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上調能源價格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8-6-20 19: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30美元給政府控制下的能源定價體系造成的衝擊,中國政府宣布將上調汽油、柴油和電力的零售價格。

此舉將向消費者身上轉移一部分全球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國際上許多企業管理人士和政府官員早就敦促中國上調能源價格,儘管目前通脹的壓力不斷加大。上調油價和電價將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可能推高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但這些調整並非是一些人所要求的對價格控制體系進行全面改革。


Getty Images這一消息是在周四晚間中國國內市場休市后宣布的,而有關中國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作用及其對油價影響力的爭論很有可能進一步升溫。在此消息公布后,石油期貨價格迅即回落,因預計上調零售價格將抑制中國對原油的購買量。但許多專家近幾周來不斷警告說,上調成品油價格實際上會導致中國的石油需求出現增長,從而在近期內加劇油價上漲。

中國上次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是去年11月,調價幅度為10%,而當時的原油價格約為每桶90美元。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表示,此次將汽油和柴油的基準價格分別上調了17%和18%,自本周五開始生效。汽油價格將從每加侖2.80美元(1加侖=3.785升)漲至3.05美元,柴油價格將從每加侖2.45美元漲至3.05美元,這也是四年來的最大漲幅。全國銷售電價平均上漲了4.7%。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多年來全球油價持續上漲的主要推動力。隨著近幾個月來油價的飆升,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限制汽油、柴油和電力零售價格的政策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批評人士指責此舉是干擾市場發出的信號,維持了對石油和煤炭的需求,推動了價格的節節攀升。

隨著通脹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對中國價格管制的政治壓力甚至有可能超過對其匯率政策的長期爭執,成為中國最具爭議性的國際經濟議題。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談及能源的次數明顯增加。他敦促中國政府放棄能源價格控制措施,稱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經過痛苦的經歷后才發現,這種做法行不通。他也在本周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再次提到了這個問題。

紐約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的中國能源專家特雷弗•豪澤(Trevor Houser)說,中國即將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美國眼中製造高油價的罪魁禍首。華盛頓抱怨中國價格管制的人同指責人民幣匯率的都是同一群人。

周三,16名民主党參議員致信布希政府官員,指責中國的價格管制是油價上漲的原因,敦促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給中國施加壓力。署名者包括前總統參選人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他們在信中寫道,美國人在加油站看到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中國發生的事情導致的。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參加本周末在沙特舉行的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峰會時,此類緊張關係也將會被帶到會議上。

這次調價並未取消政府定價的體制,不過中國已表示要進行更深入的改革。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本周表示,我們改革定價體制的決心很大。但由於中國目前面臨著10多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今年以來為8%以上),政府官員看來不願讓中國消費者完全面對世界油價暴漲的衝擊。很重要的一點是對社會穩定的擔憂,此次漲價的同時就宣布了一個補貼計劃,以期將漲價對貧困人口的影響降至最低。

批評中國限價政策的邏輯非常簡單:通過壓低企業和消費者購買成品油的價格,中國妨礙了世界油價飆升導致需求走軟這一正常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定價的主要影響還不是讓其消費者炫耀基本不受其他國家高油價的影響。這種做法讓中國的煉油廠無利可圖,因為它們要以全球市場的價格購買原油,但以政府定價銷售成品油。煉油廠從市場上退出,帶來了成品油普遍短缺的現象。同樣,發電廠的虧損也在上升,因為它們要以市場價購買煤炭,但卻以較低的國家定價銷售電力,電力短缺也開始在各地出現。

這意味著可供中國消費者購買的能源實際上是減少了,而沒有增加。將價格提高到足以讓煉油廠盈利的水平,煉油廠和發電廠就將全力滿足過去幾個月中難以釋放的全部需求。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最新一期石油市場報告中寫道,自2007年以來,中國持續面臨著成品油短缺的局面,這表明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求。IEA稱,因為這些潛在的需求,如果零售價格上漲改善了供應情況,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甚至還會加速。

在去年11月將成品油價格上調10%以後,中國的石油需求並未明顯放緩,世界市場的原油價格從那以後已上漲了約50%。

這次漲價能否讓煉油廠完全扭虧為盈尚不清楚:一些分析師曾估計需要漲價25%才能實現這一目標。紐約股市周四,中國石油類公司的亞洲存托憑證大幅上揚。由於這一漲價消息,中國石化(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上漲了9.4%,中國石油(PetroChina Co.)上漲了6%。

成品油的供應可能迅速得到改善,因為許多煉油廠和分銷商近幾周來一直在期待著價格的上調。政府定價讓它們能夠有機會積累汽油和柴油,從而在不久后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獲利。

儘管並沒有確切的庫存量數據,但中國近期的成品油進口卻在增加:5月份的柴油進口量名列歷史第三位,中國當月也是汽油的凈進口國,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這種行為也是分析師所說的價格管制增加國際市場動蕩的一個原因。油價長期被人為壓低,這一扭曲現象鼓勵了消費者多開車,也讓企業建設效率低下的工廠。高油價最終會鼓勵消費者提高效率,但鑒於中國的石油使用現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效果可能不會像一些觀察人士預計的那麼明顯。

Rhodium Group的豪澤說,如果中國經濟按10%的速度增長,即使油價上漲,石油需求還是會增加。他說,只有在石油消費者轉而採用其它低能耗的手段時,高油價才能抑制需求,但目前中國並沒有多少這樣的手段。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務並不完善,讓許多上班族別無選擇。鐵路運輸通常都已滿負荷運轉,使消耗柴油的卡車運輸成為企業僅有的選擇之一。

儘管將中國對能源的強勁需求視為油價上漲的原因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但油價是在全球市場設定的,過去5年來全球石油消費量的年增長幅度僅略高於1%。因此,許多分析師表示,供應緊張、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影響仍難以準確估量的商品市場金融投機行為等因素也同樣重要。

美國諮詢機構High Frequency Economics的卡爾•韋恩伯格(Carl Weinberg)說,中國在石油方面的消費相對較小。因此我很難理解為何要歸咎於中國。中國是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的重要力量。它佔全球鋼鐵需求的一半,銅需求的四分之一,但只佔全球石油消費的不到10%。他說,將中國在鋼鐵或銅市場上的作用延伸到石油市場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株連的做法。

Andrew Batson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