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青海牧區的日子裡

[複製鏈接]

0

主題

3

帖子

2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dybackchina 發表於 2008-3-23 1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青海牧區的日子裡
陳立偉

因為要做一項研究, 1995年我在青海牧區工作了8個月,跑了一些牧區縣,期間更是在青海湖邊的一個牧人家裡住了半年多,在完成野外調查研究的同時,也算是初步了解了一些牧民的生活。

房東一家

我的研究地點在青海湖邊的小北湖附近。從土丘基部冒出來的幾眼泉水就是一條小河的源頭,小河流經草灘漫延開來形成了小北湖,小北湖也就一公里長,一百多米寬;往前再流幾十米,河水就注入了青海湖。在青海湖周邊星羅棋布的湖泊和河流中,這條小河和它所形成的小北湖根本排不上號。

在野外踏查的時候到過小北湖附近,後來做定點研究時就選擇了那裡,距離小北湖最近的那家住戶也自然就成了我的首選。和當地的管理機構---- 湖東種羊場一聯繫,也沒費什麼口舌,羊場當即派了車送我過去。

房東站在院場門口等著我們。院場沒有門,兩邊用「干打壘」(建牆時,兩邊用木板固定,中間填土砸實,然後撤去木板)的牆圍住。院場的里端是三間正房和一間廂房。我們的車就直接停在了正房門口。

一進門就是個灶房,左手是爐灶,灶上架口大鍋,右手放兩個水缸。房東把我們讓進了左邊的一間屋子,直接上了炕。炕上的鋪設很簡單,只一層薄氈和一個炕桌。我被安排坐在上首,背靠窗戶,房東和司機分坐兩邊陪著我。

房東叫阿尼瑪卿,年齡大概在40歲左右,眼珠有些黃,臉上很多皺紋,臉頰上還有兩坨常年風吹日晒形成的「高原紅」,能說漢語,但話不多。後來才知道他其實是漢人,姓張,小時候被過繼給了這邊的一個親戚。後來在牧區長大成人,藏語比漢語還流利一些。老張的裝束也是當地典型的藏族牧民打扮:上身穿一件看不出本色的襯衫和藍卡嘰布中山裝,下身一條藍褲子,腰上圍著藏袍。

吃完了飯,司機回場部了,老張把我領到廂房。這房本是大兒子大兒媳的屋子,為了給我騰地兒,小倆口搬到了正房和弟弟妹妹們擠著住去了。房間面積大概有20多平米,一面靠窗的土炕佔去了三分之一。土炕光禿禿的,沒有被褥鋪墊,只在睡人的地方有一塊薄氈。四面牆壁照例是「干打壘」,沒有一點裱糊,滿牆都是草根草屑,沿牆壘著一排手工紡織的粗羊毛口袋,裡面裝著全家一年的口糧—青稞。屋子中間是一根木柱,支撐著房頂的椽子,椽子上是一層草。在門口的右手邊有一個木櫃,上面放著佛龕,並排供著佛像和毛主席像。出乎我意外的是在佛龕旁居然放著一台電視機,這在牧區可是很少見的,一般牧民家裡是沒有這種奢侈品的。

