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端午節意義內涵再思考:時代需要愛國愛民心繫天下的屈原精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6-11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8-06/10/content_8338342.htm
作者:t5105 於 2008-06-10 10:50:45.0 發表 

一、過節思「源」,屈原精神永存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今年的端,是第一次成為法定節假日。節前,有學人發出《端午節文化宣言》,有專家解析傳統節日法定化意義。
過得節來,思之再三,覺得端午節的意義與內涵,的確是可以再思考的。中國的思想界,是該靜下心來去對端午節的意義做深一步探究。
記得有人曾說,「中華民族這麼多的節日,除了給神和鬼過的以外,給人過的其實就是端午節。」可以說,這個人就是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應該說,端午節之所以能夠具備世界性,與屈原這位具有憂國憂民情懷與浪漫表達的偉大詩人是大有關。
雖然端午的起源,也有說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心憂天下、顧惜國民的愛國愛民精神、感人詩辭,還是使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故而端午乃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這與中國民眾至今還是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或許是不無關係的。
可以說,端午為紀念屈原,屈原乃因憂國憂民而為人們永遠紀念。
也就是說,當我們「過節思源」之後,不由覺得:端午的意義,不僅「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增進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也不僅「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還應該能以端午節,來感懷和繼承屈原那種憂國憂民、心懷祖國、感念黎民的精神。

二、屈原作為「知識精英」憂國憂民的典範,史所多見、世所共見
屈原,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說是位「知識精英」。
從這個意義上說,屈原還應該是今天的「知識精英」的典範。
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上,有著屈原這種心憂天下的「知識精英」的不少。中國的歷史上多有記述,幾乎人人皆知,不必多論。
據了解,美國也有不少。
有人發現,在上一次新舊世紀之交時,年輕的美國曾面臨著社會的巨大痛楚:由於急劇發展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進程而帶來的社會弊病,使中下群體利益受到不小損害,已經到了人民認為無法忍受的地步,要求改革、呼喚正義的呼聲激蕩在美國大地。當時,美國的不少「知識精英」,沒有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而背棄公平正義的原則,沒有因為自己處境的相對優越而對窮人的苦難麻木不仁,積極投身於20世紀初美國爭取社會正義的進步運動,這成為美國社會能走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道德低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的知識精英,不是與屈原的憂國憂民、心懷祖國、感念黎民的精神有相通之處嗎?

三、中國的今天,仍須更需愛國愛民心繫天下的精神
今天的中國,並不同於百年前的美國。
但由於改革發展、體制機制轉換,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的問題也不少,管理社會、制約利益、反腐倡廉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在這樣的大發展、大改革變化的時代,對社會精英、知識精英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精神展開工作的需要和期待,應該說至為迫切。
我們在端午過節之時,還是應該和可以期望:
民眾和管理者乃至知識精英、社會精英們,都能發揚屈原的心繫天下、愛國愛民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和諧與公平公正的發展與振興,共同努力。
這裡,不妨以幾句七言共勉之:
端午端陽屬火紅,粽葉裹糯蒼翠蘢。
千年民俗憶屈子,心憂天下民永頌。
赤心終得蒼生念,當見今朝多為眾。

(文磬)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5: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