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初果與初果之後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引言

巴利經典中承認四個覺悟層次, 其中的初級層次稱為入流(又譯初果)。走向入流的修持已經在這本學習指南的第一部分進行了討論。第二部分包含的是初果的經歷與果報。經文中談論初果經歷與果報的段落,採用的是經中普遍使用的三類闡述模式:敘述式----已證入流果者的故事;宇宙觀模式----描述死後那些已證入流果者的去向;還有一種可被稱為「空性」的模式----描述入流過程與入流后,所直接經歷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心理狀態本身。
這部分學習指南材料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法眼的升起,討論初果的經歷,以說明為什麼這個經歷以視感出現的段落作結尾。第二部分,三種束縛,討論輪迴的三種束縛,即自我的觀念(身見)、不確定感(疑法)、對戒律與修持教條的執取(戒禁取),在法眼升起時怎樣被斬斷。第三部分,初果者的素養,討論證得初果者的個人素養,它們直接來自於前三種束縛的斷除。這個部分專門討論的是初果者四素養的三種列表,不要把它們與學習指南的第一部分當中討論過的,為證初果必備的四個因素混淆起來。第四部分,果報,討論的是初果者此生與來生的果報。最後一部分,忠告,與長部16中佛陀入滅前對弟子們的最後忠告相對應,那部經文中還報道,佛陀入滅之前的比丘弟子中最落後的也已是初果者。他的最後之詞強調警覺的重要性,這個事實說明,即使是初果者也必須保持警覺。這在當前特別為真,許多不同的禪修門派以如此不同的辭彙定義初果,因此就產生這樣的問題,誰的初果證明有效、誰的無效。對於所有行者來說最安全的步驟----無論是不是有證明的初果者,無論那種證實是否有效----是對一切心態保持警覺的態度。

「法流」與「入流」, 指的是八聖道的所有八個因素融為一體的時刻。

    「舍利弗, 人們說: 『法流、法流』。 那麼舍利弗, 什麼是法流? 」

    「世尊, 這條八聖道就是法流: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很好, 舍利弗! 很好! 這條八聖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法流。 」
    ----SN LV.5 (相應部)

這些因素的融合稱為法流是因為, 如小溪不可避免地匯成大河、歸入海洋, 它不可避免地導致兩件事。 在入流的即刻當下, 導致法眼的升起, 這就是構成首次覺醒的直觀視景。 入流的長遠意義在於, 它確保在不多於七次的輪迴生命里, 獲得徹底解脫。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8-10-6 19:52 編輯 ]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6 | 只看該作者
法眼的升起

法眼升起時看見什麼?

接著, 阿薩極尊者為遊方者舍利弗說法:

    有緣起的現象, 無論是什麼,
    它們有原因, 它們會止息,
    這就是偉大的行者釋加世尊的教導。
    遊方者舍利弗在聆聽這段佛法開示時, 升起了無塵、無染的法眼: 凡是有緣起的, 都會止息。
    ----Mv I 23.5 (毗尼律大品)

這個標準公式, 在整個經藏里多次重複, 看上去或許不象是那麼了得的洞見。 然而, 經文上很清楚, 這個洞見不是一種信仰或者思考, 而是一類直觀視感。 以下段落將說明, 儘管信仰與思考可能有助於直接觀察----具備了程度未予定義的信仰與明辨, 也許還能保證此生某個時刻這個視感會發生----但是, 只有親眼所見, 才能大幅度地改變人生軌跡, 改變自身與佛法的關係。

    「比丘們, 眼所見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耳…鼻…舌…身…法,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形態…聲音…氣息…味道…接觸…觀念,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體識…意識,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體觸…意觸,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由眼觸而生的感受…由耳觸而生的感受…由鼻觸而生的感受…由舌觸而生的感受…由體觸而生的感受…由意觸而生的感受,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對形態的辨知…對聲音的辨知…對氣息的辨知…對味道的辨知…對接觸的辨知…對智識的辨知,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對形態的期待…對聲音的期待…對氣息的期待…對味道的期待…對接觸的期待…對智識的期待, 是無常, 易變, 可改的。
    「對形態的執取…對聲音的執取…對氣息的執取…對味道的執取…對接觸的執取…對智識的執取,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土…水…火…風…空間…意識,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形態…感受…辨知…造作…意識, 是無常、易變、可改的。

    「確信、堅信這些現象有這般性質的人, 稱為信仰的追隨者: 他已經進入了正確軌道, 進入了正直者的層次, 超越了凡人的層次。 他不可能作那些導致重生於地獄、獸界、餓鬼界的惡行。不實現入流果, 他不會死去。

    「帶著少量明辨進行思考之後, 接受這些現象有這般性質的人, 稱為法的追隨者: 他已經進入了正確軌道, 進入了正直者的層次, 超越了凡人的層次。 他不可能作那些導致重生於地獄、獸界、餓鬼界的惡行。 不實現入流果, 他不會死去。

    「了解與看見這些現象有這般性質的人, 稱為入流者, 他們堅定不移, 再也不會墜入惡趣, 他們會走向自我覺悟。 」
    ----SN XXV.1-10 (相應部)

    居家者烏巴離正且坐著, 就升起了無塵、無染的法眼: 凡是有緣起的, 都會止息。 接著----在親見了法、實現了法、了解了法之後, 在法中立足, 已經超越了疑惑、不再有問題---居家者烏巴離不再懼怕, 對於師尊的教導不再依賴於他人。

    ----MN56 (中部)

