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中天: 大話方言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4-23 0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話說說話

說話,好像是人人都會的。

是人就會說話,就該說話。動物不會說,它們只會「叫」。會叫當然也不容易,因為還有連叫都不會的。會叫也不簡單,因為叫聲能傳達信息,說明問題,表示態度,比如「狼來了」或「我要你」之類。尤其在遭遇天敵或發情求偶時,禽獸們是叫得很歡的。某老和尚曾有詩云:「春叫貓兒貓叫春,聽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會叫,能叫,敢叫,可以肆無忌憚地放開嗓門大叫,是不是很幸福?會說話,就更幸福了。

會說話怎麼就幸福呢?因為你可以表達單憑叫聲不足以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比如「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表達得何等的準確、細膩?倘若不會說話,大約也就只能哼哼,那多沒勁?甚至你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樣的意思。朱德庸的《醋溜CITY》中有這麼一段:某男向某女求愛,問「我能不能上你的床」?女怒。該男便改口說:「我能不能明天早上從你床上下來?」這就有趣多了。但如果是貓兒,便只能持之以恆地叫個沒完:我要!我要!我要!

這份幸福也不是隨便誰都能獲得的。據《聖經》上說,上帝偏心眼兒,把這份幸福給了人。他只讓人會說話,還讓人給萬物起名字。也就是說,他賦予人「命名權」。所以,信上帝的西方人,便認為說話是人的「天賦人權」。你可以不同意某個人的意見,但你不能不准他說話,相反,當這個人說話的權利被剝奪時,你還應該起而捍衛之。故西哲有云:我堅決反對你的意見,但我寧願犧牲生命也要捍衛你說出這意見的權利。不過,據說偏心眼的上帝也很小心眼兒。他聽說人要修一座通天塔,從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裡做了手腳,讓不同地方的人說不同的話。這下子,語言不通,彼此無法交流,人心也就渙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無期日的事情。

說話,真是何等重要!其實,就算沒有上帝這個小動作,說話也是必須學習和研究的,因為一個人光會說話還不行,還必須說得清,說得對,說得準確,說得漂亮。這就要學習,要研究,而說話也就成了一門學問,叫「語言學」。具體地說,又有語音學、語法學、辭彙學、修辭學、方言學等等。方言學是研究不同地域人如何說話的。不過,研究外國人說話就不叫「方言學」了(剛開始時也管外語叫方言),得叫「外國語言文學」。不同國別的人說話不一樣。也不光是語音不一樣,語法、辭彙、語感都不相同。在歐洲好些語種里,名詞是有性別的,這在東方人看來,就匪夷所思。比如「背心」,在德語中是女性的,在法語中卻是男性的,這就可笑。莫非背心這玩藝,在德國女人穿得男人穿不得,在法國又男人穿得女人穿不得?還有,明明是男人穿的襯衫,在法語中卻是陰性的,豈非意味著男人把女人穿在身上?倒是溫柔浪漫體貼得很!同樣,老外看咱們,也覺得很麻煩,又是伯母又是舅媽又是嬸娘,七大姑八大姨的,搞那麼複雜幹什麼?一個aunt不就都打發了?哈!他不知道,即便伯母、舅媽、嬸娘,在咱們這兒,還分著親伯母、堂伯母、表伯母,親舅媽、堂舅媽、表舅媽,親嬸娘、堂嬸娘、表嬸娘呢!如果加上乾親,則還有干伯母、干舅媽、干嬸娘。分個姑姑姨姨的算什麼!

即便同為一國人,說話也仍有許多名堂。比如男女之間談情說愛,說法就不一樣。男人多半會說「我愛你」,女人則喜歡說「我恨你」;男人多半會說「你真好」,女人則喜歡說「你真壞」。(故時諺有云:「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某國發生一起「約會強姦案」,女方指控男方的證據,便是她事前已說過了 「NO」。該男極為委屈地在法庭上嘟噥:「NO,NO!法官大人,您知道,她們從來就是說NO的!」
古人和今人說話也不一樣。古人說話之乎者也的,今人就不這麼說了。如果飯店裡的服務生一上來也和《鏡花緣》里君子國的酒保一樣,開口便問:「要酒一壺乎?要菜一碟乎?」准得嚇你一跳。在趙麗蓉和鞏漢林合演的那個小品《如此包裝》中,鞏漢林和他手下的那些小姐們一見面就揚手聳肩,又是「嗨」又是「嗯哼」,不也把老太太嚇了一跳?

