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90721《湘江評論》第二號○世界雜評○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2-28 1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湘江評論第二號(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一)
========================
      世界雜評

    高興和沉痛(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克勒滿沙[1]在辦公室接得德國接受和約的電話,高興了不得。站起身來,和在辦公室的閣員及同僚握手,說,「諸君!我之靜候這一分鐘,已四十九年了!」這話何等高興。雖然,不第高興,又含有多少沉痛的意思。一八七一年,威廉第一和俾士馬克[2],高踞凡爾塞,接受法國屈服牒文的時候,何等高興。結果遂釀成此次的戰爭。雖然,威廉第一,俾士馬克,不第高興,又含有多少沉痛的意思。一八○○年至一八百一五年,拿破崙[3]躪蹂德意志,分裂他的國,佔據他的地,解散他的兵。普王屈服,稱藩納聘。拿破崙何等高興。結果遂釀成一八七一年的戰爭[4]。雖然,拿破崙不第高興,又含多少沉痛的意思。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年,德奧為巨擘的神聖同盟軍,深惡法國的民權自由,幾度蹂法境,圍巴黎。結果遂崛起拿破崙,而有躪蹂德國,令德人頭痛的事。我們執因果而看歷史,高興和沉痛,常相聯繫,不可分開。一方的高興到了極點,一方的沉痛也必到極點。我們看這番和約[5]所載,和拿破崙對待德國的辦法,有什麼不同?分裂德國的國,佔據德國的地,解散德國的兵,有什麼不同?克勒滿沙高興之極,即德國人沉痛之極。包管十年二十年後,你們法國人,又有一番大大的頭痛,願你們記取此言。

    卡爾和溥儀[6]
  奧前皇卡爾[7]避居瑞士,某報通信記者求見,見其侍臣。侍臣說,「皇帝的退位,本非得已,故願望恢復帝制。惟目下暫時隱居,不問政治。」凡做過皇帝的,沒有不再想做皇帝。凡做過官的,沒有不再想做官。心理上觀念的習慣性,本來如此。西洋人做事,喜歡澈底,歷史上處死國王的事實頗多。英人之處死沙爾一世[8](一六四八年),法人之處死路易十六[9](一七九三年),俄人之處死尼哥拉斯第二[10](一九一八年),都以為不這樣不足以絕禍根。拿破崙[11]被囚於聖赫利拿,今維廉第二[12]亦擬請他做拿破崙的後身將受協約國的裁判,總算很便宜的。避居瑞士的卡爾,和伏處北京的溥儀,國民不加意防備,早晚還是一個禍根。


  根據1919年7月21日《湘江評論》第2號刊印。署名澤東。

注 釋

  [1]克勒滿沙,見本書第301頁注[7]。
  [2]威廉第一,即威廉一世(1797—1888)。1861—1888年,出任普魯士國王,並於1871年開始同時為德國皇帝。在1848—1849年革命時期,曾參加鎮壓巴登——普伐爾茨起義。在位時重用首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俾士馬克,今譯俾斯麥,見本書第26頁注[5]。
  [3]拿破崙,見本書第56頁注[24]。
  [4]指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與普魯士王國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屈辱和約,並相互勾結共同鎮壓了巴黎公社。
  [5]和約,指凡爾賽和約,見本書第355頁注[9]。
  [6]原標題為《卡爾和傅儀》,傅儀,應為溥儀,即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退位,1917年7月,張勳曾擁戴其復辟,12天後失敗。1932年任日本帝國主義一手策劃的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改稱「滿洲帝國」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蘇軍俘虜,1950年被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9年特赦時獲釋。後任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7]卡爾,指查理(1887—1922),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末代皇帝,兼匈牙利國王(稱卡爾四世),1914年6月28日叔父斐迪南遇刺後,成為哈布斯堡王儲。1918年11月11日,在義大利戰線的奧匈軍隊崩潰以後,不再過問朝政,但未宣佈退位。1919年3月流亡瑞士,同年4月被奧地利國會廢黜。
  [8]沙爾一世,即查理一世(1600—1649),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1625—1649)。在位時,對抗國會、壓迫清教徒,推行打擊新興工商業的政策,引起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內戰,在內戰中兩度失敗、最後被國會判處死刑。
  [9]路易十六(1754—1793],1774—1792年為法國國王。在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表面接受立憲政體,實則力圖絞殺革命。在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時,被捕廢黜,次年初被處死。
  [10]尼哥拉斯第二,即尼古拉二世(1868—1918),俄國最後一個沙皇。1905年下令槍殺彼得堡示威工人,導致俄國1905年革命的爆發。在1917年2月爆發的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後,被起義工人和士兵逮捕,十月革命後被槍決。
  [11]拿破崙,見本書第56頁注[24]。
  [12]維廉第二,即威廉二世。見本書第356頁注[15]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1: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