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郎咸平的【微觀(表)】與左大培的【宏觀(里)】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11-6 0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郎咸平的【微觀(表)】與左大培的【宏觀(里)】

<<轉載按>>:

主帖中放的是郎咸平先生的「泡沫繼續論」,在回復中還發了左大培先生的「獨立自主論」。我認為郎咸平先生所說的是【微觀(表)】,而左大培所說的是【宏觀(里)】!請大家評判.

【溫馨提示】:帖子一個比一個長,但絕對值得一看,特別是左大培先生的文章!由於帖子太長,可能要花費您2小時左右的時間,為讓更多的網友看到左大培先生的大作,還請大家先頂后看,在這謝謝大家了

!郎咸平:市場化時代終結--中國經濟多米諾骨牌連續倒下    作者:郎咸平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4051    更新時間:2008-11-4  http://www.wyzxsx.com      

11月2日,我在西安做了一場演講,以下是整理出來的文字稿部分。   各位來賓大家中午好!   剛好12點,我們總編給我講,叫我把握時間,不要講太久,沒有問題。   在開始演講前,我想請問在座各位來賓,你們認為這次金融風暴或者叫金融海嘯的原因是什麼?在我回答原因之前,我想再問各位一句話,你們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什麼?難道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市場化、自由競爭,我告訴各位都不是。資本主義的靈魂叫做信託責任,只有在信託責任的基礎之上,你搞市場化等等,才可以創造價值,否則就是大欺小強欺弱。   而信託責任就是監管的真正本質,也就是說政府需要透過法治化建設,讓社會的每個參與者不敢不有信託責任,這一長串話就是資本主義的靈魂,我為什麼這麼說?這次金融海嘯的真正原因,是違反了資本主義的靈魂所造成的,而不是缺乏監管。   我通過演講給大家回顧一下為什麼有這次的金融風暴,在美國的金融市場,或者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它是怎麼樣運作的,有一批信用卓著的人向銀行人,他會走到中介,中介收集他的材料,包括收入證明、稅單等等,由中介機構進行第一關的審核,審核通過後交給銀行,銀行拿這些材料再審核一遍,如果認為是可行的貸款,銀行就會把1萬塊美金貸給信用卓著借款人,中國的銀行信貸到此結束,可是美國才剛開始。從借款者到中介到銀行是一個基礎,從這之後就叫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就開始了。   「衍生性」這三個字聽得很多,今天的演講我清楚的告訴各位,什麼叫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就是從銀行工具開始的。美國的銀行借出1萬就少了1萬,它不會停止,他會拿著1萬的債券,把這個債權賣給像雷曼兄弟這樣的投資銀行,這些公司買到這些債券會怎麼做呢?會做成10張的債券,每張是1000美元,加在一起是1萬美金,還沒有停止,後面還有什麼呢?比如說保險公司就進來了,像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就是AIG,AIG進來了,就給這10張債券再提供擔保,保證會支付,如果不支付的話,AIG作為保險他給你支付。這10張保單很有意思,還可以再賣掉,賣給美國金融市場,明明是1萬的債券,等到保險公司參與后,你又創造出了10張新的金融工具叫做保單。   很多投資銀行,比如說雷曼兄弟,他們會根據這10張債券創造出更複雜的債券,比如說它拿這10張債券跟美國的國債或者其他公司的公司債,搞一個結構性的債券,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他跟股票市場合併,如果今天是1萬點,漲到1.5萬點,就給你50%的回報,如果跌了你不損失,他把債券的利息給你,這就是基礎以上的衍生性的債券工具,原來1萬塊錢的債券,保險公司參與了,讓金融工具加了一倍,投資銀行也進來了,創造出更多、更多的金融工具,但是這麼多的金融工具真正的基礎就是這1萬的債券,我們根據1萬的債券創造出了龐大的金融工具出來,這些問題本來都不是問題。只要整個金融鏈條不要出現問題,都不會出現問題,只要1萬塊的借款人按時付利息都不會出問題,很多銀行的參與者,因為創造出這麼多的金融工具,他會受到很多的好處,比如說手續費,比如說1%到2%的手續費,對他們非常好,對他們基本上沒有風險,這個鏈條在很久很久前的美國運行時非常良好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   美國金融體系真正產生問題的原因,就是這一批市場參與者,尤其是美國的投資銀行等等,變得更加貪婪了,貪婪到什麼地步呢?是只看錢而不講信託責任。給各位舉一個例子,這次雷曼兄弟破產了,有一家銀行想收購它,它的虧損金額已經超過20億美元了,想用15億收購,這個時候美國民眾發現,雷曼的三個高管要求付給他們25億美金,你搞了巨大的虧損,別人幫你忙,你還要求25億美元的紅利,這就是華爾街的貪婪,這種貪婪激怒了美國的老百姓。貪婪,為了掙更多的錢,做一些違法的事件,就是違反信託責任的事件,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就是次級債,什麼是次級債呢?信託責任不好的人也鼓勵他們借款,這些人可能以前是租房子的,也讓他們來借款,這些借款的人,只要他借款,通過整個鏈條運作,又借給這些人一筆錢。這些人找到了中介機構,中介機構也喪失了資本主義的信託責任,他們就開始造假一起騙銀行。   據我了解,很多中介機構還有中國人,他就更有經驗了,從國內騙到國外了,偽造收入證明,稅單等等一起騙銀行。我講到這你可能不奇怪,我們都是這麼乾的,要不然怎麼可以騙到銀行的錢呢?可是美國不是的,美國根本不理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中介,銀行拿到資料銀行會審核,資料都是假的審核沒有用,銀行跟中國的銀行不一樣,它把錢借出去,又可以把錢拿出來,賣出去,他也成了中介了,他也懶得審核了,銀行把1萬美元借給這些人,然後賣給其他的銀行,然後又切成10張的債券,AIG就出來擔保,然後雷曼兄弟在這個基礎上,再發行更多更多的延伸金融工具,也把美國的股市帶進來了,美國的國債也帶進來了,搞的非常複雜,把這1萬塊錢的債券放大無數倍,然後投資銀行又收取了1%到2%的手續費,他們變得更富裕了。   各位來賓知不知道?次貸危機發生后,整個鏈條產生了什麼問題?就是在座來賓最清楚的問題,就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了,就是美國的金融體系也有「三聚氰胺」在裡面,我為什麼拿這個做類比呢?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事件跟我們牛奶事件是一樣的。請各位來賓回憶一下,中國發生「三聚氰胺」事件的時候,你們對中國的食品工業是什麼想法?你發現你立刻喪失信心,你不會讓你的兒女喝中國的牛奶,你會花更多的錢,給你的兒女買進口的奶粉,同理可推,美國民眾對資本主義也完全喪失了信心,情況極其嚴重,金融機構因為民眾的信心喪失逐漸崩潰。發現他創造的衍生性金融工具都有「三聚氰胺」在裡面,不付利息了,整個就傳導下去,整個美國的金融市場都充滿了「三聚氰胺」,老百姓信心喪失,金融機構開始扛不住了,20%的人不付錢的結果,使「三聚氰胺」進入了太多的工具里,AIG公司也扛不住了,一張債券出問題沒問題,現在每一張債券都有「三聚氰胺」,它扛不起了,所以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要宣布破產,因為「三聚氰胺」。   這個時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時刻,請各位來賓注意一下,美國政府如何處理問題,我想通過今天的演講,和我們全國的老百姓以及學者溝通一個觀念,我們過去迷信市場化的時代已經終結了,今天已經不能靠市場化解決問題,請你看看美國政府如何解決。在這裡我要提出一個新思維,那就是市場化的理念應該被工商鏈條這四個字所取代,就是中國從10年開始就進入工商鏈條新時代,歐美各國早就進入了工商鏈條的新時代。當一個部門出現問題,它不會停,不像農耕時代,一個部門出現問題,就會停,但是它不會。美國看到工商鏈條的攻擊性,理科斬斷,設立防火牆,怎麼設立呢?也就是說,當次貸危機發生的時刻,很多金融機構開始倒閉的時候,美國政府在短短的一、兩周之內,馬上做出果斷的建議,斬斷工商鏈條,拿錢幫這些企業,AIG扛著多少美國人的保險,你不能倒,美國政府拿出800多億美金,缺錢給你錢,美國政府再印鈔票幫助你。   難道各位來賓認為美國政府在違反市場化運作嗎?為什麼他們要救市呢?我清楚的告訴各位,從今而後,市場化這三個字一定要被工商鏈條所取代,我不希望聽到大家要不要救市的問題,今年多米諾骨牌的效應,美國政府的做法是拿錢幫這些金融機構建立防火牆,斬斷工商鏈條,後果不堪設想,如果美國政府不救AIG是什麼結果?就是AIG承擔了美國近3億人口的保險,如果美國不救它,它宣布倒閉是什麼下場呢?保險出現問題,使他們立刻喪失信心,喪失信心就是第二張骨牌。   第三張骨牌就是不敢消費了,存錢養老了,就會衝擊第四張骨牌,就是不敢買東西了,再就是裁員了,再下來不敢買東西了,再下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就會造成1929年美國經濟的大崩潰。這個時刻是每個老百姓要反思的時刻,你還要迷信市場化嗎?你還希望政府不要管嗎?很多學者討論政府應該不應該救市,我覺得不用討論了,不用浪費老百姓的時間了,看看美國的做法,你不斬斷工商鏈條,下來就是經濟的全面崩潰。我對美國的做法做出高度的表揚,這就是工商鏈條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強化政府的功能,而不是弱化政府的功能。   那麼,這個工商鏈條斬斷之後,就可以設立防火牆,以免衝擊到實體經濟,也就是消費和生產。美國政府為了設立防火牆,通過美國國會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歐盟也通過了兩萬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國會第一次討論竟然否決救市方案,為什麼呢?因為美國老百姓太痛恨華爾街的貪婪,像雷曼,你都倒閉了,別人來救你,你還要求別人給你25億美金,華爾街怎麼這麼貪婪,第一次眾議院否決了,因為眾議院不敢違反民眾的意見,然後股價大跌,最後老百姓認為整個金融機構是腐敗的、貪婪的,你可以不救,請你注意不救的結果是什麼?衝擊到實體經濟的時候,就是全美國老百姓買單,老百姓想明白了,好吧,就救那些可恨的傢伙吧。美國老百姓允許美國政府救那些可恨的人之後,國會通過了7000億美元,歐盟也通過了兩萬億美元,不但給你錢,同時還給你更低的利息,讓你負擔更輕的借到錢,按照工商鏈條的理論,錢直接進入了,直接幫助金融機構了,全世界的股票市場什麼反映呢?全線大跌,全球股票市場大跌,美國股市一周跌了20%,美國股市從今年年初開始跌到10月份,跌了8.5萬億市值,就等於中國05、06、07年三年GDP的總和,就是把中國3年的GDP跌光了,等於三年白乾。   全球股市大跌,我個人那幾天沒有睡好,我自己是金融博士,我是商學院的金融博士,我這幾天沒有睡好,我非常緊張,我緊張什麼呢?不是我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因為我這個人是比較膚淺的,我想會不會衝擊到我,我熬到這個年齡不容易,我也沒有退休金,也不容易,而我們全國老百姓歌舞昇平,幾乎沒有多少人察覺到危險的來臨。我把當時的情況給你講,你肯定是汗流浹背,當時股價為什麼這麼跌,我們竟然發現,當歐盟和美國政府把這麼多錢準備交給銀行的時候,他們拿到救濟款竟然不借出去,他們對資本主義因為「三聚氰胺」的事件,我出現了擔心,企業要短期借款,你會不會還給我,不還我我虧了嘛,那不借。借給銀行,我怕你倒閉了,所以我還是不借了。我既不想借給美國的企業短期融資,也不想拆借給我的同業銀行,我只想保留這些錢自己過些好日子,因為「三聚氰胺」的事件,導致了這些人對資本主義完全喪失了信心。   