法眼升起的經歷如此強有力, 部分原因在於, 隨著證得「凡是有緣起的, 都會終止」, 必然瞥見的是「一切緣起」的反面, 也就是瞥見了非緣起----即不死狀態。

    [證得入流果之後] 遊方者舍利弗立即去找遊方者木建連。 遊方者木建連見他從遠處走來, 便說: 「朋友, 你眼目明亮、膚色純凈。 可是已證見不死?」

    「是的, 朋友, 我證見了。 」

    ----Mv I 23.5 (毗尼律大品)

上文中阿薩極尊者討論緣起的偈句與舍利弗法眼的升起,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表明, 法眼所傳遞的證見, 不僅僅是對於常規經驗的瞬逝、無常本質的洞見。還延展到對該經驗的緣起、相依本質的證見。 其它段落對已證初果者的知識有更詳細的描述, 內容表明也確實如此, 證得初果者即指已入法流者。法眼所見之處, 事物依特定的因緣升起、消逝, 緣起的後果或者即刻感知, 或者隨時間遷移而感知。

    「他通過明辨, 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出哪一種尊貴法門? 」
    「有這樣的情形, 一位聖者的弟子注意到:
    有此, 就有彼。
    此的升起, 導致彼的升起,
    無此, 就無彼。
    此的止息, 導致彼的止息。

    「換句話說:
    以無明為前提, 升起造作(或譯:行蘊)
    以造作為前提, 升起意識
    以意識為前提, 升起名色
    以名色為前提, 升起六種感知媒體
    以六種感知媒體為前提, 升起接觸
    以接觸為前提, 升起感受
    以感受為前提, 升起渴望
    以渴望為前提, 升起執取/維持
    以執取/維持為前提, 升起緣起
    以緣起為前提, 升起出生

    以出生為前提, 接下來衰老、死亡、悲傷、哀嘆、痛苦、張力、絕望便都升起運作。若大一堆張力、苦痛便是這樣起源的。

    「接下來, 就從該無明的杳無餘跡的退隱、止息, 導致了造作的止息。 從造作的止息, 導致了意識的止息。 從意識的止息, 導致了名色的止息。從名色的止息, 導致了六種感知媒體的止息。 從六種感知媒體的止息, 導致了接觸的止息。 從接觸的止息, 導致了感受的止息。 從感受的止息, 導致了渴望的止息。 從渴望的止息, 導致了執取/維持的止息。 從執取/維持的止息, 導致了出生的止息。 從出生的止息, 導致了衰老、死亡、悲傷、哀嘆、痛苦、張力、絕望的全部止息。 若大一堆張力、苦痛便是這樣止息的。
    「這就是他通過明辨, 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的尊貴法門。」

    ----AN X92 (增支部)

    「當聖者的弟子以正確的明辨, 如實看清了這個緣起與這些緣起現象, 他不可能追逐過去, 想著: 『我有過去嗎? 我沒有過去嗎? 我過去是什麼? 我在過去怎樣? 我過去在那裡時, 是什麼? 』 他也不會追逐未來, 想著: 『我會去未來嗎? 我不會去未來嗎? 我未來會是什麼? 我在未來會怎樣? 我已經是什麼了, 在未來又會成為什麼?』 他也不會對當下有內在的困惑, 想著: 『我存在嗎? 我不存在嗎? 我是怎樣的? 這個生靈從哪裡來?又要去哪裡?』 他做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聖者的弟子以正確的明辨,如實看清了這個緣起與這些緣起現象。」

    ----SN XII 20 (相應部)

入流者對緣起真相、對不死狀態的洞見,本身是準確的,但是強度卻不如阿羅漢的洞見----阿羅漢已經證得了最後的覺醒層次。兩者之間的差別可以從以下比喻中說明。

    「朋友,儘管我已經以正確的明辨,如實恰當地看見了『緣起的止息是解脫,』我仍然不是無漏的阿羅漢。就好象沙漠里路邊的一口井,既沒有繩子也沒有水桶,一個人在沙漠里沿路行走,感受著酷熱的威力與壓迫,精疲力竭、脫水口渴。他往井裡看,知道有『水』,但是他卻不能用身體夠到水。同樣地,儘管我已經以正確的明辨,如實恰當地看見了『緣起的止息是解脫』,我還不是無漏的阿羅漢。」

    ----SN XII 68 (相應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6 | 只看該作者
三種束縛

覺醒的四個層次,是以斬斷十種束縛的程度來定義的,心智通過這十種束縛把自己綁束在有緣起的經驗之中。

    「五種低層次束縛是什麼?自我觀念、不確定感、執取戒律與修持教條、感官慾望、與惡意:這些就是五種低層次的束縛。五種高層次束縛是什麼?對色的貪慾、對無色的貪慾、自滿、焦躁、無明:這些就是五種高層次束縛。」
    ----AN X13 (增支部)

    「在這個僧團中,有的比丘是阿羅漢,他們的漏已止息,他們已經圓滿成就,已經完成任務、放下重負、達到真正的目標、徹底摧毀了緣起的束縛、通過正確的心法探索、獲得解脫。」

    「在這個僧團中,有的比丘隨著低層次五種束縛的徹底止息,會重生於清凈域界、在那裡獲得徹底解脫、永不再回該域界。」

    「在這個僧團中,有的比丘隨著(前)三種束縛的止息,隨著貪、嗔、痴的減退,成為一還者----他們會在回到這個世界的那一次里,達到苦的止息。」

    「在這個僧團中,有的比丘隨著(前)三種束縛的止息,成為入流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MN118 (中部)

