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報告,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國共投資美國機構債券(就是房利美與房地美兩公司債券,以下簡稱「兩房」)1070億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市場的最大的兩家房貸融資機構,其主要業務是在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按揭貸款)二級市場中收購貸款,並通過向投資者(中國外管局等)發行機構債券或證券化的按揭抵押債券,以較低成本集資,賺取利差。全美住房貸款規模高達12萬億美元,這兩家公司擁有或者擔保的貸款超過6萬億。所以有人認為他們「too big to fail」。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投資這兩個公司似乎也情有可原。
中國之所以敢重倉於這兩家房貸公司,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外管局(財政部?)認為這兩家公司有美國政府背景,如果遭遇不測,美國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像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Vernon L. Smith就把這兩家公司叫做「納稅人支持機構(implicitly taxpayer-backed agencies)」,但實際上在「兩房」發債說明書上明明白白的寫著「美國政府不會擔保任何利息或本金支付」。當時投資時有關具體操作人員看過發債說明書嗎?或者僅僅聽憑市場上的傳聞呢?
另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中國巨資持有美國「二房」債券,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會有什麼損失呢?由於流動性短缺,「二房」公司可能的融資手段包括發行高息債券以及優先股和普通股。7月15日房地美成功發售3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但並未緩解來自市場的擔憂。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分析師預計,房利美與違約相關的損失達320億美元,房地美為210億美元。這些損失大部分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顯現。另外,不斷下跌的房價也令貸款抵押品的價值降低,加劇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損失。可以預計,未來「二房」仍然面臨流動性危機以及融資需求,投資者要求收益率將會增加,從而導致現有債券跌值。中國所持有2500億美元「二房」債券賬面損失估計會達數十億美元或者幾百億美元甚至更多。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二房」損失掉全部股本,損失額更是難以估計(要具體看債券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