請各位注意,金融體系之所以可以維繫,信心太重要了,當你不買牛奶的時候,牛奶行業立刻全線崩潰,你只要對牛奶行業喪失信心,牛奶行業就會立刻全線崩潰。你只要對金融行業喪失信心,金融行業立刻崩潰,美國的企業和銀行掛鉤是非常深的,他們要借錢發薪水、交電費、買原材料,如果借不到什麼結果呢?不能發薪水了、交電費了、買原材料了、出差了,所有的活動都會停止,銀行借不到短期的拆借結果是使資金鏈斷裂。當中國人還在歌舞昇平的時候,全球已經面臨了經濟危機,這就是為什麼歐美各國股市大跌的原因,他們跌一天我們跌三天,我們跌的比別人還凶。   這個時刻歐美各國政府想出了一個奇招,英國政府出面了,告訴這些銀行,兄弟們,跟我走,你們放心,你們大膽的借,借給企業做融資,借給銀行做短期拆借,如果這些人不還,哥們我替你還了。所以就是知我者布朗同志呀。有政府做擔保,我就借給他,借給企業做短期融資,也拆借給同業做短期拆借,經濟開始活躍了。   英國首相布朗經過這次事件,情緒大漲,美國政府一看,就想我們應該不應該學一下英國老大哥呢。我用很形象的比喻告訴你,比如說一個人吸毒了,差點死掉送到醫院來,這個醫生不想救他,而是想我救了他是不是鼓勵大家吸毒呢?美國政府是這樣想的,美國政府可恨呀。這是非常可恨的,如果我們學習英國老大哥救市的話,把你國有化的話,會不會影響美國資本主義的美譽呢?你越想股價越跌。所以最後美國人也搞國有化。我看了《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美國二十一世紀就是「社會主義」的世紀。   由於政府信用加入在裡面,銀行開始借短期融資了,可以借短期拆借了,這就是為什麼歐美各國股市10月份出現了三次大漲,最可恨的是,我們只漲了一天,他們跌三天,我們跌九天,可恨的是人家跌一天,我們跌三天,我不得不講中國的股市,看你們的面相就是一副被套牢的樣子,讓你們徹底理解中國的股市怎麼跟歐美股市掛鉤,而且掛的都是錯鉤。   各位來賓,肯定想問我一句話,如果國有化這一招失敗了怎麼辦?你能不能講一下歐美國家怎麼辦呢?同志們,請聽清楚了,如果歐美目前所進行的國有化如果失敗的話,我清楚的告訴你們,沒有下一招了,就此完結了,因此我們都可以了此殘生了,就等待全球經濟崩潰,國有化是最後一招了。   可是在這個時刻,我想通過歐美的國有化,想跟大家溝通一個觀念,歐美的國有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他們的目的就是斬斷工商鏈條,建立防火牆。我想每位來賓反思一下,這麼多年,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民營化,歐美是經濟為目的,我們是把手段當成目的,這一點在今天國際金融危機之下,值得全國老百姓包括本人反思。我們這麼多年的民營化的目的是不明白的,基本上把手段當成目的,   在這個時刻,金融危機已經開始衝擊了,而且防火牆雖然設立了,可是還是會漏水,因為設立的太匆忙了,而且各位再想想,歐美經濟什麼時候會復甦,我用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告訴你,就像突然得了肺炎一樣馬上倒下去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意義就是大量的打抗生素,這個哥們最後沒死,就是給你氧氣,這個哥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我告訴你未來怎麼樣?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心臟起搏器打了,大量的抗生素打了,好不容易把他給救活了,病去如抽絲,慢慢才會好,預計歐美經濟要逐漸走向蕭條,慢慢才會恢復。而且防火牆設立的太過匆忙,有漏水的現象,什麼叫漏水呢?你設身處地的想想美國人,通過這個事件后,他對債務也害怕了,害怕的結果是對信心逐漸喪失。現在有調研指出,美國40%多的人,認為他會失業的時候,他就盡量不去消費了,以前在外面吃飯,現在在家吃飯就算了,舊衣服就可以了,也不用買了,舊電視也不用壞了,湊合著看吧,每個人因為這類事件而湊合著,那就完了。   美國經濟開始衰退了,我們這個時候還有幻想,他們的蕭條不會影響到我們中國,你們是不是也是這個類似的看法呢?你們認為還是隔岸觀火,你看我們昨天晚上還去夜總會、桑拿多好的,我就不得不把各位帶回中國,當他們的股價跌一天,我們跌三天,當他們的股價上漲三天,我們漲一天,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問題更嚴重,我們不僅有即將到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著我們,我們中國還有非常嚴重的問題沒有解決。   什麼問題?請允許我用前面的理論做一個說明,就是多米諾骨牌的工商鏈條效應,請各位回憶一下去年為什麼有樓市、股市泡沫呢?認為經濟發展更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手上的錢更多了,一個個去炒樓、炒股嗎?去年樓市、股市的泡沫本質意義就是製造業的迴光返照,就是樓市、股市泡沫是第二張骨牌,第一張骨牌是什麼?製造業開始衰退了,製造業衰退的原因很多,我在以前的演講都談過,我今天不重複了。   比如說,我談到的匯率的問題,成本上升的問題,《勞動合同法》的問題,以及宏觀調控的問題,這四大衝擊因素都衝擊著我國的製造業,造成投資、營商的環境極度惡化。我們在迷信市場化的時候,製造業在2006年碰到危機的時候,我們像美國政府一樣斬斷工商鏈條,設立防火牆。如果當兩年前製造業出現苗頭的話,就設立防火牆,就像美國和歐盟的政府救助企業一樣,他們企業拿出大量的金錢、政策幫助他們的企業,為什麼呢?他們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他們要斬斷工商鏈條,建立防火牆,他們做得比我們積極得多得多。   當時由於四大衝擊使製造業面臨的投資環境極度惡化,我們沒有幫助我們的製造業,我們沒有建立防火牆,我們沒有斬斷工商鏈條,很多製造企業家面臨困難的時候,他們把應該投資在製造業的錢不投資了,拿出來炒樓、炒股,打倒第二張骨牌,造成樓市和股市的泡沫,根本不是很多學者所謂的流動性過剩、老百姓太富裕了,樓市和股市的泡沫原因就是沒有斬斷工商鏈條、建立防火牆。   第三張骨牌繼續倒下,股市吸引了大量的有錢人到了股市,這是製造業的迴光返照,我還讓大家注意金融危機,我還寫了一篇文章是八大危機,這個文章的點擊率非常驚人,超過了1億,就像我的人生一樣,人生非常轟動,但是不受到重視。   就像大家聽我講話一樣,有人就不愛聽,我已經決定改行了,我已經決定去做明星了,人生最大目標也改了,過去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毒害,我的人生目標是09年我要上春晚,取代趙本山和宋丹丹,由我來講小品怎麼樣。   昨天華商報還採訪我,說郎教授聽說你想當明星,為什麼呢?我說:「因為我這個人比較膚淺。」   第三張骨牌是什麼呢?佔中國經濟總量70%的民營製造業全部衰退的結果是必然拉低樓市和股市,從而形成這兩個市場的泡沫崩盤現象,套牢了大部分的股民們。   來賓們,你還不救嗎?下一張骨牌是什麼?就是財富效應的結果,因為會進入股市的,註冊的炒股者大概有1億,這些人是比較有閑錢的人,當你把他們的財富全部席捲一空的時候他們就不能消費了,不能消費是什麼結果呢?那就是純內銷的企業都受到了影響。我為了做你這個演講,我昨天還洗個腳、桑拿了一下,因為這個是純內銷企業,我就問他們生意怎麼樣,老闆說:「別提了,最近下降了20%、30%。」這是財富效應的結果,能夠不洗腳就不洗了,在家洗就可以了,我還理了一次發,我還好兩個禮拜理一次。   我會告訴大家,如果沒有經濟危機,我們自己的工商鏈條都會使我們的經濟走向蕭條,我只講了我們的四大骨牌,我還沒有談到出口,這就是為什麼別人跌一天,我們跌三天,別人漲三天我們漲一天。   最後10分鐘或者5分鐘,看看我的心情,我們的鏈條怎麼樣跟國際鏈條掛鉤呢?我們可能幻想可能不會影響到我們,我們歌照唱,舞照跳、腳照洗,我告訴各位一個數據,我們的產能過剩佔GDP的比重高達35%,而我們的消費佔GDP的比重也差不多是35%,我們是一個消費嚴重不足的國家,而我們是一個產能過剩極其嚴重的國家。那產能過剩怎麼辦呢?我們只消費了35%,但是我們總產量是70%,剩下一半,我們給它一個非常美麗的名詞,就是叫出口創匯,出口給歐盟,尤其是給美國人消費,我們賺取了大量的外匯。07年12月破了1.5萬億,我在講話這個時刻,正在破1.9萬億,我講完之後就破了。   我告訴各位,你不要因此而欣喜,這個35%是過剩的產能,要靠別人買你的產品你才可以把它消化掉。我告訴各位幾個假設情況,第一歐盟的防火牆如果失敗怎麼辦,就會出現漏水,他們的進口減少了,就直接影響到我們35%的出口,他們不是崩潰,而是漏水,漏水都會造成我們的影響,如果他們的防火牆爆裂是什麼結果,我不敢想,我但願不會。今天《華商報》問我,如果會呢?我說我當明星去了,我也不想知道。我們能幹什麼呢?我們什麼都不能幹,我們只能禱告歐美把防火牆設的好一些。   第二個假設是什麼?請想想「三聚氰胺」的故事,當發生「三聚氰胺」的時候你不敢喝牛奶,美國出現的次貸危機就是美國的金融「三聚氰胺」,當然我希望它不要改變了,如果改變了呢,如果你不敢喝牛奶的話,他們就不敢負債消費,想想自己就明白了,你知道不知道美國人這種過度消費的情況多嚴重,美國家庭負債消費高達95%,超過部分佔多少呢?大概佔GDP的7%,我換算了一下大概0.7萬億美元,我們出口佔GDP的35%,大概是1萬億美元,如果美國人從此以後量入為出怎麼辦呢?過去可以消耗掉我們的過剩產能,請你想想「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話,如果美國人從此以後量入為出怎麼辦呢?是只要美國人量入為出這就影響到0.7萬億的進口,我們出口才有1萬億美元,如果歐洲人也開始量入為出怎麼辦?我就不多講了,因為在座的各位來賓都比我聰明。你們發現歐美的金融危機透過我們35%的過剩產能緊密的掛鉤在一起。那麼,這個緊密掛鉤現象就是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第五個危機,那就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實體經濟將通過35%的GDP總量造成的危機。   我個人像各位信心一樣,我肯定希望歐美各國成功的設立防火牆,千萬不要漏水,我們希望歐美的人負債消費,希望不要學中國人的量入為出,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也相信這是在座各位的一廂情願。如果不是我們所想的,我不知道結果,也不想知道。   第五個危機活生生的擺在各位面前,如果你們都聽懂的話,你就明白為什麼別人跌一天,我們跌三天,別人漲三天,我們漲一天,原因就是我們的問題更嚴重,不僅有過剩產能的衝擊,我們還有製造業本身所存在的危機,這個危機的來源是什麼呢?為什麼中國製造業這麼不抗壓呢?如果各位有時間的話,可以上網看一下。我國製造業這麼多年來,它的定位就是錯誤的。什麼叫定位錯誤呢?也就是說,今年已經進入了產業鏈的時代,已經不是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競爭,而是到了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的時代,中國的製造業在產業鏈中就是價值最低的。產業鏈是什麼意思呢?我以芭比娃娃為例,我以前講過。芭比娃娃出廠是1美元,但是在超市是將近9美元,為什麼會達到9美元呢?就是靠產業鏈除了製造以外創造出來的,包括產品設計、倉儲運輸、終端零售等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毛利率是40%,我們芭比娃娃的毛利率是多少呢?如果不是負的話,就是接近零,他們通過6+1的產業鏈,把我們中國人的全部利率都吸收過去。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中國取得了驚人的耀眼的GDP,而美國取得了最實惠的所有利潤,這是我最新的觀點。我們取得了GDP,而美國取得了利潤,我們只要做一美元的產品,美國就可以取得3.6美元的利潤,而我們1美元的產品,美國就可以創造出9美元的價值,其中3.6美元是毛利,我們繼續破壞環境、剝削勞動力。這就是我們受到國際衝擊,我們不能自己定價,我們不掌控定價權,只有6加1的6是決定定價權的,我們特別的不抗壓。在壓力下,我們的企業會大量倒閉,拿出大量的錢幹什麼呢?就是炒股、炒樓,因而所以形成樓市、股市的泡沫。   很不好意思,一個小時時間我就把中國經濟說透了。謝謝大家!  

