你就應該力求了悟四聖諦。」

[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1-18 02:21 編輯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3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2:21 | 只看該作者
「我將為你講述八正道;為你分析八正道。我這就講,請仔細聽。何謂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何謂正見?正見即正確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斷滅以及斷滅的方法。
何謂正思維?正思維即離欲、慈悲、助人的思維。
何謂正語?正語即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和不綺語。
何謂正業?正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何謂正命?正命即放棄不正當職業,以正當職業謀生。
何謂正精進?正精進即興起,揚善去惡的念頭,做出努力,集中並引導心念去制止惡念的滋生、斷滅已升起的惡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進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發展,達至圓滿。
何謂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間的一切誘惑與嫌惡。
何謂正定?正定即修習四禪定。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4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2:24 | 只看該作者
修習甚麼佛法才會給自己帶來莫大好處?關於這點,聖潔弟子會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願死去;我喜愛享樂,憎恨痛苦,我不願意被他人殺害;同樣的,他人也不願意被我殺害。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殺、勸勉他人戒殺、讚揚戒殺的行徑。

聖潔弟子會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東西被別人盜取,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盜取了他人的東西,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盜、勸勉他人戒偷盜、讚揚戒偷盜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姦汙我的伴侶,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去姦汙他人的伴侶,他們也一定覺得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淫,勸勉他人戒邪淫,讚揚戒邪淫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撒謊來破壞我的利益,我會不愉快。同樣的,我通過撒謊來破壞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興,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謊,讚揚戒撒謊的行徑。

聖潔的弟子又進一步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來破壞我與朋友的感情,或者咒罵我,以無聊無意義的話來擾亂我的心,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如此對待他人,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我覺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勸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讚揚戒咒罵、戒綺語的行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5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3:06 | 只看該作者
一個人若貪婪多欲、汲汲營求、心意歹毒、思想腐敗、粗心大意、放蕩不羈、心念雜亂、不懂得控制感官,那麼,即使他拉住我袈裟邊沿緊跟隨我,也離我很遠。為甚麼呢?因為他看不見佛法。看不見佛法就是看不見我。
一個人若不貪婪多欲、不汲汲營求、心地純正、善良、念念分明、泰然自若、心平氣和、心念專註、能控制感官,那麼,他即使住在百里之外,也離我很近。為甚麼呢?因為他看見了佛法。看見了佛法就是看見了我。

雖然身近平靜者,
卻汲汲營求、片刻不歇,
這沸騰者離已平靜者何其遠!
這激動者離已冷靜者何其遠!
這貪婪者離已知足者何其遠!

洞悉佛法,擺脫欲愛,
智者滅除一切慾望,
他靜如一池無風止水,
這平靜者離已平靜者何其近!
這冷靜者離已冷靜者何其近!
這知足者離已知足者何其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6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3:20 | 只看該作者

應用這五個方法,就可將嗔念去除。

在嗔念升起時,人應即刻加以克制。剋制的方法共有五個。哪五個?即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慈愛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悲憫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舍心(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轉移注意力,將它忘卻。在任何嗔念升起,他應把它當成是由自己引起,應如此想:「這是自己造的業,是自己造業自己受,一切行為舉動是業的本質、親屬與基礎。一個人造了善業或惡業,都會成為那善業或惡業的繼承人。
應用這五個方法,就可將嗔念去除。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7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3:35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你的敵人,
在他的勢力領域中傷害你;
你又何必心中懊惱,
在自己領域中傷害自己。
含著滿眶熱淚,
你離開噓寒問暖、鼎力相助的家人。
你何不離開敵人?
何不撇下帶來莫大傷害的憤怒?
把你圍困的憤怒,
腐蝕了你努力培育的一切德行之根,
誰會如此愚蠢呢?
何以他造了惡業,
你為之憤怒?
難道你願意模仿他的惡行?
如果有人激怒、煽動你,
要你去造惡;
你何必氣憤,
何必如他所願。
如果你生氣,
他或許會受害、或許不,
但你覺得氣憤,
你必定自己受害。
如果敵人氣昏了頭,
自甘走上痛苦之道,
難道你願意步他後塵?
當敵人激你生氣以傷害你,
讓這般怒意自行消失,
別無謂的傷害自己。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8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03:48 | 只看該作者
錫達(Citta)居士對眾比丘說:「假設有一根繩子或一把牛軛將一頭黑公牛與一頭白公牛綁在一起,那麼應該說黑牛是白牛的枷鎖呢?還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鎖呢?」

「不!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繩子或牛軛所束縛。」

「比丘們,與此同樣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鎖,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鎖;因為它們二者而產生的慾望與執著才是枷鎖。耳根與聲音,鼻根與氣味、舌根與味道、心與念頭等都不是枷鎖。因為它們的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慾望與執著才是真正的枷鎖。」

「善哉!居士,你說得好。你具備了與佛陀精湛的教誨相一致的慧眼!」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9
metrotown 發表於 2009-1-18 12: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0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2:41 | 只看該作者
廣闊的海洋只有一種滋味—鹼的滋味。

我的教義也只有一種滋味—自由的滋味。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1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2:54 | 只看該作者
不造惡業,
力行善事,
凈化心念,
這是諸佛的教誨。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古大德翻譯得真好!


