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鬥爭,作為世間社會政治的一部分,是不可否認的社會政治現實。但是,論壇上一些基督徒,動輒以「階級鬥爭」的論調指責這裡的網友,並以「愛」和「神」的名義美化自己的行為,好像基督教和基督徒就置身於階級鬥爭之外似的。可笑的是,恰恰是基督徒,最能舉著上面寫著「愛」和「神」的牌坊,底下卻鍥而不捨地搞階級鬥爭,特別是在它們自己內部搞得有聲有色,人頭落地不計其數。
縱觀歷史,階級鬥爭,貫穿於基督教的整個歷史當中,是基督徒的特有基因的一部分。基督教就是一個階級鬥爭的狂熱愛好者和勤奮實踐者。歷史上邪惡鎮壓非基督教「異端」的異端裁判所和「聖戰」,最為著名,但是,發生在成天「愛」呀愛的基督教內部的階級鬥爭毫不遜色,血腥邪惡更勝一籌。
看看英國這麼一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島國歷史吧,基督教參與並成為主體的階級鬥爭歷史,無處不充滿暴力血腥。
一 英國國教——聖工會確立過程的血腥階級鬥爭史
英國近代的內戰和混亂,表現為基督教大搞階級鬥爭的「改教」。這個「改教」大體經歷了四個血腥的階級鬥爭階段。
第一階段:亨利八世1507——1574。
15、16世紀的英國是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天主教時代,教會十分黑暗,金錢至上,俗人授予聖職在各地大為盛行。許多主教為國王任命,他們看重政治利益,熱衷參與權力鬥爭。
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會曾經合作良好,他曾用嚴歷的措施阻止反教會勢力的發展,並寫了《七件聖事》保護教會。1521年教皇良十世還封其為「信仰的保護者」。根本利益決定了兩者站在同一戰壕里。
但是,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及其引起的政治原因與教會起了衝突,血腥的階級鬥爭開始了。由於教皇阻止其離婚另娶,享利以分裂為借口威脅教宗,並於1531年通過英國「最高以利法案」決定英國國王是教會的最高元首,並沒收教會財產,解散隱修院,不允許向教皇納稅以及向教皇述職。當原坎特勃雷的主教去世后,他任命其親戚克蘭麥為主教。當然,克蘭麥解除了享利的婚約,享利遂娶了宮女亞納波琳,並立為皇后。
羅馬教皇無奈之下在1534年把亨利開除了教藉,解除屬下效忠,兩者徹底分裂。英國另立新教。1539年,享利作為教會的最高首領,表示自己追隨教會的正統信仰,與反教勢不兩立,寫了《六條》聲明,其中包括、神職人員不可結婚等。亨利遭到許多教徒的反對。當然以亨利為首領的新教殺掉了不少反對者,殉道者中最有名的是費舍爾主教和教友多瑪茂錄。
第二節段:愛德華六世1547——1553。
愛德華是享利八世第三妻子的兒子。在其治下很多「異端」教派進入英國,如加爾文主義,並影響了新教。國會廢除了上述亨利八世的六條主張,1548年編了「公禱書」代替彌撒經書。1552年,克蘭麥主教又加上了「42條」主張,聯合奠定了英國聖公會的思想。包括神父稱牧師、因信稱義、聖經唯一等,取消了許多教會禮儀,如了驅魔禮等。
第三節段:血腥瑪麗,都鐸王朝的復興 1553-1558.