【轉載按】:郎博士的道理說的不錯。但,如果歐美的防火牆不倒的話,雖然我們可以繼續把我們35%的產能剩餘輸出,但是卻在跟歐美一起製造著一場更加龐大的金融海嘯!到時候,想都不敢想!現在破西方或許還有救,當然我們也將不可避免要遭受很大的損失,這也正是我們的領導人所擔心的,從最近的表現來看很容易看出在拉動我們的內需以及增加其他各國的出口,以避免遭受更大的衝擊。因此我們相對歐美來說還是能夠承受的。如果真到了要爆發更加強大的金融海嘯的時候,歐美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只有爆發世界大戰的份了,以達到他們掠奪世界財富的目的。 因此,本人認為遲破不如早破!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沙發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11-6 03:33 | 只看該作者
危機還是機遇?(一)



                                         左大培(2008年11月5日)



      去年美國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最近已經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危機,並且正在演變為席捲西方的經濟衰退。西方金融界的權威人士稱這場金融大海嘯為「百年不遇」,承認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為了防止這場金融危機發展成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西方各國的中央銀行向其銀行系統注入了巨額資金,在通貨膨脹仍然存在的環境下多次降低利率,甚至不惜政府出資拯救本國銀行,將私人銀行國有化。在最近幾十天中,美國政府就決定為這種拯救行動付出8千多億美元,而西歐各國則打算為拯救本國金融體系而付出2萬億歐元。


                           一、危機還是機遇:對立的發展道路


        在現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如此嚴重的西方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竟然會沒有影響,這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的經濟界和經濟決策層擔心中國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拖累,甚至也被牽連到某種危機之中,這種擔心也在情理之中。似乎是反映了中國經濟決策層的這種擔憂,當前些日子歐美國家的中央銀行共同採取了降低利率的行動時,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也跟著同時降低利息率,給人造成了一個印象,似乎中國的中央銀行不過就是美國和歐盟中央銀行的應聲蟲。
        其實,了解20世紀30年代以前一百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史的人都知道,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不過是在重現那時幾乎十年發生一次的經濟危機,從危機發生的方式到危機演化的路徑都是如此,連危機在各主要經濟大國發生的同步性,也和那時候一模一樣。我早就認為,最近20多年由美英引領而席捲全球的資本主義自由化「改革」,不過是在將整個世界拉回到19世紀去。在現代的技術和社會組織下實行19世紀的那種自由市場,不發生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倒奇怪了。這是現代的經濟自由主義必定招來的報應。
        按照19世紀的常態,任何一個經濟上的主要國家都不能逃脫重大的國際性金融危機的打擊。以此推論,中國經濟在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似乎也必遭劫難。不過,這樣的推論所依據的並不是什麼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
        在70多年前的那次30年代大蕭條中,西方的發達工業國都深陷危機的泥潭,產出的暴減和失業率都以百分之幾十計,而蘇聯卻恰好在這個時期徹底實行了公有制計劃經濟,不僅沒有經歷什麼產出總值上的下降,反而實現了工業生產能力的大飛躍,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現代化的工業國。在緊接其後而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戰勝了納粹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正是它在西方經濟大蕭條期間建立的工業實力,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實力。對蘇聯來說,西方的經濟大蕭條反倒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熟悉經濟上的歷史事實的人都知道,19世紀歐美國家之所以在受經濟危機打擊上具有同步性,是因為它們都實行在國際上開放的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蘇聯之所以將西方國家的30年代大蕭條變成了自己發展的機遇,則是因為它在當時實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公有制計劃經濟。
        當然,單純對歷史事實進行比較和模仿不可能解決我們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不過,對當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形勢進行的深入考慮仍然會證明: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是危機還是機遇,這取決於中國採取什麼樣的方針和路線。
      有兩條根本對立的道路擺在我們面前,供我們選擇:一條是獨立自主地集中統籌的經濟發展路線,走這條道路,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是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另一條是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這條道路或遲或早會使中國受西方國家裹脅而陷入經濟和金融危機。



                           二、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



      最近十年來,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在中國佔據了統治地位。這條路線在國內致力於實行自由放任式的市場化,不顧一切地推行掠奪人民財富的私有化;對外則完全放棄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放棄對國內市場的保護,放任外國產品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品佔據中國市場,放任以致懇求西方企業搶佔中國的投資機會、控制中國的各個產業,甚至將中國的國有企業都以「賣」為名拱手送給外資企業,同時調動一切政策手段力圖通過增加對西方的出口來發展中國經濟。
        中國的決策層自1999年開始不惜代價地致力於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最終以放棄經濟上的獨立自主為代價而在2001年加入了WTO,實行所謂「與國際接軌」,這是執行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路線最集中的體現。
      前幾年美國正處於經濟危機爆發前的那種最瘋狂的經濟繁榮期。適逢這一時機,加入WTO帶來的西方降低對中國出口產品壁壘方便了中國增加產品出口,使得以低工資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中國產品的出口能夠以每年30%多的速度快速增長,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也從每年2百到4百億美元上升到2千多億美元。「與國際接軌」道路的擁護者們由此獲得了「證據」來「證明」其主張的正確性。而現在的國際金融危機卻說明,這個「與國際接軌的好處」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虛假繁榮。
        就是在前幾年這個時期,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也使中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加入WTO迫使中國放棄對國內重要產業的保護,導致中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帶動的經濟增長遇到嚴重困難,大豆之類的產業更是被外國產品擠垮;外資企業大舉進入中國並在中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中瘋狂併購,使中國的許多重要產業被外資控制;開放中國金融業使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賺取了巨額利潤,並且將中國變成了為美國和英國等資金凈輸入國籌資的重要來源。經常帳戶的巨額順差使中國成了一個資金凈輸出的國家,但是對外資的開放以致優惠卻使外資同時大量湧入中國,造成了畸形的資金內外對流,國內的外資與國外的外匯儲備同時激增,中國自己國內的產業被外國人控制、喪失盈利機會,由此換得的外匯儲備只是回報很低的外國資產,而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則清楚地表明,中國外匯儲備所持有的這些外國資產很可能不會有約定的回報,甚至可能連本金都損失掉。
        而當前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將徹底暴露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給中國造成的危害。西方金融體系的動蕩可能使中國積累的外匯儲備受到重大損失,但這絕不會是西方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最主要作用。西方經濟的衰退必定導致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的明顯下降,再加上巨額的貿易順差所招致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曇花一現的出口需求拉動本身所助長的勞動成本上升,所有這一切都使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遭受重創,出口能力迅速下降。最近一年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倒閉了幾萬家企業,據稱導致2千萬工人失業,這些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就是出口變為虧損。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西方經濟衰退才剛剛開始,西方需求萎縮對中國出口的這種打擊也才剛剛開始。
        面對出口增速的明顯下滑,有關部門的反應是進一步深化片面依靠出口的經濟發展舉措,最近又重新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4%。這是繼續堅持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的表現。其實,中國當今受制於出口的依附型經濟結構,本來就是高出口退稅率等一系列依附主義的經濟政策導致的。在依附於出口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打擊的情況下提高出口退稅率,不僅是堅持引導企業走錯誤的發展道路,而且是在錯誤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通向危機之路



