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國媒體上的「奧運五味」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7-17 2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7月8日,北京奧運主新聞中心(MPC)正式開放。


    「如果我不是在北京,就是在趕往北京的路上。」這句話,用在那些即將活躍在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的外國記者們身上,應該是最為合適的。隨著奧運腳步的一天天臨近,外國記者正在用更加「挑剔」的目光審視著這個東方的國度。他們的個別視角未必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但卻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

外國記者眼中的奧運前夜

     似火的驕陽下,25歲的喬桂林行色匆匆地趕往北京西站,他將在那裡踏上返回家鄉的行程。

    因為即將舉辦的奧運會,喬桂林所在的鋼廠已經開始減產,至少有四成的同事將和他一樣暫時離開北京。「為了支持黨和政府,這沒什麼大不了。」喬桂林說。

    與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在北京街頭看到的這一幕剛好相反,進入7月以來,北京街頭的外國面孔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扛著「長槍短炮」的外國記者們,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個城市的街頭巷尾。北京奧運已近在咫尺,外國記者們則在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著即將召開的這次盛會和它的主辦地。

城市裡充滿告別的味道

    和喬桂林一樣,在一家裝修公司上班的楊展國也選擇了暫時離開工作的城市。為了整頓環境,很多裝修材料市場被關閉,楊展國的單位面臨供貨短缺,不得不主動歇業100天。

    企業的停產以及越來越多民工的離開,讓昔日喧鬧的城市突然安靜下來。

    「北京最近安靜了許多。」十幾天前,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韓詠紅就感受到了「另一個北京」:大街上一些樓宇大廈與廣告牌上原本已有了奧運標記,有關標記近期沒有明顯增加。倒是出行時發現車流少了,堵車不如過去嚴重,人流也不及過去多。

    在韓詠紅看來,奧運轉眼即到之時,北京的安靜「讓人有些意想不到」。不僅如此,連每逢傍晚或周末,在馬路邊播放音樂扭秧歌的老人也暫時收隊了。「有時走在小街上,覺得人們就像原本玩慣的孩子經過一番家居大掃除,個個都乖乖坐著發愣,那點原汁原味,真的少了。」韓詠紅的同事在另一篇報道中描述道。

    不僅是北京,在奧運協辦城市青島,也充滿了告別的味道。

    8月9日,奧運帆船項目將正式開賽。而一個月前的這個城市,卻正忙於對付四處泛濫的海藻。「最近告別青島的聚會很多。」在耐克公司工作的工程師雷根告訴路透社記者。在這名路透社記者視野所及,曾經遊人如織的青島海濱,現在到處是海藻清理機器和辛苦勞作的志願者。

    「對很多人來說,現在要進入北京已變得越來越難了。」《華爾街日報》記者看上去對此感觸深刻,「不僅買火車票時需要提供特別材料,而且公安部門也在檢查民工的相關證件」。7月10日,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在奧運期間乘汽車和輪船進京的旅客實行購票實名制。同一天,鐵道部雖表示鐵路不執行實名制購票,但也強調將加強巡查和管理。這些基於奧運安保需要的舉措,客觀上使外地人進京程序變得複雜起來。

「鳥巢」登上餐桌和紀念鈔

    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盛會。全球各地的運動員和旅遊者來北京之前,顯然對這個城市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而獨闢蹊徑的外國記者,就按照本國受眾所需徜徉於北京街頭,觀察著這個特殊國度的同時,也時而有著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發現」。

    「在北京,許多餐館都在爭先恐後地展現奧運主題,擴大知名度,以及做中國人幾千年來常常要做的事情:用獨特的美食來慶祝特殊日子。」《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克里奇走進了以「八爺烤鴨」等北京風味菜品聞名的花家怡園。在這個位於北京簋街的餐館,克里奇聞到了「奧運的味道」:最常見的奧運主題菜,多半都是用炸過的麵條做成「鳥巢」的樣子,然後把炒菜放進去,端上餐桌。
    更有意思的奧運菜肴發生在著名的全聚德烤鴨店。克里奇在文章中寫道,全聚德已在奧運主會場附近的新店推出了奧運菜肴,其中之一是在一種給烤鴨保溫的器皿上面打5個眼,「形成奧運的五環標誌」。

