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震救災,救的不僅僅是別人,也是一次自我救贖。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5-30 0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思想總是不能因為災難而停止,我們終將回到原先熟悉的生活方式。
木木:毫無疑問,在這次巨大的災難面前,中國共產黨的表現是優秀的,不但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到了極至,更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和開放。這不但為他贏得了13億人民的支持,還贏得了國際社會(其實也是就是西方社會)的廣泛認可,並使得原先的批評者不得不暫時閉上嘴巴,或對這個已經領導了中國59年的政黨作出新的認識。

江鳥:但這裡需要注意到一點,沒人批評並不等於不存在問題,此時的眾志成城也並不意味著日後就會死心塌地。天災不比人禍,它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更無關任何意識形態。在災難面前,任何不利於團結救災的話,都有可能被視為不合時宜的,甚至是可恥的。這無須政府作出強制性的規定,而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對於這一點,我希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當災難來臨,人民是無法選擇的。你是執政黨,他們不相信你又能相信誰呢?特別是在我們國家,這是一個傳統。天地洪荒,文明之初即始於災難,中國人選擇了在大禹的領導下採取自救,而西方人卻寄希望於上帝的諾亞方舟能幫助他們逃離。「關鍵時候還要靠自己」,這是中國人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所以,我也不認為這次中國政府坦然接受國外的救援是一種「進步」,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改變」。「進步」也就意味著只有接受「他們」才是好的。於觀念,存在的只是差異,而不是好壞。

木木:這樣的差異還表現在對生命和死亡的不同態度上。這次,大家都在說,我們開始重視「生命」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命」通常都是小的,也就是所謂的「小命一條」,只要值得,死了也就死了。我們無須舉那些經典的例子來說明,只要看看街頭的鬥毆就知道了,「老子怕你啊,」然後揮著拳頭就上去了,也不想想人家一磚頭拍下去會是什麼結果,不重要,死了也就死了。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如此,丈夫吵著要離婚,女人寧可選擇上吊。然而,在當代語境里,「生命」這個詞似乎一開口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了,就象「民主」肯定是好的,而事實上,我們所說的民主常常只是西方的民主方式。批評的尷尬和難處就在於此: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並難以擺脫「他者」的處境。

江鳥:但也要看到,在這次救災中,人們似乎又看到了以往熟悉的一幕,很多黨員、幹部、解放軍不要命地沖在了最前面。「你們一直有人民養著,現在,你們自己看了辦」,我們當然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但如果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話,是不會從布希嘴裡說出來的,它是典型的中國式話語。當美國遭受卡特里娜颶風的時候,他們的黨員和幹部在哪裡呢?他們的幹部難道就不是人民養的?而且,那些沖在最前面的共產黨人,未必是因為組織的要求,有很多都是自願的,甚至是爭取來的。比如,在政委的帶領下,15名戰士從5000米的高空說跳就跳,真的跳了下去。再有,一支醫療小分隊在前進的過程中被泥石流衝散,他們馬上組織了臨時黨支部,然後由黨員帶頭沖回去搶救那些危險的物資。

木木:可也有一種說法是,這是為了立功,基於中國政治制度下的仕途過程中的風險投資。

江鳥:肯定有人會這樣想,這並不奇怪,但不能解釋全部。董存瑞托起炸藥包,必死無疑,他是為了什麼呢?其實,不僅僅是共產黨,抗戰時期的國民黨,也有這樣的英雄。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壯士情懷,現在有,過去有,古代也很多。說到底,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在中國人看來,這個世界確實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中國共產黨人把這一價值觀和他們的信仰結合在了一起,所以,也就表現的更加突出。

木木:說到董存瑞,我想這次地震對中國社會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整個民族的道德覺醒。很多人都聽過「董存瑞的班長是河南人」那個笑話,在笑話里,昔日的英雄變成了今天的傻子。誰願意做傻子呢?每個人都在感嘆整個國民精神的喪失和道德水準的下降,卻又不知道自己應該干點什麼。然而,當地震發生后,我們突然警醒,我們不但需要董存瑞,而且,我們這個民族依然還有無數董存瑞,他們依然還是英雄。長期壓抑的善,一下子爆發了出來,搶著獻血,捐款,還有很多志願者扔下手頭的工作,不遠千里跑去救人。每個人都被感動著,同時,又感動著別人。我們原來並不那麼自私,我們原來並不那麼冷漠。這是一個有愛心的民族,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同時,也不是一個只知道高喊愛國主義口號的民族。我特別注意到美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有一篇文章,它講到了中國的年輕人通過這次災難,告訴世人,他們既不是物質享樂主義者,也不是不辯好壞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是如何熱愛這個國家的。抗震救災,救的不僅僅是別人,也是一次自我救贖。重建,建的不僅是那些房屋,還有我們的精神家園。

江鳥:毫無疑問,所有的這一切,不但有助於改變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而更重要的,它將從內部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共產黨從老百姓那裡得到了信心,反過來,老百姓也會根據共產黨的表現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根據制度作出選擇。

木木:所以,這次地震對那些整天圍著制度糾纏不清的「中國自由主義者」而言,無疑是一記悶棍。如果說因三月的藏-獨事件及後來發生的火炬傳遞抗議而引發的愛國主義熱潮,多少還存在著可以在意識形態上予以討論的可能,那些所謂的自由主義者甚至還可以不無焦慮地認為,西方社會的批評不但不能幫助中國的進步,反而有可能使得中國社會採取更封閉的敵對態勢。但他們可能並沒有想到,人類社會不但存在著制度的危險,還有更大的天災。在天災面前,中國社會不但沒有封閉,反而進步了,表現的更為開放,更加成熟。

江鳥:我想這裡需要對制度作出解釋。制度當然很重要,但決定人類社會發展和命運的關鍵並不是制度。制度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只是人類對已有經驗的詮釋和總結,同時,也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的一種習慣性預設。需要強調的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產生和選擇,往往不是理性的選擇,而是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的結果,對此,哈耶克進一步解釋認為,人類社會的種種有序的結構,並不是故意設計的結果,而是基於許多人行動的產物,是自生自發的一種秩序。

木木: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主義嘛。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就不難解釋,為什麼60年前,貧窮而一盤散沙的中國沒有選擇美國和國民黨,而是選擇了蘇聯和共產黨。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而不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強加於中國的結果。矛盾而有趣的是,共產黨的那套理論和制度恰恰又是非自由主義的,在哈耶克們看來,甚至還帶些「建構論理性主義」色彩,即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力量來構建一個理想可欲的社會,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到了80年代,中國人自覺地拋棄了計劃經濟而選擇了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總有一個存在於制度之外的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木木:無論如何,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不但獲得了信心,還有相互間的信任,這是改革的一個好時機。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5-30 03:31 編輯 ]
日知而智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沙發
sousuo 發表於 2008-5-30 02:12 | 只看該作者
個人覺得這是中國人民族性的體現。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者有之,認為其「醜陋」者有之,說其素質差更有之。大家說的好象也是事實,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在大難臨頭時,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整體表現,那就是,忽然間,大家都變了,於是中國晃了幾晃,又站住了。抗戰時就是如此,天災人禍多了,只有中國將文明不間斷地從古代延到今天,其民族特質該是唯一的解釋。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