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加拿大探訪流失中國國寶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3-21 19: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位遊客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寺廟藝術展區觀賞壁畫「彌勒佛的樂園」。 捷克佳/攝

  「很多中國博物館都沒有我們的藏品豐富,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藝術館中國文物展被指「盜墓展」風波尚未平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館展品的身世問題再度引發外界質疑。

  最先對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品提出疑問的,是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環球郵報》。1月19日,該報引述中國學者董林夫兩年前在多倫多大學出版的《雙重文化與信仰》一書中的內容稱,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明知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禁止文物出口,卻依然知法犯法,將價值連城的中國古董走私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3天後,《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冒雪驅車來到位於多倫多鬧市區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探究竟。

  館方自誇藏品勝過中國國內

  買一張20加元(約合140元人民幣)的通票,多倫多標誌性建築「水晶新翼」內的中國文物便可一覽無餘。負責接待的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亞洲美術部主任克拉斯·路易特布克,據這位中文名叫「魯克思」的中國傳統建築和繪畫專家介紹,這座五層高的博物館中有三層用於展覽各國珍寶,現有600多萬件各種藝術品、考古學及自然科學收藏品。其中,中國文物館佔據一樓主展廳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並按主題設有四個彼此間沒有明顯隔斷的展區。也許由於下雪的關係,偌大的中國展區只有五六個人在參觀。

  「很多中國博物館也沒有我們的藏品豐富,除中國本土外,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魯克思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對《國際先驅導報》介紹說,目前館內的中國文物約有3.5萬件,其中約有2200件精品被陳列展出,其餘的都在庫房供專業人員研究。

  這些中國文物大部分是通過三個人之手收集的,而懷履光、明義士是其中兩個。跟懷履光一樣,明義士也是引起頗多爭議的一名加拿大傳教士,他的主要收藏品是中國甲骨文。

  文物多來自山西和河南

  進入中國文物館,第一個映入眼帘的便是以懷履光命名的中國寺廟藝術展區,主要陳列13世紀後期中國寺廟壁畫,以及同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木雕文物。

  在展區的牆壁上,分別鑲嵌著三張巨幅壁畫。其中最大的一幅名為「彌勒佛的樂園」,在這幅寬11.6米、高5.8米的壁畫上,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展區內展板文字顯示這張壁畫來自山西(稷山)興化寺,是中國古代元朝寺廟壁畫中的精品。分列兩側的壁畫尺寸也不小,藏品疑來自山西(平順)龍門寺。為了保護這些文物,除了壁畫前面設立小柵欄外,燈光也比其他展廳昏暗,且不允許用閃光燈拍照。

  「展品大部分都來自是山西和河南。」魯克思介紹說,展區以懷履光主教命名是因為他是加拿大聖公會第一個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不過那些木雕和他沒有關係」。

  據史料記載,懷履光在1909年至1934年間被委派到中國河南傳教,在開封、商丘、洛陽等地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還開展了一些慈善和社會救濟工作。1934年回到加拿大后,懷履光成為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主任,並擔任多倫多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

  「當時的發掘就是今天的盜墓」

  在中國文物展廳,懷履光的影子隨處可見。其中來自河南洛陽的東周文物設有兩個專門的展櫃,藏品介紹上表明文物大多由懷履光收集。

  1928年,洛陽東周大墓遭到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等人的瘋狂盜掘。懷履光以傳教士的身份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前後歷時6年,共發掘8座大型木槨墓,出土文物多達數千件,一大批東周王室珍寶從此流散海外。

  對此,魯克思承認,懷履光不是考古學家,按照現在的說法,那些文物的發掘都是盜墓。但他辯解道:「當時民國時期的政局較為混亂,懷履光並沒有偷偷收集,而是和時任河南省博物館的負責人有很好的關係。懷履光也認識很多中國學者,彼此之間有合作,經常將一些青銅器的銘文、拓片給中國專家,請他們鑒別、翻譯及解釋。」

  鄰近的展區是以馬休斯命名的雕刻藝術展,陳列品以佛教文物為主,既有石雕、木雕、陶瓷、玉器等藝術品,亦有青銅鑄造的塑像,橫跨中國古代雕刻藝術歷史兩千年。第三個展區是中國通史展,以坦南鮑姆名字命名,去年11月23日,卑詩省維多利亞藝術館展出的500件中國文物,都是他和明義士搜羅的。