    作為最後竣工的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在吸引國內外遊客一睹風采的同時,也在中國的各個角落無處不在。

    7月9日,央行發行的10元面額奧運紀念鈔正式亮相。很多外國媒體注意到,這個可以流通的奧運紀念鈔上「沒有毛澤東的頭像」,正面主景圖案被換成了「鳥巢」。「由於中國幾乎每一種面值的紙幣上都印有已故國家主席毛澤東的頭像,因此不時有人提議應該從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一些合適的歷史人物至少替代部分既有圖案。雖然之前的種種努力都無功而返,但此事在擁有深遠影響的奧運會面前則另當別論。」《華爾街日報》感慨多少顯得有些生拉硬拽。

    對奧運紀念鈔的解讀,也出現在英國《衛報》上。該報在題為「中國紙幣沒印毛澤東像」的文章中認為,「鳥巢」替換了毛澤東的位置不能代表太多的含義,因為「對中國而言,他和國家力量象徵一樣重要」。

「美女指南」與免費《聖經》

    近日,即將出版發行的奧運紀念版《聖經》封面照片先後出現在各大媒體。「封面上出現奧運五環的標誌,這顯然是個史無前例的舉措。」《華爾街日報》記者表示,北京奧運的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美聯社則在報道中提到了去年秋天的那起謠言。「當時虛假媒體報道稱奧運期間《聖經》將被禁止。中國方面表示,不實報道是那些想要破壞奧運的人捏造的。」如今清者自清。約1萬本中英文版《聖經》將在運動員和媒體駐紮的奧運村分發,另外還有3萬本《新約》在奧運期間免費提供。

    幾乎在《聖經》免費發放消息出台的同一時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卻在關注著「北京的美女」。他們在模仿法國外交部長撰稿人出版的《巴黎美女指南》而製作的「北京美女指南」中,體現出了對中國的熟諳程度。據報道,BBC總結的「北京美女」中既有代表都市高端女性形象的「白骨精」,也有脫胎於韓劇的上世紀80年代后的「野蠻女友」,此外還有「小資女」「樂活女」「月光女」「啃老女」等。BBC湊的這個熱鬧實在討巧,在關於北京和奧運的報道中,「北京美女指南」格外吸引眼球。「這個時代北京美女的群體特徵和生活方式,正等待你去認識。」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注意到了北京的美女。7月8日,在介紹「中國造就空前規模啦啦隊」時,提到了那些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年輕女孩。「唯恐群眾厭倦老一套節目,奧運組織者還準備了28支精英隊伍,那些年輕的女隊員是從全國競賽中選拔出來的,要麼來自啦啦隊,要麼來自舞蹈機構。」

警察說「祝你快樂」

    為了8月8日舉行的奧運會,中國人已經準備了七年。這七年間,幾乎每時每刻都有變化在發生。嗅覺靈敏的外國記者,也在感知著這種細微的變化。

    「從中國民眾的服裝、小配件和音樂,從首都北京龐大的、有閘門的高層社區以及奧運村,都可以清楚看到這種蛻變。」美國《舊金山紀事報》試圖從社會文化的方面解讀北京的變化,包括中國政府動員民眾停止隨地吐痰、抽煙、亂扔垃圾、插隊和在餐桌上吐魚骨等行為,到中國電台里播放的《圖蘭朵》,都讓他們感受到了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之變。

    而對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唐·默里來說,北京變化的顯然更多。「在北京的鬧市區,你的臉再也不是你的護照了。你在北京的主要購物街王府井徜徉,當地人根本就不會注意到你。」居委會還在,只是任務也已經不同以往。