對入流者來說,正是法眼的升起----即產生對苦的緣起與止息這個因果原理的洞見----斬斷了前三種束縛。

    「他適如其分地專註著,這是苦…這是苦的起源…這是苦的止息…這是滅苦之路。他這般適如其分地專註著, 他內在的三種束縛: 自我觀念、疑惑、對戒律與修持教條的執取,隨之便給拋棄了。」

    ----MN 2 (中部)

經中對斬除這前三種束縛,有段落作過詳述。

    「可是,這位女子,自我觀念是怎麼產生的?」

    「維薩卡朋友,有這樣一個情形,一個沒有受法教育的凡人----他對聖者毫不尊重,不通曉、不遵從他們的法,他對正直者毫不尊重,不通曉、不遵從他們的法 ----他把身體形態當成是自我、或者以為自我擁有身體形態、或身體形態里有自我,或自我在身體形態里。

    「他以為感受是自我…
    「他以為辨知是自我…
    「他以為思維是自我…
    「他以為意識是自我、或者說自我擁有意識、或意識里有自我、或自我在意識里。自我觀念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這位女子,自我觀念怎麼能不產生?」

    「維薩卡朋友,有這樣一個情形,一個受到聖者良好教育的弟子----他尊重聖者,通曉、遵從他們的法,他尊重正直者,通曉、遵從他們的法----他不把身體形態(又譯:色)當成是自我、不以為自我擁有身體形態、或身體形態里有自我、或自我在身體形態里。

    「他不以為感受是自我…
    「他不以為辨知是自我…
    「他不以為思維是自我…
    「他不以為意識是自我、也不以為自我擁有意識、或意識里有自我、或自我在意識里。這樣,自我觀念就不會產生。」
    ----MN44 (中部)

    「這位女子,人們說,『自我觀念的起源、自我觀念的起源』世尊所描述的自我起源是哪一種?」

    「導致進一步緣起的渴望----陪伴著貪慾與喜愛、這裡那裡的享受----也就是對感官欲喜的渴望、對緣起的渴望、對非緣起的渴望。維薩卡朋友,這就是世尊描述的自我觀念的起源。」

    「這位女子,人們說,『自我觀念的止息、自我觀念的止息』 世尊所描述的自我觀念的止息是哪一種?」
    「對於該渴望的杳無餘跡的退隱、止息、捨棄、拋棄、放鬆、放下。維薩卡朋友,這就是世尊描述的自我觀念的止息。」

    「這位女子,人們說,『導致自我觀念止息的修持之路、導致自我觀念止息的修持之路』, 哪一條是世尊所描述的導致自我觀念止息的修持之路?」

    「正是這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言、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維薩卡朋友,這就是世尊所描述的導致自我觀念止息的修持之路。」

    ----MN 44 (中部)

    [阿難]: 「尊貴的解脫是什麼?」

    [佛陀]: 「阿難,有這樣一個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作這般思索: 『即時即地的感官之欲、多少來世的感官之欲;即時即地的感官辨識、多少來世的感官辨識;即時即地的形色、多少來世的形色;即時即地的形色辨識、多少來世的形色辨識,對不可擾動維度的辨識、對無所有維度的辨識、對非想非非想維度的辨識: 在有個體觀念的情形下,那就是個體觀念。通過不執取/維持,心智獲得解脫,這是不死。』」 

    ----MN106(中部)

    「馬甘締亞,如同一個盲人看不見黑色…白色…藍色…黃色…紅色物體…看不見日與月。 現在假定某人拿一塊沾染了污跡、油跡的破布騙他說,『拿著,夥計,這是塊美麗、無染、潔凈的白布。』 那個盲人就會收下來、穿起來。」

    「然後,假定他的朋友們、夥伴們、親戚們帶他去求醫,醫生用藥為他治療:從上清洗、從下清洗、塗上藥膏與輔助藥膏、通過鼻腔用藥。幸虧了醫藥,他的視覺就出現、清晰起來。接著,隨著視覺的升起,他會放棄對那塊沾染了污跡、油跡的破布的喜愛。並且他會以那人為敵、根本不以他為友、還認為他該死。『我的天,我被那人和他那塊沾染了污跡、油跡的破布愚弄、欺騙、哄瞞了多久!----拿著,夥計,這是塊美麗、無染、潔凈的白布。』」

    「同樣地,馬甘締亞,如果我把法教給你----這樣去病、這樣解脫----而你,從你的角度,則要理解那樣的去病、親見那樣的解脫,之後,隨著你的視覺的升起,你會拋棄任何對於保持五蘊的喜愛。並且你會想: 『我的天!我被這個心愚弄、欺騙、哄瞞了多久!原來我是在執取,我只是在執取形態…只是在執取感受…只是在執取辨識…只是在執取思維…我只是在執取意識。以我的執取為前提,就有了緣起…出生…衰老…死亡…悲傷、哀嘆、痛苦、張力、絕望便都升起運作。若大一堆張力便是這樣起源的。』 」

    ----MN75(中部)

以下段落,科馬卡---一位已證得不還果、因此已經斬斷前五種束縛的比丘----說明儘管心智還沒有斬斷自滿,卻可以斬斷自我的觀念,而「自我的存在」,則只有在徹底覺醒時才會終結。

    [科馬卡:] 「朋友們,我不說『我是形態』,我也不說『我不是形態、是別的什麼』。我不說』我是感受…辨識…造作…意識,』 我也不說『我不是意識、是別的什麼。』對於這五種執取之蘊,『我存在』尚未克服,但是我不認為『我是這般』。」