        象這種片面追求出口增長的經濟政策,只是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的一個方面。而堅持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最終一定會使中國受西方國家拖累而陷入金融和經濟危機。
在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下,出口成了解決國內總需求不足的主要出路,而對應地放寬進口限制卻反過來通過增加進口而加劇國內的總需求不足,造成國內總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西方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會大大減少西方國家的總需求,導致對中國產品出口的需求減少,中國從西方進口的壓力劇增。西方的經濟衰退還會使國際貿易中爭奪市場的鬥爭加劇。這一切都會導致中國靠出口增加本國產品需求的努力受挫,對進口不加限制則可能導致中國的進口激增。這樣,西方的危機必定會降低中國凈出口(出口大於進口的貿易順差)的增加幅度,還很可能大大減少中國的凈出口,而凈出口減少就意味著國外購買造成的對本國產品需求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對增加中國產品的需求起的是有害的作用,而不是有利的作用。
更嚴重的是,如果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加深到極為嚴重,中國也會有可能由上千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轉變為出現貿易逆差。這特別可能產生於下述情況: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極為深重,使中國的出口明顯萎縮,造成對中國產品的總需求嚴重不足;為了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中國不得不以本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擴大國內需求,但又沒有建立起足夠有力的阻止進口的貿易壁壘,結果是內需的擴大同時也使進口激增。嚴重的出口萎縮與進口激增合在一起,就可能使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意味著國外購買的中國產品少於中國購買的國外產品,使得國際市場上的貿易減少了、而不是增加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國內沒有足夠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中國就會出現嚴重的總需求不足,企業沒有利潤,工廠倒閉,經濟蕭條,工人失業。即使中國仍然有正的貿易順差而西方經濟衰退僅僅使貿易順差減少,這種惡果也或多或少地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而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所要求的對外國進口產品開放,將成為導致這種惡果的一個主要因素。
原則上說,一國可以靠資本帳戶上的外國資金流入來彌補自己的貿易逆差,而外國資金流入本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為有貿易逆差的國家提供進口資金。但是最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證明,西方國家的壟斷資本和政府往往利用這種資金流動搶佔別國的投資和盈利機會,控制別國經濟,甚至干涉別國內政。而中國最近15年來的問題則更為荒謬和嚴重:經常項目的順差使中國成了一個資金凈輸出的國家,但是放任以致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卻造成了畸形的資金內外對流,一方面是外資控制了中國自己國內的產業,奪取了中國國內的盈利機會,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國內用不了的這些資金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激增,而這些外匯儲備所化成的外國資產又可能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連本金都虧蝕掉。
如果堅持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繼續放任以致鼓勵外資進入中國,這樣畸形的國內外資金對流就一定會損害中國的金融甚至經濟利益。中國現在還沒有開放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只能造成官方持有的外國資產即外匯儲備的增加;如果中國開放了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就可能造成中國國內的許多個人購買和持有大量的外國資產。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這樣畸形的國內外資金對流都不可能不造成中國人民經濟利益的損失。
一般說來,流入中國的外資在中國所得的回報都會比它持有中國以外資產的回報為高,否則它就不會流入中國。只要中國經濟不陷入危機,外資對持有中國資產的這種高回報預期就不會落空。而所有的中國人當然都要竭力防止中國陷入任何經濟危機。這種格局的最終結果是,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只是提高了外資的收益。而與其相對應的中國資金流向國外,卻是放棄了國內實際上較高的回報而去獲得國外較低的回報。在那些向國外投資的私人企業和個人,這是由於國內的高回報投資機會被外資企業搶佔而不得不為;而在以外匯儲備形式流向國外的官方資金,則是由於政府的錯誤政策和無能。
更嚴重的是,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中國流向國外的資金可能最終連本金都會虧蝕。中國政府購買的外國債券甚至美國債券都可能虧蝕本金,而香港市民個人大量購買的美國雷曼公司的「迷你」債券則肯定已經血本無歸。事實證明,中國畸形的國內外資金對流就是西方企業玩弄的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金融大欺詐。總的說來,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最終增加的是外國資金的收益,同時就損害了中國的資金收益,甚至使中國的資金虧損。
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脫離了為國際貿易融通資金的實體經濟的需要,並且會反過來對國際貿易方面的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最終會加大匯率的波動,如果政府不對匯率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就會造成外資大量流入時本國貨幣的匯率急升,外資大量流出時本國貨幣的匯率則會暴跌。而匯率的這種急劇變動不僅會導致中國進出口的劇烈波動,使本幣升值時出口驟減,本幣貶值時出口驟增,而且大大增加了為出口而生產的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嚴重打擊中國的適合實體經濟需要的出口。
這種本幣急劇升值對出口企業的打擊,我們最近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的大批倒閉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的匯率波動不僅會造成正常的實體經濟中出口部門的萎縮,而且這種萎縮通常就意味著在一個依靠出口的經濟中觸發大量失業的經濟危機。
最為嚴重的問題還在於,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最有可能成為直接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因素。
如果對外資的流入流出不加限制,當一國經濟繁榮時,盈利率高吸引外資大量流入,不僅搶佔了本國的盈利機會、控制了本國經濟,而且會進一步助長國內的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攀升,強化國內的經濟泡沫,在國內的金融系統中加劇投資傾向,進一步刺激國內的投資過熱和總需求的膨脹,從而加劇國內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
這樣的經濟泡沫不可能不破滅。而一旦國內的經濟泡沫破滅,過熱的經濟開始冷卻,流入國內的外資就可能大量撤出。如果外資已經在本國金融和經濟系統中佔據了足夠重要的位置,外資的迅速撤出本身就可能造成國內金融系統和經濟中的混亂,甚至可能導致投資和融資體系的癱瘓,從而造成國內投資和需求的急劇萎縮。國內需求的這種萎縮會使企業利潤迅速下降,如果企業利潤的下降反過來更進一步導致投資和需求的萎縮,就可能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使該國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這樣一種由外資流入流出所強化的陷入危機的過程,在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這一輪從過熱到冷卻的周期過程中也有反映。加重中國的問題的一點是,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形成了使中國的中央銀行過度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成了造成中國國內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因素更進一步加強了外資的流入流出在將中國導向金融和經濟危機方面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在帳面上積累了約1萬9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帳面上,中國到目前為止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的借債並沒有超過1萬億美元,這種累計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債可以說是對中國的「外商要求權」。按這樣的帳面資產負債作比較,「外商要求權」與中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大約在二分之一左右,似乎在外資從中國撤出時中國的外匯儲備足夠供撤出的外資兌換為外幣之用還有很大的剩餘。
但是,一直有報道說,中國的外匯儲備中所持有的某些外國資產已經虧蝕了本金;而最近的國際金融危機更表明,中國外匯儲備中所持有的大部分外國資產,包括美國政府的國債,都有可能不按合同還本付息,使中國虧蝕掉其本金。更重要的是,如果大批外商從中國撤資導致中國政府必須在短期內大量拋售其外匯儲備以滿足外資的兌換外幣要求,中國外匯儲備中的資產本身也可能在拋售中價格下降,從而更進一步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所可以兌現的外幣數額。
而外商賣掉其持有的中國國內資產並從中國國內撤資,通常會是在其持有的中國資產價格的最高點。這使外商撤資時其在中國的投資已經會有很顯著的增值。我們看到的許多個案都表明,流入中國的外資的這種增值可能在幾年間就達到幾倍之多。這就意味著,當外資從中國撤出並要兌換為外幣時,它們所要求兌現的外幣額即要求兌現時的「外商要求權」,絕不會是帳面上累計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債的那不到1萬億美元,而會遠遠大於這個帳面上的累計金額,甚至可能達到它的幾倍。而我們能夠用於應對這種兌換要求的外匯儲備,可能會由於上面所說原因縮水到不到1萬9千億美元。這可能使要求兌現時的「外商要求權」 與中國外匯儲備的比例變為大於一。
        原來帳面累計的「外商要求權」與中國外匯儲備之比約為二分之一,而要求兌現時的「外商要求權」 與中國外匯儲備之比則可能大於一。這兩個比例之間的差距,本身就直接衡量了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這種畸形的資金內外對流給中國造成的財富損失。更為嚴重的是,如果要求兌現時的「外商要求權」與中國外匯儲備之比大於一,外資大量從中國撤出時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有可能不會滿足外資撤資時的兌換外幣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仍然可能陷入一場真正的金融危機。
      最糟糕的是,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依然相當高,房地產業中的泡沫尚未真正破滅,對外資的流入和流出實際上沒有真正的限制,而西方的國際金融危機又使中國成了一個有可靠回報的投資好地方,2008年前3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竟達到了744億美元的驚人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長了將近40%,比上年同期的增長率大了29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造成通貨膨脹的經濟過熱繼續下去,特別是讓房地產業中的泡沫重新膨脹,我們前邊所說的那種伴隨著外資的流入流出而陷入危機的過程就可能在中國完成:房地產泡沫和經濟過熱使外資加緊流入,加劇經濟的過熱和通貨膨脹,而當泡沫破滅的過程必然到來時,外資的自由撤出就會將中國帶入類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境地。
      最近中國的中央銀行多次降低利息率,直接的原因當然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急速下滑,需要防止中國陷入經濟衰退;但是在通貨膨脹的危險還沒有充分化解的情況下這樣急速地降低利率,很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捲土重來。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務院最近竟然決定減免住宅交易稅費、下調住房貸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至20%,在房地產泡沫仍然沒有破滅時鼓勵增加購買商品住宅的需求,更是有增大房地產業泡沫的可能。
        其實,2003年以來中國商品住宅的那種銷售的增長和售價的上漲肯定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越早將中國的房地產銷售冷卻下來,讓中國的城市住宅售價真正下降,中國房地產業中將來會形成的泡沫就會越小,中國金融系統和整個經濟遭受的危機之害就會越小。引發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其直接的起因就是2001年格林斯潘不肯以堅決的緊縮冷卻過熱的經濟,而是利用大幅度降低利率製造房地產泡沫來縮小經濟衰退,造成了巨額的次級抵押貸款不良資產。現在,如果維護並擴大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讓中國的經濟過熱持續下去,中國也難免象7年前的美國那樣積累起引發金融危機的巨大隱患。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走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下一次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就很可能輪到中國,中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將指日可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3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11-6 03:34 | 只看該作者
危機還是機遇?(二)