    讓默里有些意外的是,警察也變了。當他在廣場上開始攝像時,一輛警車開過來查驗證件。值勤的警察竟然可以聽懂他說的法語,然後開始用流利的英語與他對話。原來,這名警察曾作為加拿大皇家騎警隊邀請的中國警察代表團成員,去過渥太華、多倫多和溫哥華。

    「就在離開時,他還說了一句話——『祝你今天快樂!』他真的說了這句話。」默里寫道。

看他們如何「挑刺」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7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與部分外國記者交鋒時,意外地引用了中國這句俗語。秦剛指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什麼人都有,也有各種各樣的噪音。有些人、有些組織以為,如果缺少了他們這些噪音,世界就不夠熱鬧。

    激烈的交鋒,引來中國網民的熱烈歡呼。而在北京奧運進入全面衝刺階段的時刻,外國媒體最喜歡拿來說事兒的幾個關鍵詞也愈加清晰。

奧運直播:被渲染的爭議

    從兩個月前開始,有關奧運直播的話題就成為外國媒體報道的焦點。

    BBC是北京奧運會期間惟一擁有進入體育場館資格的英國媒體。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BBC此前表示,如果北京奧運會期間發生「政治抗議活動」,它將如實播出。BBC重大體育賽事負責人戴夫·戈登稱,BBC非常重視「負責任」地對抗議活動進行全面報道,如果24小時滾動新聞意味著只對某些活動進行報道,顯然是不合適的。與此同時,更多的媒體則提出在天安門廣場等標誌性區域進行實時直播報道的要求。

    7月10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了外國廣播電視公司與中國達成協議的消息:「中國對外媒奧運直播亮起綠燈」。「北京此次還一反常態,對天安門廣場上的直播報道亮起了綠燈,不過對象僅限於獲得奧運轉播權的官方電視公司。」根據相關協議,外媒直播報道時段被安排在早上6點到10點以及晚上9點到11點。其他媒體也可以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報道,但不能直播。

    《華爾街日報》稱,中央電視台也在周二(7月8日)確認,將對奧運會進行現場直播,而不會像其多數節目那樣出現技術性延遲。

空氣質量:憂慮依舊在

    北京的空氣,是最被西方人關注的話題之一。儘管北京已經做出了讓一半機動車停駛、通過搬遷或讓更多工廠停產的方式緩解空氣污染,但最近出現在外國媒體上的有關報道仍然是憂心忡忡。

    「奧運會參賽選手在北京污染嚴重的空氣中,有可能產生血液流通方面的問題,從而影響他們的比賽成績。」路透社援引專家的話稱,北京混濁空氣可能引發的呼吸道以及哮喘等疾病,在亞特蘭大、雅典和首爾等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都發生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奧運會令中國「搶先預演減排」,但卻對此提出了疑問:「在未來一段日子裡,中國人將短暫地感受到健康空氣的好處,他們和全世界會不會進而接受改變氣候未來所必須的犧牲?」《華爾街日報》則表示,在奧運期間中國將實行嚴格的交通管制,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北京的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重」。

簽證政策:無解的抱怨

    阿倫是新加坡一家媒體的記者,談到現在他最關心北京奧運會什麼話題,他對《國際先驅導報》脫口而出:簽證問題。

    出於奧運安保的需要,中國政府承認最近收緊了發放簽證政策。但這個政策,卻招致國際媒體無數非議。沒有換位思考,就只能是用既有的老觀點來看待中國期待「平安奧運」的良苦用心。

    同樣是《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6月底的報道中認為,中國對奧運會觀眾歡迎「不夠熱烈」。「最能引起北京25萬外國居民注意的是『更嚴格和更嚴肅』的簽證條例,外交部發言人說這是為了保障奧運會的安全。他們這樣使外國人更難進入中國,並且在進入中國后更難留下來。」