我轉頭問老張這電視能看嗎?他說不能。我問為什麼,他回答說沒電。我覺得奇怪,沒電你買電視機幹什麼?老張張了張嘴,用手比劃了一下,一轉身出去拎進來一個木盒子,木盒子不大,漆成黃色。老張把木盒子放在柜子上打開,我這才看出是一個太陽能蓄電池。盒子內壁上貼著藍色的太陽能光敷片。老張連說帶比劃說明天就可以把這個盒子打開放在太陽下曬,到晚上接上電視機就可以看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去跑野外。下午兩三點回來,才真正和這個家庭的成員全部見了面。老張的媳婦是個道地的藏族婦女,漢語基本上也就是能說個「小陳,饃饃吃」的水平,頭上成天包著一塊粉紅色的圍巾,臉色是常見的紅黑,眼角有些紅,可能是有輕微的眼疾。身上的藏袍已經看不出顏色。她每天躬著腰進進出出地忙活;在不忙的時候就捻羊毛線,右手拿一個線輥子,左手把羊毛一點點地絮到線上去。見第一面的時候,我估計她可能快50歲了,後來熟了,問她歲數,她那時正盤坐在灶間的地上、背倚著灶台捻毛線。她先是搬著手指頭算,嘴裡嘰哩咕嚕地用藏語數數,說了一句什麼。看我不明白,她轉著眼珠想了半天,忽然把右手轉過來,把掌外緣罩在眉弓上,說「孫悟空」。我醒悟過來,原來她屬猴,那年才36歲。想明白這點嚇了我一跳,按著我這種內地人的邏輯,她已經做了一個一歲孩子的外婆,怎麼著也應該45、6了才對。

房東大嫂沒文化,人很純樸,每天忙裡忙外地不閑著。老張和女婿、兩個兒子白天放羊,房東大嫂就帶著大女兒大兒媳在家操持,附帶著看一眼三個小點的孩子。每天三個女人各背上一個大塑料桶到附近小北湖的源頭打水,裝滿大塑料桶后就用一根羊毛繩把塑料桶綁在身上,三個人說說笑笑地回來。有一次我看那個塑料桶份量不輕,就想上手幫他們一下,房東大嫂執意不肯,說這是女人的活計,男人不能幹。

三個女人另兩個主要的日常活計就是收拾牛糞餅和做飯,牛糞餅是牧區家庭的主要燃料,取暖做飯燒水全靠它。秋冬季節還好一些,牛糞是成團的,只要背個筐子,把野地里晒乾了的牛糞撿回來就行了。春夏季就不太好辦了,那時候鮮草水分含量大,牛吃得多排泄得也快,糞便就是稀的。這三個女人就用編織袋把野外的稀牛糞撿回來,倒在自家的院場上,用手把這些寶貝拍成餅狀,貼在牆上,等晒乾后收起來備用。有時候正在拍牛糞餅,一看日頭快接近吃飯的時候了,房東大嫂就站起身,隨意沖一下手,在哪塊布子上擦抹一下就進灶間做飯,有幾次我看到她和面的時候手指甲縫裡還有些綠色的牛糞殘留物。我安慰自己人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未必我就不行。說也奇怪,我在那裡一直沒有鬧過肚子,估計是高原紫外線太強烈了,一般病菌存活不了吧。

房東一家有6個孩子。老大是個女兒,從外縣找了個上門女婿,也是藏族,已經生了一個男孩,一家三口在距老張家不遠的地方另起了兩間房子單住,但也就是晚上回去睡個覺,白天大女兒基本還在娘家裡幫著操持家務。老二是個兒子,性格沉靜,剛娶了媳婦不久,媳婦也是藏族,長得很漂亮。老三是個男孩,十四五歲,已經能幫著父兄放羊了;老四是個女兒,老五老六都是兒子。這三個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整天滿草灘子亂跑,家裡人也不怎麼管束。印象比較深的是老六,名叫才多,當時7歲,狡詰可喜;長得很像老張,也最受寵愛。才多一天到晚掛著兩條鼻涕上躥下跳,打雞惹狗,精力無窮。

有一天我從野外回來,擦洗了一把,看到背包里的相機,一時心血來潮,拿著到了屋外,對著正在屋檐下踩縫紉機補衣服的房東大女兒拍照。大女兒嚇了一跳,待看清楚了,連連對我搖手,說這樣不好看,要去換鞋子。然後她就把弟媳婦也拉進了廂房,還把窗帘也拉上了。結果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在我已經失去拍照興趣的時候,兩個人出來了。不僅鞋子換成了靴子,而且衣著光鮮,銀飾燦爛,看來是把自己最好的只有在喜慶重大日子裡才穿的衣服穿上了。我很受震動,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舉動,她們會如此重視。我調動情緒,好好地給他們拍了幾張,後來託人到西寧沖洗出來給了她們,她們小心地把照片鑲在鏡框里,每天都要看上幾回,話題也總圍繞著照片,想起什麼就嘰嘰咯咯地笑一氣。