瑪麗是享利八世的第一個妻子的女兒,一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受其母親的影響,從未改教。她當上女皇以後,決意復興天主教。又引發了一場血腥的階級鬥爭。
她廢除愛德華六世的42條、召回被放逐的主教、驅除反教的牧師,把克蘭麥主教燒死、進行了一系列皈依天主教的改革,燒死近300多人。由於她殘酷地對待反天主教者,手段極端,人稱她為「血腥的的瑪利亞」、「邪惡的依莎貝爾」。反對教徒無奈之下只得逃往國外,被稱為「瑪利亞的流放者」。
第四階段: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她是享利八世的另一個女兒,是地道的新教徒,特別憎恨天主教。她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恢復新教思想的工作。
1、1559年,通過英國國會宣稱自己是英國教會的「最高統治者」(GOVERNOR),但是天主教和新教都不接受其稱號。
2、確認信仰的三種來源:聖經、前四次大公會議的決議和議會的決定。
還廢除了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重新任命新教主教,任帕克爾為坎特布里的主教。主教們都拒絕祝聖他,只好於1559年由瑞士主教祝聖。
羅馬天主教的教皇良十三世經調查后1896年正式宣布1559年以後英國的聖職全部無效。實際上從1559年開始,天主教聖統制在英國解體。
當然,伊麗莎白的改革受到天主教的反對,認為極端。同時,徹底的改革派認為其不夠徹底,故也反對她,最終遭到殘酷迫害和殺戮,逃往美國。
3、1563年通過議會頒布39條作為正式信仰的內容,英國聖公會正式定型,既不同於天主教,又與東正教、新教有別。1570年,忿恨不已的羅馬天主教比約五世將伊麗莎白一世開除教籍,解除屬下效忠。
英國新教會從1543年分裂直到1689年殘酷迫害天主教。1778年才許可天主教會合法存在。1535-1681年間有600多位主教、神父、修女被殺。1896年,羅馬天主教教皇良十三世經調查宣布英國從1559年,帕克爾開始聖秩全部無效。直到1992年,多方交談之後,君士坦丁堡總主教開始承認英國聖公會聖秩有效,但是俄羅斯,莫斯科總主教堅決反對。看看這一階級鬥爭歷史有多麼長!
二 清教徒在這場血腥的階級鬥爭中,及其與其後更大規模血腥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關係
在英國聖公會與羅馬天主教為主流的血腥階級鬥爭史中,還交織著其它階級鬥爭支流。其中著名的是英國教會內部的窩裡斗:清教徒。
上文說到,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英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16世紀60年代,許多教徒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餘影響,因此得名清教徒。
清教徒接受加爾文教教義,他們不承認英國國王為教會最高元首,而應是天主。他們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提倡勤儉節忍等。1559年他們脫離聖公會組成清教派,從而遭到殘酷迫害。1620年,這群教徒被迫離流亡美國,並以血腥手段對待當地印第安人發生,衝突不斷。
其中,仍然有部分人員留在英國,他們又分為兩派:長老制清教徒:有意與政府妥協,得以存留並得政府認可;獨立派清教徒:堅決反對英國女王為教會的元首,反對政府干涉教會,而繼續受新教政府的迫害。後者很多教徒移民美國,他們激進,反對天主教,燒教堂,殺害神職人員。在基督教內部,血腥的階級鬥爭也沒有間斷。
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為首的新教衝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充從那時起,長期以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三 基督教在血腥的資產階級革命中
第一階段:
1637年,查理一世命蘇格蘭長老會在祈禱時必須使用英國國教的祈禱文,這極大的傷害了蘇格蘭人的宗教(church of Scotland)感情。1638年大多數蘇格蘭人在貴族的領導下,簽署了《民族聖約》,他們聲明保衛他們真正的宗教和國王的權威。
1639年2月蘇格蘭起義軍進入英國邊境。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抵抗蘇格蘭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是這屆議會拒絕通過國王所需要的經費,並且對國王的專制統治及宗教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查理一世在氣惱之下,在5月初又將它解散。但是蘇格蘭起義仍在不斷擴大,解散議會無助於軍費的解決。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從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斷斷續續存在到1653年,史稱「長期議會」, 這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諾丁漢的卡塞爾山頂升起了王黨的軍旗,對議會宣戰,從此開始了內戰。
在內戰中,主要由清教徒構成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參加了議會軍,這支軍隊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倫威爾的指揮下打敗了王黨軍隊。1649年1月30日,克侖威爾將查理一世在白廳前斬首,5月19日英國被宣布為共和國。這場革命,以大量的血腥斬首而著名。
