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放軍軍銜制揭秘:將官以上等級層次較少(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8-27 0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8月26日   解放軍畫報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官軍銜儀式大會現場。 (袁學軍 攝)


1988年9月14日,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高級將領。


佩帶新式軍銜標誌的三軍儀仗隊官兵。


  攝影並撰文/特約記者 朱光偉 記者 范西峰

  1988年,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對每一位中國軍人來說,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被授予軍銜。這一年的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莊嚴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依據該條例第八章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國務院、中央軍委於9月23日又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這兩個條例的頒布施行,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軍銜制的誕生。

  新時期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重大決策

  軍銜制度,最早起源於十五世紀末的西歐國家。由於它能夠較好地適應國家常備軍隊的組織形式,能夠簡明地顯示職業軍人的隸屬關係,有利於軍隊的建設和作戰指揮,能激發軍人的進取精神,因此,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軍銜制度產生400多年來,相沿不衰,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國際性的現代軍事制度。

  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由於所處的特殊歷史條件和環境,未能實行軍銜制度。建國后,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在經過認真的準備工作之後,於1955年開始實行軍銜制,它對於促進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後來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這一制度不僅沒有在原來基礎上繼續完善發展,反而被當作錯誤的東西加以批判,致使這項制度僅僅實行了10年,就於1965年被取消。由於廢止了軍銜制度,其他幹部制度又不健全,加之「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影響,使軍隊幹部隊伍在建設和管理方面產生和積累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撥亂反正,「左」的思想影響的不斷清除,隨著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目標和任務的提出,重新實行軍銜制度的問題又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1980年3月12日,鄧小平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軍隊還是要搞軍銜制。搞不搞軍銜制,也是組織路線問題。

  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恢復軍銜制」的決定,並於1983年5月成立了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由余秋里、楊得志、肖克、王平、朱雲謙同志為召集人,負責實行軍銜的準備工作。

  隨著實行軍銜制準備工作的進展和不斷深入,1986年下半年,軍委常務會議經過多次討論研究,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進一步統一了認識,即:一是不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之所以叫實行新的軍銜制,主要是因為我軍已走上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和軍官職務等級編製軍銜等,與1955年至1965年實行的軍銜制有很大的不同,是借鑒前者,而不是照搬照套。同時實行新的軍銜制,可以較好地解決五六十年代實行軍銜制時遺留的歷史問題,以減少糾葛和矛盾。二是制定新的軍官軍銜條例,必須從我軍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並適當借鑒外軍的有益做法和我軍五十年代實行軍銜制的經驗。三是實行新的軍銜制,軍隊的工資制度也要隨之進行改革,軍官的工資由職務、軍銜、軍齡三部分構成。四是要充分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既要考慮軍隊建設的整體利益,又要考慮幹部的具體情況,並處理好新幹部和老幹部、在職幹部與離退休幹部、現役軍官與文職幹部的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等。這些重大原則的確定,為新軍銜制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隆重舉行授予上將軍官軍銜儀式,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誠漢、張震、李德生、劉振華、向守志、萬海峰、李耀文、王海等17位高級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之後全軍各大單位相繼進行了授銜儀式,10月1日全軍官兵開始佩帶新的軍銜標誌。

  新的軍銜制的實施,進一步理順了軍隊幹部工作關係,加強了部隊的管理和指揮,增強了軍人的榮譽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力地推進了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我軍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新的雄姿、新的神采和新的風貌。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8-27 06:46 | 只看該作者

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 具有持久激勵作用


    2007年8月1日,全軍官兵陸續換髮07式軍服。07式軍服軍官增加了姓名牌、級別資歷章、綬帶,官兵增加了胸標、臂章,士兵佩帶國防服役章等,突出了識別功能,進一步體現了軍人榮譽。


某部官兵授銜后舉行宣誓儀式。


軍嫂們的自豪。


  具有中國特色的軍官軍銜等級設置

  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是軍銜制度的核心,決定或制約著軍銜制其他法規的確定。一般說來,世界主要國家的軍銜制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即軍銜等級的設置,職務編製軍銜,軍銜的首次授予,軍銜的晉級、降級和剝奪,最高服役年限和退役退休制度等。軍銜等級如何設置,層次多少,不僅關係到職務編製軍銜怎樣配當,軍銜晉陞年限的長短,而且關係到軍銜管理體制和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軍銜功能的發揮等。