飲食

在來牧區之前,我想象中牧民的生活肯定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畢竟,放那麼多羊,想吃了,隨便抓一頭過來不就解決了么?在牧區呆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原來守著羊群不見得就能隨時吃著羊肉。

我剛到老張家時,正是春季,春季也是母羊產羔的季節;而那時青黃不接,公羊都很瘦,用老張的話說就是肉不香,所以很少殺羊。4-5月份的時候水草豐茂,羊只增重迅速,正是「抓膘」的時候,殺了吃肉太可惜;到了6、7、8月份的時候,又要將羊群從住家附近的冬季牧場趕往山上的夏季牧場,家裡基本空了,幾個主要的男人在夏季牧場安營紮寨一住就是兩三個月。這時候別說吃羊肉了,住家附近的草灘上連只羊都看不見。也只有到9、10月份,羊們從夏季牧場回來,個個圓滾滾的,我才能吃著羊肉。即使這樣也不容易吃到,只有來了客人,老張才從羊圈裡挑出一隻羊來。

說起吃羊肉,第一天在老張家裡我就做了件不尷不尬的事。
那天剛到老張家,我被讓到了土炕炕桌的主座上,因為聽不懂老張和司機的青海話,我就邊喝磚茶邊琢磨自己的事情。
也沒聽著有什麼動靜,老張的大兒子就端上了一大盤熱氣騰騰的羊肉。司機說,嘗嘗我們草原的羊肉吧,現殺的。老張看了看盤中的大塊羊肉,挑了塊羊肋骨遞給了我,又順手給了我一把藏刀。羊肋骨上凈是肥肉,我猶豫了一下,想換塊瘦一點的肉,但覺得沒準這是好客牧民的習慣,把肥肉讓給客人,後來別人告訴我確實是這樣。考慮到這肥肉要是涼了就不好吃了,我就刀切牙咬再加上手撕,儘快把一塊羊肋骨肉吃完。剛把骨頭放在炕桌上,老張立即又遞過來一根肥肥的羊肋骨。我很想告訴他我們是吃了午飯過來的,吃得這麼快不是因為我餓了,可轉念一想覺得要是說了可能不禮貌,也可能牧區就這種習俗,只好硬著頭皮又接了過來。這第二塊肥羊肋骨就要比第一塊難以下咽多了,為了防止吃得過快老張再遞給我第三塊肋骨,我就用藏刀慢慢切著吃。好不容易對付完了,還沒等我把骨頭放下,第三塊肋骨果不其然又遞到了我跟前。我連忙搖手晃頭再三說實在吃不下了,老張才作罷。

老張和司機仍然在吃,他們邊說話邊慢條斯理地用刀子刮著骨頭上的肉,骨頭被颳得乾乾淨淨,即使是最難吃乾淨的頸椎骨,一點兒肉末也都沒有留下,而且還看不出來刀子刮過的痕迹,就像做的骨頭標本一樣。而我吃過的肋骨,算是最容易處理的了,還殘留著碎肉和筋膜。我趕緊又把那兩塊肋骨拿了起來,再次用刀刮吃了一遍。老張看我這麼敬業,笑了,說小陳,你要能把骨頭吃成我這個水平,就可以當藏族人的女婿了。

第二次吃羊肉大概是在20多天後了,母羊產羔的時候偏遇上大風雪,剛出生幾天的小羊羔子凍餓死了不少。藏族人是不吃自然死亡的動物肉的,牧民們只是把小羊羔的皮剝下來,肉就留在草灘上給了鷹和狼。我看著實在覺得可惜,就要求老張帶回來一隻凍死的羊羔,給我單做。房東大嫂只用鹽炒熟了就給我端了上來。那是我有生以來吃到的最鮮嫩的羊肉了,羊羔肉幾乎是入嘴即化,因為沒有別的調料,羊肉的鮮美保持了原汁原味。除了頭蹄,我一個人把那隻小羊羔全給消滅了。老張一家人看著我那副滿足的樣子,全都笑了。