  中國通史展區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館的重中之重,大多數中國文物都在此陳列。大約20多個玻璃展櫃,陳列著2000多件中國各個朝代的珍稀精品,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晚期,青銅器、陶器、瓷器等各種藏品令人目不暇接。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每件文物都是放在透明玻璃內,並沒有特別的安保措施,至少從表面上看不出來。

  驚現吳三桂舅舅陵墓

  毗鄰中國通史展的是中國古建築展區,這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館四個展區中相對獨立的展廳,是利用兩個主體建築物之間的空隙組合而成。令人稱奇的是,明末名將祖大壽的陵墓赫然陳列其中。一個高約6米、上有精美石雕的厚重石門,一張石供桌,以及高高拱起的墳丘、成對的石人和石駱駝,襯托出一個典型的明代豪門墓地。

  「祖大壽是明末的一個有名的將領,跟袁崇煥一起,與清朝的皇太極打仗,他也是歷史名人吳三桂的舅舅。戰敗后,他沒有自殺而是投降,繼續為滿清出力,所以他是一個貳臣。」談起中國歷史,魯克思一點也不含糊,「貳臣是指那些兩朝為官的人物。」

  據魯克思介紹,祖大壽的墓原來在北京的清河,後來搬遷到加拿大,現在的展品只有後來修的墓穹是複製品,其它全部都是真品。「因為當時墓早就被盜,除地宮和屍骨沒有搬過來外,其餘的基本維持原貌。」魯克思說。

  展館的文字記載,墓來自北京附近的永泰村。按照魯克思提供的文物入館標記,時間為1919年,展品的提供者為克羅夫茨。據有關資料,克羅夫茨為英籍皮貨商,當時在天津做生意。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后購買並運到加拿大。

  加民眾激辯文物歸屬

  「假如別的國家偷了加拿大的古董,而且不願意歸還,我們也肯定很不高興。物歸原主有助於提高我們國家的國際形象」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亞洲美術部主任魯克思承認,「一些文物可能不應該運離中國,比如那幾幅巨大的壁畫」,但緊接著卻話鋒一轉,「如果當時不離開中國,現在可能已經被毀壞」。有加拿大網民把中國文物流落異國的原因,歸結於中國當時國內動亂。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和魯克思站在一起。

  網民提議歸還中國

  一位名叫WL的加拿大網民在《環球郵報》網站上評論說,懷履光當年從中國走私文物時,並沒有預想到40年後中國「文革」對中國文物的損壞,所以這種所謂「出於保護文物」的偷竊行為是很不公平的。

  WL還在評論中繼續寫道:惟一證明偷竊是為了保護的方法,就是將這些文物歸還給文物的所有者。另一位來自溫哥華的網友sean wood評論道:顯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其他國家竊取文物的行為,在今天看來是很不正確。如果中國想要回這些文物,我想我們應該滿足這一要求。

  這與Joe Froze的觀點不謀而和。後者寫道:我們應該歸還這些文物,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行,以證明我們是可信賴的朋友,而不是卑鄙的小偷。假如別的國家偷了加拿大的古董,而且不願意歸還,我們也肯定很不高興,物歸原主有助於提高我們國家的國際形象。

  專家為博物館辯護

  與加國民眾相比,魯克思顯然要為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辯護一番。「當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長與懷特的關係很好,因此請懷特在中國幫助博物館收集文物。這在那個年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很多博物館都有這樣的安排。」

  對於不少著作稱懷特是名盜墓者,魯克思認為,懷特在中國的時間比較長,後期直接跟民國政府合作,主要精力已經轉到救濟飢荒和洪水災民上。「救災過程中收集很多文物,現在來看肯定有些問題。」

  他從文物收集的角度說,「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有一個特點,大部分中國文物都是直接在中國收集的,與很多其他博物館不同。比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有非常重要的中國文物,它們或者是在拍賣行獲得的,或者從個人收藏家手中購得,經過多次轉手,來源已經不甚清楚,在鑒別書上很難確定。」

  魯克思表示,現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有非常嚴格的標準,收集新的中國文物特別是那些傳世之作十分慎重。如果懷疑有問題,就會把文物的照片寄到北京的國家文物局協助鑒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亦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經常會有中國來的學者在這裡停留幾個星期,研究館藏的文物。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