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甕安事件深度分析:「發展」何以成「水火」

[複製鏈接]

247

主題

492

帖子

2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et360 發表於 2008-9-12 1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好看的「發展」數字背後,是沒有妥善協調的社會各方利益關係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從大堰橋頭到甕安縣政府,6月28日下午,請願的人群從十幾個學生到上千人,沿途每經過一個住宅區,就有一個新的群體加入:拆遷居民、水庫移民、中小學生……他們大都是甕安近年粗放「發展」中利益受到損害的群體。
談起甕安縣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受訪的一些當地幹部無不自豪。然而這些幹部很少意識到,令他們自豪的「發展」,導致了干群「水火」關係,引發了這起群體性事件。
美麗數字的背後
近幾年,甕安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當地統計,2000年至2007年,甕安縣GDP從11.4億多元增加到21.9億多元,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從6682萬元增加到2.4億多元,增長近4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4.4億多元增加到19.3億元,新增近15億元。
與中西部不少縣市一樣,甕安縣儘管交通不發達,但資源豐富。憑藉豐富的煤、磷資源,甕安這幾年的財稅收入一直保持了迅猛增長。今年上半年,儘管受凝凍災害影響有一個多月工業生產完全停滯,但時間過半,縣裡財稅收入也還是過了半,「全年財政收入有望突破3億元」。
不過,甕安的高速發展,與中西部其他一些縣市一樣,仍然是一種以犧牲資源、犧牲環境、甚至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的粗放型、掠奪式發展。
玉華鄉鄉政府所在地白岩村和與相鄰的岩根河村田壩組,有200多畝水稻田是自流灌溉,當地百姓喝的是引到家家戶戶的山泉水。甕安磷化公司將白岩村的部分礦硐承包給個體老闆開採后,挖斷了地下水源,多戶村民房屋開裂下沉,水井乾枯,人畜飲水只有到遠處礦硐里抬水來吃,自流灌溉水源斷絕,原來的水田也被迫改種旱作玉米。
像白岩村和岩根河村田壩組這樣,資源開發讓地方GDP增長了,政府稅收增加了,讓礦老闆賺鼓了腰包,可群眾「守著煤山沒煤燒,守著磷礦沒錢賺」。當地一些群眾反映,「政府和老闆吃肉,可礦區老百姓連湯都喝不上」。
不僅享受不到資源開發的利益,還要付出生產生活受損的代價。白岩村棉花寨組村民袁永立說,以前礦老闆還讓村民干裝車(1噸礦石1.5元錢)的活,現在連掙這點血汗錢的機會也沒有了。他家為供三個小孩上學,以月息1分2借了1萬多塊錢的高利貸。而為了解決吃水問題,村民們還要承擔多次上訪的成本。
更有甚者,一些礦區「山挖空了,地挖陷了,水挖斷了」,相關村民還因此去坐牢。
岩根河村田壩組村民與在當地開礦的愛思開公司發生礦群糾紛后,2007年4月29日,縣政府以協商解決方案為由,讓村民代表來到縣政府會議室,卻突然派公安人員進入會場將王文舉等7名代表拘押。聞訊而來的村民隨後與警察發生衝突,13個村民被警察打傷,並被行政拘留。隨後甕安縣法院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分別判處王文舉等村民2年至6年的有期徒刑,至今這些村民仍在監獄里。
2007年2月,縣裡為了支持甕安煤礦建焦化廠用地,縣政府行文將甕安縣永和鎮柴花村農民部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強行收回。在農民提起行政複議期間,政府為保證焦化廠「按時完工」,對當地前去工地「阻工」的20多個農民,動用警力銬走10人行政拘留。隨後縣法院判縣政府收回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效。判決前,縣法院行政庭承辦法官認為,「這個案件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大局要講,但強行判了,當事人上訴后,後患是無窮的」。
失去承包地的農民至今仍在四處上訪,要求還他們公道。
近年地方投資建設,也不注意保護群眾利益。如甕安縣法院為修辦公樓,徵用雍陽鎮中心村農民的土地,群眾認為每平方米25元的補償標準太低,不同意徵用。在縣領導的要求下,公安局出動公安和武警100多人,把村民團團圍住,強行把地里即將成熟的包穀和稻田裡新插的稻秧推倒壓爛,土地被強行徵用。
據甕安縣信訪局統計,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甕安縣信訪局接待的群眾來信來訪共670件,辦結122件,辦結率僅為18.2%。今年1至6月,信訪局接到反映較大規模礦群糾紛的信訪案件就有15件,多數是因礦區開發群眾受損失而上訪。
而今年「6·28」事件發生后,僅7、8兩月,縣信訪局按信訪條例正式立案的群眾上訪案件,就有近600起,其中既有礦群糾紛、山林水事糾紛,也有大量的涉法涉訴案件。
公共服務依舊缺失
甕安經濟發展,並未帶來當地公共服務的同步提高。
「甕安不安」是本刊記者在甕安採訪中聽群眾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去年9月,甕安縣城居民區接連發生4起人為爆炸案,至今一起未破。全縣盜竊、搶劫、強姦案頻繁發生,以致甕安的婦女上街都只戴假首飾,甕安縣長、副縣長的辦公室都被連盜4次沒有破案。
近幾年甕安縣每年的刑事案件發案數多達600至800起,破案率只在50%左右。
教育等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甕安二中現有學生4000多人,有3000多學生應該住校,但實際上能住校的學生只有600多人。全校51個班,只有49個教室,缺的兩個教室只有用物理、化學兩個實驗室代替。由於操場里容納不下,這個中學已經有一年多沒做過廣播體操。另外學校還有一棟教學樓是危房,每天七八百學生在裡面上課,學校時時刻刻都在擔心。
甕安縣其他中學,也都面臨校舍和師資不足等問題。如甕安一中需住校的學生2500人,能住校的只有1000人,甕安三中1000多人需住校,能住校的不到200人。
大量從農村到城裡上學的孩子,都只能在校外租房。
此次事件中的李樹芬、王某,都是鄉鎮到城裡上學在校外租房的學生。
致富心理失衡
甕安現有的資源開發模式,是少部分人靠權力、資本支撐的發展,帶來社會各群體嚴重心理失衡。
據甕安縣新任國土資源局局長劉曉勇介紹,甕安縣在資源開發上,全縣除了正式擁有開採權的190個礦井以外,一段時間以來,對礦產資源的無證開採基本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一些非法盜採者的猖狂,用常理基本已無法解釋。一些以國有企業名義有證開採的礦井,也有相當部分被個體老闆以各種方式承包。
甕安縣一位副縣長說,儘管沒有統計數字,但礦產資源開發的好處,相當部分落入了個體老闆手中,少數人發了大財。甕安這樣的小縣城,上百萬元的寶馬、賓士車就有五六台,五六十萬元的私家車更多。這種開發,不僅群眾會產生仇富心理,就是一些機關幹部看了,心理也不平衡。
甕安縣資源開發中,除一部分礦老闆發了大財,縣財政也得到了好處。但財政收入增長主要用到了幹部身上。2007年甕安縣全縣財政總收入2.4億元,總支出4.7億元,其中幹部的工資等剛性支出達2.5億元。
儘管一個機關幹部的平均年收入差不多已是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倍,但與那些「有辦法」的礦老闆們相比,幹部們仍然少有滿意。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認為,甕安所體現的發展模式,還是一種只要GDP、財政收入增長,成果沒有讓群眾共享,缺乏公平正義指向的發展。結果當地 GDP增長越快,財政收入增加越多,群眾利益受損可能就越大,老百姓的積怨越深,社會危機的爆發可能也來得越早、越猛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