抵制奧運:消散的政治烏雲

    從3月份開始,「抵制奧運」的聲音一度甚囂塵上。但顯然,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

    「今年春天聚集起來的政治烏雲消散了。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將在8月8日出席奧運會開幕式。薩科齊與中國國家主席會見之後也會這麼做。」法國《費加羅報》認為,即將召開的奧運會首先將是一場體育盛會。《印度教徒報》則直言不諱地指出,離奧運會開幕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東道主中國已經贏得了一個重大勝利:戰勝了抵制奧運的威脅。因為,「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人發起的抵制奧運會的行動不得人心」。

社會問題:聚焦另一個中國

    還有一些外國媒體將目光轉向了奧運之外的中國其他地區。

    兩名瑞士攝影師受英國《衛報》的委託,用6個月的時間驅車3萬餘公里縱橫中國幾乎全部省份,他們試圖描寫中國的另一張臉:懸殊的貧富差距。

    曾在中國抗震救災中發出很多報道的路透社記者吉密歐,現在繼續穿行在四川地震災區。與最初的著眼點不同,現在他更多是在關注災區的社會問題。在綿竹市和都江堰市,他採訪了因教學樓垮塌而失去子女的父母,稱這些父母們最初計劃通過上訪制度放映問題,但7月1日,「他們似乎放棄了這個目標」。

「我們不方便接受採訪」

     距離奧運會整整一個月的時候,7月8日,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國際廣播中心(IBC),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非註冊記者使用)宣布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三大新聞中心已經開放近一周,外國記者們都在做些什麼?

大隊人馬尚未到達

    《中國青年報》記者王沖在MPC開放第一天就趕到了現場,在他的目光所及,裡面工作的外國記者並不多。「美聯社和彭博通訊社的設備還沒弄好呢,美聯社還處在布線階段。」

    由於還處在試運行階段,而且距離奧運會正式開幕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出入新聞中心的外國記者更多都是各大國際媒體常駐北京的記者。7月8日,MPC的主新聞發布廳(該廳被命名為「梅」)召開了首次新聞發布會,容納800個座位的大廳只坐了大概四分之一。「我問了一個印尼的記者,他們說大隊人馬還沒來呢。」王沖說,很多外國媒體都會考慮來北京后的各種花銷,所以一般體育記者估計都要到8月初才能進駐北京。

    幾天來,新華社記者張舵連續參加了幾場新聞發布會。在他的印象中,外國記者看上去對新聞發布會有所選擇,「有的場次外國記者很多,有的則相對很少」。

迴避中國媒體採訪

    張舵一直嘗試著採訪外國記者,想了解一下他們對北京奧運會的關注點是什麼,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幾乎所有外國記者都對此予以了迴避。

    「一提到採訪,他們就說不方便。」張舵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這些外國同行的說法是,所服務的媒體有管理規定。「他們預料到這個時候會有很多中國媒體想採訪,所以就說由所在媒體統一對外發布信息。」

    本報記者在試圖聯繫採訪外國同行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不僅是華文媒體,包括美英等一些大的通訊社或報社的記者,聽說是採訪奧運話題時也是三緘其口,箇中原因著實耐人尋味。

繼續挑戰「敏感話題」

    相反,在新聞發布會上的外國記者卻永遠都不會保持沉默。

    王沖注意到,在MPC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外國記者們繼續向新聞發言人挑戰「敏感話題」,且「風頭正勁」。一個德國記者就發牢騷稱,自己在北京街頭做直播的時候被有關人員阻止,因此質疑北京奧運會「承諾與實際不一致」。另一名外國記者表示自己想去天安門現場報道,詢問自己是否能不受限制地拍攝。

    路透社的一個記者則話裡有話地問:新聞中心的設備很先進,不知道網路是不是很先進,是不是和外面一樣上不了某某網站?意即中國政府是否有對新聞中心內外的網路進行了區別對待。

    王沖認為,現在這些多數由駐華外國記者參加的新聞發布會,提的很多問題肯定都與體育不相關。隨著奧運會的臨近,等各國體育專業記者來了,發布會的內容就會自然回歸到體育的層面。

