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崛起要求民族心理的轉型

[複製鏈接]

26

主題

330

帖子

554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nchang 發表於 2008-5-6 0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崛起要求民族心理的轉型

(2008-05-06)

早報導讀


  
● 鄭永年
  藏獨和西方反華力量結合在一起阻撓奧運火炬傳遞,抗議中國北京奧運會,立即導致了新一波中國民族主義浪潮。西方媒體開始關注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動態。如同預期的一樣,西方媒體開始用不解和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波新民族主義,他們中的許多似乎已經忘掉了這一波民族主義是海內外中國人給西方對華不公的回應。

  同時,中國國內各方面儘管對西方反華力量都感到不滿和憤概,但也有一些人對民族主義的一些激進反應(例如抵製法國家樂福)表達了不同意見。

  很顯然,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下,一些人似乎很難容忍不同意見。一時間,「漢奸」的概念滿天飛。在很多網路討論中,出現了激進的競賽,表現為「誰最激進,誰就最愛國」。

  面對西方反華力量的巨大壓力,中國民眾的這種心理狀態並不難理解。但如果每次遇到外在壓力,就出現這種心態,或者這種心理變成一種常態,那麼對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後果。筆者以為,理性的愛國主義者應當從長遠國家利益而計,必須對這種民族心理進行反思,實現民族主義的轉型,使得中國民族主義走上利己利人的健康軌道。

百年恥辱結合過分自信

  中國傳統上沒有民族主義,主導中國文化的是具有強烈普世主義傾向的儒家,包容一切。在漫長的歷史上,儘管中國一些思想家如黃宗羲對不同種族有些論述,但沒有發展出西方那樣的用於建設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

  傳統的中國因此被稱為「文化中國」,而非近代歐洲那樣的主權國家。儒家普世主義既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文化基礎,也是傳統國家衰落的根源。傳統國家形式生存了數千年,至少在東亞社會佔有主導地位,並為當時的很多國家所仿效和學習。

  然而,自從歐洲建立基於民族主義之上的近代國家之後,中國傳統國家便很快失去了競爭能力。歐洲列強一來,中國傳統國家開始衰落。如何拯救和重建國家?晚清以後,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從西方輸入各種名目繁多的主義。但很多主義很快就被淘汰,只有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僅生存下來,而且得到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

  中國的民族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建立在不同的民族主義心理之上。在「五四運動」以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裡,中國民族主義的核心目標是「富國強兵」,就是如何追求強大和富裕。表現在政策上,就是如何通過內部國家建設,讓國家再次成為強國,在國際舞台上得到中國應當得到的地位。

通過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起碼在經濟上已經是相對崛起了。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富國強兵」的民族主義目標。在這個背景下,民族主義的主要問題變成了如何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展現中國的富強。
  與此相呼應,可以看到兩種典型的民族主義心態。在長達一個多世紀里,中國民族主義心態的主題是「百年恥辱」,「雪恥」也就成為民族主義的目標。但在中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目標之後的今天,儘管還有非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族國家的建設還遠遠沒有完成,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心態已經浮現出來。

  一些年輕人甚至官員中間,開始表現得過分自信。過分自信的心態使得這些人看不到國際政治的現實情況。他們真誠地相信,國際社會應當接受中國的崛起,並且給予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當有的地位。一旦當西方拒絕中國的崛起,或者不尊敬中國的時候,民族主義情緒油然而生。

  這就是為什麼這一波民族主義如此強烈的一個重要原因。舉辦奧運會是中國崛起的一個主要標誌,但它在西方卻遭遇到覆蓋面很大的抵制。進而,抵制奧運的事件發生在主要西方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和美國,而這些都是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列強」。如此,那種「百年恥辱」的心情很自然被刺激起來。「百年恥辱」心態和年輕一代的過分自信,兩種情緒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造就了新一波民族主義。

利用民族主義繼續改革開放

  一種健全理性的民族主義必須克服「恥辱」和「過分自信」的心態,自尊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驕傲。

  民族主義不可避免,也沒有必要對此感到過分恐懼。近代主權國家產生以來,所有國家都有強大的民族主義思想。但有好的民族主義和壞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既可以成為建設國家的強大的心理力量,但也可以成為國家間衝突甚至戰爭的根源。

  中國要建立的是好的民族主義,而必須避免壞的民族主義。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實現民族主義的轉型。

  毛澤東和鄧小平這兩代領導人非常理性地引導了中國民族主義。毛澤東是個民族主義者,他把民族主義引導到建立一個新國家上。毛澤東之後,鄧小平也是民族主義者。

  鄧小平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其民族主義的直接表述。在鄧小平的民族主義里,愛國就是要把國家的經濟搞上去,把民眾從貧窮社會主義那裡解脫出來。從歷史角度看,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做得很成功。沒有他們的理性民族主義精神,中國很難實現「富國強兵」的民族主義目標。

在中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目標之後,現在中國民族主義再次面臨轉型。從這次新民族主義的一些過激反應來看,這種轉型尤其顯得必要。中國的民族主義到今天為止還是防禦性的,因為民族主義的主題還是對西方對中國不公的一種反應。但必須防止民族主義從防禦性轉變成為進攻性的。
  如果民族主義變成了進攻性的,那麼就要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國際和平。在歷史上,我們可以舉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為例。

  民族主義在德國和日本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今天人們都譴責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但從經驗看,德日兩國的崛起和民族主義分不開。但是,這兩國的民族主義沒有得到轉型,最終走向了極端,演變成了具有進攻性的民族主義,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中國走的是和平崛起道路,這要求民眾既要有民族主義精神,又要防止民族主義的變質。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是個大國,周邊有那麼多國家,如果民族主義激進化,那麼周邊國家就會感覺到威脅。如果這樣,民族主義就會不利於中國的崛起,不利於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

  所以人們就要思考應該把民族主義這個巨大的資源用到哪裡的問題。答案似乎很明顯,那就是要用民族主義精神來繼續推動改革開放。中國正在崛起過程之中,國內還有無窮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國際上的阻力仍然很大。反西方至多是民族主義的消極反應,積極的民族主義應當是實現國家的真正崛起這個目標。

  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中國的崛起是全球化狀態的崛起,全球化規定了中國的國際角色。民族主義如果不能和全球化相一致,那麼民族主義反而會成為國家崛起的阻力。

·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