  記者20年前曾在總政機關實行軍銜制辦公室工作過,據一些當年參與起草新的軍官軍銜條例的老同志介紹,我軍新的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主要是著眼於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需要,兼收各國軍銜等級設置的長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體現在:

  第一,軍官軍銜等級設得比較簡單。從當時美蘇兩國的軍官軍銜等級設置看,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尉官和校官的軍銜等級少,尉、校各設3級。二是將官以上的軍銜等級多,美國為5級,蘇聯為7級。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時,鑒於當時軍隊規模較大,編製體制比較複雜,加之絕大多數軍官都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戰功和威望都相當高的情況,軍官軍銜等級設為4等15級,這也是符合當時歷史實際的。而1988年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時,幾十年相對的和平環境,軍隊的體制編製和人員成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在軍銜等級設置上簡單一些,設3等11級,有利於減少層次,理順幹部工作關係,促進軍隊的全面建設。

  第二,將官以上等級減少了層次,將官數量比例恰當。同1955年至1965年實行的軍銜制相比,新的軍銜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軍官軍銜將官以上等級設得比較低,取消了大將、元帥、大元帥三個高銜,這同樣是由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特點決定的。同時將官數量控制得比較好。1955年,我軍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高級將領為1052人,占軍官總數的1.6‰;到1965年達到1614人,占軍官總數的2.1‰;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時,參考了1955年到1965年的將官數量和外軍情況,經過充分論證,確定將官數量占軍官總數的3‰以內,比1965年時稍高一些,是比較適當的。

  第三,從穩定基層軍官隊伍的需要考慮。新的軍銜制在尉官等級設置上,未設大尉軍銜,這是從和平時期基層軍官的成長規律及穩定考慮的。按照我軍傳統做法,與大尉軍銜相對應的是營職軍官。不設大尉,正營職軍官和部分副營職軍官可以進入校官行列,有利於激勵軍官的進取精神,穩定基層軍官隊伍,增強他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總之,我軍新的軍銜制確定的軍官軍銜等級,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的國情軍情,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為調整各類軍官在利益上的差別創造了有利條件,充分體現了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特點。

  軍人的榮譽與責任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一切政治、經濟、軍事體制方面的改革,無一不把增強社會群體的生機和活力作為基本目標,實行新軍銜制的作用也在於此。

  軍隊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數百萬個體組成,他們是軍隊生機和活力的載體,是軍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軍隊戰鬥力的源泉。要激發軍隊內在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軍人奮發向上、獻身國防的積極性。而國家榮譽、使命責任、利益待遇,可以說是調動個體積極性的三大要素,軍銜恰恰包含了這些要素。如果說,在構造軍隊等級體系框架方面,軍銜制僅僅起著輔助性的強化作用的話,那麼,在這一方面,軍銜制則能發揮主導作用。

  談起實行新的軍銜制的重大作用,一些經歷過戰爭年代考驗的老將軍們更是感慨頗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又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對記者感言,可不要小看掛在肩上的牌牌,這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是國家對軍人特殊貢獻的精神報償,具有全面的持久的激勵作用。時任成都軍區政委的萬海峰上將也談到,1988年首次授予的17位上將中,我屬於資歷較淺、年齡也相對較輕的一個,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老領導。與我同時代參軍的那些紅軍老幹部,大都過世了;一大批比我資歷更老、戰功比我更高的高級將領都先後離職休養。而當年堅持鄂豫皖敵後鬥爭的紅28軍的幹部中,我是唯一參加此次授銜的。我這個經歷過革命戰爭的倖存者,被授予我軍的最高軍銜,真有誠惶誠恐、任重道遠之感,也必將成為我戎馬生涯中奮發圖強的巨大動力。

  歲月如梭,20年彈指一揮間。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的實踐證明,作為一項軍隊幹部制度的重大改革,其巨大效用必將日益顯示。


    7月15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晉陞上將軍銜儀式。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晉陞上將軍銜的同志頒發命令狀。本報記者 周朝榮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5: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