但像這樣能大快朵頤的日子委實不多,有一段時間我們天天都是吃饃饃,喝酥油茶,一點兒蔬菜都沒有。一個多月下來,用魯智深的話說就是「嘴裡淡出個鳥來」。有一天我從野外回來,看到灶間的地上放了一辮子大蒜。聞著大蒜的味道,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不用說,當天晚上我是吃饃饃就大蒜,那是我那一個月來吃到的唯一的蔬菜。

牧區的飲食非常簡單,平常的主食就兩樣:饃饃,糌粑。饃饃在安多藏語里叫「古里」,嚴格說來,藏民做的饃饃其實應該叫「鍋盔」。把面和好,將麵餅放在一個銅製的圓盒裡,蓋上蓋子后就埋在牛糞火堆里,過個一兩個小時后刨出來就行了。烤得好的饃饃外殼金黃,內瓤鬆軟香甜。牧民在外面放羊一呆就是一天,全靠饃饃撐著。
另一個著名的吃食就是糌粑。先把青稞麵粉炒熟,吃的時候加水和酥油,用手抓勻了,然後捏成丸狀送到嘴裡。糌粑是家家必備的食物,每到一個牧民家裡,他們都會招待客人糌粑。一般情況下就直接在茶碗里攪拌,客人在喝最後一碗茶的時候,特意留一些茶湯在碗里,主人把青稞麵粉倒入茶碗,再加上一兩勺半凝固狀的酥油,客人就自己操作了。我一開始很不適應酥油的味道(雖然同是牛奶製品,但酥油的氣味要比黃油重多了),但很快就調整了自己,入鄉隨俗,不吃酥油就得餓著。只用了一個多星期,我攪拌糌粑的動作就很熟練了,並且也吃出了新鮮酥油的清香味。新鮮酥油一般在3、4、5月份能吃到,因為那時母牛產仔有了奶,牧民們就可以製作酥油了。但到了9、10月份的時候,酥油就不如新鮮時候那麼好吃了。有時在牧民家碰到酥油「哈拉」(過期油脂具有的一種特別的味道)了,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吃下去。

奶茶和酥油茶基本上是天天喝。奶茶就是往磚茶里加牛奶,酥油茶是往磚茶里加酥油。酥油漂在茶碗里喝起來口感不錯,有時候我也學著牧民的樣子,用饃饃沾著酥油茶吃。酥油提供的熱量高得驚人並且特別耐消化,吃一小碗糌粑3、4個小時都不餓。牧民也做酸奶,最好喝的酸奶是用氂牛奶做的,一年裡也就是夏季那兩三個月能喝得著。

有一次我下午回來,房東大女兒過來問我晚飯時候要不要去她家坐坐,我點了點頭。到晚飯時候,大女婿特意過來接我,把我帶到了他們家。家裡的構造跟老張家的差不多,只是顯得更冷清一些。我坐在炕上正在四處張望,大女兒端了一碗米飯過來放到炕桌上請我吃,她和她丈夫坐到一邊笑嘻嘻地看著我。米飯在牧區可不多見,我有些詫異但也沒有多想,稍微讓了一下就端起了碗。米飯一進嘴我就覺出了這是夾生飯,在高原因為氣壓低,如果不使用高壓鍋,飯常常做不熟。吃第二口的時候我差點吐了出來,他們在米飯里放了砂糖和酥油,糖和酥油融化后配著米飯味道顯得特別的怪異。我抬頭看了看眼前這夫妻倆期待的眼神,硬生生把到了嘴邊的飯又咽了下去,連聲說好吃好吃,夫妻倆這才滿意地笑了。