向世界展現真實的中國

    此次北京奧運會期間,註冊記者將達到史無前例的22400人,突破了國際奧委會規定的21600人的上限,他們將在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主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中心」(IBC)內進行工作;而不能進入奧運場地採訪的非註冊記者預計達到3萬人,北京市有關方面專門設立了「北京國際新聞中心」(BIMC)來接待他們。自2007年1月1日實行的國務院477號令,規定境外媒體在華採訪只需徵得被採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從而從制度的層面上確保了境外記者的採訪自由。

    「既然採訪的大門已經打開,我們就應該自信地面對這些國際媒體,哪怕是他們刻意的挑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史安斌副教授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奧運會也是一堂媒體素養課

    作為集中全世界數萬名記者、運動員和各國高官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北京奧運會不僅有助於世界了解中國,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中國各級政府官員了解境外媒體的新聞傳播規律、強化他們的「全球媒體素養」的一個契機。

    這些天,在奧組委的安排下,史安斌一直忙於為奧運會相關城市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和相關部門的官員進行有關媒體素養和輿論引導的培訓。在他看來,以胡錦濤總書記6月20日視察《人民日報》社的講話為標誌,充分說明中國各級政府對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胡錦濤同志說新聞宣傳工作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方面,是將國際視野和國內大局放到同等的高度來看待新聞規律,這一點非常重要。」而在與地方有關部門的接觸中,史安斌也感覺到,現在地方政府對新聞和媒體的認識也有了很大轉變,正在學會遵從新聞傳播的規律辦事,「以前的『舊聞』和『不聞』,也就是延遲發布或根本不發布負面的信息,現在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可能。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時間的新聞發布和危機公關。」

    而奧運在即,面對各國記者的蜂擁而至,中國也堪稱經受著一場媒體的大考。能不能過關,關鍵還在於相關的政府部門是否能正視新聞傳播的規律,以此來進行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的工作。

不必擔心西方挑剔

    至於一些外國記者喜歡抓住敏感問題不放,史安斌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首先應該認識到世界是多元的,所以一個基本心理準備就是,應該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對一些挑剔(甚至是「找茬」)不必過於敏感。我們的政府和民眾必須接受並且習慣批評性的報道,後者也是奧運報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外國媒體提出的一些問題,只要不是別有用心的歪曲,我們都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另一方面,外國記者也要對中國的相關管理制度給予一定理解。「新聞管理(news management)在西方國家也是常見的,尤其是在像奧運會這樣的重大活動期間。而並非簡單的『保障新聞自由』就可以否定對新聞的管理。」史安斌表示,管理不一定是管制或封殺,政府部門應當善於寓引導於服務中,像設立為非註冊記者提供服務的BIMC,也是一種有效的新聞管理手段。

    「我特別覺得,經歷汶川大地震和甕安事件后,外國媒體對中國也有了新的認識。」史安斌說,三四月間因為3·14事件和奧運聖火傳遞而導致的西方媒體「反華大合唱」,不可能再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上。而經歷了一系列風波的中國媒體受眾,也改變了以往被動接受信息的方式,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這都使他們自身也在不斷地成長和成熟。

    史安斌表示,即使奧運會上出現個別雜音,包括中國網民在內的媒體受眾應該也完全能夠承受。「只要不是出於政治目的的惡意誹謗和歪曲,我們就不要擔心西方媒體過於挑剔,應該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通過奧運把我們的聲音發出去,消除一些外國人的偏見和誤解。」

被採訪時不必眾口一詞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每個人都可能是被採訪者,面對外國記者的長槍短炮,普通中國人該怎麼應對呢?

    「我覺得首先要擺正心態,向外國人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史安斌特彆強調了「真實」二字。他認為,很多中國人習慣於愛面子,接受外媒採訪也往往不自覺地表現出「宣傳」的姿態,這反而讓外國記者覺得虛假,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總是眾口一詞,千人一面,什麼都像排練過似的。「不要因為面子而刻意誇大或掩飾,好的就是好的,要勇於承認差距和不足,理性地對待批評和誤解,這才應該是一個大國公民自信心的充分體現。」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