不輕視、傷害他人,
嚴守僧團戒律,
飲食要適量,居處幽僻,
專心修習禪定,
這是諸佛的教誨。


故,修習慈悲觀,
應是為自己與他人,
大家應滿懷愛心,
這是諸佛的教誨。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2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3:08 | 只看該作者
心本來是明亮的,卻被外來的污垢所玷污,凡夫不明白這點,所以他們沒有修養心。
心本是明亮的,故能清除外來的污垢,聖潔的弟子了解這點,所以他們有修養心。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3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3:25 | 只看該作者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4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3:28 | 只看該作者

對治嗔恚的5種方法

舍利弗尊者說有五種方法可以滅除升起了的嗔念。那五種呢?



「就以一個言語潔凈,行為卻不潔凈的人為例子吧!假設有個穿著以破布製成的袈裟的僧人,看見路上有塊破布,便用左腳踩壓著,用右腳攤開,觀看它有利用價值,然後繼續上路。同樣的,對一個言語潔凈,行為卻不潔凈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行為;相反的,應注重他潔凈的地方。」

「 對於一個言語不潔凈,行為卻潔凈的人,我們又如何滅除嗔念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干口渴的人來到一個長滿青苔、水藻的池塘。他投身入池,撥開苔藻、再用雙手掬水來喝,全身備覺爽快,然後繼續上路。同樣的,對一個言語不潔凈,行為卻潔凈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言語;相反的,應注重他潔凈的地方。」

「 對於一個言語、行為不潔凈,心念卻不時達致清澈平靜的人又如何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干口渴的人,看見一個積滿水的牛蹄印坑,他於是想:『這是牛蹄印坑,如果我用雙手或找個杯來掬水,必定會把泥漿給攪拌上來,變得不適予飲用了。若我扒在地上,像牛一樣低頭飲水又如何呢?』想著他便如此做了。同樣的,對於一個言語、行為不潔凈,心念卻不時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行為、言語,應注重他清澈、平靜的心念。」

「 對於一個言語、行為不潔凈、心念又不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又如何呢?假設有一個身患重病,痛苦難挨的人,獨自徒行在前後都沒有村落的大道上,既找不到合適的糧食與藥物,也找不到人來照顧或指引到另一個村落去。若有人看見他,一定會起憐憫之心,想著:『這可憐的人,若得不到他人的幫助,一定會死去。』同樣的,對於一個言行不潔凈,心念又不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我們應發慈悲心,同情他,想著:『這可憐的人應放棄惡行、培育善行,否則死後一定不能輪迴到善道。』

「 對於一個言行潔凈,心念又清澈平靜的人,我們又如何滅除嗔念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干口渴的人,來到一個清涼澄澈的池塘。池邊萬木爭榮、林蔭蔽天,是個歇腳的好地方。於是他跳入水中沐浴暢飲一番,再躺在樹蔭下歇息。同樣的,對於這麼一個人,我們應想著他在言行上的潔凈與心念上的清澈平靜。」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5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8 23:59 | 只看該作者
摩倫亞鋪達(Malunkaputta) 對世尊說:『長者,當我禪定時,想起了:『對於世界是有限的、是無限的、是既有限又無限的、或既非有限,亦非無限的推測;對於靈魂與身體是同一的或不同一的推測;對於如來入滅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既存在亦不存在或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推測,這種種推測,世尊都不曾加以解釋,把它們擱置在一旁,不加以理會。長者,如果您不為我解釋這些推測,我將捨棄這修行。如果您確實知道答案,就應該為我解說,否則,您就坦白承認您不曉得吧!』

『摩倫亞鋪達,我可曾對你說:來!做我的弟子,我將為你解答這些問題嗎?』
『沒有,老師。』
『那,你可曾對我說:唯當您解答這些問題后,我才成為您的弟子嗎?』
『沒有,老師。』

『 既然如此,你這傻子在發甚麼牢騷呢?如果有人說要等到這些疑問全被解答后才成為我的弟子,那麼,可能還未獲得解答時,他已死去了。這就有如一個被一支毒箭射傷的人一樣,當朋友為他請來醫生診治傷口時,他說道:「等一等,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誰射的?他是甚麼出身?是高的、矮的、肥的或瘦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用以射這箭的弓是彈力弓、十字弓或長弓?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由蘆草制的、木頭制的或竹子制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頭是普通型或鋸齒型?是牛齒造的或是鐵造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早在這些問題能被完全解答之前,那人已死了。同樣的,如果有人要等到世界是有限或無限等問題被清楚解答之後才願意成為我的弟子,恐怕在獲得解答之前,他們已死去了。』