後來我才知道,米飯加白糖和酥油,只是做給尊貴客人的,一般人都吃不著。房東大女兒為了做這一碗飯,竟然忙乎了兩天。真是慶幸當時我的反應得當,要不然就太辜負這深情厚誼了。

還有一次到外縣搞調查,進了牧民家裡正好趕上殺羊。按照牧區的習俗,趕上了就吃,用不著客氣,大家也沒有多的話,上了炕圍著炕桌坐定,邊看主人收拾羊邊喝酥油茶。三下五除二,沒有幾分鐘,一頭羊就被大卸八塊扔到了大鍋里。主人還在忙乎,我過去一看,他正在把羊血和羊肉碎末往羊腸子里填。從殺羊到肉、腸出鍋端到桌子上,只用了40分鐘。拿刀子切開羊肉,裡面還有血絲。主人遞給我一根血腸,我學著牧民的樣,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血腸的一端,用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另一端,拿刀子一劃,血腸就被切成兩截,而沒有凝固的血順著指頭、手掌一直流到了手腕。血的顏色依然很紅,那個景象讓我至今記憶猶深。血腸和肉腸味道非常好,不知是因為新鮮還是我餓了。

我跑的幾個牧區縣,遠的在格爾木(青藏鐵路的起始點,號稱世界第一大縣級市,全市管轄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德令哈,近的在青海湖環湖四縣(海晏、共和、剛察、天峻),借宿的牧民家無一例外純樸豪爽,總是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來和我分享。蒙古族能歌善飲,不喝光家裡的最後一滴酒決不罷休;土家族熱情溫和,總能讓我體會到家的溫暖。

我在11月份離開了老張家,羊場的車來接我,老張送我出了他家的院場。在門口他說,小陳,你這個人不錯。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們吃啥你吃啥,不挑嘴。我恍然。

宗教與習俗
每天清晨,房東家的大兒子都要點燃牛糞餅,放在小鐵盤裡,再撒上些柏樹枝和青稞粒,將小鐵盤掛在院中晾衣服的鐵絲上,青煙裊裊,隨著晨風飄向天際,這就是「煨桑」。「煨桑」之前要默禱一番,這些禱告內容會隨著青煙傳到神祇處,達到祈福的目的。「煨桑」原是藏地土生宗教「苯教」的儀軌,佛教進入藏地后,為了吸引信眾,吸收和保留了「苯教」的一些儀式內容,「煨桑」就是其中之一。類似的形式還有「掛經幡」、「轉經筒」和「麻尼堆」。「掛經幡」是將印有經文的布片串在繩上掛在高處,經幡每隨風翻動一次,就意味著向神衹們傳遞了一次掛幡人的祈禱。大型的「轉經筒」常見於寺廟,幾個乃至十數個刻有六字真言的筒子並列在廊下,信眾用手去轉動經筒,每轉一圈就相當於將經文念誦了一遍;手持的「轉經筒」又稱"瑪尼輪",這算是藏地最常見的器物了,只要一隻手有空,就不耽誤信徒向上蒼祈願。「麻尼堆」在藏地隨處可見,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並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著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

拜佛禮佛是信教牧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牧民家裡總設有一個佛龕,裡面擺放著佛像和毛主席像。在這裡,毛主席早已成了神祇之一,在藏傳佛教的廣大區域里被廣泛供奉著。虔誠些的信徒會在佛龕前點上酥油燈,日夜不熄。這也是信徒的功德,點的酥油燈越多,自己以後前往天堂的路越明亮。

我在牧區搞調查借住在牧民家裡時,往往被讓到供有佛龕的屋子裡住,那是全家最聖潔的地方,他們也往往把老人安排在這屋子裡,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經常看到老人家坐在炕上,手搖瑪尼輪,在酥油燈的亮光中,嘴唇一翕一動,念念有詞。