再有就是關係和身份了。《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寫晴雯和寶玉使小性子拌嘴,襲人忍氣吞聲來勸,說「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兒,原是我們的不是」。誰知反倒惹起晴雯醋意,冷笑幾聲說:「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明公正道的,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哪裡就稱起'我們』來了!」原來襲人雖然和晴雯一樣,都是丫環,但襲人和寶玉「那個」過了。有了「關係」,便忘了「身份」,結果生生挨了晴雯一頓搶白。

最後是藝術性。自打人學會了說話,慢慢的就有了說得好說得不好、說得俏皮說得不俏皮、說得漂亮說得不漂亮之別,也就是說,說話便成了一門藝術。一個鋼琴家到一個小城市去開獨奏音樂會,演出那天卻觀眾寥寥,這個鋼琴家便走到台前一鞠躬說:「我發現你們這個城市的人都很有錢,因為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張票。」這是不是很藝術?

說話當然還與道德有關。因為一個人如果不道德,他得到的評價通常就會是「太不像話」。所謂「太不像話」,也不一定就是說話粗鄙下流,或吹牛撒謊、狂妄自大、信口開河,也包括種種不道德的行為,比如偷雞摸狗、欺上瞞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等等。但道德不道德,要說成「像話不像話」,可見那「話」有多重要。
說話,是不是有很多名堂?

有名堂,就要思考、琢磨、研究、議論,也就有了這套叢書。我相信大家都會喜歡這套書,因為我們都不想「不像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4-23 09:33 | 只看該作者

2. 南方與北方

天地玄黃,五穀雜糧,男人女人,北方南方。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樣。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則是小麥。水稻的籽兒去了殼就能吃,因此是「米」。麥子要磨成粉以後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皮后的作物子實」,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狀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蝦米、高粱米。面,本寫作一個麥字加一個丏字,也寫作麵,就是麥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狀的東西都叫面,如豆面、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麵食為主,甭管是吃包子、餃子、饅頭、麵條、餅,都先得把麥子磨成了粉再說。所以麥子磨成的粉,乾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漿,比如豆漿、米漿。所以那麥子磨成的粉,不能簡單地只叫面,得叫麵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簡單地只叫做飯,得叫米飯一樣。

米飯不能單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調,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顯身手,沒北方人多少戲。北方廚師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麥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樣來。光是條狀的,就有拉麵、擀麵、壓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麵、撥魚子等等,而拉麵之中,又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種種。南方人弄不清這麼多名堂,統統稱之為「面」。要細分,也就是寬面細面、湯麵炒麵、雲吞面炸醬麵。北方人就不能把麵粉做成的條狀食物簡稱為「面」,得叫「麵條」,以區別於麵糊、麵皮、麵包,以及其他用「面」(麵粉)做成的東西。同樣,南方人也不把粉狀的東西稱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可見,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說法不一樣,唱法也不一樣。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凄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台、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里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的地方還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騎馬,這叫「南船北馬」。「南方人指路,總是說前後左右,北方人指路,總是說東西南北。」(韓少功《陽台上的遺憾》)說前後左右,是以人為坐標;說東西南北,是以物為參照,這也許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異為什麼這麼大?環境使然。南方潮濕,架床便於通風;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馬;南方多水鄉,水鄉里要行船。馬馳平原,視野遼闊,東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鄉,曲里拐彎,說東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說前後左右了。就連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樣。南方人喜歡用拳,北方人喜歡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個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擠擠巴巴,難以施展,還是用拳頭便當。北方天高地闊,一馬平川,好漢們又一個個人高馬大,一腳飛起,能把對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過癮,所以願意在腿腳上下功夫。也所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關係曖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則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於是就有了「方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4-23 09:35 | 只看該作者

3. 南腔與北調

方言首先分南北。南北方言不一樣。

中國曆來就有關於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能顛倒或互換。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就不能說成南戰北征,同樣,南腔北調也不能說成南調北腔。