    「這就好比一朵藍色、紅色、或者白色的蓮花: 如果有人稱它為花瓣之香、或者花色之香、或者花纖之香,他說的對嗎?」

    「不對,朋友。」

    「那麼,如果他要正確描述,該怎麼描述?」
    「花香。如果他要正確描述,就該那樣描述。」
    「朋友,同樣地,我不說『我是形態』,我也不說『我不是形態、是別的什麼』。我不說『我是感受…辨識…造作…意識,』 我也不說『我不是意識、是別的什麼。』對於這五種執取之蘊,『我的存在』尚未克服,但是我不認為『我是這個』。」

    ----SN XXII 89 (相應部)

疑惑這個束縛的定義是,對佛陀的覺醒、佛法的真相、與聖弟子修持的懷疑。這個不確定感,根本在於懷疑不死維度是否存在、在於懷疑人能否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它。對於不死狀態的體驗,需要通過佛法修持達到入流,這個時候,因為證實了一個人可以覺悟、看見不死狀態,證實了以佛陀教導作為入流嚮導的正確性,證實了那些已經入流者們的尊貴,這個束縛就被斬斷了。

    「他對法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 『佛法由世尊完美闡述,此時此地即可證見,是無時間限制、可證實、貼切、可由智者們親身實現的。』

    「那麼,善巧的習慣杳無遺迹地止息在何處?人們也提到了它們的止息。有這樣一個情形,一位比丘有戒德,但不以戒規定義自己。他如實地明辨,有了心解脫、慧解脫,那個時候他的善巧習慣就杳無遺迹地止息了。 」

    ----MN 78 (中部)

    「[覺悟的人]不談論觀念、學問、知識、戒律與修持的純凈
    他也不是沒有觀念、學問、知識、戒律與修持
    放下這些、不去抓取,他獨立、寧靜。」

    ----Sn IV.9 (小部經集)

    「他對僧伽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 『世尊的僧伽弟子們修持完善…他們的修持正直接…有方…善巧----換句話說,四對聖弟子們,八類[注1]聖弟子們----他們是世尊的僧伽弟子,值得贈禮、值得款待、值得供養、值得尊敬,他們為世界造下了無比的福田。』」

    ----AN X 92 (增支部)

注1: 四對為(1)走在入流道上者,證得入流果者: (2) 走在一還路上者,證得一還果者 (3) 走在不還路上者,證得不還果者 (4)走在阿羅漢路上者,證得阿羅漢果者。八類指組成這四組的八種人。

對戒律與修持教條的執取這個束縛,在巴利經藏中常常描述成這樣的觀點,即單單舉行宗教儀式或者遵從某種行為規範,就可以達到凈化。這個觀點又與一個人的狀態取決於他的行為這樣的概念有關,即如果某人按照明確規定的戒律與修持方法行動,他就等於是清凈的。儘管經文中承認證得入流果的過程中戒律與修持的重要性,但是不死狀態的體驗向證得初果者表明,人不能根據那些戒律與修持方法來定義他自己。因此他繼續持守戒律,卻不以它們來定義自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4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7 | 只看該作者
初果者的素養

巴利經藏中以四個素質描述初果者,有一個標準公式。初果四個素質的前三個因素與斬斷疑惑的束縛直接有關。第四個因素與斬斷對戒律與修持的執取這個束縛有關。

    「有這樣一個情形,聖者的這位弟子擁有對佛陀不可動搖的信心…對法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不可動搖的信心…他/她擁有受聖者們欣賞的戒德: 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於解脫、受智者讚揚、清凈無染、走向正定。」

    ----AN X 92 (增支部)

儘管這是入流者四個素養的標準條目,在經中某些地方該四個素養則被其它名稱所替代。

    SN LV32 里把第四個素養定義如下:  「進一步地,聖者的這位弟子住在家裡,帶著洗凈了吝嗇之染的知覺,慷慨、大方、寬宏大度、有求必應、樂於分享供養。」

    SN LV 33 里是這樣定義的: 「更進一步地,聖者的弟子們有明辨,擁有明察生滅的能力----尊貴、有洞察力、走向苦的正確止息。」

把這些條目彙集起來,我們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個素養:信心、戒德、慷慨、明辨。AN VIII 54 把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來世快樂安寧的四種素養。經藏中有其它段落則對於這四個素養的每一個怎樣體現在入流者的行為中,進行了探索。」

信心: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不僅僅是信仰或者崇拜。這需要他信賴業的原理----也就是他藉以證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

    「一位居家人有了這五個素質,便是眾居士之寶、眾居士之蓮、眾居士之卉。哪五個素質?他/她有信心、有戒德、不追求護身符與儀式、信賴業而不信賴護身符與儀式、不在僧伽以外尋找受供者,而是首先在這裡作供養。」
    ----AN V.175 (增支部)

初果者持守戒德,也是出於他對業的原理的深刻信賴,以及因為這種信賴對他人產生的同情。儘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但是他們具有的深刻洞見為戒德注入了力量,確保他們對於基本道德原則的遵守不可動搖。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這位弟子作這般思索:『我好生、不好死。我愛好幸福、憎惡苦痛。----若被殺死,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我殺死另一個好生、不好死,愛好幸福、憎恨苦痛的人,是他不樂不願的。我不樂不願的,也是他人不樂不願的。我怎能把自己不樂不願的事加諸於他人?』 他這般思索后,便會避免殺生、勸人不殺生、稱讚不殺生。這樣,他的行為便在三方面是純凈的。

