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4 2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們總愛用「天真無邪」來形容孩子,認為孩子沒有什麼心理活動。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具有複雜的心理活動,而且由於心理抵抗力差,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父母要細心觀察,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並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故事一:支配狂陽陽
  5歲的陽陽站在超市的玩具櫃前,向媽媽索要一個「音樂坦克」媽媽說不買,陽陽沉默片刻便開始大吵大鬧起來。媽媽無奈之下只好屈服。誰知這時陽陽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音樂坦克」上了:他一把將媽媽遞過來的「音樂坦克」扔到地上,用腳踢媽媽、踹「音樂坦克」,甚至對過來勸說的售貨員又抓又打,圍觀的人越多他越鬧得歡。這時,「音樂坦克」似乎早已在陽陽的視線之外,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
  分析
  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如果孩子的任性行為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支配狂。顯然,陽陽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任性」的範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已經由任性發展為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種由於性格過分偏激,導致情緒控制方面的障礙。具有支配狂的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無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須圍著他轉,並傾向通過極端的語言、行為等來引起旁人的注意,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如上例中的陽陽,後來的目的已經不是要獲得「音樂坦克」,而是通過吵鬧、撒野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對他的關注。
  特別提示:有慢性疾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被寵愛過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對策
  防勝於治。下面這些及時而恰當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情緒變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受了委屈,還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針對具體原因及時疏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斥責孩子。
  •不要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絕不能因疼愛孩子而不斷無原則地滿足他,不管合不合理。比如,孩子挑剔食物,不妨就讓他餓一餓,絕不額外給食物,幾次之後,他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比如在家通過食物分享、角色遊戲等各種方式,讓孩子了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核心。
  •樹立起父母的權威。
  當發現孩子開始有「支配狂」的行為苗頭時,應當明確告訴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能夠看到並領教父母的權威。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這種心理障礙,糾正起來就絕非一日之功了,建議儘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故事二:小心眼的甜甜
  大年初一,奶奶給甜甜和她的表哥各準備了小禮包。甜甜看看手上的黃色禮包,又看了看錶哥手中的紫色禮包,突然大哭起來,把自己的禮包摔到地上,撲上去搶紫色禮包。奶奶忙把兩個禮包當著甜甜的面拆開,原來是兩盒一模一樣的巧克力糖。
  甜甜破涕為笑,甜甜媽卻愁上心頭:這麼小的孩子哪來這麼強烈的妒意?
  細細想來,甜甜的嫉妒情緒存在已不是一兩天了。4歲時,鄰家孩子有一架鋼琴,而甜甜只有電子琴,甜甜為此生了許多天的悶氣。到鄰家做客時,她竟逮著鋼琴發泄般地亂彈一氣,甜甜媽當時雖然制止了她的惡劣行為,卻忽略了甜甜心理上的扭曲情緒。
  到了6歲,甜甜的妒意表現得更強烈了。有一次,同學娜娜向她借輔導書,明明甜甜昨天剛買回家,她卻說沒有。甜甜媽問她為何要說謊,甜甜毫無愧色地說,誰讓她什麼都比我強,我就是不想借給她!
  面對女兒如此強烈的嫉妒心理,甜甜媽不知所措。
  分析
  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說,2歲之前的孩子還不會表現出妒意,但隨著年齡增大,逐漸與周圍的夥伴攀比,對自己幾經努力也無法達成的目標充滿不甘,這時,對「幸運兒」的心理排斥和強烈妒意就冒出來了。
  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夠寬容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是成長的副產品。通常,嫉妒情緒強烈的孩子,好勝心也強,願意為某方面超出同齡人而付出加倍的努力。父母要做的,是解決因此而產生的虛榮、攀比、說謊、任性等負面因素,而不要把嫉妒背後的進取動力也一筆抹煞。
  對策
  •鼓勵孩子承認自己的嫉妒:
  假如發現孩子有妒意,父母便斥之為「可恥想法」予以打壓,會加深孩子內心的矛盾與扭曲;鼓勵孩子說出來,才是舒解孩子內心壓力的最佳途徑。合理地解決孩子的一些需求,並鼓勵孩子化嫉妒為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機智地誘導:
  有些靦腆、內向的孩子不會當面承認自己的嫉妒,他會把不甘和不滿壓抑在心裡,然後找不相干的事發脾氣,借題發揮。這時父母很容易較起真來—我就不信戳不穿你這點小把戲!但專家認為,點破大可不必,不妨讓孩子與被嫉妒的對象一起生活一兩天,讓他自己去感受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對方也有煩惱,也有得不到的東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故事三:玩忽悠的小強
  小強5歲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他滿心歡喜地跟著爸爸媽媽出了門,到了肯德基店門口,卻突然說不想吃了。「為什麼?」「我不想浪費那麼多的錢。」小強的回答讓爸爸媽媽十分感動,覺得有如此懂事的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勸說小強進去,但小強堅持己見,絲毫沒有要退讓的意思,於是爸爸媽媽也只好作罷。過了一會兒,小強發話了:「媽媽,我想買個東西。」「買什麼?」「我什麼都不要。」小強狡黠地笑了。一家人在大街上溜達著,小強不時地冒出一句:「媽媽,我想買個東西。」但每次媽媽問他想要什麼,他都回答說他什麼也不要。爸爸媽媽終於明白,實際上,小強是真的想要買點什麼。「我知道你是真的想買點什麼。到底想要什麼呢?」「我不敢說,怕你們不讓。」小強終於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當爸爸媽媽向他保證為了慶祝他的生日,會滿足他的要求以後,小強才將真實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原來,他想要一個夢寐以求而價格不菲的玩具。
  分析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源於爸爸媽媽一向限制孩子買那些他們自己認為毫無意義的玩具。孩子害怕失敗,所以只好與爸爸媽媽玩忽悠。爸爸媽媽給了孩子一種「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實現」的挫折感,使孩子失去自信,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爸爸媽媽,這種過分壓抑的心態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對策
  •對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爸爸媽媽就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量給予滿足。不能滿足的,要向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自願放棄要求。
  •如何滿足孩子的願望有個度的問題,比如,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擁有眾多的玩具,我們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獲得喜愛的玩具的願望呢?給孩子適當的成就感與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寬鬆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環境來磨鍊良好的心態。有著良好心態的孩子成人後才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並最終走向成功。
  貼心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父母教養是否得當的反照。要想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軟硬兼施地去改變孩子,而是更多地窺探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變自己。

7

主題

795

帖子

32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3
沙發
Jxzsheng 發表於 2008-1-9 01:29 | 只看該作者
好貼!!!
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8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5
3
server 發表於 2008-1-26 21:04 | 只看該作者
非常棒的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4: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