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就業困難成"海龜" "海歸"視角已回落到"水平線"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3-26 2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從來沒想過什麼是「海歸」理想的職業,是人去適應職業,不是職業適應人。和沒出國的人一樣,最終比拼的,還是個人能力。

  「海外學成歸來,意氣風發,行為舉止西化,講究生活品質,說話不時蹦出外語單詞,在國內有體面的工作,拿著可觀的薪水或者有自己的公司」——這是幾年前人們眼中的「海歸」。

  但而今的事實是:當一個「海歸」在面前飄過,人們可能不會像以往一樣用羨慕的眼光追隨;與此同時,「海歸」們觀望周遭的視角,也已回落到水平線,或者水平線以下。

  變化發生的原因林林總總,但此時我們想還原的,只是他們的生存狀態,這個略顯特殊的群體中,許多個單獨個體鮮活的故事。

  找份合適的工作

  2007年11月底,南京海外人才交流會在南京人才大廈舉行。鼓樓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中電光伏等54家招聘單位現場設攤,提供500多個工作崗位,吸引了400多名「海歸」入場。結果,只有100多名「海歸」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

  在現場,敢到一些高管、高技術職位展台前一試身手的「新海歸」寥寥無幾。一名剛從英國回來的「新海歸」表示:「這些職位,有一定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更敢上前去,像我這樣剛從海外學成回國的,很難邁進門檻。」

  據南京當地媒體記者觀察,當天,現場直接提出薪酬待遇的求職者不到兩成。更多的人和2007年9月回國,日本長崎大學分子藥理與神經科學的碩士馬妍一樣,相比薪酬待遇,更關心崗位是否與專業對口。

  JACKIE與劉佳的遭遇和馬妍相似。兩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深圳,留學地分別是澳洲和英國,前者80年生人,後者81年生人。巧的是,在《記者觀察》記者對兩人的採訪之初,他們都強調自己「不像典型的80后」,留學經歷讓他們的心智更為成熟、沉穩。

  JACKIE現在面臨兩個選擇——放棄不太喜歡的IBM,跳槽去新的公司做項目經理,然後等待漫長的升職過程;抑或「回爐」念個MBA,考慮自己創業。

  JACKIE家在遼寧,2000年到新加坡學習商業管理,之後跑到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繼續相關專業,2003年6月本科學業完成回國,在上海和深圳各工作了兩年。作為「老海歸」,JACKIE和他認識的「海歸」們不同,歸國4年間只跳了一次槽。之所以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是因為他覺得和自己的專業,以及自己的中遠期職業規劃並不完全契合。

  不過他也承認,雖然不滿足,但有時他也會倦怠,「時間久了,有時也覺得工作做到professional就不錯了。」在閑暇時間裡,他曾做過貿易洽談會的翻譯,體育賽事志願者等,他把這些經歷當成工作之餘,生活的平衡點。

  與一些覺得「外國月亮就是比較圓」的人不同,2007年年底剛從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畢業的「新海歸」劉佳談到自己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時,明確表示羨慕國內大學單純輕鬆的生活。「同寢室的哥們兒可以稱兄道弟,不用打工,不用為房租發愁,多好的生活啊」。他覺得在國外最大的一個收穫是變得獨立成熟了,談吐見識都大有長進,舉止也變得「比較紳士」。

  JACKIE和劉佳當下的職業前景有很大不同。JACKIE坦言,歸國至今,自己流利的英語,90%的面試通知率,以及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軟體公司IBM的工作經歷讓他「很有優勢」;而因為回國才2個月,劉佳現在的工作,還只能是以實習生身份進入北京某傳媒研究所,在裡面做資料搜集。

  不過,劉佳對未來倒是不太擔心:他惟一感覺不適應的是國內某些政策,以及「加班」文化。

  最終選擇回國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的副秘書長丁宏宇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海歸」曾有個斷檔期,那時,他們在各個崗位得到重用。而且,那時留學多由國家公派,「質量」有保證。但90年代後期開始,自費生的比例超過了公費生。「留學的盲目性,也是導致『海帶』出現的重要原因。個人、家長及有關部門都有責任。」