    「再者,他這般思索: 『如果我尚未贈與,有人便從我處盜走(物品),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與我的妻子們通姦,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以謊言破壞我的安寧,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以讒言離間我的朋友,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閑談,那是我不樂不願的。我不樂不願的,也是他人不樂不願的。我怎能把自己不樂不願的事加諸於他人?』 他這般思索后,便會避免閑談、勸他人不閑談、讚揚不閑談。這樣,他的言語便在三方面是純凈的。」

    ----SN LV7 (相應部)

    「比丘們,每隔半月就要持誦多於一百五十條的戒律,欲達解脫目標的僧伽按照這些戒律進行訓練。這些戒律總體歸集成三類訓練。哪三類?對於提高戒德的訓練、對於提高心智的訓練、對提高明辨的訓練。這就是戒律總體歸集成的三類訓練。

    「有這樣的情形,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圓滿、定力修成一部分、明辨修成一部分。對那些較為細小的戒律,他違反了,會自己改正。為什麼?因為那不能說是他 (的尊貴成就)的失格,但是對於那些對於聖道生活所必須而適當的基本戒律,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他的戒德是穩定的。對於(前三種束縛)的徹底終結,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AN III 87 (增支部)

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須培養的素質。但是,入流果的證得,給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

    「比丘們,吝嗇有這樣五類。哪五類?對本寺院住宿的吝嗇、對護持者家族的吝嗇、對個人收益的吝嗇、對個人地位的吝嗇、對法的吝嗇。這就是五類吝嗇。這五類中最有害是對法的吝嗇…

    「沒有拋棄這五類吝嗇,他不能證得初果。哪五類?對本寺院住宿的吝嗇、對護持者家族的吝嗇、對個人收益的吝嗇、對個人地位的吝嗇、還有忘恩負義。」

    ----AN V 254, 257 (增支部)

    「這五類是有德者布施時的素質:哪五類?有德者帶著信心布施、有德者帶著專註布施、有德者應時布施、有德者帶著熱心布施、有德者布施時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AN V 148 (增支部)

明辯這個素質與初果者斬斷自我觀念的束縛最直接相關。然而,這個素質的蘊涵也推及正見的其它方面。實際上,「有具足見」是初果者的稱號之一。具足見的影響不僅在於他的精神生活,還在於他的情感生活。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去樹下、或去空靜之處,這般思索: 『我是否還有不曾拋棄的內在迷惑,使我受其糾纏,不能得到如實的知與見?』 如果一位比丘為貪慾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惡意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受懶散與麻木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焦躁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疑問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於對這個世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於對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於爭執、吵架、爭論、以口舌為武器相互刺戳,他的心就受糾纏。

    「他看清了,『我內心已沒有不曾拋棄的迷惑,受其糾纏,我不能得到如實之知、如實之見。我的心得到充分培養、走向對真相的了悟。』 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當我修習、培養、練習這個(具足)見時,我是否親身得到寧靜、我是否親身得到解脫?』

    「他看清了,『當我修習、培養、練習如是見時,我親身得到寧靜、我親身得到解脫。』

    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這位弟子這般思索:』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侶行者擁有我具備的如是見?』

    「他看清了,』沒有(教外)其他僧侶行者擁有我具備的如是見。』這便是他所得的第三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素養?』

    具足見者的素養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素養:儘管他也許會觸犯某條戒律,而那個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對師尊或者修行同伴們懺悔、檢討、報告,在將來約束不犯。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嬰兒仰面而躺,手腳觸到火星末子,會立刻回縮,同樣地,有具足見者,儘管他也許會觸犯某條戒律,而那個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對師尊或者修行同伴們懺悔、檢討、報告,將來約束不犯。

    「他看清了,『我擁有了具足見者的素養。』 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素養?』

具足見者的素養是什麼?這便是擁有具足見者的素養:儘管他也許會積极參与修行同伴們的各種活動,他仍然重視高等戒德的訓練、高等心智的訓練、高等明辨的訓練。正如一頭母牛帶著小牛,一邊吃草、一邊看著小牛,同樣地,擁有至高正見的人,儘管他也許會積极參与修行同伴們的各種活動,他仍然重視高等戒德的訓練、高層心智的訓練、高等明辨的訓練。

    「他看清了,『我擁有具足見者的素養。』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力量?』

    具足見者的力量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力量:當如來宣說法與律時,他尊重、專註、全心全意地投入、全神貫注地傾聽。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見者的力量。』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力量?』

具足見者的力量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力量:當如來宣說的法與律時,他獲得了理解,他理解了法義、為得法而喜悅。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見的力量。』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聖者這位具足七個因素的弟子,已善加探察了實現初果的素養。聖者的這位具足七種因素的弟子,已得初果。」
    ----MN48 (中部)

    「有這樣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我是初學者。』而一位熟練者(原注: 即阿羅漢),站在熟練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我是熟練者。』

    「那麼,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 『我是初學者。』這個判斷方法是什麼?有這樣的情形,有一位初學比丘。他如實看清『這是苦…這是苦因…這是苦的止息…這是滅苦之道。』這就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可以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再者,這位初學比丘作這般思索: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侶行者如世尊那樣傳授真正、真實、準確的法?』他看清了,『不,沒有其他僧侶行者能如世尊那樣傳授真正、真實、準確的法。』 這也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再者,這位初學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對五力)親身接觸,通過明辨,清楚地看見它們有目標、卓越、有果報、具足。這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 那麼,一位熟練的比丘站在熟練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 『我是熟練者。』這個判斷方法是什麼?有這樣的情形,這位熟練的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對五力)親身接觸,通過明辨,清楚地看見它們有目標、卓越、有果報、具足。這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熟練比丘站在熟練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熟練者。』