奇怪!為什麼南是腔而北是調呢?想來大約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別又性質有異之故。南方方言種類多而北方方言種類少。漢語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於北佬的只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乾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種雖然單一,覆蓋面卻大得嚇人。北方方言四大塊(即四大次方言區),曰華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簡直就是鋪天蓋地。除廣西、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外,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鎮江到九江,雲、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廣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統天下,大約佔據了全國漢語地區四分之三的地盤。就連海南島,也有一小塊北方方言區。說漢語的人當中,也有七成是說北方方言的,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這樣廣闊的領域,如此眾多的人口,說起話來,原本應該南腔北調的,然而實際上內部分歧卻相當之小。從滿洲里到昆明,空中直線距離三千五百公里,從南京到酒泉,也有兩千公里,相互通話卻沒什麼困難。因為北方方言雖說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但語法結構差別很小,辭彙方面比較一致,語音分歧也不很大。比方說,都沒有濁塞音、濁塞擦音,沒有b、d、g、m四個輔音韻尾等等。也就是說,腔都差不多,就是調門不大一樣。區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調就行了(方言學家李榮就用入聲字的歸併來區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區)。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話」么!官家不比民間,說話可以隨便。官家要統一意志,怎麼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麼能言語不通?所以官話趨同。

南方那邊呢?就複雜多了,南北方言都有。雲、貴、川、鄂都屬北方方言區,吳、湘、贛、粵、閩則是南方方言區,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客家方言島」(也是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島到處都是,除廣東的東部北部外,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於粵語的「白話」(廣州話)、屬於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其實中國南方說是八大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號稱「八閩互不交通」。這不就八種了?這還是往大里說,往小里算,還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為什麼要列出這麼多品種呢?因為它們不但調不同,連腔都不一樣。比如吃飯的「吃」,北方人說起來,怎麼聽也是「吃」,也就是調門有高有低,聲調有長有短。南方人呢?說什麼的都有,七、恰、夾、塞、噎、攜,反正不是「吃」。腔相同,事情就好辦一些。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說話,或北方方言區內人說話,雖說也會有不清楚的時候,但好歹大致能聽懂。因為哪怕是東北話和雲南話,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語音不同(粵方言與北方方言語音上的差別則多達百分之七十)。當然,聽不明白的時候也有,但那多半是弄不清那些「專用名詞」的意思。比如一個天津人告訴你,某某人「幹活崴泥,說話離奚,背後念三音」,你也會一頭的霧水。因為你實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離奚」就是不著譜,「念三音」就是講怪話,可「崴泥」、「離奚」、「念三音」這幾個字你還是聽得懂。對方再一解釋,也就什麼都明白了。

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首先是用詞五花八門,比如第三人稱,北方方言區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吳語、閩語),有叫「渠」的(贛語、粵語、客家話),還有叫「伲」、「其」的(吳語)。你,至少也有「儂」(吳語)和「汝」(閩語)兩種;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 「娘娘」(溫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媽仔」(廈門)的,有叫「阿嬤」(廣州)的,有叫「依嬤」(福州)的,有叫「細爹」(岳陽)的,甚至還有叫「娭毑」(長沙)的,你弄得清?最可笑的,是廣州人管父親叫「老豆」。老爸如果是老豆,那咱們是什麼?豆芽菜呀?寫成「老竇」也不對,老爸是大窟窿,咱們是小窟窿?

就算是用同一個詞,也未必聽得懂。「有」是「烏」,「無」是「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沒有」叫「饃」,也有叫「貓」 的。他們也常常分不清l和n這兩個聲母,an和ang這兩個韻母。結果,在他們嘴裡,男子變成了「狼子」,女子變成了「驢子」。閩南人更好玩,乾脆把人統統叫做「狼」,整一個「與狼共舞」。一個閩侯人在朗讀《愚公移山》時,因為實在改不過腔來,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還有子,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念成了「我死了還有煮,煮死了還有酸,煮煮酸酸是沒有窮盡的」。這還是說「普通話」。要是說家鄉話,那就更麻煩了。湖南人把「捆紮」叫「tíɑ」,把「勞累」叫「níɑ」,連個同音字都找不到,你聽得懂?

南方人說話還顛三倒四。比如「死人咸」,就看不懂。死人只會臭,怎麼會咸呢?腌魚啊?原來,這是閩南話,意思是「鹹得要命」、「咸死人了」。因為閩南人喜歡把話倒過來講,就弄得我們不知所云。其實北方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死咸死咸」,只不過當中並不夾一個人字,就好懂些。所以,聽南方話就跟聽外語似的,恨不得找個翻譯來才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