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媒盛讚中南海:化美國之危為中國之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9-26 0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35606.html

顏昌海   發表於 2008-09-24
日前,香港《文匯報》報道,由華爾街引發的金融海嘯來襲,對於中國來說,損失最直接的是已走出國門的金融企業,它們在海外投資的「真金白銀」恐怕因此大幅縮水甚至化為烏有。早前的估算曾顯示,內地銀行涉及次按的資產不到100億美元,不足金融總資產的萬分之一。但如今雷曼破產,危機始料未及地從次按蔓延到正常產品和整個信貸市場,內地金融體系內的涉「危」資產總量更大大超出預期,最終損失尚難估計。據了解,在摸底涉「雷」資產後,中國銀監會、保監會及證監會等監管部門近日已要求各金融機構上報所有外匯金融資產的情況,以重新評估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

知情專家認為,目前統計的數據顯示,內地各家金融機構披露的持有涉「危」債券總規模不大,佔總資產的比例很低,而多數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普遍較高,所以給銀行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利潤的影響並不大。但是令監管層擔憂的是,一些金融機構的代客理財產品、部分進行海外投資的保險資金、證券公司自營的海外資產等,都與雷曼兄弟或其他一些國外金融企業資產相關,可能因為這些機構的破產或大幅虧損而縮水,血本無歸,最終造成國內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資產損失。相關機構估計,這類資產規模可能有上千億美元之巨。

到目前為止,公開披露的中資銀行擁有的雷曼相關資產大約有5億美元。另據《財經》雜誌報道,除了已發出公告的五家中資上市銀行自有的約5億美元雷曼相關資產外,中資銀行還持有巨額表外資產,整個中資銀行體系包含QDII理財產品在內按全口徑統計的數字達數十億美元。所謂全口徑統計,包括直接持有的雷曼債券、給雷曼的貸款、與雷曼債券相關的衍生品,也包括QDII(合格境內投資者)理財產品相關的投資狀況。此外,保險公司海外投資也有涉及雷曼的資產,一些證券公司也購買了部分雷曼債權。

專家指出,僅雷曼破產就涉及數十億美元資產縮水,如今華爾街負面消息不斷,危機未見底,如果其他大型美國金融機構破產,中資銀行還持有其他機構的債券,最終的整體損失還難以估計。

根據08年中報數據,僅工行、建行和中行三家國有上市銀行,手中持有的美元債券就數以千億人民幣計,其中一部分恐會在金融危機中受損。知情人士表示,近日銀監會已要求各大銀行上報所有外匯資產和衍生產品的情況,基金和證券公司則向證監會上報相關金融產品以及自營外匯業務情況;保監會也在摸查保險資金海外債權的持有情況,以整體摸底美國金融危機可能對金融機構造成的直接損失。

那麼,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的中國金融,將如何動作?中國央行官員對此回答說:「對中國來說,現在最缺的是金融創新,如果因噎廢食,那就太傻了」。

英國路透社日前報道,早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和美林被出售給美國銀行之前,中國官員們對急於創新的做法態度審慎,目前國內欠發達的金融體系仍由國有銀行所主導。雖然,美國華爾街的動蕩將令中國認真考慮放鬆市場管制的步伐,但這絕非禁錮內金融市場改革的理由。報道說,中國幾乎沒有純粹的證券化業務,更不用說複雜的擔保債權憑證等工具,國內也沒有股指期貨市場。

中國央行一位官員表示,中國現有環境下的利率和匯率正逐步放開,所以發展金融對沖避險工具的需求迫在眉睫,銀行業必須朝收入來源多樣化發展。該官員表示,「中國不應對金融衍生產品說不」。另一位發改委高級官員亦對此表示贊同。他說,「當然中國應從美國的動蕩中有所借鑒,但這絕非是暫停國內金融改革或止步不前的借口。」.

但也有專家認為,信貸緊縮表明中國在設法進入國際市場之前,必須先練好內功。金融教授丁志傑說,「中國金融機構在進行收購之前,應該更多了解外國銀行的運作方式,加深對全球市場的理解。」丁志傑教授稱,此次金融危機或令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更加審慎考慮是否提高外國銀行收購中資銀行股權的門檻。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也對全球金融市場保持著密切關注,「中國保監會將根據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防範保險業風險,維護保險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切實保護被保險人利益。」

由於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避險意願上升,不管是通過國有銀行或者是主權財富基金,中國都不太可能參與到美國金融服務業重新洗牌的過程。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莊健表示,「中國的重點仍是國內市場.只有國內市場完善之後,中國才可考慮拓展海外市場。」