       四、防危機:放棄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



      以上所說的那些導致中國陷入危機的因素,都是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的必然產物。放棄這樣一條道路的種種措施,將使中國免於陷入西方國家的那種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遏制和消除畸形的資金對流

      在中國目前具有巨額對外貿易順差的情況下,要防止由外資的流入流出將中國引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就必須採取強硬的行政手段遏制任何外資的流入。鑒於以個案審批的方式遏制外資流入在操作上困難並容易滋生腐敗,當前最緊要也是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本禁止任何外資流入,特別是禁止任何外資以購買中國企業、企業股權和借債的形式流入,使中國國內企業的一切資金需求都由境內的資金來源滿足。外資要從中國撤出,其出售的資產也必須由已在中國境內的購買者以中國境內資金購置。這樣作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其經常項目的順差,遏制外資流入和外匯儲備的災難性同步增長,以消除畸形的國內外資金對流。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應當有計劃地收購和贖回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或外資的企業股權,償還到期的外資債務,以逐步減少中國境內的「外商要求權」。從外資手中收回其所有權(包括股權)的境內企業,其所處的行業首先應當是國家的戰略產業、支柱產業和資源性產業,其次則是銷售市場主要在國內的產業。這是為了收回後由國內自己有效地經營。國家在購買這些企業的外資所有權時,必須硬性規定強硬的購買價格政策,防止外商藉機抬高其持有的企業所有權價格而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
        一方面,中國需要收購境內外資的企業所有權;另一方面,外資也隨時有可能大批從中國撤出。這兩方面都造成了中國境內資金突然大量湧向境外的可能性。本來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保證滿足資金突然湧向境外這樣的對外大額凈支付的需要。但是,由於中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是持有的外國證券,而大量拋售外國證券時卻可能使這些證券價格下降從而受到損失,這就使中國實際上也不敢在資金突然湧向境外時保證滿足對外大額凈支付的需要。
        為了應對這樣的局勢,從現在起,在國際金融危機沒有完全消除之前,中國應一直實行對外資金凈匯出上的總額限制,規定全國每月資金凈匯出境外的總額不得超過某一最高限額(如每月2百億美元),境內所有金融機構在此期間將人民幣兌換為外幣的總額不得超過這一最高限額限定的數額。有這一最高限額作保障,中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機構就不會受到在短期內大量拋售手持的外國金融資產的壓力,避免中國由於在極短時期內大量拋售外國資產而遭受資產售價下降的損失。
      上述這些政策措施的中心目的是,遏制外資流入和外匯儲備的災難性同步增長,以消除十幾年來中國的這種畸形的國內外資金對流。
        在從1994年以來的這十幾年中,中國一直有著顯著的經常項目順差,同時又一直有資本項目下的巨額外資流入。前邊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說明,從總體上說,這種經常項目順差下的外資流入對中國經濟沒有任何好處,有的只是弊病。這樣流入的外資實際上不可能增加真正能夠在中國境內使用的資金,而只是使外資企業控制了中國經濟,搶佔了中國境內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而將中國國內自己的資金擠到境外。這種由於國內無利可圖而被擠到境外的資金,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前邊已經說明,流入的外資與外匯儲備同步增加這種畸形的資金對流不僅損害了中國的資金收益,最終還必定會直接將中國導向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正因為如此,必須消除這種畸形的資金對流。

政府填補國內資金市場的缺口

        從單個企業的經濟活動這個層次上說,流入中國的外資一般都是為中國境內的某些企業融資,至少是為外商資金在中國境內建立的企業提供了資金。如果不準外資流入,那些本來可以從境外獲得資金並且其經營對中國有利的企業,會面臨其可獲得的資金上的缺口,它們必須獲得替代的資金來源以補充這種資金上的缺口。那些反對禁止外資流入中國的人必定會抓住這個問題說,不準外資流入會使那些經營活動對中國有利的企業面臨無法彌補的資金上的缺口,這會妨礙其經濟活動,損害中國經濟本身。
        在中國有著明顯的對外貿易順差的情況下,這種擔憂和抱怨是沒有根據的。在禁止外資流入的同時,應當要求以境內資金來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意味著中國境內的資金足夠中國境內企業使用而有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境內企業任何有經濟根據(能完全償還)的正當資金需求都應當能由中國境內的資金來源得到滿足,這方面出現資金缺口是由於境內的融資機制有問題。在對外貿易有明顯順差的情況下,只要正確地安排和使用境內的融資機制,在以境內資金滿足境內企業有經濟根據的資金需求上不應當會有顯著的缺口,不會由於境內企業的資金缺口而對中國經濟造成損害。
        當然,必須對中國境內的融資機製作出正確的安排,才能將我們所說的可能變為現實,真正完全以中國境內的資金來滿足國內企業的正當資金需求。
        在這方面,國內目前的法律和制度規定已經為企業從國內的來源獲得資金提供了各種可能的渠道,從傳統的銀行貸款到股票上市融資,一直到民間的合法合規借貸和合股經營。這些融資渠道的運行當然還不夠有效率,而在這方面一向被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外資的大規模流入強烈地擠壓了中國國內資金的融資渠道,妨害了從國內來源融資的那些融資渠道的有效運行。實際上,禁止外資流入、逼迫境內的企業只能從中國境內尋找資金來源,這本身會刺激中國的資金借貸、股票融資等融資渠道的發展,有利於它們在滿足經濟的籌資和融資需要這樣一些恰當的功能方面健康發展。
      為了使從國內來源融資的融資渠道有效運行,保證完全以中國境內的資金來滿足國內企業的正當資金需求,現在最需要作的,就是以政府為企業籌資的方式來補充所有上述那些市場化的融資渠道的不足。由政府為企業所作的這種籌資,其運行的基本原則是:先作好估算和預測,預計通過上述那些市場化的融資渠道以中國境內資金來滿足國內企業的正當資金需求方面還有多大的資金缺口,再以政府對企業所作的國有實物投資來彌補這個資金缺口。
      這種政府投資的資金來源,當然可以是通常的財政資金,但是更多地可能要來源於由政府財政部門發行或擔保發行的債券。購買這些國債和財政擔保債券的,可以是國內的社會公眾,但是主要應當是中國本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應當儘可能以其外匯儲備來購買這些國債和財政擔保債券,以便中國的國有經濟部門使用這些債券籌得的外匯收購境內外資的企業所有權。
      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對這樣為企業籌資所獲得的資金實行專門的管理,保證這些資金只用於專門的用途,即以實物形式形成國有資產。這樣形成的國有企業、國有股權和國有資產都應當統一交給相應的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代管,用這些國有資產經營的收益為籌資時發行的國債和債券還本付息,而由相應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以財政部代理人身份負責從企業經營利潤中徵收這些國有企業、國有股權和國有資產的經營收益。
      這樣就形成了政府對中國金融的集中統籌。

防止對外貿易逆差

        前邊所說的這些集中統籌措施建立在一個假定的前提下:中國存在著對外貿易的順差。只要中國的對外貿易是順差,中國實際上就並不真正需要任何外部流入的資金。外部流入的資金對一個大國的國民經濟真正的積極作用,其實是為進口大於出口的貿易逆差融資。沒有貿易逆差,外國資金的流入只會擠出國內的等額資金,而這樣的資金對流在當前的中國就是對中國人民財富的掠奪,在現在這樣的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這樣的資金對流還是停掉為好。
        前邊的分析已經說明,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完全有可能將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如果中國有可能轉變為貿易逆差,前邊所說的對中國財經的集中統籌是否還要實行?我的回答是: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必須實行中央政府對中國金融的集中統籌,只是集中統籌的政策措施還應當增加一些項目。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是留作應付對外貿易逆差的。即使中國從2千多億美元的驚人外貿順差變為2千多億美元的驚人外貿逆差,中國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足夠支付9年的對外貿易逆差而不必另外引入任何國外資金。這本身就意味著,中國即使在出現外貿逆差的情況下,也仍然能夠從容地實行禁止新的外資流入的金融集中統籌,只是國內企業收購外資企業所有權的行動可能要在某種程度上停止。當外貿逆差數額巨大時,中國政府應當停止為撤出中國的外資兌換外幣。中國政府不需對現行的法律作任何修改就可以作到這一點,因為中國的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還是不能自由兌換的;而我們之所以堅決反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就是為了讓它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
      當然,為急需獲得市場銷售空間的中國企業著想,我堅決主張要防止中國的對外貿易出現逆差。我們可以適當減少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這本身就已經為外國產品讓出了銷售市場,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允許中國的對外貿易出現逆差。西方嚴重的經濟衰退可能使我們的出口萎縮,進口增加,使我們滑向對外貿易的逆差;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動用兩個充分有效的政策手段來防止出現對外貿易逆差,這兩個政策手段就是:人民幣對外幣貶值;對國內市場實行有力的貿易保護措施以減少進口。
      最近幾年的所謂「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已經使人民幣對外幣的兌換率不再盯住任何一種外國貨幣。這個「改革」的過程也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過程,這種升值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這個「改革」本身卻使人民幣對任何外國貨幣的兌換率都可以自由地下降,只要我們認為需要。如果中國出現了對外貿易逆差,中國就應當堅決地使用它自由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權利,讓人民幣一直貶值到中國的對外貿易變為順差。
      只要中國有可能出現貿易逆差,中國就應當堅決地實行各種各樣的行之有效的貿易保護措施以減少進口,為國內的企業保護國內市場。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應當包括高關稅壁壘,更應當包括一切可能的非關稅壁壘。我們應當停止與西方國家貿易「自由化」的一切努力,集中力量去爭取獨立自主地保護國內市場的權利。
        在實行這種貿易保護措施時,中國會受到其加入WTO時所作承諾的束縛。中國應當敢於突破這種束縛。中國加入WTO本身就是走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的典型步驟,中國為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實際上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歷史已經清楚地證明,WTO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一直是西方國家維護其經濟霸權的工具,它們力圖使用這個工具而將東方國家永遠置於依附西方的經濟地位。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求中國突破WTO所強加的種種束縛,重新爭得獨立自主地決定其對外貿易政策的地位。
      有了上述的金融方面的集中統籌,中國就能夠自主地確定其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克服出口萎縮所造成的總需求不足。