    「再者,這位熟練者明察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他看清了: 『這六根將會徹底消解、杳無蹤跡、不著余痕,沒有其它六根會從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升起。』 這也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熟練比丘站在熟練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熟練者。」

    ----SN XL VIII 53 (相應部)

    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看(教外)其他行者。到達時,他有禮地向他們問候。在相互作友好的問候與致意之後,他在一旁坐下。他正坐下時,那些行者說: 「居家者,告訴我們,行者喬達摩有什麼看法?」

    「尊者,我不完全了解世尊的看法。」

    「好吧、好吧,你不完全了解行者喬達摩的看法。那麼告訴我們,那些比丘們有什麼看法。」

    「我甚至也不完全了解比丘們的看法。」

    「那麼說,你既不完全了解行者喬達摩的看法,甚至也不了解比丘們的看法。那麼告訴我們,你有什麼看法。」
    「要闡述我的看法並不難。不過請讓尊者們各自闡述個人的看法,然後就不難由我來闡述我的看法。」

    他這樣說了,就有一位遊方者對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說, 「宇宙是永恆的。只有這點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另一位遊方者對安那塔品迪卡說,「宇宙不是永恆的。只有這點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另一位遊方者說,「宇宙是有限的…」 「宇宙不是有限的…」 「身與心是一回事…」 「身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 「死後一位如來還存在…」 「死後如來不存在…」 「死後如來既存在又不存在…」 「死後如來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有這點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他們這樣說完后,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對那些遊方者說道: 「對那位說了『宇宙是永恆的,只有這點是真實的、其它毫無價值』的尊者,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他的觀點來自他本人的不當思考、或者對他人言辭的依賴。如今這個看法產生、造作、意欲、緣起之後,它是無常的。任何無常之事都是苦。這位尊者於是粘著於那團苦、屈服於那團苦。』」(針對其它看法由此類推。)
     
    他說完后,那些遊方者對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說:「我們每個人都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現在把你的看法告訴我們。」 

    「無論什麼,只要產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緣起了,都是無常的。任何無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我的看法就是這樣的。」

    「那麼,居家者,無論什麼,只要產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緣起了,都是無常的。任何無常之事都是苦。於是你粘著於那團苦、自己屈服於那團苦。」

    「尊者們,無論什麼,只要產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緣起了,都是無常的。任何無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以正確的明辨,我也如實看清了從中解脫的高等途徑。」

    這話說完后,那些遊方者們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裡雙肩耷拉、低頭沉悶、無話可說。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注意到那些遊方者們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裡雙肩耷拉、低頭沉悶、無話可說,就起身去見世尊。到達時他頂禮世尊,然後坐在一旁。他坐著,把與那些遊方者的對話盡數告訴了世尊。

    [世尊說]「說得好,居家者,說得好。你間或就應該那樣,端正地反駁那些蠢人。接著,他為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開示,教導、敦促、激勵、鼓勵他。當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接受了世尊的開示,受到教導、敦促、激勵、鼓勵。他起身頂禮世尊,之後離去,讓世尊留在他的右方。之後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即使是早已洞察法的義與律的比丘,間或也可以象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樣,端正地反駁其他教派的遊方者。』」

    ----AN X93 (增支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5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8 | 只看該作者
初果的果報

描述入流果報的許多段落主要講述的是初果者死後的命運。他/她永遠不會重生於低於人的域界,無論重生在何處,都會有特別的喜樂。對於入流者在徹底解脫之前所余的輪迴次數,經文中區分了三類成就。

    「[有些人]隨著三種束縛的摧毀,是『一粒種子者』: 在人界輪迴一次之後將結束苦與張力。

    「或者,沒有突破那一步,沒有穿透那一步,隨著三種束縛的摧毀,他們是『輪迴於家庭之間者』: 還要再在兩三個家庭中重生,才能結束苦與張力。(原按:根據論藏,該詞當解為『再經歷二至六次緣起』。) 」
    「或者,沒有突破那一步,沒有穿透那一步,隨著三種束縛的摧毀,他們是『至多七次者』: 在天界人界輪迴之後,才能結束苦與張力。」

    ----AN III 89 (增支部)

    [佛陀與利查維國大臣南達卡談到有關初果的素養]: 「聖者的弟子,擁有了這四個素養,是一位初果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再者,聖者的弟子擁有了這四個素養,會與人界或天界的長壽有關聯、與人界或天界的喜樂有關聯、與人界或天界的地位有關聯、與人界或天界的權勢有關聯。

    「南達卡,我這樣告訴你,不是從其他婆羅門,行者那裡聽來的。而是我親自了解、看見、實證之後告訴你的。」

    這話講完后,有人對利查維國大臣南達卡說,「大人該沐浴了。」

    [南達卡答道]「我說,不需要這個外在沐浴了,我已經滿足於這個內在沐浴:也就是對世尊的信賴。」
    ----SN LV30 (相應部)

經文中經常提到死亡前最後時刻的心智狀態的高度重要性,但是,入流的力量如此強大,它可以壓倒死亡前哪怕是昏沉的心智狀態,確保下一次重生於善趣。

    釋加族的馬哈那瑪坐在那裡時,對世尊說,「世尊,這個迦毗羅國富裕繁榮、人多擁擠、街巷熙攘。有時我在探訪世尊或者僧伽、受到激勵之後夜晚進入迦毗羅時,會遇見一頭奔象、奔馬、一輛橫衝直撞的馬車、貨車、或者一個亡命之徒。在那樣的時刻,我對世尊的念住就混亂起來、對法的念住就混亂起來、對僧伽的念住就混亂起來。我想道,『如果我在這個時刻死去,我的去處會是什麼?我未來的軌跡會是什麼?』」