金融教授丁志傑則認為,中國政府不應裹足不前,而應趁機在海外市場低價買進。「但主要困難是如何獲知最佳收購價格,中國對海外收購的損失仍心有餘悸。」他補充說。去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投資30億、50億美元收購黑石集團和摩根斯坦利的股權,目前這兩個投資均嚴重虧損。丁志傑表示,「中國目前難以把握海外投資銀行的複雜運作方式,且難以對其設定合理收購價位。」

中國政府宣布計劃直接買入股票並採取其他措施阻止股市的暴跌。此舉必然會提振市場人氣,但代價將是重新帶來其他長期風險。擁有2,000億美元資金的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旗下一子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購入中國三大銀行的股票,同時支持中央企業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此外,有關部門還把證券交易印花稅調整為單邊徵收,即只向賣方徵收0.1%的印花稅。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買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中央匯金公司目前已經是中國這三大銀行的主要股東。亞洲其他政府也採取了不太生硬、而是更富有技巧的步驟支持其金融系統,如向貨幣市場增加投放流動性等。

但鑒於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夠成熟,此類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通過直接購入股票,北京將動用其最有力的工具來阻止市場的下滑。

從2005年至去年年底,上證綜合指數共上漲了五倍,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市值排名也大幅躍升。中國市場的市值最高曾達到約5萬億美元。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市值就損失大半,上證綜合指數也從去年創出的6124.04點的歷史高點下跌了約70%,一路下挫至1802點低點。

這種情況可能會讓10年來對大股東最終將拋售這些股票的擔憂揮之不去。

尚不清楚對股市的干預是否表明北京會暫停尋找海外投資機會。近幾周來,中國企業並未加入到拯救華爾街機構的熱潮中。一位知情人士稱,政策制定者就是否採取行動購入股票爭論了數月之久。

今年多數時間裡,支持進一步市場化的人士看來佔據了上風,他們認為政府不應設定具體的股市點位,聲稱應建立可靠的交易系統,有公平的交易規則、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值得信賴的參與者,讓股市成為建立更完善金融體系的基礎。

但隨著市場繼續暴跌,政府的信譽受到了考驗。

投資人稱,政府作為市場中最大的投資者有責任挽救股市。中國上海和深圳兩個交易所的開戶數量超過了1億戶。政府應在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中國國內投資,而不是將國家的錢投入到百仕通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等海外企業中,這樣的投資目前看來並不明智。

最近,美國政府對金融公司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動,這為要求中國政府出面買進股票的呼聲提供了支持。長城證券駐深圳分析師高凌智說,如果在政府實體開始買進股票時,市場並未出現普遍預期的持續反彈,那麼投資者還會要求出台更多救市措施。而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將是成立五年之久的中央匯金公司。該公司的建立是為了在複雜的重組過程之初持有中國多家國有銀行的股票。通過重組,這些銀行從負債纍纍的企業轉變為全球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上市公司。中央匯金公司各持有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大約68%的股份,並同財政部共同持有工商銀行70%的股份。中央匯金公司的買進可能產生巨大影響,因為金融類公司是股市上規模最大的企業。

香港《明報》日前在報道中,盛讚北京領導層,在美國遭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吹襲下,不放過這危機為中國帶來的每一分機遇。

《明報》說,中國領導層雖想藉股市大跌教訓一下股民和官員,減少證券市場對政府托市的依賴,但看到滬指從6000點高位掉到2000點以下,不知止於何處,心裡也焦急,一直想股市穩定下來,健康發展,發揮為企業集資融資的功能,避免因宏觀調控銀行信貸從緊令企業失血倒閉。美國在風暴中推出以千億美元計的救市計劃,歐洲多國央行也相繼採取救市行動,這為中國推出救市三招(減印花稅、央企回購、匯金買三行)提供了上佳掩護,內地股民一片歡呼,說解放軍終於來了。

國際上沒有人在意:中國根本沒有結構性金融風險,中國的救股市和歐美的救金融信貸體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反正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大力干預市場,中國做的也就合符常規了。

中國領導層想把握住的另一個機遇,是在全球金融資產大賤賣中,積極吸收具戰略價值兼長遠效益的金融資產,有別於過去拿著上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只能買美國政府債券。過去這類收購極其敏感,肯定會被美國政府和國會阻撓,如今雷曼倒閉、美林易手,連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岌岌可危,中國資金以白武士姿態出現,阻力較少,有成功的機會。

難怪中投公司逆市擴充大舉招聘,看來是要化美國之危機為中國之機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01: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