擺脫對出口和房地產投資的依賴

      在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發展道路支配下,國內在前幾年的那一輪經濟高增長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輿論,似乎中國的經濟增長只能靠出口和房地產業投資拉動。在這種心態下,人們一看到出口增長率和商品房銷售額增長率下降就如喪考妣,煌煌不可終日。最近的趕快提高出口退稅率和鼓勵商品住宅買賣的政策措施,都是這種驚慌失措心態的表現。
      稍有一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國內的投資和消費支出都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象中國這樣的大國完全可以靠增加國內的投資和消費來彌補出口下降所造成的總需求缺口,根本不必害怕出口萎縮會造成國內總需求不足。
      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承認,西方的經濟衰退使中國不再可能靠增加出口來為經濟增長創造需求,而必須轉向「擴大內需」。問題在於擴大什麼樣的內需,怎樣擴大內需。
      刺激商品住宅銷售的政策據說也是為了擴大內需,據說這樣可以增加建造住宅的投資。可是實際上,中國建造住宅的投資原本就不少,降低一些這種投資倒可能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建造住宅的投資本來就不一定要採取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商品住宅的形式;建造住宅的投資對中國的投資需求也並不象人們想象的那樣重要。
      2004年以來,中國每年建造住宅的投資都大致占當年GDP的8-9%,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住宅投資平均只佔其GDP的5%。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建造住宅投資是否過多,本身就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而由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商品住宅則只是中國的住宅投資中的一部分。2004年以來,中國「城鎮」地區的住宅投資占當年GDP的比例在7%上下,其中由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商品住宅所完成的投資占當年GDP的比例則逐步從5.5%上升到7.2%。
        我們對中國房地產業的分析已經表明,中國的住宅買賣中出現了明顯的泡沫,最近幾年中國的那種住宅銷售額的增長和住宅售價的增長都是不可持續的。這種房地產業中的泡沫遲早要破滅。刺激商品住宅銷售的政策想維持泡沫性的住宅售價不下降,這隻會導致房地產業中的泡沫繼續延續,使泡沫破滅時所造成的危害更大而已。而中國的住宅投資是否過多,特別是純商品性的住宅投資是否過多,那只有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才能得出可靠的判斷。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最近幾年中國的那種住宅銷售額的增長和住宅售價的增長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再象這樣依靠儘可能抬高房價的盈利性房地產開發商建造中國城鎮的住宅,中國城鎮的住宅很快就會由於售價過高而銷售不出去,中國最近幾年住宅投資的增長速度將無法維持。
        其實,要想維持住宅投資佔GDP的比例為8%而不減少,就可以而且必須轉變中國城鎮中的房地產投資方式,不再單純依靠盈利性的房地產商來供給城市居民新住宅。中國各大城市的政府都應當學習新加坡,通過政府的住宅發展委員會的工作來主持建造大量享受政策性補貼的住宅,壓低本市居民所支付的房租和房價,以政府拍賣土地的收入和稅收對購買和租住住宅的本市居民進行補貼。各個城市的政府應當將由土地得來的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補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本市居民購買和租住廉價的住宅,并力求做到在這方面收支平衡。這樣實際上降低居民的居住成本,才有可能真正擴大城鎮住宅的投資需求。
        而現在對我們更重要的問題卻是,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最近幾年形成的依靠出口和房地產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得到大多數人支持的一個主張是,中國應當通過增加人民的消費支出來「擴大內需」。我早在6年前就已經指出,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小,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民大眾的貧困。要擴大國內的消費需求,就必須改變中國的分配結構,增加普通民眾的收入和福利。完全正確,我們確實需要通過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來擴大內需,而且必須通過增加普通民眾的收入和福利來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但是,大幅度增加普通民眾的收入和福利絕非在短期內可以做到,因而在短期內也不可能由此顯著地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更何況中國還是一個實物資本缺少的國家,在很長時期中也還是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
      這就使中國在西方經濟蕭條的最近一個時期中,還只能主要通過增加國內的投資來維持足夠的總需求,也應當主要通過增加國內的投資來維持足夠的總需求。問題在於今後應當重點向國內的哪些部門投資。
      鑒於房地產業可能面臨著嚴重的供給過剩,政府不應當再鼓勵增加房地產業的投資。應當讓房地產業的投資規模回到與人民大眾的購買力相適應的水平上來。其實,房地產業的投資對中國的投資需求並不象許多人印象中的那麼重要。就是在房地產投資極度膨脹的2007年,房地產投資也只佔中國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不到四分之一。即使房地產投資不再象前幾年那樣增長了,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對總需求有同樣拉動力的投資方向來填補這個需求上的缺口。

對軌道交通和能源產業大規模投資

      在與房地產業的投資性質幾乎相同的那些投資方向上,我們就需要大量增加對軌道交通和能源供給的投資。
      這裡說的軌道交通主要指鐵路運輸和大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中國在過去的20年中過度偏向發展汽車運輸,忽略了軌道交通的發展,以致造成了交通運輸上的資源配置扭曲和各種畸形現象。這方面的錯誤必須糾正。政府最近決定進行2萬億元的鐵路建設投資,就是糾正錯誤的表現。在今後一些年中,中國要大力進行發展鐵路運輸和大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的投資,還要為發展沿海的近海貨運進行大量投資,這都會造成大量的投資需求。
      住宅投資下降緩解了投資品市場需求過度的緊張狀況,這正好創造了客觀條件,使我們可以更大規模地進行建設現代化的煤礦的投資。
        中國的煤礦生產能力並不低,但是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的生產能力卻遠遠不足。最近一些年中國的小煤窯事故頻發,礦難嚴重,除了當地政府監管不力的主觀因素外,客觀原因是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的生產能力不足,一遇2003年以後那樣10%的經濟增長,就無法滿足大大增加的能源和電力需求,以致煤炭價格暴漲,刺激了那些設備差、缺乏足夠的安全設施而又不願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定的小煤窯為盈利而用礦工的人命冒險。就連一些國有大礦發生礦難,也往往是因為煤炭產量在高價下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礦方不顧安全生產的要求而冒險增產。
        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降低,這可能減少對煤炭的需求,緩解煤炭供應緊張的狀況。這也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可能真正關閉那些不能貫徹安全生產要求的小煤窯。但是,如果我們不能使那些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具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一遇經濟高漲,煤炭供應緊張、煤價暴漲、小煤窯死灰復燃並導致安全生產形勢惡化的局面就會重新出現。為了保證中國的煤炭開採能夠在足夠安全地生產的前提下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我們應當在當前的緊縮中大力投資建設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使這種煤礦儲備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保證在中國經濟出現10%以上的經濟增長時,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也能夠供給足夠的煤炭而不致出現煤價的過度波動。
        據說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經濟緊縮中,政府有關部門曾經在暫時的電力供給過剩面前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對增加發電能力的基本建設也採取了緊縮的方針,甚至限制對發電設施的投資。其結果是造成了2003年以後經濟高漲時期電力等能源的供應緊張,許多地方不得不採取臨時停電等限制用電的措施。在供電不足的經濟過熱時期不得不大量增加對發電設施的投資,這反過來又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波動。
        在今後幾年的經濟低增長時期,我們應當避免再重犯這種錯誤。在經濟緊縮時,不僅不能減少發電和供電設施的建設,還應適當加大和加快發電和供電設施的建設,增加對發電和供電設施的投資,預留下發電和供電能力的足夠儲備,保證在中國經濟出現10%以上的經濟增長時,仍然會有足夠的發電和供電能力來滿足對電力的需求。
        上述這些對具有現代化的設備、有良好的安全設施的煤礦和發電供電設施的投資,目的都在於在經濟低增長期形成能源供應能力大於當下能源需求的足夠儲備,確保中國不再會出現能源供應能力小於能源需求的狀況。而所有這些投資都會增加中國的總需求。再加上對鐵路建設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巨額投資,這些投資應當足以彌補住宅建設投資減少所造成的總需求不足缺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4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11-6 03:36 | 只看該作者
危機還是機遇?(三)       
[ 作者:左大培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3    文章錄入:左大培 ]       


                                                            
                 危機還是機遇?(三)





                           五、為長遠的發展而擴大國內投資



        不過,在我們看來,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而真正最需要擴大的投資,應當是這樣一些投資:它們服務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為建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所必需,或者為建立先進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所必需。