『 是否要過聖潔生活,決定不在於探究世界是否有限的、是無限的、是既有限又無限的或既非無限,亦非有限的。是否要過聖潔生活,決定不在於靈魂與身體是同一或不同一的。不論世界是否有限或無限,生、老、病、死、悲傷、苦惱、痛苦、哀痛與失望等依然存在。我的教誨乃是為了斷除這一切。對我沒有解釋的,你要了解這些是還沒有被解釋的,對我有解釋的,你要了解這些是已經被解釋的。我不解釋的是甚麼呢?是你所問的那些推測性問題。為甚麼呢?因為它們與修行的目標無關,它不是聖潔生活的基礎,不能助長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得涅槃。我所解釋的是甚麼呢?是四聖諦。為甚麼呢?因為它與修行的目標相關連,是聖潔生活的基礎,能助長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和證得涅槃。』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6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9 00:07 | 只看該作者
梭那(SONA)尊者獨自修習禪定時想著:『世尊的弟子們都以充沛的精力修行,我也是世尊的弟子,但心念卻脫離不了煩惱。我家境富裕,大可放棄修行,還俗回家享受一番,並繼續行善。』

這時,世尊知道了梭那的心念,如伸出手一般,輕易地出現在梭那面前,對他說:『梭那,你未出家之前是不是很善於彈琴?』

『是的,世尊。』
『當琴弦太緊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不,世尊。』
『那當琴弦太松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不,世尊。』
『當琴弦調得不太緊,也不太松,音調適中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是,可以的,世尊。』

『同樣的,梭那,太過急切求成,會導致慌亂;太過鬆弛,又會導致懶散,惟有堅持平衡,使各方面平衡發展,才能達到有價值的證悟。』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

主題

2萬

帖子

7644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44
17
世道變了 發表於 2009-1-19 03:37 | 只看該作者
沒看完,太長,頂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8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19 07:57 | 只看該作者
峇拉巴加·婆羅門(Bharadvaja Brahmin)族的阿穌琳達(Asurinda)聽說族長跟隨沙門喬達摩的僧團出家修行,感到很氣憤與不滿。他跑到世尊跟前,以無理的與刻薄的言語辱罵、咒罵世尊。他罵完后,世尊依然保持沉默。於是,阿穌琳達又說:『你被擊敗了!沙門,你被擊敗了!』
世尊回答:
愚者以粗言暴語威嚇他人,
自以為勝利,
然而,知道如何自製容忍,
才能使人勝利。
兩者中最糟的是,
受辱罵后存心報復者。
不加以回擊之人,
勝了一場難勝之戰。
知道對方氣惱,
自己保持平靜,念念分明,
做出了對自己有益的反應,
也做出了對他人有益的反應。
他是自己的診治者,
也是他人的診治者,
只有不明佛法之人,
才當他是愚蠢之人。
*****************************
兩者中最糟的是,受辱罵后存心報復者。
the worse of the two, is he who, when abused retaliates

[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1-19 08:24 編輯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19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29 01:09 | 只看該作者
凡人和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同樣體驗到愉快、痛苦與不樂不苦的感受。他們兩間有何分別處與相異處呢?

當凡人體驗到痛苦時,他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的肉體與精神都有如此感受。這有如一個人被一枚飛鏢射中后,又遭到另一枚飛鏢的攻擊。他會感受到被兩枚飛鏢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怨恨、抗拒,結果產生了一股強烈的怨恨與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尋求感官之樂。為甚麼呢?因為凡人除了尋求感官享樂之外,並不知道其他脫離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樂時,享樂的貪念逐漸加強。他不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不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危險性,也不知道如何脫離它們。由於缺乏這種知識,所以對不苦不樂的感受無知。無論是苦、樂或不苦不樂,他都認為是束縛。他被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所束縛。我說他是被痛苦所束縛。

當經受訓的聖潔弟子體驗到痛苦時,他不會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只體驗到肉體的感受。這有如一個人只被一枚飛標射中,不再遭受隨後的飛鏢攻擊。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並不抗拒、怨恨,也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並不尋找感官享樂。為甚麼呢?因為他知道脫離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樂,他便不會對享樂產生任何貪念。他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與危險性,也知道如何脫離它們。有了這種知識,對不苦不樂的感受不會無知。無論他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時,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他脫離了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我說他脫離了痛苦。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20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29 01:13 | 只看該作者
一個人如何修習觀心?起貪念時,知道心在思念著貪;不起貪念時,知道心不念貪。起嗔念時,知道心念嗔;不起嗔恨時,知道心不念嗔。起痴念時,知道心念痴;不起痴念時,知道心不念痴。心念專一時,知道心念專一;心念散亂時,知道心念散亂。心念經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經修習發展。心念未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未修習發展。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念集中時,知道心念集中;心念不集中時,知道心念不集中。心念解脫時,知道心念解脫;心念不解脫時,知道心念不解脫。

一個人應如此內外觀察自己的心念。知道心念的起因與滅因,知道心念的存在,發展它,使其能達到修習智慧與專註的要求。人的心念若能獨立存在,就不會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