    「不要怕。馬哈那瑪,不要怕。你的死亡不會是惡性的,你的逝世不會是惡性的。如果一個人的心智長久地培養了信念、長久地培養了戒德、長久地培養了學問、長久地培養了捨棄、長久地培養了明辨,那麼當他的身體----這個身體擁有形態、由四大元素組成、由父母所生、米粥所養、會經歷無常、受到摩擦、擠壓、分解、消散----這個身體會被烏鴉、鷹、鷲、狗、土狼、各種動物吞食,然而心----長久地培養了信念、培養了戒德、學問、捨棄、明辨----會升起來、從中分離出來。

    「假定一個人把一罐乳酪或者一罐油扔進深湖,罐子在水中破裂。陶瓷碎片會下沉,而乳酪或者油會上升、分離出來。正如這樣,如果一個人的心,長久地培養了信念、培養了戒德、培養了學問、培養了捨棄、培養了明辨,那麼當身體…被烏鴉、鷹、鷲、狗、土狼、各種動物吞食時,心卻可以…升起、從中分離出來。」

    ----SN LV 21 (相應部)

    [阿難尊者對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說] 「一位受到聖者良好教育的弟子,當有了這四種(初果)素養,就不會有恐懼、驚惶,面於來世,不會怕死。」

    ----SN LV 27(相應部)

    「於是,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不再有疑問、混淆,已經對真法確認無疑。接著他染了重病。他在染了重病時,心想,『我已經沒有疑問、混淆了。我已經對真法確認無疑。』他不會憂傷、不受折磨、不會哭泣、捶胸、狂亂。這也是一個臨終前對死亡不懼不怕的人。」

    ----AN IV 184 (增支部)

    「正如難以把大海里的水以『只有這麼多桶水、這幾百桶、幾千桶、千萬桶水』來加以衡量,而只能說這是大量的水,是不可估測、不可衡量的,同樣地,當聖者的弟子有這樣大的功德、這樣大的善巧[原註:指初果素養],就難以把這樣的功德以『只有這麼多功德、這麼多善巧、這麼多美妙喜樂的養分,在法喜中成熟、引向天界、引向愉快、喜悅、迷人、快樂、善益。』來加以衡量,而只能說這是大量的功德,是不可估測、不可衡量的。」

    ----SN LV 41 (相應部)

    「比丘們,即使一位轉法輪的皇帝,生前君臨四大洲,在死後身體分解、投生善趣,來到天界與三十三天的天神為伴,在南達那林中自得其樂,周圍有一群仙女,享受著天界美妙的五種享受,然而----因為他還不具備初果四個素養----他還沒有免除墜入地獄、獸界、餓鬼界的可能性,沒有免除墜入惡趣、惡境、低等域界的可能性。

    「即使聖者的弟子吃缽食、穿棄布----因為他擁有了初果四個素養----他不再可能墜入地獄、獸界、餓鬼界的可能性,沒有免除墜入惡趣、惡境、低等域界的可能性。

    「這四個素養是什麼?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擁有對覺者不可動搖的信心…對法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他/她有著聖者欣賞的戒德…他/她就擁有了這四個因素。

    「贏得四大洲與贏得這四個素質相比,四大洲不及這四個因素的十六分之一。」

    ----SN LV I (相應部)

    君臨整個地球
    升入天界
    統治一切域界
    初果勝於它們

    ----Dhp 178(法句經)

    接著,世尊用指尖拿起一小塊土,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我用指尖拿起的一小塊土,比起大地,哪個土更多?」

    「世尊,大地之土要多得多。世尊用指尖拿起的一小塊土,與大地之土相比,根本不算什麼。世尊用指尖拿起的一小塊土,與大地之土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有了具足見的聖者弟子,一個已經突破、入流的人,苦與張力總體的終結與止息,要遠遠大多了。所剩下的至多七次的輪迴,根本不算什麼:與過去的那一團苦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那比丘們,那就是突破、入法流的益處。那就是獲得法眼的大益處。」

    ----SN XIII 1 (相應部)

    「比丘們,假定有一個湖,五十里寬、五十里長、五十里深,湖水滿盈,烏鴉可以從中啜飲,人可以用草尖盛起一點水來。你們認為怎樣?草尖盛起的水與湖中之水相比哪個更多?」

    「世尊,湖中之水更多。草尖盛起的水根本不算什麼。草尖盛起的水與湖中之水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SN XIII 2 (相應部)

    「比丘們,假定大海即將乾枯,到最後只剩兩三滴水。你們認為怎樣?即將乾枯的大海之水,與那兩三滴水相比,哪個更多?」

    「世尊,還是即將乾枯的大海之水要多。那兩三滴剩水根本不算什麼。那兩三滴剩水,與即將乾枯的大海之水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擁有具足見的聖者的弟子,一位已經突破、入流的人,苦與張力總體的終結與止息,要遠遠大多了。所剩下的至多七次的輪迴,根本不算什麼:與過去的那一團苦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那比丘們,那就是突破、入法流的益處。那就是獲得法眼的大益處。」

    ----SN XIII 8(相應部)

並不是所有入流的果報都與他死後的命運有關。許多也與即刻當下有關。

    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見世尊。到達之後,對世尊頂禮完畢,在一旁坐下。坐下后,世尊對他說,「對一位聖者的弟子,當五種恐懼與敵意寂止了,當他擁有初果的四個素養,當他通過明辨,已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出這個尊貴法門,那麼如果他願意,就可以這樣對自己宣稱:『地獄終止了,獸界終止了,餓鬼界終止了,惡趣、惡境、低等域界終止了!我是一個證得初果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那麼,是哪五種恐懼與敵意得到寂止?」