向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資

      現代經濟的歷史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都證明,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所謂的「技術進步」,是本國人民掌握和使用的技術和技能的提高,而這種提高主要就體現在技術密集和高科技的產品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研究與開發上。為了成功地完成經濟發展,中國應當把「技術立國」作為經濟政策的基礎,建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研發體系,實行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西方國家的人均高收入以其軍事和經濟實力為基礎,而其經濟和軍事上的實力歸根結底都來自其在現代科學技術上的高度領先地位。中國必須以長期的巨大投入來在科技上全面趕超西方,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
        而在最近30年中,中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忽視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造成中國低科技水平的面貌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幾年中國政府強調「自主創新」,自主的研究和開發多了起來,開始扭轉研究和開發上的落後局面。但是,我們進行自主的研究和開發,是為了使中國實現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轉變的「產業升級」,在高技術生產的基礎上實現高生產率、高收入。對於達到這個目標來說,目前中國的自主研究和開發還遠遠不夠。
        中國缺乏對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資,其最醒目的表現之一就是,中國高等院校的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不足且水平很低,不僅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甚至一直嚴重妨礙著中國學生技能的提高,以致中國的化學博士還要到國外大學去補充其在國內沒有作過的實驗。最近十年中國的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但是其固定資產的增加多半集中在增加大樓等建築物上,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的缺乏和低水平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對學校和科研單位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的投資,應當成為中國總需求擴張的一個重點。
        那些反對中國進行自主研發的論調,幾乎都以中國缺乏這種研究和開發的資金作理由。現在,既然大家都擔心國際金融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破滅會使中國的總需求不足、投資不足,那就應當首先將大量資金投入自主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這樣一方面緩解了總需求的不足,有利於解決高等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更會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重建軍事工業體系

      中國二百年前的變弱變貧,開始於中國在軍事工業(當時為造炮造船)上的落後。西方國家在現代科學技術上的先進,首先體現在其軍事工業的先進和軍事裝備的優勢上。中國軍隊相對於西方軍隊的軍事裝備劣勢,導致中國軍隊在近二百年與先進工業國的軍事衝突中總是處於被動迎戰甚至挨打的地位。西方的軍事工業不僅造成了西方國家的軍事優勢,而且西方的軍事工業生產在技術上有明顯的溢出效應,軍事工業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成了帶動西方國家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從幫助瓦特改進和完善蒸汽機到20世紀研製電子計算機、引進網際網路,西方的軍事工業和軍事需要都起過關鍵的作用。
        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推論,中國現在正在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世界最大,中國應當擁有世界最強的軍隊,以徹底改變二百年來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樣的軍隊應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裝備,這種裝備只能來自中國自己的研製和生產。我們應當在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第一的過程中,以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來為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裝備研製和生產體系。必須恢復毛澤東時代的追求:「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世界歷史已經證明,這樣世界最強的軍事工業體系不僅為保衛國家不受外國欺凌所必需,而且軍事工業生產在技術上的溢出效應最終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此,今後我們最緊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重建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逐步形成一個先進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將中國的軍事工業發展為世界最強的軍事裝備研製和軍工產品生產的系統。
      當然,要想將中國的軍工產業發展到美國那樣的水平,首先就得給中國的軍工產業提供足夠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使中國的軍工產業有象美國軍工產業那樣多的固定資產。據估算,美國的GDP現在還為中國GDP的四倍,而國防開支則佔美國GDP的約4%,而且有估算說,在美國那樣的經濟中,需要用4元的「物質資本」每年才能生產出1元的GDP。據此推算,要使中國的軍工產業達到美國軍工產業現在的生產水平,中國的軍工產業應當擁有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就得相當於中國目前每年GDP的64%。
        中國即使真要在軍事工業上追上美國,也絕非短期內所可以達到。沒有幾十年時間,中國的軍事工業不可能敢上美國。如果我們要在20年後軍事工業趕上美國,那時中國的軍工產業應當擁有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就得相當於中國目前每年GDP的約1.2倍,這是因為按美國經濟通常每年增長3%的增長速度算,美國的軍工產業20年後的生產能力應當是現在的1.8倍。如果估計中國今後20年的經濟以一個較低的年增長7%的速度增長,則中國每年大約要將GDP的2.7%投資于軍工產業,才能使20年後的中國軍工產業具有與當時的美國軍工產業一樣多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
        盡人皆知,對於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投資的固定資產的數額,而是掌握的技術的先進程度。而要獲得這些先進的技術,我們就必須投入資金進行研究和開發。這樣,要使中國的軍工產業趕上美國,我們可能需要投入比上邊所說更多的資金。顯然,在需要投入這樣多的資金的軍工產業發展面前,為沒有可以支出投資資金的地方而發愁簡直是可笑的。光是使中國的軍工產業趕上美國所需要作的投資,就足以抵補中國房地產業投資的任何下降而有餘。
        在30年前的毛澤東時代,中國曾經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但是在30年前的大變動中,軍事工業的發展幾乎被完全放棄,這導致了中國軍事工業的災難性解體。當時放棄發展軍事工業的理由是,中國缺乏建設資金,如此稀缺的資金的使用方針應當是「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其實這個提法本身就很片面。從長遠說來,正是為了要吃飯才要建設,要建設就必須有技術,而發展軍工其實有助於得到技術。
      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已經告別了那個整天為缺少「建設資金」而發愁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現在知道,「建設資金」就是投資的資金,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可以籌集到足夠的投資資金而沒有使用這個資金的地方——投資需求。如果說,30年前不發展軍事工業還可以用「缺少資金」作借口的話,現在投資需求缺乏的現實已經在逼迫我們不得不將發展軍事工業作為創造需求的地方。

建立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

      從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全局上說,中國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具有最高科學技術水平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這個體系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所致力的是,除了少數由於資源缺乏而需要進口的物品只能依靠外國供應之外,其它物品的供應都主要依靠本國的生產,而在本國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又都主要是本國的企業。在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發展高技術產業、機器設備的製造等技術密集的生產。
      建立這樣一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意味著不再按照當下的「比較優勢」集中生產和出口少數幾種產品,大大降低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加入國際分工的程度。一個國家越是依賴於國際分工,它就勢必越是只集中生產和出口少數幾種產品而依靠進口來供給其它物品,它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就越高。
        國際上的經驗事實已經證明,在經濟發達國家中,一個經濟體越大,其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整個經濟的獨立自主程度就越高。我們可以用當代的所謂「新貿易論」來證明這個經驗現象的合理性。從這個角度判斷,中國的土地面積與歐盟和美國都不相上下,人口比整個歐盟都多,更是大大多於美國,中國應當有至少不低於歐盟和美國的經濟上獨立自主的程度。而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僅遠遠高於美國,而且遠遠高於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對非歐盟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這樣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表明,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程度過低,已經低到了無效率的不合理程度。
        中國經濟這樣過低的獨立自主程度、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在最近20多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錯誤的政府政策,而這些政策體現的恰恰是那條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的增長率急劇降低,預示了這條道路將給中國帶來災難性的經濟危機;我們為防止危機而轉向重建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降低已經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就是在糾正不合理的無效率,防止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將中國引向災難。
        重建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對當前中國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必定要求中國通過進口替代來發展技術密集的產品生產和高技術產業,適應了經濟發展中向技術密集的產業實行產業升級的需要。
        目前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一部分是石油等中國缺乏其資源的產品,另一部分則是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方式生產的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的產品。這些中國大量進口的技術密集產品,主要集中在機器設備、大飛機、集成電路等類產品上。而發展這些產品的生產,正是中國轉向生產技術密集的產品生產的產業升級所必需的,這種產業升級又為中國通過技術進步而發展為一個發達國家所不能迴避。這些產業通常又需要大量的投資。要發展這些產業的生產,中國就必須對這些產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完成這些產業中的進口替代。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中國勢必會形成相對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總需求不足實際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使我們可以將國內的資金集中起來向這些技術密集的產業投資,儘快改變中國在技術密集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上的落後面貌,通過產業升級而實現真正的經濟發展。
        只要明確了這一點,決心為重建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在技術密集的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中國的製造業部門和其它部門還需要我們作大量的投資:
        ——最近幾年,「機械及運輸設備」的進口都幾乎接近中國全部進口金額的一半,不僅許多高效率的現代化機器設備中國還需要進口,連紡織機械中國都還需要大量進口。重建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實行進口替代,首先就要在機械製造上實現進口替代。在機器製造這種技術密集的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就需要中國重建完整的裝備製造業,使中國的裝備製造業變為世界最大、最好。
        裝備製造業實際上是當代最高水平的製造業。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裝備製造業,才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製造業。中國政府今後應當將扶植製造業發展的重點逐步轉向扶植裝備的製造上。要想具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人均收入,中國就應當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技術水平;要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技術水平,中國就必須有世界上最好最大的裝備製造業。中國目前人均收入處於低水平,是因為中國現在是用進口的外國機器生產日用品來換取外國的石油和機器,中國要想變為人均收入高水平,就必須變為出口機器設備來換取外國的石油。
        ——中國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型飛機進口國,這是過去二十多年放棄獨立自主的大型飛機研製所造成的惡果。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國自己研製的大型飛機「運十」就已經完成了試飛,為中國的飛機製造業開闢了光明的前景。是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發展道路扼殺了中國大型飛機製造業,堵塞了中國飛機製造業的發展道路。我們今後的問題是,如何儘快地彌補依附西方的錯誤路線所造成的損失,儘快以資金和技術人才的投入將中國的飛機製造業發展起來,將中國自己的大型飛機製造發展起來。
        ——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價值已達一千億美元之巨,集成電路成了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產品之一。集成電路的巨額進口正是中國高技術產業落後的表現,是中國的電子工業依附於西方的象徵。為了實現向技術密集產業轉變的產業升級,中國必須向日本、韓國和台灣學習,在集成電路的自主研製和生產上急起直追,下決心趕上和超過美國。
        我在20世紀90年代初曾經請教有關人士,為什麼中國不能發展獨立自主的集成電路生產。我得到的回答是:集成電路的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太多,一個生產集成電路的工廠所需要的投資以百億元甚至千億元計,我們沒有那麼多資金投資建設這樣的工廠。當時,這種巨額資金的需要確實曾經把我嚇倒,不再敢提發展獨立自主的集成電路生產的主張。而現在,在中國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以十萬億元計的時代,集成電路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已經不再可能成為反對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集成電路生產的口實。宏觀總需求的不足正是需要我們對集成電路的生產進行投資以擴大投資需求。
        當然,發展集成電路生產的最主要問題並不是資金,而是技術。提高中國集成電路生產的技術水平更需要我們投入資金。發展我們獨立自主的集成電路生產會從物質資產的投資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等諸多方面顯著增加國內的投資,並且為高等技術人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美國的微軟公司最近威脅要採取「黑屏」措施來打擊中國境內的對其「視窗」軟體的盜版行為。其實,中國境內對「視窗」軟體的盜版行為之所以盛行,正是因為正版的「視窗」軟體售價太高,這樣高的售價是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利用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利潤的象徵。中國的軟體用戶已經在呼籲發展國產軟體以替代微軟的產品,而據業內人士說,「中科紅旗」等國產軟體已經基本上可以替代微軟的軟體,只不過由於微軟已經壟斷了市場,才使國產軟體難以發展。
        中國政府的任務應當是儘快結束微軟在中國軟體業中的壟斷,消除微軟在中國贏得的壟斷利潤。我們應當採取一切可能的政策手段,不惜投入巨資,完善國產軟體,發展出能夠與「視窗」完全兼容、完全可以替代「視窗」的軟體,並且通過政府的政策手段將國內計算機業整合起來,最終將微軟公司擠出中國市場。這樣作當然要暫時付出資金上的代價,但是這為中國長遠的發展所需要,而且短期中的資金代價正是一種資金上的投資,它有助於擴大中國的總需求。
      ——加入WTO時中國所作的讓步犧牲了中國種植大豆的農民的利益,使中國國內的消費市場變為依賴進口大豆,大豆加工產業淪於外資控制之下。有消息說,外資企業又在利用種種手段試圖控制中國的豬肉產業。這兩個行業中發生問題,根源都在於政府放任市場自發勢力而不加有效的引導,不肯投入資金扶植民族產業。這兩個行業的問題對中國的整個食品生產行業都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中國的食品生產目前仍然能夠基本上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於中國人均耕地少,中國人均收入高以後農業可能在比較成本上變為劣勢,反倒可能逐步變為依靠進口食品。為了保證國家的食品安全,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今後政府應當大力保護和扶植本國農業,扶植髮展高效率的現代化食品生產,基本上依靠本國產品來滿足本國的食品需求。為此應大力扶植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合作組織,保證農業的自主發展,防止再發生最近幾年大豆和豬肉生產中發生的那些問題。政府對食品生產的扶植政策需要投入資金,這樣投入的資金也會擴大中國國內的總需求,而中國政府對國內食品生產的所有保護和扶植政策都有助於增加國內的總需求。
        除上邊所述各項之外,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還要求中國採取其它一些結構性的經濟調整措施:
        ——由於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應當在研製新型能源供應技術上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發展核能,大力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生產;
      ——中國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相對較多,環境污染的威脅比較嚴重,有必要在保護環境上走在世界前列。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中國應當大力發展各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產業,對此政府應當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
        上述兩方面都需要政府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也多半都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給予強有力的支持。這樣的政策都會或多或少地增加中國國內的總需求。

