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影響改革進程的莫干山會議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8-10-31 2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2008年10月31日20:46:17(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記1984年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

  柳紅/1984年,農村改革已經大有起色,城市改革尚舉步維艱。保守勢力很強大,思想意識形態依然比較緊張。人們走得小心翼翼,怕踩雷,怕前功盡棄。黨內改革派和民間改革者彼此都需要借勢而行。回顧來路,每一個預示改革的動作,都穿行於正式和非正式之間()

三、開會有風險()

  1984年5月,在安徽合肥,由民間發起組織了一個「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和中國改革研討會」,溫元凱是組織者之一。他們邀請了改革的先鋒人物,鳳陽縣縣委書記翁永曦,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鞍山無縫鋼管廠廠長王澤普,意在把全國的改革者聯合起來,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有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意圖。這個會以一個響亮的名字流傳,叫「全國改革者大會」。()


你能認出30年前的這些風雲人物嗎?
  會議鋒芒畢露,遭到了中央領導的批評,「憑什麼叫『改革者大會』,難道說參加是『改革者』,不參加就不是『改革者』?」()

  張鋼說:「改革者大會後,草木皆兵,這時開會非常扎眼。為了增加合法性,所以才想到用八家新聞機構聯名發起的辦法。」()

  9月份的莫干山會是由《經濟學周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世界經濟導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經濟效益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發起召開的,聲勢不可謂不大。()

  張鋼說「會議籌備期間搞了一個會議籌備組,我牽頭,現在有的書把我寫成『秘書』了。另外,有很多地方稱會議有什麼『會議核心小組』,其實根本沒有,倒是有一個『領導小組』,由每個發起單位的領導組成。比如《經濟日報》總編安崗、副總編輯丁望,《經濟學周報》總編輯王瑞蓀,《中國青年》雜誌副總編輯崔維德,《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社長白若冰等等。開這個會,沒有領導表態同意,也沒有反對。有人好心對我說:『出了事,我們都可以脫身,你張鋼跑不了』。我說,『沒什麼,就是把我打倒,我也沒有半截磚頭高。』」()

《多維月刊》2008年11月號刊登多篇獨家內幕報導。
  黃江南說:「浙江經濟研究中心承擔辦會解決了兩大難題,一是地方;二是政府研究部門,從而有了合法性。原來只有報社。中國的事兒,得民辦官助。我們要找官方支持。」()

四、青年還是中年?()

  「中青年」、「中老年」,現在人們叫得順口。在中文中,過去只有青年、中年、老年。對此,張鋼認為他有發明權:「會議起個什麼名字呢?青年?我們當時30歲左右,不是了;中年?不甘心。我記得特清楚,在月壇北小街的辦公室里,有一張行軍床。那天我躺在床上,屁股沖著牆,腳翹在牆上,身子在床上,我猛一翻身,叫『中青年』!後來有人說,『還中少年、中老年呢』,我們不管,就叫『中青年』!」就這麼定了。會議的全稱叫「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

五、誰上莫干山?()

  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有124人,他們是由會議籌備組根據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300餘篇應徵論文挑選出來的。在選拔過程中,不講關係、不講學歷、不講職稱、不講職業、不講「名氣」,憑論文水平確認代表資格。這,也構成了莫干山會議的輝煌。()


你能認出30年來的這些風雲人物嗎?
  張鋼說:「我們仨,嘉明、江南、我,商量要徵文,在報上徵文,以文選人。會議前臨時設立了籌備組,由《經濟學周報》承擔日常組織工作。還有論文組,審閱應徵的所有來稿。臨時辦公室設在中組部招待所。蔣躍天天跟著我。論文組組長是王小魯,副組長是周其仁。他們一篇篇過,嘉明把關。當時我們定了一個原則,一個省選5個,共150人。選文章的過程中,郭凡生的反梯度理論,論文組發生了爭執,最終,他還是被選上了,他也是從這次會上露的頭。張維迎和華生在價格問題上是兩派,通過論文選拔上來,徐景安在他們倆之間調和。根據論文,最終選中了124人,其他26人是原來的經濟圈兒固有的人。最終,150人+10個領導小組成員+記者組10個,因為在莫干山開,多給了浙江十個名額。」()

  張鋼記得:「《天津開發報》一個女記者哭鬧著要上山,(周)其仁死活不放。後來實在不行,讓她上來一晚上,第二天必須離去。總之,非常嚴格。」黃江南則說是:「一位民族學院的女士,在山下哭了好長時間,非要上來。阻擋她的人說,你又不是發起單位的,又沒有論文被選上,憑什麼讓你上。結果她說:『我也是搞改革的啊!』捱不過她的執拗,就說讓她上來呆一天就離開。結果她留了下來。」()

  這是趣談。()

  朱嘉明回憶,「報紙發布開會並徵文的消息后,全國影響震撼。張鋼每天擴大閱稿隊伍,高梁很賣力氣,還有蔣躍、張少傑。先看文字,不看作者,選文章時再看地點,平衡地點、題目。比如,討論價格改革的比較多,從中挑選,再考慮地區。郭凡生因為反梯度理論,脫穎而出。」()

朱嘉明8月13日、14日的日記中都記有:「晚上在《經濟研究》討論九月會議名單」。()


你能認出30年前的這些風雲人物嗎?()


  1984年8月25日《經濟日報》報道:()

  「截至8月15日止,會議籌備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300多篇論文。論文作者有從事理論研究的專業人員,更多的是在各條戰線基層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從事理論研究的同志。……有的作者還附函敘述了他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學習、探討的情況,表達了他們關心四化大業願為改革獻計的強烈責任感。」()

  接著開會的風險問題,黃江南說:「政府是由人和部門組成的,有的人本身,就代表了政府。上山的還有總理的秘書李湘魯、張勁夫的秘書孔丹,以及王岐山。他們來,我們心裡踏實了很多。當時不像現在,沒幾桿大旗不行。沒人出文,一切都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間。」()

  「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間」,這話說得妙!回顧來路,每一個預示改革的動作,都穿行於正式和非正式之間。(未完待續。作者曾長期擔任經濟學家吳敬璉助手)
世人皆醉我獨醒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8-11-1 07:2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瘋瘋顛顛 於 2008-10-31 21:59 發表 [影響改革進程的莫干山會議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 2008年10月31日20:46:17(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記1984年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

  柳紅/1984年,農村改革已經大有起色,城市改革尚舉步維艱。保守勢力很強大,思想意識形態依然比較 ...

少壯改革派的聚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