這場革命中,議會的勝利與王黨的失敗,宗教的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的失誤,特別是愛爾蘭事件加速了他的滅亡。從17世紀,特別是30年代后,一直流傳著天主教徒將陰謀推翻新教國家,對新教徒進行大肆屠殺的傳聞。長期議會召開后,資產階級反對派就指控斯特拉夫伯爵在愛爾蘭招募軍隊,計劃借愛爾蘭的天主教軍隊顛覆英格蘭新教在教會和國家領域中的地位。愛爾蘭起義使查理一世受到傳聞的不利影響。
1641年10月,愛爾蘭因擔心國王在與議會的鬥爭中失敗而殃及天主教徒,發動了起義。議會堅信,愛爾蘭「叛亂」是羅馬天主教徒乾的事情,同時也是「萬惡的國王的謀士們」搞的陰謀。
內戰爆發后,查理一世為了對付議會軍曾於1643年和1645年兩次同意與愛爾蘭天主教同盟「休戰」。這使人們越來越相信,他欲利用愛爾蘭天主教軍隊來摧毀英格蘭議會。於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議會的保衛基督事業、抵禦天主教的反撲的號召下,加入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隊伍。不論是克倫威爾的「鐵騎軍」,還是以後的新模範軍,其中大多數是信奉清教的自耕農和城市平民。
其次,議會實施了有利的宗教政策,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最終贏得了勝利。
內戰爆發后,由長老會把持了長期議會。1642年12月首先將主教趕出議會,接著取消英國國教。1646年廢除主教制。為了得到蘇格蘭的軍事支持,雙方議會於1643年9月簽定了「莊嚴的同盟和聖約」。蘇格蘭派出2萬多人的軍隊,幫助議會軍,王黨軍隊在兩軍打擊下失敗。此後長老派把長老會確定為英國國教,禁止其他教派舉行「聖會」,其宗教政策同時引起了以獨立派為首的社會各階層以及蘇格蘭的不滿。蘇格蘭長老會倒向國王,而長老派為保政權只得與國王和蘇格蘭妥協,下令解散受獨立派控制的軍隊。國王乘機發動第二次內戰,獨立派與平等派捐棄前嫌,取得內戰勝利,並將長老派趕出議會。獨立派上台後實行較為寬容的宗教政策,但是這種寬容是有限的,他們拒絕廢除什一稅,堅決鎮壓平等派和掘地派。其政策的失誤和軍隊的腐化最終招致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
第二階段: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英國國內一片混亂。1660年5月,查理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統治。
1661年,查理二世頒布「市鎮團體法」,要求各城市公務人員必須採用英國國教的聖餐儀式。1664年又要求一切牧師必須承認國教的基本教義,並宣誓絕不反對國王和國教教會。在經過兩次內戰之後,許多城鎮的市政權力掌握在長老派和獨立派手中,法令的頒布意在取消清教徒為主的資產階級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並以信奉英國國教的封建貴族代之。1665年,頒布「五哩法案」,嚴禁清教徒進入重要城市,使國內工商業一片蕭條。
在1679—1681年召開的一屆議會中,就天主教徒詹姆斯伯爵的王位繼承權問題,議會分成兩派:以丹比伯爵為首的托利黨和以莎夫茨伯里伯爵為首的輝格黨。托利黨主要反映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國國教高層僧侶的利益,他們擁護詹姆斯繼位,在宗教上多為英國國教徒;輝格黨主要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反對詹姆斯繼位,在宗教觀上多為激進的國教徒和清教徒。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斯繼位,開始著手恢復天主教。1687年4月4日詹姆斯二世發布一個寬容宣言,給予包括羅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基督教徒以信教自由。1688年4月27日發布第二個寬容宣言,宗教界嘩然。詹姆斯二世此舉幾乎遭到包括托利黨和輝格黨在內的英國社會其他各階級人士的反對。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的第二個妻子,信奉天主教的義大利摩德納的瑪麗,生了一個兒子。人們原來認為在詹姆斯二世死後,把王位傳給他信奉新教的女兒的希望破滅了。1688年6月30日,兩黨的六位領袖和倫敦主教聯名發出一封邀請信,懇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到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富」。11月5日,威廉率領荷蘭海軍在英國登陸,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在眾叛親離的狀態下,逃往法國,這次政變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
1689年、1701年又先後頒布《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明文規定政教分立,國王必須由新教徒擔任,從而杜絕了天主教在英國恢復的可能性。
綜觀英國宗教「教改」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完全就是一部基督教的階級鬥爭史, 基督教宗教鬥爭的實質就是各階級間的政權鬥爭和利益之爭。在這樣一部充滿血腥的基督教階級鬥爭史中,不見任何基督教宣稱的「愛」的影子,不見「愛你的敵人」這樣的大愛,處處是恨,是仇,是血腥。
最為邪惡的是,這樣的仇恨和血腥發生在在一群處處標榜著「愛」的基督徒內部,是這群動輒把「愛」掛在嘴上的教徒的暴力幫派之爭!
在這大大小小的階級鬥爭面前,基督教所宣稱的愛、基督精神,完全就是自立的牌坊!不僅對著教外立,也是對著教內立!基督教幫派之間互立!
[ 本帖最後由 qionghua 於 2008-11-15 00:29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