  對於這個官方說法,劉佳和JACKIE有自己的體會。由於「出去」得不容易,本著「及早回款」,加之鍛煉自己的心態,留學之初,JACKIE就開始打工,幾年間,他為自己賺取到了幾乎一半的生活費。同樣,劉佳最初從7小時30英鎊的餐廳服務生做起,大二開始接了一份旅遊「地接」工作后,他每月能有超過3000英鎊(摺合人民幣約4萬5千元)的收入,可以說相當可觀。

  其實當初,劉佳和JACKIE都有「綠卡」的誘惑,但權衡利弊之後,他們都選擇了「回國」。雖然競爭愈發激烈,但國內發展形勢的利好也顯而易見,他們認定最終可以獲得相應的社會身份,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

  劉佳表示,如果單從生活條件上來說,在英國,他已基本過上了「理想的生活」——在倫敦近郊和另外一個男生合租下一個小房子,買了二手車,養著狗——但如果留在英國,這種「買房買車娶老婆,一眼看到30年後」的生活依然讓他感到恐懼,他考慮更多的是「歸屬感」問題。「自己還年輕,還想再拼搏幾年」。

  回顧軌跡,JACKIE說如果當時留在澳洲,現在可能已經拿到了「永久居住權」,但職業規劃在那兒不好展開。再說,如果國內「混不好」,再出去也不是什麼難事。

  兩個職業規劃,「老」JACKIE更傾向於進修MBA,之後自己創業。「新」劉佳則表示,「我從來沒想過什麼是『海歸』理想的職業,是人去適應職業,不是職業適應人。我們和沒出國的人一樣,最終比拼的,還是個人能力。」

  留學經歷很失敗

  2006年底,國內某媒體引自全球權威職業調查機構「HR實驗室」對1500個中國「海歸」樣本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中期,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他們不得不暫時待業而成為「海帶」;有60%的受訪者願將月薪標準下降1000元人民幣;3個月未找到工作的佔30%。

  2004年到法國留學的張郗芮正是以上數據中的一員。

  張郗芮,1984年出生,武漢人。2004年高中畢業後到法國留學。踏上上海飛巴黎航班的那一刻,她還不滿20歲。她說自己「在此之前從未出過遠門,第一次坐飛機,裡面全是外國人。」

  到了法國,在校學習了幾個月後,張郗芮恍然醒覺:自己被中介騙了。原本在高中學文科的她因為中介公司圖方便而一起「打包」送到了一個理科學校學習預科。「除了語言學習,其他都是廢的,我什麼都不懂。」

  忍受了半年之後,張郗芮申請了另外一家學校重新學習語言。輾轉幾次,正經的考試都沒幾次。

  張郗芮是典型的南方女孩:瓜子臉,白白的皮膚,很有氣質。在法國,她多次被人追求。「有帥的,有年紀大的,還有開著跑車的大帥哥,我打過工的一家店的老闆超喜歡我,給我過生日……還有個男人跟蹤我一天,就為了認識一下,後來找了我好多次,說要跟我結婚。」

  因為「身體不好,家裡又出了點事」,在法國留學3年後,張郗芮最後還是回到了國內。只是,她沒想到在國內找一份工作那麼難。

  半年前,通過重重面試,她進入了號稱是「全武漢最好的酒店」做GRO(客務關係主任)。但是,在「朝九晚五」的作息和「沒有素質的客人」的雙重摺磨下,張郗芮在那兒做了1個月後就辭職了。

  現在回想起來,張郗芮覺得自己那時比較挑剔:「工資低,又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我喜歡比較自由點的。」

  而今,張郗芮找尋新工作的同時,在繼續學習法語。她坦承,法國對於她是個「甜蜜的折磨」,「有時做夢,還會夢到嫁到了那邊」。說到這些,她臉上露出一絲苦笑,「不管怎麼樣,走一步看一步吧,學都學了,未來應該能有驚喜。」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7: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