    「當一個人殺生時,隨著殺生作為前提,他即使即地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在來世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心智便經歷著痛苦與絕望,但是,當他約束自己不殺生時,他既不製造即使即地的恐懼與敵意,也不製造來世的恐懼與敵意,也不經歷心智的痛苦與絕望:因為避免殺生的人,恐懼與敵意已經寂止了。

    「當一個人偷盜…邪淫…妄語…

    「當一個人飲用蒸餾發酵、導致神志不清的飲料時,隨著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飲料,他即使即地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在來世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心智便經歷著痛苦與絕望,但是,當他約束自己不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飲料時,他既不製造即使即地的恐懼與敵意,也不製造來世的恐懼與敵意,也不經歷心智的痛苦與絕望:因為避免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人,恐懼與敵意已經寂止了。

    「恐懼與敵意便是這樣寂止的。」

    ----AN X92(增支部)

    「這些是有信念的居家者的五種果報。哪五種?」

    「當世上一位真正的好人表示同情心時,他們首先會對有信念的人表示同情,而不會對沒有信念的人表示同情。在訪問時,他們會首先訪問有信念的人,而不會訪問沒有信念的人。接受禮物時,他們會首先接受有信念者的禮物,而不會接受來自沒有信念者的禮物。傳授法時,他們會首先傳給有信念的人,而不會傳給沒有信念的人。有信念的人死後、身體分解時,會升起進入善趣、進入天界。這些便是有信念的居家者的五種果報。」

    「正如一株位於十字路口的大菩提樹,是周圍鳥群的棲息之地,一位有信念的居家者,更是許多人的棲息地: 比丘們、比丘尼們、男女居士們。」

    一株大樹
    枝丫載著果實與樹葉
    樹榦與樹根
    還有累累果實
    鳥兒在那裡棲息
    在那個喜悅的氛圍里
    他們建造家園
    那些尋找蔭涼的
    來到蔭涼之處
    那些尋找果實的
    找到入口果實

    因此擁有具足戒德與信念的人
    謙卑、敏感、溫和
    愉悅、適度
    那些無漏者便朝他走來
    沒有貪、嗔、痴----
    是世界的福田

    他們傳法與他
    解除一切苦
    當他理解了
    他也會無漏於一切有緣起的,
    獲得徹底解脫。

    ----AN V 38(增支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6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58 | 只看該作者
忠告

儘管以上面那段鼓勵人心的段落結束這份學習指南,也許比較愉快,更有益的,也許是跟隨佛陀的榜樣。他的臨終之言是針對那些初果弟子的,鼓勵他們不要滿足於等待著他們的果報,而是保持警覺的態度。

    「什麼是警覺?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警惕地守著心、守著心漏與伴隨的心理素質。當他的心、對於心漏與伴隨的心理素質被守著時,信力就會培養起來,達到頂點。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就會培養起來,達到頂點……」

    ----SN XL VIII 56(相應部)

    「那麼,南地亞,聖者的弟子怎樣才能警覺地生活?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對覺者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滿足於對覺者不可動搖的信心,他白天不獨自努力、黑夜不隱退用功。對他來說,生活沒有警覺,那就沒有樂。沒有樂,就沒有喜。沒有喜,就沒有寧靜。沒有寧靜,他就耽於痛苦之中。當有了痛苦,心就不再入定。當心不能入定,景象就不能顯現。當景象不能顯現,他只能算是一位缺乏警覺的人。

    「再者,聖者的弟子對法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擁有聖者們欣賞的戒德: 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於解脫、受智者讚揚、清凈無染、走向正定。他滿足於那些聖者們欣賞的戒德,他白天不獨自努力、黑夜不退隱用功。對他來說,生活沒有警覺,那就沒有樂。沒有樂,就沒有喜。沒有喜,就沒有寧靜。沒有寧靜,他就耽於痛苦之中。當有了痛苦,心就不再入定。當心不能入定,景象就不能顯現。當景象不能顯現,他只能算是一位缺乏警覺的人。

    「那麼,南地亞,聖者的弟子怎樣才能警覺地生活?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對覺者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不滿足於對覺者不可動搖的信心,他白天獨自努力、黑夜隱退用功。對他來說,這樣警覺地生活,就升起了樂。他有樂,就升起了喜。他有喜,身體就有了寧靜。身體有了寧靜,他就感受到愉悅。有了愉悅,心就入定。當心入定了,景象就顯現出來。當景象顯現出來,他就算是一位保持警覺的人。

    「再者,聖者的弟子對法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擁有聖者們欣賞的戒德: 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於解脫、受智者讚揚、清凈無染、走向正定。他不滿足於那些聖者們欣賞的戒德,他白天獨自努力、黑夜退隱用功。對他來說,這樣警覺地生活,就升起了樂。他有樂,就升起了喜。他有喜,身體就有了寧靜。身體有了寧靜,他就感受到愉悅。有了愉悅,心就入定。當心入定了,景象就顯現出來。當景象顯現出來,他就算是一位保持警覺的人。」

    ----SN LV40 (相應部)

    「因此,第福,當你確立了初果的這四個素養,你應當進一步培養六種能識(或譯神通),它們有利於明察。關注一切造作的無常性、覺察無常之中的苦、覺察苦中的非我、覺察捨棄、覺察無欲、覺察止息,你應當那樣訓練自己。」

    ----SN LV 3 (相應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