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陳毅禁娼到皇甫平的「性產業」(老文)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8-5-2 1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雲淡水暖

  春節以來,一直在網路時政論壇上被熱議著的,還是莫過於皇甫平(周瑞金)先生了,有人還發問皇甫平的「短文」緣何「引起軒然大波」,其結論是「有人」或者說「有些人」在「反對改革」。而草民不知道這些「有人」或者說「有些人」在「社會上」孰多孰少,如果像有人所說的引起了「軒然大波」,看來不在少數,因為少數「非主流」的「社會人士」在像皇甫平(周瑞金)這樣的自稱為「改革捍衛者」的「主流」人士面前,是無論如何掀不起「軒然大波」的,皇甫平(周瑞金)先生也說其動筆寫《改革不可動搖》的起因是因為「心存憂慮」。  

新聞論壇

鐵軌上的交易:觸目驚心的農貿「市場」
·不是偉人絕做不到:毛澤東一生的三不摸
·都與時俱進了:屁股不叫屁股,那叫藝術
·穿透歷史的悲愴:如何看待晚年的蔣介石
·我空軍史上奇聞:一個屁崩掉一架殲5(圖)
·教師炮轟中國政府網:英文錯誤一籮筐!
·解密:女戰士在敵人槍口下搶回黃繼光遺體
·林彪的五個女人 頗為離奇的婚姻軌跡(圖)
more....

·皇甫平:地下「性產業」需要陽光管理

  皇甫平(周瑞金)先生所「心存憂慮」的現象有「有些人在媒體上掀起一股攻擊、醜化為改革作貢獻的我國經濟學家的浪波。與此同時,國內一些媒體又發起批判西方新自由主義,並藉此否定我國市場化的改革。甚至有人進一步提出,我國高校有的校長、院長、系、研究室、研究所的主任、校長助理等等,領導權被篡奪了,不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云云,所以「思想理論界一些同志已敏銳警覺到當前以反思改革的名義來否定改革的思潮。」(《答《東方網》編輯先生問》周瑞金 東方網),此點先按下不表。

  皇甫平(周瑞金)先生「心存憂慮」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性產業」,同樣是東方網的「東方評論」網站,於1月16日發表了署名周瑞金的文章,題目是「地下『性產業』需要陽光管理」,文章開宗明義地說「我在日前寫的《改革動搖不得》一文中,談到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品的需求,同公共品供給短缺、低效之間的矛盾。公眾越來越需要一個高效、廉潔、平等參與、公平透明的公共領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使之從市場的利益主體變成公共服務主體,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看來,皇甫平(周瑞金)先生所津津樂道的所謂用「靠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去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的「妙計」中,就包括了為「地下性產業」提供「公共品的需求」和「轉變政府職能,…變成公共服務主體」了。

  皇甫平(周瑞金)先生的出發點是出於一個嚴峻的社會現實,「社會學家估計,賣淫嫖娼人員的『查處率』才到10%。他們認為我國社會實際上已形成地下『性產業』,有性工作者約400萬人。去年產值達到5000億人民幣。…『制黃販黃』是它的廣告部門,『三陪』服務是它的展銷部門,江湖醫生『治療』性病是它的售後服務部門,而直接『以錢買性』和『以性換錢』則是它的核心『生產』部門。」,草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表達,就是皇甫平(周瑞金)先生「主動」地將其宏文《改革動搖不得》中的觀點與「性產業」相聯繫,提出了將「性產業」公開化、陽光化實際上就是「合法化」的高論。

  此論並非由所謂「性學家」、「社會學家」喊出,而是由一個自稱「一個為黨的主流媒體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報人」、「我這一代知識分子(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末)有個特點,因為是黨和國家直接培養成長的,所以有很濃的感恩心和很強的責任感。」、「中共的一員」(《答《東方網》編輯先生問》周瑞金 東方網)在主流網路媒體發出,實在令人感慨系之,草民孤陋寡聞,不知道在年屆70有餘的「老報人」、「老黨員」身上,還有如此「與時俱進」的「超前意識」,還以為又是「國際接軌」了,但仔細一查,發現事情並不簡單,就在連續被國際經濟評級機構評為「最自由經濟體系」著稱的香港,也是於1935年就步當時的殖民地宗主國英國德禁娼而禁止公娼了,至今仍然未「開禁」。

  就在皇甫平(周瑞金)所提出此論的城市——上海,50年前曾經發生過一件令世界矚目的舉動,就是大規模禁娼,2005年3月14日的《新聞午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題目是「妓女比例曾居世界首位 1951上海創下禁娼史奇迹」,據報道,在1951年之前,上海的娼妓業,也就是皇甫平(周瑞金)先生筆下的時髦詞兒「性產業」可謂「盛況空前」, 「1917年,英國社會學家甘博耳對世界八大都市的公娼人數和城市總人口的比率作了調查,上海為1:137,妓女比例之高,居世界八大都市之首。另有資料表明,1947年上海以賣笑為生者人數不下10萬人。」,如果當時也時興計算GDP的話,估計此業對上海的經濟「繁榮」的「貢獻」不可小覷。《新聞午報》採訪了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社會性別專家沈奕斐,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情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