靠集中的統籌來籌資

        上述三方面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而需要作的投資,在最近的20多年中都極其缺乏。這種缺乏表明資金市場不能有效地解決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而融資的問題。
為了給上述三方面的投資有效地籌措資金,我們必須採取前邊所說的那種措施,由政府填補國內資金市場的缺口,靠政府的集中統籌來為上述投資籌資。其主要的做法就是,由政府財政為這些投資提供資金,在政府稅收不能提供足夠資金的情況下,則由政府財政部門發行或擔保發行債券,將籌得的資金統一交給相應的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代管,以實物形式投入形成國有資產,用這些國有資產經營的收益為籌資時發行的國債和債券還本付息,而由相應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以財政部代理人身份負責從企業經營利潤中徵收這些國有企業、國有股權和國有資產的經營收益。
        在這樣籌資的過程中,應當貫徹前邊所述的原則:為了避免再受外資剝削控制,防止外來的衝擊,必須保持國內金融體系的獨立自主,絕不允許外國勢力參與操控中國的金融。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先禁止向西方出售中國企業的股權,禁止不必要的外資流入。作為長遠之計,則應當在每一個產業、甚至每一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要培養起本國的一至兩個骨幹企業。這種企業一般只能是國有控股。其資金的籌措一般可以採取前述方式,由政府財政發行國債,將所得資金作為國有資本金投入國有資產經營機構(基金或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機構也可以發行債券,將所得資金作為國有資本金投入企業。這樣籌得的資金必須用作企業的實際投資和周轉金。
        這樣的籌資和融資方式,正是財經方面的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
        前邊所述的各項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而需要作的投資,對今後幾年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中國目前正在實行反通貨膨脹的緊縮,而當通貨膨脹消失的時候,中國可能出現嚴重的總需求不足。那些增加總需求的擴張性措施不應當再走十年前的老路,片面專註於進行基礎設施和城市房屋的各種建築工程,而應通過實施上述三方面的措施來拉動國內需求。
      對投資需求的簡單估算就能夠說明,僅僅是為形成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和重建軍工產業所需要的投資,就足以保證中國今後20年內不必擔心有任何的投資需求不足和總需求不足。如果真的按照前邊所說為中國的長遠發展在那三方面作足夠的投資,我們經常需要擔心的倒是總需求過大的威脅。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最需要警惕的是,不要由於投資需求過大造成嚴重的總需求過大,這種過大的總需求不是導致通貨膨脹,就是造成短缺。只要我們在這方面作好足夠的調節,這種為中國的長遠發展所作的足夠的投資就會使中國發展成為既富又強的發達國家。



                                  六、獨立自主地集中統籌:機遇



      走獨立自主地集中統籌的道路,當然不需要象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那樣實行教條而死板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法國和新加坡甚至台灣的經驗,都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借鑒,使我們可以更成熟地利用市場機制,以國有部門的資金運營來支持制訂和貫徹指導性的經濟計劃。而在中國這樣的大國中,這些集中統籌應當服務於通過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來實現經濟發展。
      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日益滑向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泥潭。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在現代的經濟社會條件下,這樣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必定將整個世界引向崩潰性的災難。前邊的分析說明,在這樣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前,我們必須轉向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這裡將前邊的論述作一概括,以說明如何以兩方面的轉變轉向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
      ——改變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支柱,不能再依靠出口和房地產來拉動總需求,而應當轉向進口替代,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建立獨立自主的科技研發和高科技產業,使投資服務於建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服務於建立先進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服務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大飛機製造業,發展集成電路、替代微軟產品的軟體的生產,建立完整而強大的軍工產業、裝備工業、軌道交通和能源產業、大豆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醫療服務事業,堅決實行對本國市場的貿易保護;
      ——改變單純依靠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總需求的方針,不僅大幅度擴大財政政策在調節宏觀總需求方面的作用,而且轉向依靠所有制政策來調節宏觀總需求的,有計劃地集中統一控制對外的金融往來,在沒有出現明顯的外貿逆差時禁止外資流入,以適當的匯率政策和貿易保護政策來防止出現對外貿易逆差,國家大規模增發專門用於國有資本投資的公債,以這樣籌得的國有資本金進行實物投資,贖回國內的外資企業,為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和製造業產業體系服務。
        前邊的分析已經說明,對中國經濟來說,繼續通過實物出口、金融市場交易而向西方輸送資金、維持房地產業的泡沫,最終必將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沉重打擊,陷入危機;而轉向獨立自主的集中統一財經計劃,就可以將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變為發展的大好機遇。
        對於一個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是其掌握的技術水平的提高。本來落後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已經掌握的各種技術以加快自己的發展。但是,西方國家深知技術對國家強大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意義,一直拒絕讓落後國家學到其掌握的先進技術。西方的企業歷來對其它任何企業實行技術封鎖,不讓任何其它人學會其獨有的技術。西方國家首先實行專利制度,就是為了幫助本國企業對別國企業實行技術封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到現在為止還以「防止增強中國軍事實力」為借口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不讓中國了解美國集成電路製造上的各種關鍵技術,不讓中國從西方學到其它各種高級的關鍵技術。
        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的最大機遇就是,中國有了獲得西方先進技術的更多機會。西方國家現在陷入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經濟衰退,政府和企業都普遍陷入財務上的困境。為了緩解其財務困境,它們都勢必為換得一定的資金和訂單而不得不放寬其對向國外轉讓技術的限制。在其它國家強硬地以轉讓技術作為提供資金和訂單的條件時,情況尤其會如此。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蘇聯就曾經從西方國家買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這些技術中甚至包括許多最先進的武器製造技術,這大大有助於蘇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當然,中國要想利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迫使西方轉讓技術的機遇,中國自己首先必須獨立自主地實行集中統籌,並且要有足夠的決心和意志在國際技術轉讓問題上利用這種集中統籌提供的機會。
        在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下,最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為長遠發展所作的投資規模太大,造成了總需求過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向國外出口的需求進一步增大了總需求,實際上在與為長遠發展所作的投資爭奪國內有限的生產資源。正因為如此,對實行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的國家來說,國際金融危機所造成的世界性經濟蕭條就成了發展經濟的機遇:國外需求的減少使這種國家出口需求減少,本來用於滿足出口需求的資源因此可以、也不得不節省下來,轉向前邊所說的那些為長遠發展所作的投資。這種投資從根本上增強了國家的生產能力和國防實力,將受剝削、低福利的依附西方的經濟變為獨立自主的高科技、高福利的經濟,使國家爭得了長遠說來更有利的發展。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為實行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的國家所提供的最根本的機遇。
      總之,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是危機還是機遇,歸根結底取決於中國採取什麼樣的方針和路線。實行獨立自主的集中統籌,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是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繼續走依附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中國早晚會陷入同樣的金融危機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5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11-6 03:43 | 只看該作者
<<轉載按>>:

一直以來,我並不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不是一個好的選項.穩定,均衡的發展對於向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一個資源匱乏的,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是一個切合實際的方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24

帖子

2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5
6
睡不好 發表於 2008-11-14 02:44 | 只看該作者
我就感覺有點奇怪,以上二位的經濟學家,都是在放馬後炮,沒見誰提前能感覺到經濟危機的爆發。
      另外,怎麼中國的錢一到了外面,往往要賠,而外面的錢到了中國,往往能掙,還是需要經濟學家們再解釋解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873

帖子

18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4
7
彈花機 發表於 2008-11-15 09: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