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 毛澤東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
可以這樣理解毛澤東的寓意: 搞革命要有遠大士向, 不能有私利, 否則到最後就要投降. 也就是說,走上了這條路,是沒有退路的!
此結論無疑是對的. 毛澤東是革命的老行家, 搞革命沒人搞的過他, 沒有人比他經驗更豐富, 更有發言權.
在革命戰爭年代, 毛澤東領導的隊伍, 是這樣說的, 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取得了成功.
但是, 當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說這句話, 寓意則不僅僅在國內(國內革命已經成功了), 而是指整個世界.
從整個世界來看, 中國好比佔山為王的梁山好漢, 主導世界的西方國家好比朝庭. 所以, 中國這支新生力量, 要繼續革命, 不能有私利, 要有遠大志向, 否則到最後就要投降. 而一但投降, 梁山好漢就是下場.
戰場是全世界, 中國是整個世界戰場的一部分, 西方勢力會通過中國內部的「宋江」派向內滲透......
較量往往表現在國內,但真正的根源來自西方國家. 美國不斷利用美式"鸚鵡", 試圖獲取中國政治,經濟的話語權, 以便最後達到招安的目的.
-----這不正是中國今天的寫照嗎?
這樣看來, 說毛澤東的思想至少超前一般中國人50年, 一點不假!
但,在國內打天下和在國際上"求翻盤", 是不同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
整個世界可以說是西方主導的, 那, 怎麼能做到又要發展又不被招安呢?
我們知道,西方的經濟體系已經被全球所接受, 與之互不相溶的華沙經濟共同體已不復存在.中國不可能走華沙之路,更何況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也根本沒有蘇聯那樣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
這樣看來, 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溶入世界,先成為世界經濟生產鏈上的一部分. 於是我們看到了外資如潮而入,資本家發大財,我們賺點血汗錢,還要付出環境的代價.
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的進入,讓西方擺脫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持續發展,所以它們也所得不菲.
中國與西方也終於在經濟上可以同呼吸,共"命運"了! 通俗點說,就是如果要打我們,就等於打自己.
中國無數的打工仔和民工功不可抹呀!
那西方究竟為什麼要給我們這個機會,難道它們不懂"養虎傷身"嗎?
首先是西方自身利益的需求,當初要對付蘇聯,蘇聯解體后,又是列強間經濟競爭的需要 (在此,應當明白,這是毛澤東一代人拼出來的機會,不是施捨的. 蘇美都消滅不了的新中國, 才有資格談合作).
其次,更有趣的一點是,大家都在賭博: 中國賭的是溶入世界后,依然可以保持自我和理想, 而美國賭的是讓中國經濟溶於世界后,動搖它的根基,最終動搖它的意識形態.
今天,看看西方奧運會前的氣急敗壞,大家就明白了: 這一局,中國賭贏了.中國與世界不可分了,但中國依然是中國!
某種程度上,鄧小平,江澤民時期,度過了新中國建國以來免疫力最低的一段時期.
我時常感到欣慰,我們能安然度過這一次次的驚濤駭浪, 讓中國這隻巨船最終平穩快速向前.
今天我們比較富裕了,可以享受一些物質生活. 但別忘了,最初的基礎在毛澤東一代人.
更不要忘記我們來時的路, 不要忘記中國還有很多很多的弱勢群體,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弱勢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新中國的利國之本.
我們不能被招安!
懷念毛澤東,是中國老百姓和世界第三世界人民永遠的心聲
重溫毛澤東對《水滸傳》的評論, 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 本帖最後由 嘟嘟1218 於 2008-9-17 02:06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