還有一個積功德的大事就是到聖地拉薩朝拜,特別虔誠的信徒會採用「等身」叩拜的方式前往拉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乘車進藏的時候看到過這麼一些信徒,他們在青藏公路上前行,雙手套著木板,每次匍匐下去的時候,手從木板里脫出來,把木板往前推,站起來後走到木板的位置,再拜伏下去,一天走不了多少公里。天色晚了,就在路邊搭起簡易帳篷,做一些簡單的飲食。我在五道梁的時候問過一個前往拉薩朝拜的家庭,夫妻倆帶兩個孩子,他們說出門已經一個月了,而五道梁距拉薩還有六七百公里,照他們這個速度,估計還得走一個多月。青海湖邊的牧民們也朝拜,如果不能去拉薩,就轉青海湖。在藏傳佛教中,很多雪山和湖泊都被認為是某個神祗的化身,轉山或轉湖一樣可以達到祈願的目的。在青海湖邊經常可以看到一家家的牧民,手裡搖著瑪尼筒,身後跟著拉帳篷和物品的牛車,有說有笑地步行,看著就像是去郊遊。

藏族人家中,只要有條件,基本會送一兩個子侄到寺廟裡做喇嘛。喇嘛們在寺廟裡學習經文,學習各種宗教儀式,逐漸成為專職的神職人員。像內地的學校一樣,寺廟也設置各種相應的學位,組織各種考試。比如格西拉巴讓,就相當於博士學位,獲得了這個稱號的僧人,說明對經文和教義也有著相當深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說「靈童轉世」是前世註定的,那通過學習獲得學位可能是一般喇嘛的好出路了。和世俗社會的學位一樣,獲得一定學位的僧人會到處講經,被人供養並會在寺廟裡擔任一定職務。

說起供養,這對喇嘛來說可是一件大事。僧人住在寺廟裡,自己的一日三餐、給寺廟的捐獻、給上師的束修等等所有的花銷都要靠自己籌措。有時候僧人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會從信徒那裡得到一些供養,但大部分還要靠自己的家庭供養。歲數大一點的喇嘛們可以四處走動,為草原牧民做些法事、誦經祈願,也為自己掙一些供養回來。

8月份的時候,我去青海湖西邊的剛察縣鳥島周圍做調查,附近有個寺廟的活佛請我過去參加一個宗教活動。那是寺廟在閉關三個多月後的第一次大型活動,寺廟組織喇嘛們在寺廟前的草灘上表演一些節目,四周鄉村的牧民們都往這兒趕,小販們也不失時機地擺上了貨攤。偌大的一個空場聚了很多人,這就算是當地社區的一個大型活動了。

僧人們演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節目是多幕劇,布景和道具都非常簡單,基本上沒有台詞,僧人們也沒有什麼演技。故事的大致內容是講一個王子因為篤信佛教,被父親逐出家門,一路上把自己的一切都捐獻給了別人,包括自己的雙眼。後來感動了佛,不僅補償了他失去的一切,而且終於得成正果,不墮輪迴。

藏傳佛教規定在春季和夏初不允許僧人出寺化緣,是為了保護那個時候在草灘上生育的野生動物,在閉關三個月後演出這麼一個劇目的用意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為寺廟和僧人布施其實就是為自己在布施。

牧民對喇嘛是很尊敬的,如果有喇嘛到訪,主人總要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連草原上毀壞草場的旱獺都得到了優待,因為牧民們相信旱獺是喇嘛投胎轉世的。

結束這篇小文的時候,忽然記起了一件事。據說當年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時候,有兩種宗教可以選擇,一個是伊斯蘭教,另一個是藏傳佛教。成吉思汗選了藏傳佛教作為國教。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有意味的是有些學者研究認為,如果成吉思汗當時選了伊斯蘭教,蒙古帝國很可能不會那麼快就崩潰和湮滅。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強調,從藏傳佛教的性質出發,該宗教更多注重的是內省,尋求個人來生的幸福,而不像伊斯蘭教那麼富於攻擊性。當然,蒙古帝國的迅速興起與消亡有很多原因,但這種觀點也許對理解藏傳佛教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