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留學「順差」激活文化輸出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4-18 2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留學生的字眼,很長時間裡似乎只針對中國出國留學人員。而在不知不覺之間,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數字已經超過了中國的出外留學生。

人民日報報道稱,2005年來華留學生數量突破14萬人,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留學生數量最多、生源國家數量最多、就讀學校數量最多的一年;而2005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1.85萬人。

這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出口出現的順差。留學生的多少是和國家實力息息相關的,一個強大的國家對於外國人都是具有吸引力的。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眼下諸多來華留學生的目標之一是了解中國經濟,從而把握個人的發展機遇,這和單純的文化吸引力是有一定差距的。

說到文化吸引,中國最知名的留學生大概可以從唐朝說起。仰慕中國的文化,日本、朝鮮經常派人來學習,那時的中國是全球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這種情況在1000多年後重現,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思考。畢竟近現代以來,中國留學生海外求學,都是希望嫁接先進經驗來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面。改革開放開始時出現的留學熱,同樣也是希望學習別人先進經驗來振興中國經濟。

出去12萬人,進來14萬人。數字的對比很清楚。有專家認為,這一現象有著永久逆轉的趨勢。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看,這個論斷是有理有據的。大規模的留學生交流,有利於中國認識世界,有利於世界更清楚地認識中國。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需要把握這種趨勢,充分利用教育出口順差中的文化輸出機會。

有人說,當今國際主流價值觀,是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體系。這不是說中國文化沒有競爭力,而是因為中國文化沒有得到充分展示的機會,國際社會並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實情。事實上,那些在中國生活過較長時間的外國朋友,都會因為了解到中國實情而對中國的態度有所改觀。比如抗戰時期的斯諾,比如重走長征路的索爾茲伯理,這些美國記者通過親身經歷而對中國產生了良好的感情。

眼下,14萬外國青年願意來中國求學,這是中國推銷自己、樹立形象的好機會。語言或許是障礙,但不是絕對的障礙。儘管國際教育界公認,中文是世界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其難度遠遠高於歐洲語言。但是我們同樣清楚,中國的經濟騰飛給全世界的青年都帶來了機會,來華留學生在成本和機遇之間有著清醒的度量。留學不同於一般的旅遊觀光,一般的旅遊觀光只是「文化獵奇」,而長時間地接觸中國最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產生「文化認同」。

有了「文化認同」,中國自然就有了展示優秀文化成果的機會。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鼓勵文化產品出口,大量引進留學人員,正是推銷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有戰略眼光。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